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 小企业要闯几道关(一)
详细内容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科技体制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期待,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进行、密集的科研经费投入和扶植政策的落实,企业将真正占据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然而,在现实中诸多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常常面临着研发力量不足、融资环境困难等共性问题,这些困难该如何解决?记者深入采访了一家正在创业过程中的科技型小企业,试图通过对这只“麻雀”的解剖,来寻找面对这些共性难题的思路。
艰苦奋斗???
突破技术关
北京华凯龙电子器材有限公司是一个神奇的小公司。说它“小”,是因为研发、管理、销售人员以及工人,总共才12个人。说它“神奇”,是因为这么小的公司,居然在国际前沿的溴化镧晶体研发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成为国内惟一研制出大尺寸溴化镧晶体的单位。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何元金说:“目前国际上只有美国圣戈班公司和美国RMD研究所等少数几家单位掌握了溴化镧晶体的制造技术,部分产品对中国实行禁运。我国相关研究机构对溴化镧晶体也积极开展研究,但研制出的晶体尺寸较小,难以实用化。而作为一个小民企,华凯龙公司自主研发的溴化镧晶体已达到实用标准,是目前国内同类产品中质量最好的,这很难得。”
溴化镧晶体是集多项优异性能指标于一身的一种闪烁晶体,而闪烁晶体则是射线仪器的核心。自2001年问世以来,掺铈的溴化镧晶体就在核辐射探测界引起广泛关注。当时投入这项研究的美国圣戈班是实力雄厚的国际大公司,美国RMD研究所则获得了大量基金的支持。而在中国,学习过工业自动化和计算机专业的郝佳从清华大学毕业数年后,因从事科技杂志编辑出版工作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她拿着数年工作攒下的20万元积蓄买了实验原材料和仪器,单枪匹马地闯入了这个世界前沿领域。
“我是2003年开始创业的。当时想,做就要做世界最先进的,于是就选定了从科技期刊上看到的溴化镧这个项目。”华凯龙公司总经理郝佳说,溴化镧的制作技术涉及物理、化学、冶金、核材料等多学科知识,因为涉及商业机密,其英文报道语焉不详,她只能从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反复琢磨推敲,经历过不少挫折。
她曾经想买一个圣戈班公司的产品作为样品来研究,一询价才知道,一个最小的1英寸圆柱体溴化镧都要3000美元,就没舍得买。压根不知道溴化镧晶体长什么样的郝佳,在一开始做实验时,把炉子里出的几块半透明乳白色固体当作宝贝又磨又抛,因为这几块固体看起来有点像国外论文中小照片上的溴化镧晶体。经过好几天的研究后,她才失望地发现,这些不过是“石头”样的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