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电信诈骗手段 防骗秘籍提醒别上当(一)
详细内容
“我们也不想上当,但骗子太精明了。”昨日上午,本报接到多名读者打来的电话。永州东安县农民周欣就致电本报说,“前年我接到骗子电话,自称是公安局的,要我转账,等我发现的时候,1万多块钱已经没有了。”
针对众多读者提出的问题,本报记者昨日再次采访了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有关负责人。这位负责人称:“电信诈骗方式更新速度很快,给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增加了难度,而根据公安机关目前侦查的情况来看,冒充通讯部门、税务机关和政法人员诈骗、中奖诈骗、冒充领导或熟人、敲诈诈骗、银行卡消费诈骗、退税诈骗等是目前常见的几种手段。”
省公安厅呼吁,“由于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反复更迭变换,我们希望媒体和宣传部门的宣传方式能多措并举,可采取播放电视、广播短剧、编写报纸故事、编制短小公益广告、发送提示短信、发放传单宣传画等形式,把防骗宣传深入社区、学校、厂矿企业、街面,深入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各层面,减少案件发生。”
防电信诈骗秘籍
1.“你的电话欠费了”
冒充电信局工作人员向事主拨打电话告知其话机欠费→谎称该用户个人身份信息被他人冒用→帮助联系报案→自称公安局的男子称事主的电话和银行账户涉嫌犯罪→事主急于澄清自己,将自己存款情况告知不法分子→不法分子诱骗事主将银行存款转移至“安全账号”。
2.“你的银行卡已被盗用”
不法分子通过手机短信提醒手机用户,称该用户银行卡刚刚在某地刷卡消费数千元→用户回电咨询→冒充银行或公安人员谎称该银行卡可能被复制盗用→诱骗用户到ATM机上进行操作→以银联中心、银行卡服务中心或公安局等部门的名义诱骗受害者将存款转到指定账户。
3.“您在本网中奖了”
在网络上制作虚假网页→向不确定事主群发中奖短信,谎称事主中奖→事主按照犯罪嫌疑人所留电话回拨咨询中奖事宜→不法分子以需缴纳所谓公证费、税费等名义诈骗事主钱财。
4.“我是老总,现需要资金”
冒充某系统或单位主要领导→通过短信或直接拨打下级单位领导电话→编造事由,诱骗事主钱财。
5.“猜猜我是谁”
冒充事主外地朋友通过电话先与事主联系→谎称次日要去看望事主→第二天打电话谎称在途中出车祸或嫖娼被抓需要用钱→诱骗事主邮汇钱款。
6.“退还汽车购置税,但需要费用”
不法分子获取车主资料→向车主谎称税务局退还汽车购置税→若车主与不法分子联系→诱骗其从ATM机上获取退税费用→诱骗受害人将钱款转入指定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