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近百万年薪的创业的故事(一)
详细内容
从创业历程来看,来惟笑可以算得上是“大器晚成”型,或者用流行语来说就是深度“潜伏”。与现在不少80后一走出高校就开始创业不同,来惟笑直到33岁那年才迈出自己创业的脚步。他选择在毕业后的10年内一直待在同一家公司里,甚至连一次跳槽也没有,这在他那一代人中确实不多见。
“不好好学做生意,自己怎么能当好老板呢?”来惟笑扳着指头一算,自己1994年从浙大毕业后,在娃哈哈这家民营大企业一呆就是整整十年,实际上这为他日后的创业经验攒下了“第一桶金”。
从四川市场最普通的销售业务员干起,之后转战大上海,多年的商海历练成为来惟笑最宝贵的创业财富,他深刻明白,创业的关键在于准备充分,选择创业时机千万不能盲目,更不能凭着一时的心血来潮。
“创业早晚相差几年并不是主要问题,宗总也是过了40岁才开始创业,造就娃哈哈的辉煌。”来惟笑和娃哈哈老板宗庆后一样都是杭州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杭州萧山那边的人,天生就有创业的基因。”在10年“潜伏”中,来惟笑庆幸自己能近距离地接触老板宗庆后这个创业成功的榜样,悉心学习并且获益匪浅。
为学真经 MBA读了10年没拿到文凭
“我从1999年就开始辅修MBA,10年了到现在还没拿到一张文凭。”来惟笑调侃自己。他认为成功的创业不是从商业案例的模板中可以简单复制的,所以,他的兴趣不在于一张MBA文凭,而是从“实用主义”出发,专挑对自己管用的专项课程进修。
来惟笑举了一个现实的例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液晶新媒体行业中有不少公司撑不住了。其实倒并非这些公司的运营不行了,而是作为运营资金背后支撑的VC和PE在金融危机时停止了“输血”,导致这些公司受累。不少创业者事先根本没能预计到这一点,从MBA课本中照搬经验,主要依赖VC和PE的投资。但来惟笑认为,创业不应该是离开VC和PE就不行的,因此,他在创业时选择的股东都是理念接近的浙江老乡。
“我做营销是从最普通的业务员干起,对市场可以说是熟门熟路。”所以来惟笑在MBA课程进修中,没有一味相信MBA的营销“洋理论”,而是在实战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心得,很多情况下市场是通过思维“变”出来的。当他看到地铁站里的免费优惠券打印设备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流时,就想出主意在设备上安装广告液晶屏,并推广到上海大约5000家便利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