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李治到后面只有武则天一个皇后了吗

李治到后面只有武则天一个皇后了吗

详细内容

篇一:《揭秘:历史上唐高宗李治为何要娶后妈武则天?》

揭秘:历史上唐高宗李治为何要娶后妈武则天?

导读:大唐贞观十年(六三六年)的一天,山西文水武家门前车马云集,原来这家的女儿被唐太宗选为才人,正要迎入宫去。母亲拉住女儿手,因不忍分别而痛哭失声。可是那女儿却毫无离别家人的伤感,反劝母亲道:“此行是去见天子,安知非福?何必做儿女之悲呢!”母亲听到这话,不由止住哭泣,吃惊地望着女儿,她隐隐感到年仅十四岁的女儿比自己想的要更多、更远。这个被迎入宫的女孩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的美貌确曾吸引过唐太宗,唐太宗甚至给她赐号武媚。但是她很快就被冷落在一边,在长达十四年的后宫生活中,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直到唐太宗去世,也没有得到任何殊宠。

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年)五月,唐太宗病死在含风殿,皇太子李治继位,这便是唐高宗。武则天此时却只得同唐太宗的妃嫔们一起出家到感业寺为尼姑。按说武则天的宫廷生活从此便永远结束了,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使她的命运发生了巨变。这一天,新继位的唐高宗李治来到感业寺,在众多的尼姑中,他立刻注意到了美貌动人的武则天,尤其是她那娇艳妖娆的样子,更使唐高宗怦然心动。皇后王氏不久便知此事,她当时正在为唐高宗专宠萧良娣发愁,便想利用武则天来抵消唐高宗对萧良娣的宠幸。就这样,武则天又重被召回宫中,成了唐高宗的妃嫔。这一年她二十八岁,唐高宗李治二十三岁。

这一回武则天的手段才智才得到发挥的机会。起初她处处讨好王皇后,装出一副恭敬忠诚的样子。王皇后自然十分高兴,在高宗面前说了武则天不少好话,很快便将她晋封为昭仪。自从她得到昭仪的地位之后,就不再奴颜婢膝地去讨好王皇后了,虽然这时候她还不能公开与之抗衡,暗地里却处处与其作对。王皇后是个处事简直的人,经常得罪周围人,自己却不大注意。武则天就在这上面下工夫,凡是与皇后关系不好的,她都去结交,给她们好处。这样一来,皇后和萧良娣的一举一动,都有人告诉武则天,她得到机会便向高宗告状,可是唐高宗见她们争宠互谗,索兴谁的话也不听了。

武则天见这样不成,于是下了狠心。她当时正好生了个女儿,王皇后来看她,逗弄了一会儿孩子就回去了。武则天待皇后走后,自己下手,将婴儿闷死,等到高宗来时,她装成没事的样子,有说有笑,高宗想看看孩子,掀开被子时,才发现孩子已经死了。武则天故作吃惊地问左右,侍女们吓坏了,都说不知道怎道回事,只知道刚才皇后来过,逗弄过孩子。武则天于是痛哭流涕,大叫:“后杀我女!”唐高宗哪里想到武则天会狠心杀掉自己亲生女,又有人证,自然相信了她的话,怒道:“过去总是在我面前进些谗言,我还不大信,如今又干出这种事来,这还得了!”从此以后只相信武则天的话,不再听信皇后的话,渐渐有了废掉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的意思,只是由于大臣们反对,一时未能下定决心。

武则天见时机已到,就诬告王皇后与其母柳氏诅咒,同时她的亲信又上表,以偏言激怒高宗,终于取代了王氏,登上了皇后的宝座。王皇后和萧良娣被囚禁到宫中一座院落内。有一天,唐高宗偶然来到这里,见到门禁严固,饮食都是从小洞中送入,想起往日的情谊,不觉有些伤感,叫道:“皇后、良娣,你们无恙吧?还活着吗?”

两人在里面听到高宗的声音,流着泪哭道:“我们因罪被弃,哪里还是什么皇后、良娣?陛下若念旧情,使我们九死复生,重见天日,就请将这里改名‘回心院’吧。”高宗沉吟道:“我自会处置的。”武则天得知这事后,恐怕她们二人重新获宠,忙派心腹矫诏去将二人害死。王皇后见到诏旨,知道武则天要下毒手,向着高宗的住处下拜道:“陛下万年!武昭仪得宠,我必死无疑。”萧良娣则破口大骂:“武氏狐媚,颠倒乾坤!我死后将化作厉猫,让武氏为老鼠,我一定要报此仇!”两人各被杖刑一百,然后砍去手足,接着投到大瓮之中,被折磨数日才死。按照武则天的说法,是要“令二妪骨碎”。她还命改王皇后姓蟒,改萧良娣姓枭。她虽然用残酷刑法除掉了后宫的劲敌,但萧良娣死前那番话却令她毛骨悚然。从此,她下令宫中

不许养猫,又经常在梦中见到王皇后和萧良娣披头散发,满面是血,前来索命。吓得她不敢再住在宫中,只好长住到洛阳去。

篇二:《唐高宗李治对武则天究竟有多言听计从》

唐高宗李治对武则天究竟有多言听计从

虽然麟德元年上官仪被诛后,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上元元年更是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何手握大权独断专行的武则天却没在唐高宗活着的时候任命过任何一位宰相或大将?为何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只是被唐高宗“略施行之”?为何武则天要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敢将于自己有恩的李义府袁公瑜等人追封?唐高宗对武则天真的是“言听计从”吗?

事实上想要知道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有多“言听计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武则天究竟都让唐高宗做了什么。

首当其冲便是废后未遂一事。

但凡是对这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这场废后风波的导火索便是麟德元年宦官王伏胜的告密,称武则天大行厌胜之事,然后宰相上官仪借机向高宗提出了废后一事。然而细心一点的人就能发现,掀起这场风波的上官仪和王伏胜有着一段相同的履历:此二人皆曾是高宗长子、废太子李忠的幕僚。李忠封陈王的时候,上官仪任陈王府咨议,王伏胜为陈王府内侍。

而纵观历朝历代的宫廷事件便能知道——一旦皇后被废,那么她所出的太子的地位也就随之不保。所以武后若是被废,那么她亲生的太子李弘以及其余三子将会面临何种境况已是不言而喻。

上官仪身为宰相,又岂会不知此理?然而在这紧要关头,上官仪不仅不力劝高宗以保太子,反而如此积极主动地提议废后;而王伏胜告发皇后,其用意又是何在?这种种举动不得不令人疑窦丛生,所以紧接着许敬宗向高宗举报说上官仪、王伏胜暗中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不轨,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而唐高宗的废后未遂一事看似是以武则天的大获全胜为告终——因为上官仪被诛,武则天也赢得了“垂帘听政”的机会,甚至与高宗并称为了“二圣”。然而这“二圣”的称呼并非前无古人之举,隋朝的独孤后就因为经常与隋文帝谈论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且再仔细看一看随后上任的宰相名单,就可以知道武则天的这场“胜利”以及所谓的大权在握,不过是笑话一则。

乾封元年刘仁轨拜相,紧接着戴至德、张文瓘、郝处俊等人相继拜相,上元中来恒、薛元超、李义琰也拜相了。这几位宰相除了戴至德、张文瓘与武后并无甚恩怨情仇外,其余几位可都是与武则天结过不小的梁子的。

比如刘仁轨,高宗一朝的重要人物,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既是唐高宗的肱骨大臣也同样是军事方面的代表人物,只可惜与武则天的爱将之一李义府是死对头。

比如郝处俊与李义琰,这二人在唐高宗因为风疾想要逊位于武后的时候是一唱一和,三言两语便让高宗打消了这个念头。

处俊对曰:“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伏乞特垂详纳。”中书侍郎李义琰进曰:“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帝曰:“是。”遂止。(《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四》)

又比如来恒,其弟便是著名的反武派前宰相来济;再比如薛元超,其父薛收乃是唐太宗的十八学士之一,姑姑薛婕妤则是唐高祖嫔妃。薛婕妤因为“妙通经史,兼善文才”,高宗年幼的时候曾“从其受学”,对其“礼敬甚重”。薛元超本人尚和静县主,一家人可谓是与李唐皇族关系密切非常。

更不用说军事上的诸位大将了。刘仁轨自是不用再提,裴行俭也是著名的反武派人士之一,还有王方翼,人家可是被武后取而代之的王皇后的族兄,薛仁贵更是唐高宗一手提拔上来的,还有程务挺、李孝逸等等这些尽与武则天不是一条心的。而武则天的另两位爱将袁公瑜与崔义玄,倒是在军事上还算有点本事,只可惜是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

即便是武则天后来绞尽脑汁上书的建言十二事,唐高宗的反应也不过是“皆下诏略施行之”——好不容易搞出来的政令不仅要通过唐高宗的同意才能施行,而且还只是“略施行之”,可见武则天的意见对于唐高宗来说根本就是无足轻重。

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则天言听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则天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将文德皇后的亲蚕礼发扬光大,所以与王皇后从不举行亲蚕礼截然不同,武则天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一代之最。知道高宗提倡节俭,所以武则天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知道高宗不会任外戚坐大,所以武则天身为昭仪的时候就特意写过一篇《内训》,当了皇后之后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诫》,还“以身作则”,在唐高宗活着的时候将娘家人都压制得死死的,绝不容许他们兴风作浪——直到唐高宗驾崩,这才将武家的人一个个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职上。《旧唐书·外戚列传》:

“承嗣……则天临朝,追尊士矱为忠孝太皇,置崇先府官属,五代祖已下,皆为王。嗣圣元年,以承嗣为礼部尚书。寻除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三思……则天临朝,擢拜夏官尚书。”{李治到后面只有武则天一个皇后了吗}.

我们甚至还可以在高宗一朝的重臣花名册中扒拉一下,瞅瞅朝中究竟有哪位宰相是武则天钦点的,又或者有哪位大将是武则天任命的,借机欣赏一下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是怎样一种“言听计从”的法子,顺便再观摩一下武则天又是如何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

只是可惜的很,翻遍史书看到的却是当年力挺武则天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许敬宗外没一个落着了好下场,倒是那些屡屡被武则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备受唐高宗的青睐。

例如,武则天当年恨王皇后与萧淑妃恨得非得将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对其子女

家族的种种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独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没有办法。是武则天宽宏大量吗?史书中可是明载了她对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经过。然而,当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的时候,“生杀予夺”的武则天除了干巴巴地看着,还能做什么?

又如,长孙无忌对武则天立后一事多有阻挠,武则天对此也暗恨在心。虽然长孙无忌最后失势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时间,长孙无忌的嫡孙长孙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则天称“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唐高宗便下诏追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陪葬昭陵,命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而此时“把持朝政”的武则天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则天登上后位有功的李义府、袁公瑜、崔义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的时候,“大权在握”的武则天又做了些什么呢?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想起来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赞之功”,这才大肆追封一番?

想来武则天若是真的对唐高宗有那么大影响力的话,真的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话,那么想必处理掉王方翼、长孙延这些人绝对不在话下,而将李义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举手之劳。然而纵观史书,唐高宗发话的时候偏偏看不到武则天的身影,唯有等到高宗不在了,武则天才敢出面收拾这些曾经恨之入骨之人,追封当初于自己有恩之人。

至于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则天究竟能对军国大政了解多少,又有多少置喙的权利,实际上通过她当政后的种种政策便能略知一二了。{李治到后面只有武则天一个皇后了吗}.

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为了独揽大权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泰半精力都放在了铲除异己上,致力于平息徐敬业、琅琊王冲等人的内乱。而面对边境上的突厥叛乱,武则天则奉行了消极放任的应对之策,除非突厥南犯到极有可能威胁自己统治地位的时候,武则天才会派将抵御。

武则天自己身为女人,军事将领大多不服她,武则天就将高宗留下来的那些高级军事将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李孝逸、张虔勖、泉献诚等人杀光,流放光,却不知道怎么才能打胜仗。而武则天亲自任命的那些将领,也都是些无军事指挥才能的平庸之辈,或是不懂兵事的诸武子弟,如武重规、武攸宜、武三思、武懿宗等;或是其嬖臣,如薛怀义等;或是被认为可靠的文臣,如魏元忠、狄仁杰、韦待价等;即便是真正的武职将官,也是临阵怯懦者如淳于处平。

再加上缺乏长远有效的战略构想和军事部署,这便导致了武周时代动辄可见上十万的军队,在一群庸将的指挥下沦为无数炮灰。武则天也因此一度企图以物资、金帛、和亲换取苟安,然而由于并未认清突厥的真正意图,武则天派自己的侄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迎亲时,反被默啜借口武延秀并非李唐皇族子弟而拒婚——好不容易推出的一个和亲政策,居然被羞辱不说,最后还能沦为突厥出兵的借口。武则天的“军事才能”,简直就是惨不忍睹。

所以武周时期的版图硬生生是比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缩水了近五分之一,而武周时期的边境也堪称是安史之乱之前最烂。可见唐高宗在世的时候,武则天根本就不曾接触到真正核心的军国大事——不然在长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下,武则天的军事水平又怎会如此的不堪入目?

篇三:《揭秘武则天为何毒杀自己的亲身子女》

历史导读:没过多久,王皇后被废,武则天一人独宠,又用计将另一个对手萧淑妃逼入绝境。就这样,武则天以女儿为棋子,牺牲自己的骨肉除掉了两个最大的劲敌,奠定了自己的后位。

武则天14岁被封为“才人”,入宫服侍唐太宗。到了26岁,地位丝毫没有改变。眼看太宗皇帝已是即将入土之人,武则天就把目标放在了太子李治身上,并成功地博得李治的欢心。

太宗死后,武则天被送到感业寺当尼姑,一待就是两年,直到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才让她回宫。武则天靠自己的聪明和善解人意,很快便重拾李治对她的喜爱。但是,她很快看清自己的处境,不能像萧淑妃一样恃宠而骄,在地位未巩固之时还不能与皇后直面对抗,所以,她一直懂得进退,获得了王皇后的信任。

王皇后在朝中的声望很高,不是一些小过错便能拉下马的。深谋远虑的武则天便经常在李治耳边旁敲侧击,让李治对王皇后的态度越来越冷淡。直到武则天生下了一个女儿,一个完美的计划也应运而生。

一日,王皇后专程到武则天的寝宫看小公主,想趁机见见皇上。问宫女武昭

仪去哪里了,宫女说去花园摘花了,很快就回来。王皇后见榻上的小公主很可爱,便逗着她玩。不一会儿,小公主睡着了,王皇后见武则天仍未回来便独自回宫了。

王皇后刚离开,武则天便从侧室走出,来到床前,伸手掐住熟睡中的女儿,小公主还未哭出声便没了动静。然后,武则天把女儿盖好,做成熟睡的样子,悄悄到花园去了。

李治下朝直接回到昭仪宫,武则天算准时机,在李治刚踏入寝宫,就装着刚刚采完花的样子和李治闲聊。李治问:“女儿还在睡吗?”

武则天装出很无辜的样子:“睡了好一会儿了,也该醒了。”于是就上前去抱女儿。

掀开被子一看,女儿脸色发青,脖子上还有手印,用手一探,没了气息,当即大叫一声:“怎么会这样!”李治上前一看,勃然大怒。

宫女们吓得连忙跪地磕头:“奴婢不敢!我们一直都陪着昭仪在花园摘花。只是皇后娘娘来过,让我们守在门外,我们还听到过她逗小公主的笑声。她没多久就离开了!”李治当即断定王皇后是因嫉妒而害死小公主,加上武则天还在旁边“善意”地为皇后求情,让皇上不要责罚皇后,更加深了李治废后的念头。

没过多久,王皇后被废,武则天一人独宠,又用计将另一个对手萧淑妃逼入绝境。就这样,武则天以女儿为棋子,牺牲自己的骨肉除掉了两个最大的劲敌,奠定了自己的后位。

李治的身体逐渐走下坡路,武则天便以皇后之名垂帘听政,权力越来越大。太子李弘为人宽厚,待人诚恳,深得朝中大臣的赏识。一旦李治去世,李弘便会顺理成章地继承王位,武则天就要回到后宫做个无权无势的太后,直到老死。武则天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自己苦心经营的权力,于是,她再次狠下心来,毒死了自己的儿子。

李弘死后,次子李贤接任太子。李贤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比李弘更为精明干练,被高宗委以重任。不久,武则天的心腹明崇俨被杀,武则天怀疑是太子所为,便借机以好色之名告发太子,在太子宫中搜出数百甲胄。高宗原本想从轻发落,

但武则天说:“李贤叛逆可见,我们必须要大义灭亲,绝不能轻饶。”李贤就这样被贬为庶民。之后,三子李显为太子。

李显胆小怕事,性情软弱。高宗离世后,武则天便以皇太后的名义处理政事。后来武则天又找借口将李显贬为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太子。此时,武则天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大权,李旦只是她的一个傀儡。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她派人暗中逼迫李贤自杀,把所有潜在的威胁一一清除。若不是李显和李旦俩软弱无能,对她构不成威胁,恐怕李家的血脉便从此断在她手上了。

待一切都准备就绪,武则天下诏废了李旦,自称“圣神皇帝”,荣登帝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摘编自《中国式智慧》

篇四:《武则天为何能当上皇帝?》

武则天为何能当上皇帝?

武则天出身隋杨皇室

中古时代,天文星占是重要的一门学问,它主要并不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而是为了预测国家命脉和军国大事的起伏。一事(天象)一占(占卜)一验(现实中发生的事件),

是史书解释历史的一种重要模式。武则天的上台,在官方史书比如《旧唐书》中,就是遵照这样的模式加以描述的。公元648年,金星多次白天出现,加上当时流传的谶言“当有女武王者”,太宗为此诛杀了左武卫将军李君羡。但是最终也并未阻止日后武则天的上台。

武则天是武士彟的女儿,武士彟出身山西地方豪族,在李唐建立的过程中很早就投身其中,在攻占隋朝都城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担任过工部尚书的职务。武士彟的第二位妻子来自隋朝的皇室杨氏家族,武则天就是这位妻子的女儿,因此武则天从血缘上跟隋杨相连。武则天也并不像很多研究者认为的那样,是代表山东地区的利益,实际上她强烈地认同自己跟西北贵族尤其是隋杨皇室的出身。

武则天大约出生在627年,十几岁就进宫,为李世民的才人。传统史书一般暗示她跟高宗在太宗健在的时候已经通奸。太宗死后(649年),武则天短暂出家为尼,之后很快就回到宫廷——她的第一个儿子是652年出生的,而司马光认为她654年才回到宫廷。武则天最初是被王皇后作为抵消萧淑妃恩宠的工具,她卑辞屈体以事王皇后,不久就拜为昭仪,位列九嫔之首,仅次于正一品的淑妃、德妃、贤妃。武则天显然深受比她小四岁的高宗的喜爱,高宗的十二个子女,有四男二女都是武则天所生。

武则天崛起背后的权力斗争

武则天能够掌握大权,要放在高宗初期的政治权力结构中来理解。太宗去世之前,将后事正式托付给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太宗晚年,健在的开国元勋已纷纷凋零,而长孙无忌以权臣和贵戚双重身份几乎垄断了朝政。高宗初年,长孙无忌又通过房遗爱谋反案,将唐太宗第三子深有威望的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等迫害而死。吴王李恪的家族最后在武则天上台后坚定地站在了武则天一边,他的儿子成王李千里是少数没有被武则天诛杀的皇室子弟。高宗在其亲舅长孙无忌等人的裹挟下,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作为君主的权威,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经过这些顾命大臣的同意。包括立谁为太子,也是长孙无忌等人“固请”高宗没有办法才接受的。

长孙无忌{李治到后面只有武则天一个皇后了吗}.

在这种情形下,高宗能够依赖的,只有自己做晋王和太子时的旧僚佐们。他们基本上都坚定地拥护高宗的决定。而武则天的崛起,正好为这两大政治势力决战提供了一个契机。以往的研究往往把长孙无忌等人视为所谓“关陇集团”的代表,而与之对立的李勣则被描述为所谓“山东豪杰”。但是实际上,李勣最重要的身份是唐高宗没当皇帝时的僚佐长。他不但是晋王李治的王府长史,在李治当上太子之后更担任太子詹事兼左卫率的职务,是李治的头号家臣,在任命时太宗对他说:“我儿新登储位,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旧唐书》卷六七《李勣传》)

除了李勣,反对长孙无忌的李义府也是李治的晋王府和东宫旧部。李义府在李治为晋王时就侍奉其左右,在李治当太子之后,立刻擢升为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与其说他们反对长孙无忌、支持武则天,不如说他们实际上是支持自己的府主李治。

武则天的崛起,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发生。高宗想封自己喜欢而又有才干的武则天为皇后,但是这类大事没有长孙无忌的同意无法做成。为了讨好长孙无忌,高宗甚至携武则天亲自登门拜访,寻求支持,但是都遭到了拒绝。武则天的母亲、隋杨宗室的杨氏登门拜访也没能打动同为西北军事贵族的长孙无忌。

永徽六年九月的一次争执,令高宗和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人的矛盾激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其旧部、深具威望的李勣对高宗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在李勣等旧部支持下,李治强硬地立武则天为皇后,并且将褚遂良贬逐。永徽六年随着武则天被树立为皇后,历史的走向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李勣

王皇后被废,武则天的儿子李弘被立为皇太子。李治的旧部李义府等人被任命为宰相。而长孙无忌等权臣集团被排斥出政治统治集团。此后,武则天的地位不断膨胀,尤其是随着高宗失去工作能力,夺取了唐帝国的最高权力。

高宗唯一一次试图罢黜武则天发生在在麟德元年(664),获得了其旧僚佐、当时的宰相上官仪的支持,不过最终失败。上官仪的支持和李勣的支持实际上并无不同,他们都是高宗的旧臣,是高宗最为信任的人,所以两次废后虽然对象不同,其秉持的理念都是一样。上官仪成为替罪羊后,其孙女上官婉儿被没入宫中,凭借自己的才能,在此后的政治生活中,尤其是后武则天时代的中宗时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后高宗深受痛风之苦,百官奏事时就让武则天裁决。而武则天性格明敏,涉猎文史,处事都让高宗满意,于是在显庆五年开始,高宗分权给她,使武则天的权力达到几乎与君主权威相等的高度。麟德元年以后,高宗每次会见大臣讨论政事,武则天就垂帘气候,政无大小,都能参与。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置生杀,决于一人之口,高宗只是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上元元年(674),高宗和武皇后称“天皇”和“天后”,进入了二圣并治阶段。第二年,皇太子李弘突然死于洛州合壁宫。章怀太子李贤成为新的储君。李贤是当时《汉书》学和《文选》学的主要赞助者,对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到了调露二年(680),李贤也被废黜,新的太子是他的弟弟李哲(显)。

高宗死后,李显即位,但是不到两个月,武则天就在李显弟弟相王李旦的僚佐王德真、刘祎之等人支持下废黜了中宗,将李旦扶上皇位,之后她再诛除了李旦的王府旧臣们,王、刘等人都被流放处死。在借口杀刘祎之时,后者说出了“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的话,被很多学者用来描述唐代前期三省六部制的有效性。

武则天和高宗合葬墓乾陵前面的无字碑

武则天的政治宣传

武则天进行了一系列改制,包括改东都为神都、改三省及诸司官称等,在先后镇压了徐敬业和李唐诸王的起事之后,她已经基本上扫除了通向皇位的障碍。在武则天上台过程中,她的政治宣传令人眼花缭乱,借助了许多政治理论和宗教信仰的符号、概念。比如她大量制造祥瑞,利用天人感应的祥瑞思想为自己上台制造证据。

垂拱四年(688),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指使一个叫唐同泰的人献上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号称得自于洛水,这是中国传统的河图洛书的政治传统,于是武则天将这块瑞石命名为“宝图”,并亲拜洛水,加尊号“圣母神皇”,跨出了登基称帝的重要一步。在其登上皇位的过程中及其以后,还不断制造祥瑞巩固自己的统治,敦煌文献《沙洲都督府图经》中就记载了不少当地向武周中央政府上报祥瑞的事件。

在巩固政权过程中,武则天难以避免地实行了恐怖的酷吏政治,来剪除忠于李唐的宗室和大臣。这些酷吏中来俊臣甚至专门编写了一本《告密罗织经》,在武则天登基之前在位的宰相中,大部分都遭到了屠杀。

永昌元年(689)十一月,武则天改用周历,以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十二月为腊月、夏历正月为一月。同时,改造照、天、地、日、月、星、君、臣、人、载、年、正12个新字。使用周正(以子月为岁首)取代唐朝的寅月为岁首,这就是改正朔,标志着天命从唐朝转移到了武则天的周朝。她建立的新朝也称“周”,是将自己视为周代政治遗产的继承人,相对应的,武则天采用的历法、官名等政治装饰,带有浓重的复古周代的色彩。

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武则天上台,彰显了当时女性张扬的社会角色。唐代往往被称为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至少对女性而言,这是一个相对宽容的时代。游牧民族的传统渗透在李唐女子的血液中,她们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甚至出现了女子结社的活动。男女地位相对也比较公平,敦煌出土的《放妻书》(离婚协议)在双方离婚之时,还祝愿彼此“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更生欢喜。”而且南方还“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李治到后面只有武则天一个皇后了吗}.

唐代女子女扮男装的也是常见的情景,甚至屡屡反映在唐代的壁画中。女子可以骑马驰骋,甚至参与政治和军事斗争。女性地位的高昂对唐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占人口一半的女性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性,也增加了唐代作为辉煌帝国的成色。唐宋之际,就女性而言,最大的变化就是女性地位的下降。最明显的例子是唐代女子不缠脚,而宋代开始,女子被局限于门户之内。从某种程度上讲,尽管缠脚是一种审美观变化的产物,但是从实际上使得一个社会一半的人口退出了大部分的社会活动。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武则天能够以女人登上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除了这个时代女性地位的高扬之外,此时处于鼎盛时期的佛教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毕竟中国传统政治道德不允许女子干涉政治,更不用说当皇帝了。但是佛教为武则天提供了新的政治理论,化解了她面临的道德和理论困境。正因为佛教在这一时代处于鼎盛时代,佛光几乎照耀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不论贵族还是社会的边缘人群,其心灵都在佛教教义的影响之下,这就为武则天利用佛教作为政治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佛教因为武则天的提倡而繁荣,但是也因为跟政治太过密切而在武则天倒台后遭到抑制,最终从政治和学术的核心领域退却。然而不论如何,武则天将佛教作为自己的重要意识形态之一的作法,给我们呈现了一幅五彩斑斓的历史画面。

篇五:《揭秘:唐高宗李治为何会如此的迷恋武则天?》

揭秘:唐高宗李治为何会如此的迷恋武则天?

李治是个文学青年,平时喜欢写写书法,陶冶性情。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是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本来这大唐江山怎么也轮不到他的肩上。因为生性懦弱,李世民并不看好他。可是天上掉馅饼,皇太子和魏王争权,李治不在其位,不参与其中,置身事外,反而引起大臣们的好感,于是唐太宗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人计议,立李治为皇太子。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边,让他观看自己决断各种政务,有时候让他参加议事,唐太宗多次称赞他好。这时候李治也是个文学青年,到了唐太宗晚年,因为伺候体弱多病的太宗皇帝便和武则天有了交集,李治那时候很孝顺,唐太宗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口吸毒脓,扶着车辇步行跟从了几天。伺候皇帝本身就是嫔妃的活计,武则天也频频出现在病榻旁。那时候的武则天表面上还非常温顺,尤其是对于李治,她知道这时候大唐朝的储君,更不会放弃这一个绝佳的机会,决心一心一意讨好李治。

武则天为何能让李治迷恋:

其一,貌美如花。武则天长得漂亮是毋容置疑的,武则天曾说过,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类己”,这首先指的是长得像自己。那么太平公主是个什么样子呢?史书上说是“丰硕,方额广颐”。体态丰满,大脸盘。这种模样,就是唐朝的标准美人胚子。此外唐中宗当太子时的侍读、诗人崔融曾经说过,武则天是“奇相偃月”。还有,就是袁天纲故事里说的那个“龙睛凤颈”。这些说法,都出自武则天的同时代,怕不会太离谱。总之,她的容貌,起码能让人眼前一亮。

其二,武则天是个辣妹子,她不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女人,这样的女人才有味道。据说唐太宗时期,西域曾进贡一匹烈马狮子骢,无人能驯服。当时还是才人的武媚娘称自己能驯服这匹烈马,她要求拿的是铁链与匕首。烈马不听话用铁链抽,还不听话就用匕首刺死烈马。唐太宗可能不喜欢这样的女人,但李治就不一样,对于这样泼辣的女子当然要想尽办法进行尝试。其三,武则天也曾是个文学女青年。唐太宗喜欢诗歌书法,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当年武则天为了想得到唐太宗的赏识,自学成才,她的书法与诗歌皆有非常高的造诣。这些东东唐太宗不甚喜欢,毕竟小丫头只是一味的迎合自己。但李治却羡慕得不得了,要知道找一个有才有貌又有内涵的女人不是太容易。后来做尼姑武则天曾给李治写了一首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诗的大意是说:我心绪纷乱,精神恍惚,把红的都看成绿的了,要闯红灯了。为什么我如此憔悴呢?就是因为整天想着你。如果你不相信我每天因为思念你而默默落泪的话,你就打开箱子看看我的石榴红裙吧,那上面可是洒满了我斑驳的泪迹呢。这首诗写得情真意切,据说后来的大诗人李白看到之后,也不由得爽然若失,觉得自己不如武则天。

其四,武则天设法让李治靠近自己,和自己有点绯闻。李世民没死的时候,武则天的出入,让青年李治经常玩的心跳加速,据说一次,在服侍唐太宗空隙,李治内急,直肠发胀,入厕。大内厕所,非同小可,里面各种功能设施一应俱全。不但有美食美酒以便补充拉空了营养的肛肠系统,而且还有长椅大床特供便秘费劲者小憩。待李治排泄完毕轻松之极,武则天端着金盆,盛水给李治洗手,做出一副娇滴滴风情万种我见犹怜的样子,进行挑逗。李治心中一荡,欲火难耐,情不自禁顺手将金盆洗手之水洒向武则天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脸庞,同时吟诗俩句投石问路:“乍忆巫山梦里魂,阳台路隔恨无门。”武则天才思敏捷,心领神会了双关语,马上回吟道:“未曾锦帐风云会,先沐金盆雨露恩。”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巴掌一拍即合,一合就难解难分,俩人顿时抱作一团,倒在床上,共赴巫山云雨,做了苟合之事。据说武则天这一次就珠胎暗结,怀了李治的孩子。当然从此,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从此在李治心里就放不下这个梦一般的女人。

相关阅读推荐:唐朝小太宗为何要把最心爱的宠妃毒酒赐死?唐朝的误读:皇帝屡次出逃并

非是历史最强时代唐朝历史上的猛将来瑱:收复失地却被赐死抄家郭子仪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又一次挽救虚弱的唐朝理财好手刘晏之死:唐朝中央财政彻底陷入泥潭“小太宗”归天:唐朝失去了最后个能挽救他的人相关专题:李治唐朝皇帝列表

篇六:《唐高宗和武则天》{李治到后面只有武则天一个皇后了吗}.

唐高宗和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不是一个儒弱的皇帝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无疑是最辉煌璀璨的一颗明珠。说起唐朝,我们想到最多的应该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也许很少人知道唐太宗和武则天之间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