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回乡创业 历尽坎坷当起“田医生”(一)

大学生回乡创业 历尽坎坷当起“田医生”(一)

详细内容

【大学生故事】占地600多平方米的三层小楼,门前整齐的码放着各种农资产品,来自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络绎不绝,拉货的车辆进进出出。4月19日,当记者来到这家位于辽中县刘二堡镇的农资销售商店时,看到的是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在商店的农资仓库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卸货的农资商店主人李涛。李涛今年32岁,个子不高,戴着眼镜,待人亲切,说话砍快。这个农资商店就是他生活和创业的地方。

  2004年,李涛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学的是果树栽培和园艺管理。毕业的时候,被学校推荐到大连工作,但他却毅然决定回到农村老家,当起了乡间的“田医生”。经过6、7年的打拼,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走出了一条农商共赢的致富路。

 

  2004年夏天,刚毕业回家的李涛和父亲一说起要回乡创业的想法,马上就被狠狠的骂了一顿。因为李涛的父亲刚从镇农技站退休,干了一辈子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知道干这行的辛苦。

  “干这行太累了,赚的又不多,没有休息礼拜不说,还要随叫随到,因为我们这行是良心活,农民不容易,不能误了乡亲的收成啊。”李涛的父亲对记者说。

  “当时我爸还骂我没出息,大学毕业了回来种地,得让乡亲们笑掉大牙,如果我硬要回来,就自己独立门户,走的远远的,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家里什么也不管。后来他2年都没和我说话。”站在一旁的李涛向记者爆料。

  正如他们父子所说的那样,孝顺而倔强的李涛并没有反驳父亲,而是从同学那东挪西凑的借了6万块钱,独自到一个离家7、8公里的小村子承包了3个大棚,种了1棚大樱桃和2棚杏,指望着用自己所学的农业技术掘得第一桶金。

  当时在本地已经有过这种大棚果树的种植经历,因为没人指导,村民又不懂技术,果树只开花,不坐果,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周围的农户听说来种大棚的是一个大学生,都感到很吃惊,有的还暗地里指指点点,更多的是不理解。有的村民甚至说,我们搞了十几年大棚果树都没成功,一个刚出校门的小毛孩子,能种出什么来

  那阵子,来自各方的压力让李涛很难受,多年以脑力为主的学校生涯,又让李涛一时难以适应这么繁重的活计。李涛的母亲心疼儿子,每个月都要去看几次,看着儿子累的一天天消瘦,每次都是掉着眼泪回家。但是,创业的热情激励着李涛,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就是要干出个样来。

  2006年12月,在李涛的精心管理下,棚杏和大樱桃真的开花结果了,而且每棵树的坐果率都很高。四周的大棚户听说后,纷纷的到他的棚里来看新鲜,人们对李涛的看法也逐渐的转变了。有人羡慕地说,“大学生的确有点儿本事,这学没白上。”从哪以后,周围乡亲们的棚里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都来问他,李涛也总是爽快的解答,有时还亲自去钻到别人家的大棚里去现场指导。一来二去,李涛成了这个小村里的“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