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企经验>光明乳业发展“三步棋”(一)

光明乳业发展“三步棋”(一)

详细内容

光明乳业发展“三步棋”

  眼下,无论是在上海的里弄,还是在北京的胡同,不经意之中,居民发现生活中多了一件新鲜事:随报纸一起配送的“光明”牛奶。这背后,蕴涵着一个动人的市场故事,而故事的主线,就是追求光明发展“学问”的曲曲折折,其主角便是王佳芬,一位普通的上海女性,一位熟悉市场的专家,一位肩负使命的农垦人。

  之一:调查研究开心窍

  如今的上海光明乳业,业绩优良,已经上市……可谁能想到,就在十年前,它不过是上海农垦地盘上东鳞西爪的几家半死不活的牛奶厂,虽然盘活的思想照在当空,而亏损的阴影却挥之不去。

  谁来啃这块硬骨头?使命落在时年41岁的王佳芬肩上。王佳芬对农垦有着深厚的感情:1968年下乡务农,80年代后一直在上海农垦工作。对王佳芬来讲,做农民,当职工,都干过;可率领一个企业,谋略于市场,却是第一遭。

  1992年初刚到任,她就深入牛奶公司下属的各个经营实体作了足足一个月的调研。当时的牛奶公司,是一个半行政性公司,下面有20多个独立法人,包括9个乳品厂,10个牧场和若干杂牌公司。问题在于,9个乳品厂9个品牌,把上海市场分割为9个地盘独立经营。

  如何给上海农垦的牛奶厂定位?是沿着旧有格局和模式干下去,修修补补,还是下大力气改造?王佳芬揣摩着。

  不久,王佳芬到法国考察法国乳品行业的“龙头老大”法国达能公司。在那里,她看到的是漂亮的工厂,先进的设备,不计其数的产品种类,数十倍于国内的劳动生产率。而自己的牧场,却是每人养3头半牛,人均收入600元。

  这一比,比出了王佳芬的想法: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比方存量资产多(特别是土地)、劳动力成本不高。

  没有老底,囊中羞涩,谈何发展!王佳芬开门想的第一件事就是置换资产:以土地换资金,求得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