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体系印刷过程的确认(下)
详细内容
如何防止再发生这种情况,就要查找造成歪斜的原因,比如说是上封规矩不合适,还是封面本身规矩不一,抑或两种原因都有,找到了原因再采取措施,使这种情况不再发生,这是纠正措施。在上封歪斜未发生前,对封面认真检查,对上封规矩细心调整,把规矩不合适、不一致这些造成上封歪斜的潜在不合格原因都已消除,使上封歪斜这种不合格未发生,这些措施叫预防措施。
2 特殊过程确定依据
对于一个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是否需要被确定为特殊过程,从上面特殊过程及其有关概念中,已经可以找到依据,就是其“所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亦即“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举例来说,印刷企业印后加工中胶订产品的胶粘牢固度、覆膜产品膜的裱贴牢固度及是否会起泡、包装产品的粘接牢固度等,按以上标准,其胶订过程、覆膜过程、糊盒过程就属于“特殊过程”。同时,在确定特殊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范围,它只“包括仅在产品使用或服务已交付之后司题才显现的过程”。
在印刷企业中,出片质量、晒版质量、烤版质量等对印刷质量影响极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起决定作用。这些过程是否也应纳入特殊过程加以确认呢?在贯标初期,我们也争论过,后来大家一起反复研究标准,认为尽管在这些中间产品的质量认定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难度,但只要严格执行标准,按规定的标准方法和仪器来检测,其质量还是可以鉴定的。因此,不属于特殊过程。鉴于对印刷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其过程控制的特殊性,可以参照特殊过程确认对这些过程进行控制,从加强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鉴定、规范操作规程和记录入手,提高质量,确保产品合格。
确定特殊过程,并对特殊过程实施确认,其目的是“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3 内容和文件的编制
1)确认包括的内容
标准提出,适用时包括:
(1)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制定的准则;
(2)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
(3)使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
(4)记录的要求;
(5)再确认。
在确认中应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所期望的和不期望的过程结果特征各是什么?要依据哪些特征来评审和批准特殊过程确认的文件?需要收集哪些数据,保存哪些记录?有哪些适宜的收集数据的方法?需要哪些测量器具?测量频度和方法有什么要求?怎样有效地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即统计技术如何运用)?在什么情况下应进行再确认?通常情况下,再确认的周期是多长?如何改进该过程?要求什么样的纠正和/或预防措施?这些纠正和/或预防措施及时实施了吗?它们有效吗?
2)特殊过程确认文件的编制
特殊过程文件应按照标准中对文件的要求进行编制、评审、批准、发布、下发和控制。其参考格式结构如下:
(1)目的:具体说明编制本特殊过程确认文件要达到的目的。
(2)范围:本特殊过程文件具体适用于哪些生产过程。
(3)职责:本文件由谁制定,由谁审核、批准、发布。
(4)特殊过程评审和批准的准则,包括满足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持续改进过程能力及相关要求。
(5)设备的认可:包括适用设备的名称、型号,设备的状态要求、检测仪器及使用要求,其中检测装置的控制要按照标准中“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一节的要求进行校准或鉴定,并在器具上标示“已校准”或“已鉴定”字样及时间,保存校准或鉴定记录。
(6)人员资格的鉴定:包括对该特殊过程各类人员(如机长、助手)的技术、培训及考核等要求。
(7)对进入本工序产品的质量要求及印刷存储时间等方面的特殊。如胶订产品的书贴的捆扎要求;冬季提前进入胶订工房放置的要求;覆膜产品的油墨固化要求;印刷中喷粉、纸粉、灰尘应处理干净要求;本工序原材料选择和使用的要求;环境温度的要求;工艺要求和操作规程等。
(8)由谁、什么时间、填写哪几项记录。
(9)如何根据PKCA循环的要求使用记录,持续改进过程能力。
(10)什么情况下(如设备更新、工艺更新)应进行再评审、确认,通常情况下应多长时间再评审确认一次。
根据标准的要求,进行特殊过程确认时,所使用的条件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模拟的。
对于已经确认的特殊过程,用“已确认”来表示它的确认状态。在实际操作中,可在该设备上贴上“已确认”字样及时间。以便于确认文件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