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优势专业
详细内容
龙源期刊网. 上海理工大学:中西合璧最走俏 作者: 来源:《教育》2014年第08期 基础数据 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理工大学,继承了前身沪江大学的文理交融和德国的严谨与法国的创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交融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独树一帜的优秀办学传统,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之美誉。 上海理工大学的留学生教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是教育部首批认定的100多所接受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大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持续拓展,上海理工大学外国留学生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接受海外大学的交流与进修生。至今,学校已接收了来自美国、柬埔寨、印度、越南、阿根廷、尼日利亚、蒙古、德国、澳大利亚等109个国家的国际学历生(本科、硕士、博士)、交流生、进修生和汉语生。其中,2012年在校留学生1000余人。 由于地处上海,具有接受国际学生的区位优势,上海理工大学充分利用百年国际教育历史背景及优势地理位置,致力于为成为上海国际高等教育的窗口。国际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达到10%左右;教师队伍中外籍教师的比例达到15%左右;20%的学生可以获得国外大学文凭学位;30%的学生通过合作办学获得国外大学学历证书。学校坚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管理型高素质人才。在最近20多年间,上海理工大学广泛参与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20多个国家的8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国外60多所大学开展学生交流交换项目,互认学分和互派学生。 抢眼专业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理工科学校,上海理工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三大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学科领域的优势与特色为全国公认,因此也为学校吸引到不少海外留学生。在上海理工大学外国留学生(包括非交换项目的进修生)招生简章中,共包含58个本科专业,62个硕士专业、18个博士专业。学校为国际学历生提供汉语、全英语,中英、中德双语专业教学,接受学历教育的来华留学生均与中国学生同班上课,原则上实行与中国学生类同的学籍管理。 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3 目录 第一章就业工作综述..................................................................................................1 第二章毕业生基本情况..............................................................................................4 2.1毕业生学历分布.................................................................................................4 2.2生源地分布.........................................................................................................4 2.3性别组成.............................................................................................................5 2.4学科分布.............................................................................................................6 2.4.1本科毕业生学科分布...................................................................................6 2.4.2研究生毕业生学科分布...............................................................................7 第三章毕业生就业状况及相关指标分析..................................................................9 3.1毕业生基本就业状况.........................................................................................9 3.1.1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状况.......................................................................9 3.1.2不同性别毕业生就业状况...........................................................................9 3.1.3不同生源地毕业生就业状况.....................................................................11 3.2毕业生就业流向...............................................................................................13 3.2.1就业单位地区流向分布.............................................................................13 3.2.2就业单位行业流向分布.............................................................................14 3.2.3就业单位性质流向分布.............................................................................14 3.3升学情况分析....................................................................................................15 3.4来校招聘企业情况...........................................................................................16 3.4.1就业信息服务网招聘信息发布情况.........................................................16 3.4.2举办招聘会、宣讲会情况.........................................................................16 3.5就业单位录用人数情况...................................................................................17 3.6基层就业情况....................................................................................................17 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3 第四章就业发展趋势................................................................................................18 4.1近三年就业率变化趋势...................................................................................18 4.2近三年国内升学变化趋势...............................................................................18 4.3近三年出国(境)变化趋势...........................................................................19 4.4近三年基层就业变化趋势...............................................................................20 4.5近三年非上海地区就业变化趋势...................................................................20 4.6近三年不同性别毕业生就业变化趋势...........................................................21 第五章就业工作主要举措........................................................................................22 第六章调研及结论....................................................................................................28 6.1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28 6.2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29 6.3调研结论...........................................................................................................31 第七章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32 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3 第一章就业工作综述 上海理工大学紧密围绕“推动创新发展,深化内涵建设”的工作主题,加强卓越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国际化教育,致力于培养适应先进制造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和适应制造增值服务领域的卓越工程背景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高度重视,全员参与合力促就业,面向毕业生的招聘规模和招聘岗位数量保持平稳。 截止到2013年8月31日,本科生、高职生就业率为95.12%,研究生就业率为96.71%,国内外升学率为16.51%,毕业生到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就业人数为1437人,占签约人数的37.72%,到建筑业、邮电通信、计算机信息业就业人数为759人,占签约人数的19.92%,到基层就业的学生人数是184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0.93%。 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健全就业工作机制 成立由校长、校党委书记任双组长的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就业工作理念,逐步建立学科专业结构、发展规划、招生规模等方面与毕业生就业挂钩的工作机制。建立学生就业质量考核指标体系,以权重25%纳入到“二级管理部门岗位业绩津贴额度核拨”试行办法文件中,就业考核直接与学院年度经费预算划拨挂钩。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就业工作,2013年在专任教师中评选20名优秀就业指导师,4名就业工作先进个人,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 对接行业需求,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学校紧密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上海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对与高新技术相关的新兴学科进行布点,紧扣“光机电集成与精密制造”、“能源动力装备与绿色制造”、“制造增值服务与系统管理”三大行业方向,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开拓毕业生就业的核心市场。2013年,我校举办大型招聘会3场,Friday招聘会10场,宣讲会233场,参会企业1332家,需求人数21179个。通过校园招聘签约的学生占签约学生人数的42.15%。 加强与行业产学研合作,构建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优势,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产学联合人才培养体系。学 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上海理工大学优势专业 2013 校建成了200多家校外实践基地,从单纯的输送学生到企业实习,逐渐形成了科研合作、专业共建、师资共享、基地实训、企业实习与就业等完整的人才培养服务链。截止2013年底,我校产学研项目立项130余项,其中能源环保领域有30多项,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决策咨询领域各有20多项,生物医药领域有十多项。合作的企业分布在上海市各区县,长三角的南京、杭州、苏州、张家港、启东、如皋等地,以及长沙、温州、烟台、太原等地。 开展全过程生涯发展教育,促进两个课堂融合 以40名职业咨询师为依托,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求职能力训练》等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小班化的实训课程。针对大学一年到四年的不同阶段,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实习推荐相结合,促进两个课堂融合。通过80名学生人组成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举办各类求职能力训练、职业发展类讲座以及参加各类市级区级职业能力大赛。2013年举办求职能力及创业类培训或讲座10场,承办我校毕业生求职宣讲会及大型招聘会企业接待工作,每年累计接待企业1000余家。上海理工大学优势专业 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平台功能 我校就业信息网是唯一一家坚持由本校自主开发和运维的网站,每年都会开发新功能。2012年开始牵头上海市高校就业创新基地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目前,我校就业信息平台涵盖学生和企业互动招聘系统、招聘会/宣讲会在线报名系统、在线职业咨询预约系统、网络调查问卷系统、网上职业测评系统、网络职业教育系统、大学生创业与职业测评系统、档案管理与查询系统、就业信息发布系统、就业数据管理平台等十个系统平台。截止2013年8月31日网站注册企业达4323家,每年发布招聘需求信息2000余条、需求人数近20000人,就业信息网每天浏览数达1000人次以上。 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激发学生创业激情 学校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业班实现了创业教育全覆盖。扩展创业实战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与杨浦区多个街道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之家”。近5年,学校已有250个学生团队向基金会递交了创业申请, 上海一本高校强势专业汇总 {复旦大学} 新闻传播学类(国家重点学科,国内历史最悠久,教授21人) 数学类(国家重点学科,全国第2,教授40人,院士3人) 自然科学实验班(其中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皆为国家重点学科) 社会科学试验班(其中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为国家重点学科) 技术科学实验班(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国家重点学科)经济学类(其中金融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全国第1,院士5人)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学院教授158人,院士5人)电子信息类(同上) 其他一些强势专业如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因为自主招生的关系,近年来没有通过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 建筑学(国家重点学科,全国前3,教授24人,院士2人) 工科试验班(土木类)(国家重点学科,全国第1,院士5人) 工科试验班(交通运输类)(国家重点学科,全国前3,所在学院博导84人) 理科试验班(海洋科学与地球物理学类)(国家重点学科,全国前3,教授24人,院士1人) 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 机械类(国家重点学科,教授33人,院士1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工科试验班(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国家重点学科,教授61人) 风景园林(全国第2) 城乡规划(全国第2) 测绘工程(全国前5) --------------------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全国前3,博导35人,院士1人)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教授38人) 心理学(国家重点学科,教授19人) 数学类(国家重点学科,教授32人) 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全国前5) 统计学(全国前5,所在学院教授25人) 软件工程(全国前10) -------------------- {复旦大学医学院} 临床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全国第2,院士9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临床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全国第1,所在学院院士12人) 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全国第2,所在学院院士12人)、 -------------------- {上海财经大学} 财政学(国家重点学科) 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教授13人) 统计学(全国前5,所在学院教授9人) 工商管理类(全国前10) 金融学(国家特色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特色专业) -------------------- {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国家重点学科,教授18人) 俄语(国家重点学科,教授11人) 阿拉伯语(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开设超过50年,所在学院教授5人)其他各语种专业多为国家特色专业 -------------------- {华东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以及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全国第2,博导25人,院士2人) 能源与动力工程(全国前10)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全国前20)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全国前20) 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全国前20) 制药工程(国家特色专业) 生物工程(国家特色专业) 社会工作(国家特色专业)上海理工大学优势专业 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环境工程(国家特色专业) 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国家特色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家特色专业)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 -------------------- {东华大学} 纺织类(国家重点学科,全国第1,教授33人,院士1人) 材料类、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学科,全国前20,教授39人,院士1人)工业设计(全国前10) 机械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轻化工程(国家特色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特色专业) 日语(国家特色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 应用物理学(国家特色专业)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国家特色专业)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特色专业) 英语(国家特色专业) 金融学(国家特色专业) 物流管理(国家特色专业) 工商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全国前50) -------------------- {上海大学} 社会学(包含在人文科学试验班内)(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学院教授20人)冶金工程(包含在理科实验班内)(国家重点学科,全国前5,所在学院院士4人) 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包含在理科实验班内)(国家重点学科) 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包含在理科实验班内)(国家特色专业) -------------------- {华东政法大学} 法学(国家特色专业) 侦查学(国家特色专业)上海理工大学优势专业 法学专业国际经济法、刑法、经济法3个方向(省部级重点学科)知识产权(上海市特色专业) -------------------- {上海海事大学} 交通管理(航运管理方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所在学院教授16人)交通运输类(同上) 电气类(全国前30,所在学院教授21人) 物流管理(国家特色专业) 航海技术(国家特色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 轮机工程(国家特色专业) -------------------- {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类(全国第2,教授36人,院士1人) 海洋科学类(全国前10,教授14人) 食品科学与工程(全国前20,教授25人) 生物科学类(国家特色专业) -------------------- {上海理工大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全国前10,教授12人,院士1人) 能源动力类(国家特色专业,全国前15) 生物医学工程类(全国前20) 机械类(国家特色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管理类(全国前30) --------------------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国家重点学科,全国第1) 中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全国第2) 中医学(针灸推拿方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特色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全国第3) -------------------- {上海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学院教授60人) 古典文献学(同上) 小学教育(国家特色专业) 广告学(国家特色专业) 旅游管理类(国家特色专业) 地理科学类(全国前30)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一本批次各校投档分数线(理科)附各校单科成绩为投档到该校最后一名考生对应的单科分数 (注:*为认可加分投档高校,最低分为空格的表示没有可投档考生。投档线不是录取线)编码院校全称 101复旦大学 102上海交通大学 103同济大学 104华东师范大学 105华东理工大学 106东华大学 107上海财经大学 108上海外国语大学 109上海海事大学 110上海理工大学 112华东政法大学 113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115上海海洋大学 118上海音乐学院 119上海大学 12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121上海中医药大学 123上海师范大学最低分数学外语语文507139123111509128124102493121128115475127121106466123131106452121114994811361251024761211369542412012091438931121094501001191134639913810542396131112423901181054461259511047211513210645311511510443798118103 132复旦大学医学院200*沈阳药科大学201中国人民大学202北京理工大学203北京邮电大学204北京化工大学205北京科技大学206北京林业大学207中国政法大学208北京交通大学 209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10中央财经大学21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13西南财经大学21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15中国传媒大学216北京外国语大学217南开大学218天津大学219*燕山大学 220宁波诺丁汉大学221大连理工大学222中国医科大学22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24哈尔滨工业大学225哈尔滨工程大学227南京大学228东南大学 229中国药科大学23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31河海大学 232南京理工大学233南京农业大学23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35江苏大学236苏州大学237浙江大学 2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39合肥工业大学497133126110403861041145021311241144611181239945912811410642810410610644911612410442410910994454116127110442111108118442124112924771111311164721151321104271021199746412411510547512712995459111126116472121128109477130127106464129117984169811296424891239945413811310143112297106404114939246912412710642710711310149011813710347711412911044411511210946511211710944411911710144812310994424116108984231101149742311597904491181279949611913311048812213098426112101104 上海理工大学校区功能定位规划方案(草案) 第一部分 一、规划背景上海理工大学校区规划的基本思路 《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高校建设后续工作计划”指出,要继续完成上海理工大学等院校的校区建设,以进一步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为上海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上海理工大学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资源的紧缺问题日益凸现,现有的校区布局结构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与日彰显。为了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各项办学指标,满足上海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和研究生)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的高效管理,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实施校区拓展并科学定位校区功能迫在眉睫。 最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做好2008~2020年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工作的通知”,以此为契机,结合军工路上海水产大学校区并于我校需重新定位校区功能的实际情况,特对我校的校区功能定位与结构布局调整进行专门研究。 二、规划依据 本规划方案主要依据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杨浦区政府、上海理工大学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制定的政策或会议文件,主要包括: ●《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8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工作要点》 ●《上海市中心城区分区规划》 ●《杨浦知识创新区发展规划纲要》 ●《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优化方案》 ●上海市推进高校布局结构调整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纪要 ●关于上海理工大学春江苗圃扩展用地的协调意见 ●《上海理工大学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上海理工大学“十一五”发展建设规划及基建规划》 ●《上海理工大学前沪江大学校园保护规划》 ●《上海理工大学学科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上海理工大学关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医疗 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发展定位和校区资源整合的请示》 上述政策文件中,《上海理工大学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开展本次学校校区功能定位与学院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文件。 根据上海理工大学“十一五”规划纲要,我校“十一五”规划事业规模发展的目标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稳定本科生规模,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拓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进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至2010年,学生总规模为30000人,其中本科生15000人、研究生5000人(其中博士生500人,硕士生中含工程硕士和MBA1000人)。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达到3:1左右。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规模各为4500人,上海理工大学高职规模1000人,上海医疗器械专科学校、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及高职学院将在南汇办学。成人教育将通过社会资源力量办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教师队伍总数达到1500人左右,师生比达到1:1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4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45%~55%,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14%~16%。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在学校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十一五”期间,学校将秉持“科学发展观”思想,坚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工程应用管理为特色,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方针,按照“扶优、扶特、扶需”的原则,大力发展重点优势学科,优先发展新兴特色学科,重视发展社会急需学科。 “十一五”期间,学校建设1~2个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 3个学科进入全国高校排名前5位之内,15个学科成为省(市)部级重点学科;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3个,省(市)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4~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5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5个。 新增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左右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左右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博士后流动站数量达到5个。 三、现状分析 (一)学校概况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已有百年的办学历史。截止2007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118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40人。设有16个学院、2个教学部,30个研究所,12个研究中心和3个研究院。在校本科生15400余人,在校研究生3300余人,其中博士生230多人。学校现有工、理、经、管、文、法等6大学科门类,54个本科专业,有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1个一级学科、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有上海市重点学科6个,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科研中心2个,部市级科研中心4个。 (二)办学主体构成 2003年7月,在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中,为加速上海理工大学的发展,上海市政府将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这两所极具行业影响力和办学特色的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并组建成立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在办学主体的构成上,除了包括上述两所专科学校外,还包括两所附属学校,即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和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三)土地构成 学校现有军工路(516号)校区、复兴路校区、闵行校区、营口路(医专)校区、水丰路(版专)校区、南汇校区(租赁)等六个校区,占地面积785.34亩。 四、规划思路 上海理工大学校区规划的总体思路是: ●军工路校区(包括待拓展区)系上海理工大学的主体校区, 主要用于学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科研工作,承接学校的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为社会服务等职能。 ●两所专科学校进驻南汇医学园区,建立上海理工大学高等职 业教育校区,其新建校区将另行规划。上海理工大学将对两 所专科学校原校区(营口路校区、水丰路校区)统一进行资 源整合,包括校区的功能调整与土地置换。 ●复兴路校区目前主要用于中外合作办学,远期拟通过置换取 得上海电缆厂的土地及该地块的前期建设费用。 ●南汇校区(租赁)将根据军工路校区的办学资源拓展情况, 适时撤销以解决两地办学带来的各方面问题。 ●闵行校区将根据学校的规划发展需要,适时进行土地置换。●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就地发展。 本次规划重点针对上海理工大学的主体校区(军工路校区)进行,规划范围包括北至规划道路(松花江路延伸段)、西临军工路、中部包含海安路、南部涵盖军工路460号地块(原建工集团)以及原上海水产大学校区、东至运河的完整校园,规划中的军工路校区的总占地面积1450余亩。 五、规划主旨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贯彻“科教兴市”战略;以大学校区、科技园区、文化社区的“三区融合”为核心理念;以科技、人文、生态资源的集散与共享为依托;以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抓手;充分发挥教育的辐射效应,推动知识经济密集区建设,全面提升中心城东北部地区和社会发 展的能级,最终将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建成“多样化并存,和谐共生”的人性化校园,“轴线+组团+院落”纵横交错、开合有度的复合校园,“绿核+绿网”的生态校园,“虚实相生+历史沿革”的文化校园,“学科群集聚、理工文管联络相通、创新思想迸发”的创新创业型校园。 (二)规划基本原则 1.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规划重视功能区块的合理布局、功能区块内部灵活组合弹性的生长新校园结构。适应分阶段逐步建设,在预留部分土地作为校园未来发展用地的同时,注重校园与发展备用地之间的联系,并保证后期工程建设不影响已建成校园的正常秩序,充分考虑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分期建设。 2.功能分块、有机协调的原则。在校区拓展和新增建筑的功能定位过程中,采取分区独立,总体集中的布局模式。学院布局充分考虑我校两级管理的推进与实施。加强教学中心区的集中布局,改善各院系封闭独立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信息的便利交流。强调在整体目标指导下探讨各区域的功能规划及功能间的有机协调。 3.学科交叉、集成创新的原则。校区的功能定位和结构布局要以有利于学校的学科发展为基本指导原则。既要有利于学科群内部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也要便利不同学科群之间的适度贯通,同时,也要为学科群与相关产业的有效对接、为诞生新的学科增长点营造良好环境。 4.风貌保护、人文校园的原则。保留各式保护建筑以及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增加校园内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有条件转换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使得历史建筑得到最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摒弃早期学校规划设计中轴线严整和非人尺度的规划布局,吸取老校区中院落式的布局元素,注重校园景观生态环境的设计以及公共空间的营造,充分展示校园的文化和生活。 5.立足现状、适度超前的原则。校区的功能定位和学科结构的布局调整应在学校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下,充分考虑现有资源的可利用性,实现现有办学资源的使用价值。同时,学校的规划方案应根据 90所一批本科院校重点学科大盘点 2016-01-1116:08 为了更好的帮助考生和家长熟悉高校学科建设,客观公正的看待高校排名,高考专家特意帮大家整理了在一批本科招生的90所高校重点学科分级和名录,希望能对大家选择院校和专业有所帮助。(备注:排名不分先后) 1、清华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药学、建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麻醉学、肿瘤学、妇产科学、内科学、外科学(骨外胸心外)、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皮肤病与性病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环境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分析化学、专门史、设计艺术学、数量经济学 2、北京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国民经济学、基础心理学、英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天体物理、固体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核技术及应用、环境科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肾病,心血管病,血液病)、儿科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外科学(骨外,泌尿外)、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运动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企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图书馆学 3、上海交通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凝聚态物理、光学、遗传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儿科学、内科学、外科学、口腔临床医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 4、同济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环境工程 5、华东师范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地理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光学、生态学 6、华东理工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7、东华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材料学、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8、上海财经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无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经济思想史、财政学 9、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无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 10、上海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无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社会学、流体力学、机械电子工程、钢铁冶金 11、华东政法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无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法律史 12、上海理工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无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无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光学工程 13、上海师范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无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4、中国人民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中共党史、国际政治、文艺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农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档案学 15、北京理工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动力机械及工程、物理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 16、北京邮电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无 17、北京化工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 18、北京科技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热能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科学技术史、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 19、北京林业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林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植物学、木材科学与技术 20、中国政法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法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 21、北京交通大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上海大学排名 1.复旦大学(“985”工程与“211”工程重点高校,教育部,本科) 2.上海交通大学(“985”工程与“211”工程重点高校,教育部,本科)一流大学3.同济大学(“985”工程与“211”工程重点高校,教育部,本科)4.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与“211”工程重点高校,教育部,本科)准一流大学 5.华东理工大学(“211”工程名单重点高校,教育部,本科)6.东华大学(“211”工程名单重点高校,教育部,本科)7.上海财经大学(“211”工程名单重点高校,教育部,本科)8.上海外国语大学(“211”工程名单重点高校,教育部,本科)9.上海大学(“211”工程名单重点高校,上海市,本科)10.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本科)11.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本科)12.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本科) 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 哲学新闻传播学化学基础医学 理论经济学数学生物学中西医结合 二级学科 产业经济学国际关系 金融学历史地理学 政治学理论中国近现代史内科学(肾病)神经病学眼科学肿瘤学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9] 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传染病)儿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耳鼻咽喉科学 妇产科学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药剂学计学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一览表 类别 学科名称 船舶与海洋工程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内科学 生物医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外科学 一级学科 力学 (9个) 控制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遗传学(11个)儿科学 口腔临床医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凝聚态物理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23] 同济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代码 二级 一级 学科 学科名称 代码建筑学 (含4个二级) 0813 二级学科名称 081301建筑历史与理论0813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 081303(含:风景园林 规划与设计)081304建筑技术科学081401岩土工程081402结构工程081403市政工程 供热、供燃料、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土木工程(含6个二级)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 学科3个 0814 081404081405 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含4个二级) 0823 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2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08230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4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 点学科7个 070704海洋地质080104工程力学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 (培育)3个 080502材料学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60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083002环境工程070101基础数学070205凝聚态物理080204车辆工程 华师大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教育学、地理学(涵盖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13个二级学科);[9]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基础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光学、生态学;[9] 华东理工 国家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 国家二级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材料学(培育) 上海市重点学科: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包括生物化工)、应用化学、材料学、发酵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环境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农药学、社会学 东华大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纺织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材料学、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4]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机械设计及理论[4] "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4个):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服装科学与工程、染整科学与工程[5]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材料学[6] 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材料学、纺织科学与工程、染整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设计艺术学[7] 上海财经大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 财政学 会计学 经济思想史 金融学(培育)[13] 上海市重点学科 金融学统计学 会计学西方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2个):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国际关系 校级重点学科(7个):日语语言文学、政治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 上海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4个):钢铁冶金、机械电子工程、流体力学、社会学[8]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钢铁冶金[9] 上海市一流学科(11个):社会学、世界史、数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10]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期)(11个):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学、电影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无线电物理、固体力学、材料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环境工程、美术创作中心、公共艺术创作中心[11-12] 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学科(第五期)(8个):数学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化学,计算机高可信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影学,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传播学[13] 上海市教委本科教育高地(20个):会展技术与艺术,知识产权法,中国语言文学,英语,美术学,影视传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物理光电子技术,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学,计算机,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档案学,社会学 “211工程”公共服务平台(3个):高性能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上海社会科 [14] 学调查中心 “十一五”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12个):应用基础研究学科群、高新技术与工程学科群、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艺术类学科群和经管类学科群等[14] 华东政法 学校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法律史),2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团队(法律史、经济法学),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经济法学、司法鉴定概论),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学、侦查学),5个 省(部)级重点学科(国际经济法学、法制史、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4个上海市级教学团队(经济法学、刑法学、金融法学、刑事诉讼法学),23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外国法制史、国际经济法、刑法学、中国法制史、商法概论、经济法学、法理学、侦查学、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国际私法学、司法鉴定概论、著作权法、诉讼证据学、政治学原理、货币银行学、金融法学、法医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知识产权法、金融犯罪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大学生心理健康),3个上海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学、侦查学、知识产权),5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项目(法学、政治学、侦查学、知识产权专业和“国际金融、航运法律人才培养创新项目”)。[ 上理工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光学工程; 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7个):热能工程学科、工程热物理学科、系统工程、系统分析与集成等7个; 上海市重点学科(6个):系统管理、光学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热物理、制冷与 低温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印刷出版; 上师大 国家重点学科(1个)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14个)中国语言文学、都市文化学、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域外汉文古文献学、对外汉语、中国哲学、稀土功能材料、科学计算与仿真技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文学、环境科学、计算数学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15个)植物学、地理学与城市环境、比较教育学、情感教育心理学、中国古代史、行政管理、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经济与管理、计算数学、天体粒子物理、应用语言学、学科教学论、物理化学、教学论、古籍整理研究。 北京大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9个)[17-22]批次专业名 经济学口腔医学 第一批 法学微电子学 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软件工程(设5个专业方向)核技术 临床医学(与北大第一医院结合)临床医学(与北大人民医院结合)非通用语种群(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梵文、巴利文5个语种)非通用语种群(蒙古语、菲律宾语、泰国语、波斯语、西伯莱语等12个语种) 第二批第三 哲学药学汉语言文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化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保险世界历史 考古学 生物科学城市管理预防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