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清茶悟人生
详细内容
篇一:《品茶论道悟人生》
品茶论道悟人生
文/刚小可
快节奏的现代人越来越对茶钟爱有加。从饮茶上升到品茶,讲究茶艺,茶道和茶缘.提起茶,吴觉农先生认为: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周作人先生的理解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茶道也就是通过品茶来用心去悟,通过品茶使人在轻松愉悦中体会更高的精神感受。所以,就茶道而言,讲究的是怎么品,品出的味道是什么。茶道,她属于任何人,大可茶雅俗共赏,不在乎地位、信仰和文化。古代贵族讲“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平凡人讲“茶之味”,意在涤烦解渴,享受人生。
曾在一次聚会上偶遇一位茶文化专家,提起茶道,神采飞扬:“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道由心悟”,必须用心灵去悟茶道。中国茶道的精神莫过于四字:静、净、境、径。
静为本。茶须静品,心境和缓,宁静安逸,修身养性,“静”为品茶前提。静山之美,静水之美,静夜之美,在静中才能真正感悟流之韵,体会动之美。
净为先。泡茶要洁净之水,干净器具,品茶要有洁净环境,更需人有洁净心灵,达到内外融合化一。清茶不完全表示茶之淡,也明示人际的浓淡适中,保持良好情谊。
境为美。境为情境、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心田的每个角落时,心灵便显得空明,精神得到净化。
径为归。归是什么?归真,归理。“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追求情之真,追求性之真,追求道之真。
高山流水中,一杯清茶在手,让我们伴着丝丝茶香,品茶论道悟人生。
篇二:《茶悟人生》喝茶的两个动作,感悟得让人心醉
来源:“幸福的快乐生活”的微文
喝茶只有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我心里一震,忽然感悟了些东西,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何必纠缠不清?很多时候,看淡一些,看轻一些,世事原本可以像喝茶一样,不过拿起和放下罢了。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浮沉时才能氤氲出茶叶清香;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茶若人生,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让人欣赏不尽的优雅背影。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品茶,品人生百态。在一杯茶面前,世界安静了下来,喧嚣、浮华如潮水般地褪去,茶——人在草木间,只剩下最纯净的自己,在这一刻,茶与禅是如此地默契,茶...融水之润、木之萃、土之灵、金之性、火之光,禅...冥思、纯厚、枯寂、洞彻,解茶之旷达随心,释茶之圆融自在,金木水火土乃茶之五性,茶与禅...乃至真至拙至天然...懂不懂茶并不重要,千利休禅师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喝什么茶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
喝茶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可容花木,可纳雅音。日日在此间醒来,不问凡尘,静心享受其中!喜欢茶,无可否认的理由,那就是健康。维生素C:茶叶维生素含量很高,只需25克就可满足一日的需要。谁不想青春永驻呢?茶多酚:它最吸引人的功效就是抗衰老。维生素B:它对皮肤有好处。无机盐和矿物质:人体必需这些元素。陶冶情操:饮茶,就是品味一种文化。月色朦胧,将尘世喧嚣冲泡成手中的一杯茶,任汤色一点点淡去,慢慢读懂茶的品格与韵味。当你用心品茶时,茶叶绽放出的美丽、茶香亦是不同。茶之道,茶知道,守一怀净土,盈一眸恬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陶醉茶香中。
篇三:《一壶清茶饮尽沧桑风雨》{一壶清茶悟人生}.一壶清茶饮尽沧桑风雨板书流韵洗尽岁月铅华明月又圆窗前人影浮现书声一片往事又如从前
多少年深夜未眠心默默无私奉献只为求知的眼只为心中神圣诺言啊师魂万世撑起一片蓝天师魂万世华夏桃李满园啊师魂万世撒播和谐人间师魂万世伴我中华千年小路依旧仰望星光无限两鬓斑白悄然半生平凡夜空璀璨多少牵挂思念难舍校园却已步履蹒跚{一壶清茶悟人生}.
多少年深夜未眠心默默无私奉献只为求知的眼只为心中神圣诺言啊师魂万世撑起一片蓝天师魂万世华夏桃李满园啊师魂万世撒播和谐人间师魂万世伴我中华千年
篇四:《煮一壶清茶兑烈酒》煮一壶清茶兑烈酒
少年轻狂,一碗烈酒{一壶清茶悟人生}.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飞速发展的经济和过于匮乏的精神以及大家时代的式微使一批武侠电影搬上银屏,江湖恩怨,快意恩仇。躁动的年纪里,最欣赏的莫过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萧十一郎》里的奇女子风四娘,“要骑就骑最快的马,要喝就喝最烈的酒”。从遥远大漠而来的女子,鲜衣怒马,英姿飒爽,有着让人艳羡的爱憎分明。那个年纪,眼里带点不可一世,自诩清高,又有着不想承认的多愁善感。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大概就是如此,每日喝酒,每日争吵,每日游荡,游荡到天光乍亮。现在每每在凌晨听到楼下少年斗殴的声音都觉得万分庆幸,当年能干干净净地走过来而不招惹是非实属万幸。{一壶清茶悟人生}.
有时候回想起那个被人诟病还不肯低头的人也觉得心疼。那时候是真孤傲,也是真的少不更事,少年时的陈年旧事哏在那里就成了条沟壑,少与人交流便不知人情,莫名的冷清里又多那么点儿不懂事故。当时年少轻狂总不想着回头,总想着一直一直向前走,想着喝最烈的酒,骑最快的马,可悲的宿命论,自以为不食人间烟火,不是我的便不再强求。
入骨相思,一瓢东逝水
和朋友出去吃饭,推了朋友点的白兰地,转而要了杯热牛奶,朋友吃惊的问“什么时候把酒戒了?”对啊,怎么就变了呢,因为能为自己收拾后祸的人不在了,年少时因为过分虚弱的身体想过无数次迎接死亡的方式。人总是有些自私的,因为未亡人总是比死者痛苦,当突然迎来了旁人的生死离别,那些从始至终都认为一成不变的东西开始分崩离析。
有人等你的时候总会任性,总会肆无忌惮。毫无顾忌的喝酒,因为醉了总有人接自己回家;发病的时候也不用担心,因为会有人及时把自己送到医院;可以四处游荡,因为无论走多远也有人能把自己找回来。当年因为这种“束缚”而不惜自我放纵,像个幼稚的孩子,你不喜欢的我偏要做,现在再回头突然发现来不及。死亡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它让未亡人对死者的记忆趋于无限完美,最终成了胸口的一颗痣,碰不得又留不得。
曾经也声嘶力竭,夜夜梦魇,到最后缄口不言。开始穿男装,开始一切遵循旧迹,这狭隘的模仿和自我折磨让人日益疯狂。可能一个执念有时候也能催生一片生命,相熟的人都说离开他我就活不下去,可我想让他知道,我能用尽余生来怀念,也能过得很好,。我得学着爱人。我不是个好姑娘,不会爱人,也不会爱自己,很多事做起来显得拙劣不堪,但这尝试有些天翻地覆。知情者奉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话说得没错,却有些诛心了,可这人死了就比活着简单,因为那变成了未亡人一个人的事情,包括怀恋,包括改变。如果这世上真的存在神鬼之说,我希望在自己离开之后,能心平气和告诉他:你看,我有多勇敢,一个人安稳地度过了你不在的日子,就如同你所希望的那样,当个好孩子。
醅一把苦茶,等水来
有些时候,躁动的本身认为除自己之外的全部是躁动的,时日渐多,躁动的本身却寂静下来,从不知道哪个晚上安稳地合衣睡去开始。高中的第二年,遇到了杨先生,结缘的由头是因为早晨我躲在教室里晒太阳,他来检查我的作业,发现了我盖在脸上的《浮过了生命的海》,书被抽走,看到的就是先生棱角分明的脸,相谈下来莫名就成了忘年交,当时正逢故人去世不久,性子沉得像一口深井,身边也鲜有人问津。高中的最后一年,学业繁重,先生经常托学生给我送来自己整理的文章和所思所感。印象最深的,是四月中,在路上不期而遇,老师说:“学校的西府海棠开的正好,下了学不妨去看看。”于是,回去的路上,特地转了方向去了看了学校的海棠,飞红满天,一片荼糜,年过七旬的老校长搬个马扎坐在根枝虬结的海棠树下面,颤着手弹奏阿炳的二泉映月。一瞬间,爱恨成空。高考之后,成绩不遂人愿,也没有报先生一直希望的中文系,而是报了他不怎么看好的中医,最后也事与愿违。我天生{一壶清茶悟人生}.
不欲与人亲近,毕业之后,和多数人都断了联系,也几乎没什么同窗好友,只身一人来到他乡,不过我始终记得,在毕业前夕的四月里,这世界终赠予我一场欢喜。
先生是学校里有名的“怪人”,做事全凭自己心意。先生曾经说这是一个人心浮动的时代,人都成了孤独的大多数。先辈能“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酿的米酒,烧红的泥炉,一场呼啸将至的大雪,一位老友,一杯热酒,人生最熨帖之事,莫过于此,这代人不知道还有几个能如此。毕业的时候,先生曾告诫:这世上事再大都是人事,而人事再大大不过人心,静自己心,莫管他人是非,心怀前事,安稳度日。此后,背井离乡,莫敢忘。
跨过了一座太行山,天很低,云很白,东风渐起,醅一把苦茶,静等水来。
后记:当时年少,握大把时光,秋风四起,烈酒入喉;一朝破茧,笑一场轻狂,清茶一壶,莫问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