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校训
详细内容
篇一:《复旦大学校训》
复旦大学校训
复旦大学简称复旦,始建于1905年,初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复旦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9所985工程大学,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和中国顶尖学府“九校联盟”(C9联盟)的成员大学。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复旦大学涵盖了文学、理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拥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大校区。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校训是在1915年校庆十周年时确立的,选自孔子《论语·子张篇》,与“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立校精神相呼应。意思是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详细地寻求,联系当前实际地思考。告诉同学们,不仅要做一个甘于寂寞的学问家,更要成为一个敢于怀疑的思想者。这也正切合了“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复旦精神。
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复旦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8个、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8个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6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复旦大学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博士点154个,硕士点22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并设有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1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20个。
篇二:《复旦大学校训》力o学[释义]笃行lìxuédǔxíng〖解释〗力学:努力学习。笃行:切实地实行。勤勉学习且确切实践所学。o[语出]〖出处〗宋·陆游《陆伯政山堂稿序》:“伯政家世为儒,力学笃行,至老不少衰。”o[例句]史·方孝孺传》笃行:dǔxíng〖示例〗孝孺有兄孝闻,~,先孝孺死。★《明“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1.[sincerelycarryout]∶切实履行;专心实行。《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明李贤《答耿中丞书》:“公既深信而笃行之,则虽谓公自己之学术亦可也,但不必人人皆如公耳。”鲁迅《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中华民国二十有三年秋,﹝先生﹞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2.[sincerebehaviour]∶行为淳厚,纯正踏实。《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南史·文”学传·岑之敬》:“母忌日营斋,必躬自洒扫,涕泣终日,士君子以笃行称之。”清戴名世《刘退庵先生稿序》:“淮上刘退菴先生,今之笃行君子也。”章炳麟《<革命军>序》:“乃如罗、彭、邵、刘之伦,皆笃行有道士也。”。中国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原文如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英文解释:toworkperseveringlybehaviorinhonest“厚德”一词,源出于《易经》。《易·坤》说“君子以厚德载物”。还说:“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把“厚”和“德”联系在一起,谓“厚”“德”者可以“载”。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有道德的人,才能承载天下的重任,担负起宏大的事业。这里的“厚”字,是使动词,与“德”搭配,有“使道德充裕、厚实”的意思。古人非常重视“德”,他们把“德”,看成是和天地乾坤一样的大事情。我们今天提倡“文明修身”,“德”,就是其中的核心内涵。这里的“德”,包含了许多内容,包括“诚”、“信”、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品格、志向、趣味等等。大学承担着培养全社会精
英“芯片”的重要任务,所以,特别要强调一个“德”字。做人,离不开“德”;身正为师,德高望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厚”与“德”都应该视为“修身”最重要的一环。“博学”一词,源出于孔子的《论语》。《论语·雍也》篇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对“博学”,古人也是非常重视的。学生到大学是来学习的,老师讲授知识,培养学生,中心也是围绕一个“学”字。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名份和实质都是一个“学”字。“博”有“大”的意思,“广”的意思,“通达”、“多闻”、“丰富”、“渊博”的意思。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使“学问”“渊博”,都是他们的立身之本。“求是”是“实事求是”的速写。《汉书·河间献王传》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解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求”,是“寻找”、“探索”、“探求”的意思:“是”,是“正确”、“真理”的意思。两字合在一起,即从实际出发,探索真理,求得正确的结论。“德”和“学”的总体要求及基本精神是“求是”。“笃行”一词,源出于《礼记·中庸》。《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是“笃厚”、“真实”、“真诚”、“忠诚”的意思;“行”,就是去做,去身体力行。在“德”厚、“学”博,从实际求得真理和正解以后,更重要的一层,是去做。学生在学,弦歌一堂;毕业以后,要成为社会栋梁。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出来;只学不做,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行”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行”,优秀的品德,学到的东西,才能显现出来。“行”,是我们“学”的目的和归宿点。博学笃行呢,就是说要我们博闻广记,多学习有用的知识,多学习做人的方法,多学习人际交往,但是并不是说只要多学习,学习了之后放在脑子里不用,而是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笃行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当中去。笃行的笃有忠贞,踏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的意思。就是希望我们要对祖国的忠贞,对目标的坚持不懈,我们要是确立了目标就要严格的去执行。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翼。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
人民大学校训:实事求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华中科技大学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四川大学校训:精韧不怠,日进有功。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同济大学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兰州大学校训:博学笃行,自强为新。中国农业大学校训:博大精深中南大学校训:敬业,勤奋,求实,创新。华东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进取。北京理工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吉林大学校训: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华南理工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华中农业大学校训:团结,勤俭,求是,奋进。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石油大学校训: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训:勤奋,求实。中国医科大学校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温州大学校训:自强勤奋唯实创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团结,简朴,唯实,创新。广州大学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北京邮电大学校训:团结,勤奋,严谨,创新。南京理工大学校训:团结,献身,求是,创新。中国矿业大学校训:勤奋,求实,进取,奉献。华中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新,立德树人。南京农业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至人至德。西北大学校训:诚朴,公勤。湘潭大学校训:博学笃行,盛德日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训:博学,诚信,求索,笃行。暨南大学校训:忠信笃敬
篇三:《复旦校训:学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校训由来考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校训是近代大学的产物,是各个大学精神的概括、提炼和凝结。它用最简洁的文字(一般不超过10个字),向学生指明在校期间应做什么,要把自己培养成怎样的人。同时它还表明这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如何,文化底蕴是否厚实。所以这次评选出的前3名校训都取自古籍《周易》(清华)、《论语》(复旦)、《中庸》(中山),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国典籍中的经世格言,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做学问的道理。
复旦的校训出自《论语·子夏》,寓意深远。笔者个人理解,前一句讲做人,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做人和做学问都要立志,而且要志向专一(笃志),不能朝秦暮楚、见利忘义,要坚忍不拔、奋斗到底;后一句讲做学问,据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院士在我校90周年校庆时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问对了就可以求得正确答案。所谓“切问”,就是经常问,而且要问得中肯;所谓“近思”,就是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所以李政道院士对复旦学生说:“你们要相信自己,要对„志‟作深刻的考虑。你们的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你的志愿在哪儿?将来你要做什么样的事业?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所以,我觉得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非常有意义的。”
复旦在吴淞时期(1905-1911)校基未固,6年换了5位校长,依次为马相伯、严复、夏敬观、高凤谦、马相伯。当时复旦在困境中度日如年地求生存,无暇考虑校训之类的事。
1913年1月,李登辉在马相伯等人的推荐下,出任复旦校长。上任伊始,他雄心勃勃,依托校董会,打算募款在郊区购地,筹建永久校园(见1915年以李登辉名义写的《复旦校史简介》)。越二年,适逢复旦建校10周年,李登辉仿美国名校制度,为复旦规定了校训、校标(徽)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就是在这时由国文部的教师从《论语》中挑出来的(其它条目尚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等)。李校长从海外归国不过10年,自知古汉语不如马相伯,便请马相伯选定(马相伯曾助其弟马建忠著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古汉语造诣颇深)。从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便成为复旦学生的座右铭。此后李校长还陆续规定了复旦的校旗、校歌、校庆日和校花(白玉兰)等。这次评选获前3名的校训中,以复旦校训的确定时间最早,为1915年;中山大学次之,为1924年;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确定为校训则在1931年之后,因梅贻琦在“九·一八事变”后始任清华校长,而清华校训正是在梅校长任职期间确定的。
这次校训评选中获第四到第十名的依次为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得票率33%)、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得票率29%)、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得票率28%)、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得票率27%)、中国海洋大学的“海纳百川,至人至德”(得票率26%)、苏州大学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得票率22%)、北京大学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得票率20%)。此外还有17所学校的校训或因使用了口号式语言,或因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或因晦涩难懂,故不为受调查者认同,未能入选。
校训、校歌与大学精神
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周双全《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2日第3版
复旦校园里有一条梧桐林阴道,笔直幽深,每次骑车经过这里的时候,都会给人带来梦幻般的感觉。像急速推移的镜头,从教学楼、老宿舍、生物楼间一一掠过。就在这条被复旦人称为“南京路”的林阴道尽头,是一面镌刻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墙。校训墙由大理石贴面砌成,魏碑字体,凝重而不失洒脱。伫立墙前,你可以体会时光流逝中,总有些不变的东西一直在敲打着复旦学子的心。
复旦校训来自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复旦老校长李登辉(1873-1947)。老校长李登辉早年留学美国,1899年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学位。
留学耶鲁的背景,自然而然影响老校长。李登辉把耶鲁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和人文精神引入自己的教育实践。1915年,适逢复旦建校10周年,李登辉校长参照美国名校制度,为复旦制订了校训、校标(徽)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就是在此时,由国文部的教师从《论语》中挑出来的,暗合耶鲁大学注重培养学生严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由精神的特色。有关的校旗、校歌、校庆日和校花(白玉兰)等制度后来陆续也都由李登辉校长制订。
校训墙建于1995年复旦大学90周年校庆。5月27日揭幕仪式上,物理学家李政道(复旦大学校董事会名誉会长)发表了即兴演讲。他觉得复旦大学的校训好就好在每一句的第二个字,“学”与“问”。李政
道寄语复旦学生,学习要有创见,不能只学着回答问题,还要学会提问。所谓学问就是学会提问。当时的校长杨福家也强调,要使学生有更多的问题问出来,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明白,“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两位科学家提出的见解,对复旦校训中的“学”与“问”作出了新的阐述。
熟悉儒家经典的人都知道,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源于《论语·子张》一节。原文是:“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此句和《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互为发挥,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将其作为复旦的校训,不仅说明复旦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坚守,更说明传统文化有它历久弥新的魅力。
一直到现在,人们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对中国读书人的意义。南怀谨在《论语别裁》中就说:“……博学不一定有用,博学要笃志,有一个中心,意志坚定,建立人品,那么知识渊博,有如一颗好的种子,意志的坚定是肥料,培养出花和果来。”“近思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思想要有中心,一个是不要想得太虚玄太高远,要切近的其实的思想。”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走过坎坷而光辉的百年历程,倏忽间又迎来十秩开一的喜庆,我不禁想到她的校训,想为之说几句话。
训者教诲也,无非叫学生有所遵循吧。那是简明爽朗的十个大字: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译成白话,大概就是“广泛学习而矢志不移,切实联系学问进行贴近实际的思考”。
百年来复旦师生共同遵循、实践、弘扬着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
校训是近代大学的产物,是各个大学精神的概括、提炼和凝结。它用最简洁的文字(一般不超过10个字),向学生指明在校期间应做什么,要把自己培养成怎样的人。同时它还表明这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如何,文化底蕴是否厚实。所以这次评选出的前3名校训都取自古籍《周易》(清华)、《论语》(复旦)、《中庸》(中山),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国典籍中的经世格言,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做学问的道理。
复旦的校训出自《论语·子夏》,寓意深远。笔者个人理解,前一句讲做人,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做人和做学问都要立志,而且要志向专一(笃志),不能朝秦暮楚、见利忘义,要坚忍不拔、奋斗到底;后一句讲做学问,据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院士在我校90周年校庆时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问对了就可以求得正确答案。所谓“切问”,就是经常问,而且要问得中肯;所谓“近思”,就是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所以李政道院士对复旦学生说:“你们要相信自己,要对„志‟作深刻的考虑。你们的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你的志愿在哪儿?将来你要做什么样的事业?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所以,我觉得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非常有意义的。”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同为复旦学子,方永刚同志把校训完美地体现在了他的人生价值中。他以坚定的信念长期脚踏实地地在平凡的岗位刻苦钻研,作
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诲人不倦、勇于创新是他的使命。方永刚被人们誉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积极推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是他毕生的事业,最终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正是这种复旦精神,铸就了他的伟大。
复旦校训正在激励一代又一代复旦人向前走着向前冲着。如今,我们亦是复旦大学的一份子,回顾复旦历史,学校的兴衰,都与这些精神能否发扬有关!因此,我们更应该“再读校训”继承和发扬复旦大学传承了百年的复旦精神!以实际行动回应方永刚校友对复旦学子的寄语,引领青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积极投身国家和社会建设。
据报载:中国青年报社和新浪校园频道以“我最欣赏的十大校训”为题,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问卷调查,共有4672人参与投票,最终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获第一(得票率54%)、我校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获第二(得票率40%)、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获第三(得票率35%)。
校训是近代大学的产物,是各个大学精神的概括、提炼和凝结。它用最简洁的文字(一般不超过10个字),向学生指明在校期间应做什么,要把自己培养成怎样的人。同时它还表明这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如何,文化底蕴是否厚实。所以这次评选出的前3名校训都取自古籍《周易》(清华)、《论语》(复旦)、《中庸》(中山),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国典籍中的经世格言,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复旦大学校训}.
复旦的校训出自《论语·子夏》,寓意深远。笔者个人理解,前一句讲做人,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做人和做学问都要立志,而且要志向专一(笃志),不能朝秦暮楚、见利忘义,要坚忍不拔、奋斗到底;后一句讲做学问,据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院士在我校90周年校庆时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问对了就可以求得正确答案。所谓“切问”,就是经常问,而且要问得中肯;所谓“近思”,就是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所以李政道院士对复旦学生说:“你们要相信自己,要对‘志’作深刻的考虑。你们的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你的志愿在哪儿?将来你要做什么样的事业?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所以,我觉得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非常有意义的。”
篇四:《复旦校训: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校训由来考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校训是近代大学的产物,是各个大学精神的概括、提炼和凝结。它用最简洁的文字(一般不超过10个字),向学生指明在校期间应做什么,要把自己培养成怎样的人。同时它还表明这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如何,文化底蕴是否厚实。所以这次评选出的前3名校训都取自古籍《周易》(清华)、《论语》(复旦)、《中庸》(中山),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国典籍中的经世格言,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复旦大学校训}.
复旦的校训出自《论语·子夏》,寓意深远。笔者个人理解,前一句讲做人,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做人和做学问都要立志,而且要志向专一(笃志),不能朝秦暮楚、见利忘义,要坚忍不拔、奋斗到底;后一句讲做学问,据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院士在我校90周年校庆时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问对了就可以求得正确答案。所谓“切问”,就是经常问,而且要问得中肯;所谓“近思”,就是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所以李政道院士对复旦学生说:“你们要相信自己,要对„志‟作深刻的考虑。你们的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你的志愿在哪儿?将来你要做什么样的事业?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所以,我觉得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非常有意义的。”
复旦在吴淞时期(1905-1911)校基未固,6年换了5位校长,依次为马相伯、严复、夏敬观、高凤谦、马相伯。当时复旦在困境中度日如年地求生存,无暇考虑校训之类的事。
1913年1月,李登辉在马相伯等人的推荐下,出任复旦校长。上任伊始,他雄心勃勃,依托校董会,打算募款在郊区购地,筹建永久校园(见1915年以李登辉名义写的《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