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生活防骗>大学生暑期打工陷阱太多要小心(一)

大学生暑期打工陷阱太多要小心(一)

详细内容

暑假是大学生打工的高峰期,很多学生打算利用这个时间接触社会,锻炼自己。可是,很多不法分子,也在利用大学生们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布下“陷阱”,欺骗那些出来打工的大学生。

  暑期打工“陷阱”多

  在山西大学上大三的小张告诉记者,去年暑期自己和同学来到太原一图书店打工,当时谈好试用期十天,月工资为600元,工作开始后,他们俩每天和书打交道,几十斤重的书搬来抬去,很辛苦,可是干了十天后,老板说不用他们了,也不给结算这十天的工资。气愤的小张多次找老板理论,可就是没有结果,后来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太原工业学院的刘杨告诉记者,为了找一个合适的工作,她专门找到一家中介机构,刚过去时中介公司特别热情,说只要交100元中介费,肯定能给她找一份满意的暑期工。可是交了钱后,刘杨等了很久也没接到中介的电话,催促了几次后,中介给她推荐了一份办公室文员的工作,承诺一个月800元,可是她上班后发现,单位每个月只给500元,对此,中介拒绝退还中介费。

  在太原科技大学上学的小李的经历更是气人,小李在网上看到一家电脑公司招聘暑期工的信息,学计算机专业的他立刻与该公司联系,谈妥的工钱是一个月700元。可上班的第一天,公司就要求他交500元“保证金”,公司承诺,离开公司的时候就退钱。一个月后小李提出离开公司。当他拿到一个月的薪水,准备领保证金时,公司却说他工作不负责,给客户送货迟到,影响公司声誉,强行扣了他300元保证金。小李等于干了一个月只挣了400元。

  怕麻烦很多学生忍气吞声

  大学生们如何规避暑期打工的陷阱,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记者就此采访了山西省人才市场信息联络部的杜部长。

  杜部长向记者介绍说,由于大学生打工选择的多为一些小公司、小饭店,这些单位的雇主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有意剥夺大学生的劳动成果,特别是同工不同酬、拖欠克扣工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是寻找临时性工作,求职的大学生面对用人单位一般只问薪金待遇,很少提及其他方面。大多数打工学生怕维权耗时费力,往往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上面三个例子,基本涵盖了大学生打工可能会碰到一些典型“陷阱”:中介公司骗取中介费、试用期不给薪水、克扣保证金。现在还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在网上发布假的招聘信息,以收取报名费、体检费、服装费等形式进行诈骗。

  要维权 一定要签劳动合同

  如何避免打工“陷阱”?杜部长给广大暑期想外出打工的大学生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获取工作信息。不要随意相信广告牌上粘贴的招聘广告,尤其一些许诺高薪的工作,更要提防。其次,大学生们要简单掌握一些《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中约束企业、保护求职者权益的相关规定。比如用人单位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劳动报酬等情况;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钱财等规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即使只是打一个月的工,还是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样一旦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时,就有书面证据,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