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拒绝模式化
详细内容
毕业找工作,一向是高校毕业生的“头等大事”。随着招聘宣讲会陆续走进校园,很多大学生选择了除继续深造和就业外的第三条路――创业。本报记者走进我市各高校,了解大学生创业的酸甜苦辣。
“我身边同学都在创业,成功的比较少!”硕军是我市某重点高校08级毕业生,毕业前他和几位同学投资开了一间面向学生的咖啡馆,经营半年,如今已是“关门大吉”。
记者发现,不少大学生对于创业还停留在浪漫主义的构想上,缺乏脚踏实地的调研和准备。特别是对于创业项目的选择,往往僵化在咖啡馆、书吧、冷饮吧上。硕军坦言,能够开咖啡馆是很多大学生的梦想,因为够小资,有情调,满足了一部分虚荣心。但由于这些项目需要考虑客流、资金、口碑甚至菜品等诸多环节,并非想象那样简单,这样美丽的梦往往也最容易被现实戳破。
除此之外,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基本了解,经常选择比较火的行业去投资。比如一个人卖手机配件,会衍生出十多个跟风的。
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调查中记者发现,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这些优惠政策。
天津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讲师谢晖表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指导不重视。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关于创业指导方面的知识较少,甚至有些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规划”这样的课程都是一纸空课表。
这样的结果便导致学生在就业无果的情况下盲目创业,资金启动难、行业选择无目的、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等问题在创业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出来。具体表现:缺乏创业信念,创业设想幼稚,脱离实际。很多大学生还浅显地认为创业就是自己当老板,指挥员工工作,对创业处于模糊状态。
大学生创业是否有章可循?职业生涯培训师王恺表示,虽然很多是尝试阶段,但只要找清楚方向,也是可以成功的。
王恺认为,大学生创业可按照几个方面去准备:
准备创业阶段,首先问问自己“我想做什么”。创业者的心中实际都是怀有一份愿景的,敢于梦想是好事,要敢于做“白日梦”;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每个人的梦想,出发点都有差异,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人云亦云,要寻求“差异化”,打造属于自己的平台。
接着问问自己“我能做什么”。这要结合自身的特长以及所学的专业,还有所能利用到的资源,绝大多数的创业行为需要组建一个团队,但团队要合理分工,明确每个成员的价值所在。
最后还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这么做?”大学生创业其实很多都不是抱有“短期行为”的想法,都希望把事情做大做强,但真正做得有些“眉目”了,却又因为各种问题“夭折”了,归根结蒂还是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要明白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还是当作一份事业来做。另外,更重要的,一定要加强学习,了解社会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性法规,要在大学期间做好创业的规划与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