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优美语句素材>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

详细内容

【篇一】苏轼浣溪沙赏析苏轼《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作鉴赏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词作鉴赏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无限的大自然之中。“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篇二】苏轼浣溪沙赏析初中名言名句赏析(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爱情当年周瑜抗曹,使用火攻,假如不刮东南风,战争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也许连二乔都会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吧?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借古讽今,有感于晚唐统治者荒淫腐化、不思进取,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陆游 )陆游晚年被罢官,退居家乡,但总是不能忘怀国事,“风吹雨”既是写眼前生活的现实,又象征着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可见诗人的爱国之情。

《过零丁洋》(南宋 文天祥 被俘招降时,用此诗作答,表明为祖国献身,视死如归的心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诗人震耳发聩的千古绝唱,充塞着一股浩然正气,表明了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忠贞不屈的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决心,鼓舞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理想而英勇献身。它还具有丰富的内涵:(1)人总有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要光耀史册。(2)为民族,为人民,为正义,为真理而献身,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用了比喻,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这两句又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层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是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别云间》(明末抗清英雄 夏完淳被捕之后、押解离乡时所作)

“南冠”: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用典句:“今日又南冠”、“毅魄归来日”。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既表现了诗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也深沉、强烈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悲,愤激、忧伤、沉痛到极点。

抱负歌曲,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段言志抒情,句句蝉联,错落有致,形成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表现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己以利人的博大胸怀,也表达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杜甫)  背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 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深重苦难,揭露官吏的横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卖炭翁》(唐 白居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用精练的语言,通过“衣正单” 与“愿天寒”的对比,突出了卖炭翁生活的贫困和心理的矛盾。为揭示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恶埋下伏笔。

《观刈麦》(唐 白居易)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割麦的农民用完了力气还感觉不到(无暇顾及)炎热,只是珍惜夏日较长的白天,争取多干些活儿。这反映了农民窘迫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农民深切的同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语言朴素自然,明白如话。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 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作者对历史的评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揭示了封建政治与人民的对立,非常尖锐。

边塞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上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沉的夕阳。这是对塞外特有的壮美景象的描写,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孤”写出了炊烟的孤单、醒目;“长”表现了视野的开阔。“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黑色与金色交织在一起,非但鲜明,而且浓艳,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意境奇特。

用典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报君黄金台上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比喻,以梨花喻雪,把雪的皎洁、鲜润、明丽传神地描绘出来,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使人如同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北宋 范仲淹 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抗击西夏的侵扰。)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上阙借助“雁”“边声”“千障”“长烟”“落日”“孤城”描绘荒凉的边塞秋景,显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阙“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现了作者功业未立、壮志难酬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情调苍凉悲壮。

景语衣服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只希望不要违背了自己辞官归隐的意愿。赏析:看似平淡,但对“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表现了诗人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清高节操。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朴素如随口脱出,不见丝毫修饰,,平淡中又富有情趣,早早地来到田里除草,直到月亮出来时才扛着锄头回家,多么美好的一幅月夜归耕图啊!洋溢着的是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归隐的自豪以及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

《饮酒》(东晋 陶渊明 田园诗人 这首诗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由的生活态度,“悠然”见,是不经意的看见,体现了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平静的心境。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字用的贴切,是对前途的奢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开阔。洋溢着诗人蓬勃的朝气。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衬托出洞庭湖的彭湃激荡、气魄宏大

《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时任杭州刺史,流连于西湖早春的湖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争暖树”既反映了早春乍暖还寒,又和“燕啄春泥”一起表现出早春的一片生机。诗人抓住早春景物的特征,运用了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刻画了西湖早春的风景画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用“乱花”“浅草”来写出西湖早春的美景,“渐欲”“才能”两个词眼,富有情态,表现了初春时节乱花浅草的勃勃生机,清新明快,即景寓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达到 “言有尽而意无穷”效果。

《秋词》(唐 刘禹锡)别出心裁,一反前人悲秋的俗套,着意赞美秋天特有的景致,表现了积极向上的情感。

《黄鹤楼》(唐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登高远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绿树清晰可数;鹦鹉州上,长满茂盛的芳草。此处极力描写景色的优美,与下文愁思形成对比。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客观描摹,旨在渲染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写小径的曲折、禅房的幽深、环境的静谧,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的清高性情。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美丽的山色使鸟儿欢愉,静静的潭影使人杂念顿消。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北宋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眼前之景:山下溪水边兰草初生,松树间沙路洁净,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鸣叫。触景生情:溪水尚能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前两句从住所写起,显示了主人雅洁、勤劳。后两句再写田园风光。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不说引水灌田,而说成小溪担负着“护田”的任务;不说人留恋山色,不忍关门,而说成是青山“排闼”把青翠山色送进屋来。赞赏湖阴先生优美的山居环境,也透露出诗人晚年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

《如梦令》(宋 婉约派 李清照)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游山西村》(南宋 陆游)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时山重水复,疑无前路,忽然眼前出现一个柳阴浓密、花开鲜艳的山村。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又现的境界,意新语工,最富理趣,给人以启迪:只要充满信心,就能战胜困难险阻,达到新的境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号稼轩)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嗅觉、听觉角度写出了夏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一丰收在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哲理原指《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后用来泛指文学。

 【篇三】苏轼浣溪沙赏析晏殊《浣溪沙》译文及赏析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

解题:《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有杂言、齐言二体。唐、五代人词中,见于敦煌曲子词者,均为杂言;见于《花间》、《尊前》两集者,多为齐言,亦有杂言。至北宋,杂言称为《摊破浣溪沙》(破七字为十字,成为七言、三言两句);齐言仍称《浣溪沙》(或称《减字浣溪沙》)。

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内容情境呢?春季(落花、归燕)、黄昏(夕阳),园亭,饮酒听歌。

上片:写把酒听歌的情境,淡淡写来,却蕴含着时间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深长叹惋。“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不止“一曲”,“酒”也不止“一杯”,就在我们把酒听歌时,时光已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如朱自清的《匆匆》所写,在我们洗脸时,时间悄悄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抒情主人公痛感生命于不知不觉间消失。“去年天气旧亭台”天气依旧,亭台如故,潜台词却是:物是人非,人生几何?(从“不变”的角度来写)“夕阳西下几时回?”从人们视而不见的“变”的角度承上作补笔。字面上,它写的是“夕阳”万古常新,去而复“回”;但在“几时回”的设问中,已有今日之“夕阳”已非昨日之“夕阳”之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夕阳纵然美好,但毕竟要“西下”,就如人生,一去便永无回归之日。词人以有限的生命来体察无穷的宇宙,因而使此词具有厚重的哲理意味。

下片:通过最有特征的具体事物和生活细节来深化上片的意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主观感受,花落去、燕归来时客观规律,虚词对仗。明·卓人月《词统》:“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刘熙载《艺概》称此二句是“触着”,即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晏殊,大明寺见蜀人王琪壁上题诗,邀至府中,酒后游园,晏称去年暮春到此,吟“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得对句。王琪见庭燕剪柳穿花,应声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既伤落花,又喜燕归,在变化之中又含有某种不变的意味,给人心灵上以某种安慰。“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正是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死亡。历史便在这种新旧交替之中默默向前延伸。面对这一现实,作者止不住要在铺满落花的小径上徘徊沉思了。“小园香径独徘徊”词人没有对上片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是通过“落花”和“归燕”的意象构筑了一个宏阔的艺术空间,表现宇宙时空的无穷无尽,从而让读者跟随作者一起去徘徊思考。余韵悠长。

艺术特色:

淡淡的感伤:就感情基调而言,仿佛温润的珠玉,感伤中有慰藉,而非深哀巨痛、激情烈响。

富贵气象:纯以白描手法写平常意象,如“酒”、“亭台”、“夕阳”、“落花”、“归燕”等,重神髓、重气象,成为“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又一力证。

“情中有思”的意境:在伤春的表层意象中,却蕴涵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闪烁着一种诗意的生命之光,充分体现了《珠玉词》“风流蕴藉”、“情中有思”的特色。

虚词对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虚词对仗。属对工巧,却又天然浑成,似将眼前景信手拈来,轻快流丽,杨慎《词品》说它是“天然奇偶”。

《浣溪沙》赏析三: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篇四】苏轼浣溪沙赏析《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暮雨中子规(即杜鹃)声韵优美,情致凄婉。萧萧,形容雨声,在淅淅沥沥雨声中,传来杜鹃声。秦观《踏莎行》云:“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王国维的评语是“凄厉”。这里时间相同,都是在晚间,但又多了细雨,则更为凄厉了。历来诗中杜鹃的鸣叫表示冤屈,暗指诗人不幸的境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①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

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兰溪,出箬

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②萧萧,同潇潇,雨声。子规,杜鹃的别名。

③休将,不要。白发,指老年。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苏轼浣溪沙赏析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悟意境,体感悟

1.提问:词的上下片各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

2.词的意境往往由画面构成,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来体会词的意境,从而体会词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或思想感情,下面请咱们班的丹青妙手蒋立夫同学到黑板前来作画为我们形象展示诗中所写画面,再请写作才女魏小娟同学为画面作解说,让我们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作画时轻放古曲伴奏,营造气

3.学生回答所感受到的画面意境.师总结:清淡幽静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

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勤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教师用简单问题引导:作者游赏的景点"兰溪"的流向有什么特点?西流;作者由此生了怎么样的人生感悟?人生可再少!;诗云:花有重开日,人生无再少!请问苏轼的人再少指的是返老还童吗?指的又是什么呢?一种年轻乐观的心态

7.师述:人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能改变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白居易在<<醉歌>>里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叹惜朱颜易逝.而作者一反其意用之,他认为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悲叹自哀,认为自己老而无用,他认为只要自己永远奋发进取,有一颗乐观向阳上的心,即心不老,那你的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岁月,而你反而老当益壮.苏轼这种"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仍乐观奋发的精神,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失意受挫之人使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8.请学生谈谈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乐观奋发"的精神给自己的启发

四.教师结语

这首词是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是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服老的宣言书.他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越挫越勇.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你们说对吗?

-五.小结全词

.全词景情理交融,充分体现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人生的启示,其实,古诗词中给我们人生启示的句子还有很多,下面我们来赏析几条

六.拓展练习

说出下面诗句的意思,并讲出它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苏轼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选自《东坡乐府》卷下。浣溪沙,词牌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词人被贬官黄州与庞安常一道浏览清泉寺时所作。寺内有王羲之的洗笔泉,水极甘甜。下面便是兰溪,溪水向西流动。苏轼填了这首词,与庞痛饮之后才回家。

蕲水:古县名,在今湖北浠水。

兰溪:水名。

兰芽:兰草的嫩芽。

浸溪:泡在溪水中。

萧萧:象声词,这里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布谷鸟。

无再少:没法再回到青少年时代。

白发:代指老年。

唱黄鸡:白居易《醉酒》诗有“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小序:浏览蕲水的清泉寺,清泉寺在兰溪前,溪水一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在小溪里,

松林间清沙小路干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了没法再回到青少年时代?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地向西奔流!

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诗人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这种执著的生活态度和旷达乐观的性格。

小序交代该词是浏览清泉寺时所作。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反映了作者贬官期间的凄冷环境和悲凉的心情。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生感,自我勉励,表达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即景抒情,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情、景、理交融。

浣溪沙

苏轼

小序:点明记游

景:淡雅幽静

情:宁静平和

理:旷达乐观

【篇五】苏轼浣溪沙赏析浅析苏轼组词《浣溪沙》的语言特色

龙源期刊网.

浅析苏轼组词《浣溪沙》的语言特色苏轼浣溪沙赏析

作者:杨毅

来源:《大学教育》2013年第09期

[摘要]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他不仅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还开辟了词的广阔天地。他把词的内容扩展到怀古、咏史、说理、感时伤事以及田园山水等方面,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苏轼不同词作的语言表达各具特色,或豪放、或旷达、或婉约、或洒脱。从自然景物描绘、农村生活场景刻画、用词表现力、白描手法运用四个方面与苏轼其他作品对比,可以看出组词《浣溪沙》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苏轼组词浣溪沙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9-0058-03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他屡遭贬谪,阅历复杂,其作品往往视野开阔,风格豪迈豁达,意趣横生。在做地方官时期,他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益的事。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由知密州改为知徐州。元丰元年(1078年)徐州地区春旱严重,苏轼有诗云:“东方有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龙行》)。苏轼作为地方长官,曾因人建议前往徐州东门外二十里的石潭去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见到初夏欣欣向荣的景象,写下五首《浣溪沙》词。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其四)

【篇六】苏轼浣溪沙赏析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题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题

注:题号右上角标识“*”的题目,要求初中阶段学生理解,不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背诵。

题号右上角标识“**”的题目,为初中阶段学生拓展选修内容,建议学生理解背诵、灵活运用。

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从全词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看,上片主要是写景,写的是农村生活清新自然、欣欣向荣的丰收场景;下片主要是叙事,写的是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2)全词刻画出一位谦和、体恤民情、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仅“敲门试问野人家”一句就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3)这首主要是从听觉角度描绘出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描绘了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缫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等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

(4)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描绘了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簌簌”,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

2.上片写初夏田园风光,请描绘“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的景象。

答:初夏的阳光下,枣花随风飘落,衣襟在风中簌簌作响。行经村落,村中处处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一片繁忙景象。

3.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

答: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4*.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

答: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缫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

5.词的上片写景描写特点如何?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移步换景,一句一景(白描)视听结合,营造浓郁乡村气息,欣欣向荣繁忙景象。

6.简析该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答:体恤民情、和善、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酒困人渴的太守求饮的细节将太守与普通农民之间的融洽之情写得亲切自然。

7.这首小令清新朴实,明白如话,仅“试问”已让词人形象栩栩传神。请结合末句的内容,..分析词人形象。

答:“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户人家,“试问”有敲门探询之意。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体恤民情、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将太守与普通农民之间的融洽之情写得亲切自然。

8.虽然旅途疲惫,但词人作为一方父母官仍展现出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除此以外你还读出哪些感情?

答:热爱农村自然风光、对农村富足和美生活的喜爱,畅游淳朴农村的喜悦。

9.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

答:日高人困之时,口干舌燥的作者来到了一个农村。

10.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答:作者正值太守,但与普通农民之间的关系亲切融洽。可以看出谦和平易近人、体恤民情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苏轼浣溪沙赏析

11.词中哪一句既暗示暮春节令,又描绘了宁静、祥和、美好的乡村景色?试作简要赏析。答:“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可见其观察之细微,体物之真切。

12.词的上片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营造浓郁乡村气息,欣欣向荣繁忙景象

13.赏析词中“试问”的表达效果。

答:“试问”有敲门探询之意。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

14.理解性默写。

(1)《浣溪沙》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细雨中行路辛苦的句子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2)苏轼《浣溪沙》中描写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的句子是: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3)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细雨途中行路的辛苦的句子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4)《浣溪沙》中“敲门试问野人家”的原因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15.选择题。

(1)对诗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全词在构思和用语上颇具匠心,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从所见着笔,次写所闻,不仅具有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C.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D.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又概括嘈杂的“缫车”声,词人心情定是烦躁郁闷,无法排解。

解析:此处“声响”是词人谢雨途中所闻,是乡间忙碌之音,词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2)**下列哪一项表达的内涵与苏轼这首词没有相似之处。(D)

A.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B.昼出耕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宋·陆游《游山西村》)

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篇七】苏轼浣溪沙赏析苏教版七上诗词赏析浣溪沙教学用书原文

浣溪沙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溪水尚可西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首词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这首词是苏轼游览清泉寺时,见溪水西流,有感而作。上阕写眼中之景,溪水边兰草初生,松林间沙路洁净,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鸣叫。这里没有市朝的喧闹之声,远离官场的恶浊之气,自然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下阕即景生发议论:溪水尚可西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种议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溪水西流”给他的启发。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苏轼游览清泉寺的时间是元丰五年(1082)三月,所以在词中有“兰芽短”“子规啼”这些景物。当时他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政治上不得意,而且疾病初愈,身体也不大好。这次短途旅游使他的精神重新振作起来,写下这首呼唤青春的《浣溪沙》,体现出他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北宋中期文学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开创豪放词派。追谥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