汉语大全>小本创业>刘鸿生:“火柴大王”的产业并购之路(一)

刘鸿生:“火柴大王”的产业并购之路(一)

详细内容

产业并购者的爱国梦

  刘鸿生用产销联营的办法缚住了瑞典“凤凰”的翅膀,捆住了日本“猴子”的手脚,整个过程中有“以华制夷”,也有“联夷制夷”的手法。

  1932年9月20日,刘鸿生写信给留学英国的几个儿子:“现在,我正集中精力于企业合并。例如,我的夙愿是把所有的火柴制造厂及其有关企业归并在一个庞大的联合公司之中。我力图把这一特殊行业发展成为一个巨型的民族工业。你们知道,人们常常称我为‘火柴大王’……我这种努力并非出于自私,因为我想,只有用这样的组织手段,我们才能真正地发展和保护我们的民族工业。”在他经常光顾的上海梵皇渡俱乐部,每当他一出现,人们便会不约而同地说:“火柴大王来了!”

  他对此不无得意,此时离1920年创办苏州鸿生火柴公司已经十多年,经过多年的联盟、并购,刘鸿生的火柴托拉斯之梦已初步完成。

  火柴是当时关系到民生的重要日常消费品。当时瑞典火柴在世界火柴业中居龙头地位,其中“凤凰牌”更是风靡世界,在中国也占有很大的市场。尤其自1929年以来,瑞典火柴挟战胜日本火柴的威力,突然将27个牌子的火柴在中国市场全面降价,大量倾销,来势凶猛,目的就是想挤垮中国的国产火柴,垄断整个市场。

  上海《申报》的报道为本国火柴业数十万人的生计感到担忧。刘鸿生更是忧心忡忡,筹划应对之策,希望同业合并,减少竞争,厚集资金,协力图存。中小企业因为担心被吃掉,对合并的提议非常忌讳,所以他的思路是“先大后小,先易后难”。早在1928年,他预感到市场的变化,曾向两家比较大的企业(中华火柴厂、荧昌火柴厂)提议,三家合并组成一家大火柴企业,来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华火柴厂、荧昌火柴厂那时还没有感到瑞典火柴的巨大威胁,未予回应。

  1929年11月22日到30日,面对危机,全国52家火柴厂派出代表会集上海,讨论“挽救国货火柴工业方策”,成立了“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公推刘鸿生为常务委员会主席。他带着全体代表到南京请愿,请求政府援助国货火柴业,减免各项厘税。蒋介石虽然亲自出面接见请愿团代表,但结果南京政府只是将关系最轻的火柴成品和梗片的铁路运费从三等减为四等而已。刘鸿生意识到火柴业只能自己来救自己,除了合并别无出路。

  从当年12月起,他再度向中华火柴厂、荧昌火柴厂提议合并。他在信里恳切表示,自经商以来一直还算顺利,火柴只是自己经营各业中的一种,“断无借此以便图私之心,亦无垄断火柴业之欲望”,之所以一再倡议合并,只是从整个火柴业的大局出发,理由包括:一、可以减少对内竞争,以免自相残杀;二、可以调剂出产数量,供求合适;三、各种经费可以通盘筹算,最合经济原则;四、订购大宗原料,可以节省给洋行的佣金,还可以低价;五、规模扩大,可以请专门技师,改良产品,与外国货竞争;六、实力更强,可以逐渐改进,前途光明。其中,与外国产品竞争无疑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