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
详细内容
《纪念白求恩》说课稿 说课人:周宁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纪念白求恩 1.读准下列字音:隘、拈、冀、鄙、忱。 理解并运用“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见异思迁”“拈轻怕重”“精益求精”五个成语。 2.学习议论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3.学习文中对比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写读书摘记,积累成语。 2.练习运用记叙、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三)情感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并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2.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美、行为美。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让学生清楚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赞扬以及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二)难点 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 (三)解决办法 可以通过比较、讨论,读课文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白求恩是一位加拿大人,为什么中国的领导人要纪念一位外国人呢?他为什么在中国人的心中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呢?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纪念白求恩》。(板书题目) 二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朗读课文,要求把不会的生字生词借助于工具书查正确,理顺本文的大概思路。 1本文赞扬了白求恩哪些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本文除了赞扬白求恩还有别的什么目的?(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精神) 三课文精析 (1)朗读第一段,划出第一段的重点句子,并归纳段意。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这段话在表达上是属于议论还是记叙? 段意: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并号召向他学习。(议论) (2)开头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是记叙还是议论?写了哪些内容? 记叙。介绍了国籍、身份、年龄,来到中国的目的、经历。纪念白求恩 (3)这几句记叙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去掉这几句,白求恩的精神没有了事实依据。 (4)白求恩的事迹非常感人,应该详细地叙述他为中国的抗战所做的事,不应仅用一句话概括,对吗? 不对。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悼念白求恩、赞扬白求恩,不是记叙白求恩的事迹,如果详写,文章的写作目的就变了。另外,白求恩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不必详写。 (5)既然不用详写,那么“五十多岁”、“不远万里”这些词句应去掉,对吗?不对。突出年龄、里程更能表现白求恩精神的可贵。 (6)总结: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有何区别?纪念白求恩 ①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及真实情景;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证明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②详略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要详尽、具体、生动、突出中心;议论文中的记叙要简明、概括、扣住论点。 (7)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其他三段中的叙议情况,然后讨论夹叙夹议的好处。(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给与学生独立的空间,使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结: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又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 (8)口头练习记叙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纪念白求恩 春天来了,同学们来到美丽的花园里,请分别用记叙和议论的方式说说你的见闻、感受。(这个环节使学生对于前面的记叙议论的一个巩固,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理解对比和成语的作用 (1)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朗读第二、三段课文,划出对比的语句,并讨论对比的作用。 对比作用:首先通过正反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其次,通过对比显示出了我们有些同志与白求恩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 (2)第二、三段中运用了不少成语,请找出来,解释其意思,议论运用成语有何好处? (拈轻怕重精益求精见异思迁冷冷清清麻木不仁)好处:成语言简意赅,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汉语的成语非常丰富,同学们在学习中应当注意积累并能准确地运用。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些成语做成读书摘记。 3.研读课文最后一段 (1)找学生朗读本段,然后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第一层(前四句)叙述与白求恩同志的交往。 第二层(后四句)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2)朗读第一层,体会在叙述中表达了毛泽东同志什么样的感情? “只”表达了遗憾之情。“仅”表达了歉疚和痛惜的心情。又用沉痛的语气直抒自己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悲痛心情,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朗读应体现作者的感情,语气要平缓,略带沉重。 (3作者在结尾用了什么句式来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意义?朗读体会运用排比句式的好处? 排比句式。这五个句子言之有序,气势越发磅礴,内容五彩缤,如赞美诗一般,铿锵有力。(鼓励学生以后的作文中多运用排比句式) 四总结 本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运用对比的手法,既赞扬了白求恩的崇高品质,又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精神,语言朴实精炼,感情真挚感人,具有号召力。 五布置作业1做读书摘记,摘抄对你有启发的句子。 2背诵最后一段。
毛泽东
教学目的
1.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3.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难点: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派遣(qian)狭隘(ai)满腔热忱(chen )拈轻怕重(nian)
以身殉职(xun)鄙视(bi)冀(ji)
2解释下列生词。
(l)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派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2)狭隘:原意为窄小,不宽阔。常用来比喻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开阔。
(3)满腔热忱: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忱:情意。
(4)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5)纯粹:不含杂质,不掺杂其他成分。本课指真正、名副其实。
(6)低级趣味:无聊而不高尚的情趣。
3.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二、三、四、五题。
二、导入
这
第一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
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
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的重点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
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重点句是:“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
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重点句是:“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3.提问: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要点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四
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
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4“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
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
文也“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
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
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讨论并归纳:
(1)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
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
际主义精神。
(2)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
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
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3)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
叙,其余是议论。先救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
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4)第二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①②| ③④⑤67 |③⑤@
—“叙”叙”
第一层:先高度概括白求恩精神的具体表现,后号召每个共产党员
都要学习他。
第二层:先联系“不少的人”的表现,后分析“不少的人”的实质。
第三层:先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评价,后号召学习他的
精神。
5.提问: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
┌───┬─────┬──────────────┐
│......│白求恩... │不少人和一些人 .............│
├───┼─────┼──────────────┤
│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
├───┼─────┼──────────────┤
│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冷冷清清,摸不关心,麻木不仁│
├───┼─────┼──────────────┤
│对技术│精益求精 .│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
│ .....│ .........│无出路,见异思迁........... │
└───┴─────┴──────────────┘
对比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
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
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6.提问:第二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
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
“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
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7.提问: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l)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
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
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
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
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如:“一个人能
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
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四、小结
这篇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的认识日
求思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
习。此外文章还运用对比手法,正面介绍和侧面介绍,语言生动简洁,说
服力强。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请用成语表达下列几句话的含义。
1.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
2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3.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4.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5.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对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
(二)《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题目中“纪念”二字揭示了文章的
()
A写作目的与文章主旨B.文章内容与论述重点
C写作动机与论述缘由D.表达方式与论述方式
(三)《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心论点是()
A.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B.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C.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
D.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淮安市马甸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 周桂龙 课 题 6、纪念白求恩(2) 时间 08.3 审核
教学目标 1.能找出每段中心句,说出白求恩精神的具体内涵。
2.学习议论文夹叙夹议的写法,进行人物写作。
教学重难点 1.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
3.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夹叙夹议、对比鲜明的特点。
教学设计 学习本课要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对有些语文知识的学习,可通过赏析重点段落来完成,不要肢解课文。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一、创设情境
1、 先请同学们听一首诗朗诵(可配乐):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这是由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看看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出示———《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场景图。)
二、把握内容,理清结构
1、布置任务:这学习通过找段落中的重点句来概括把握内容要点。请同学们找到各段重点句,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内容要点。
归纳各段要点
3、组织交流,归纳各段要点如下:(每一段即为一个部分)
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4小结:白求恩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具体表现为国际主义精神、豪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分析叙议,评点课文
1、本文主要是赞扬白求恩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因此,文章以议论为主,但文中也有记叙的成分。下面我们以第一段为例评点课文,分析夹叙夹议写法的作用。
2、布置任务:
(1)学生朗读第一段,划出第一段的重点句子,并归纳段意。 (2)什么是国际主义?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是什么关系?(3)开头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是记叙还是议论?写了哪些内容?(4)这几句记叙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5)白求恩的事迹非常感人,应该详细地叙述他为中国的抗战所做的事,不应仅用一句话概括,对吗? (6)既然不用详写,那么“五十多岁”、“不远万里”这些词句应去掉,对吗?“殉职”是什么意思? 学生带着问题来朗读,读后思考,评点 ,全班交流。
3、思考: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有何区别?
明确:①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及真实情景;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证明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②详略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要详尽、具体、生动、突出中心;议论文中的记叙要简明、概括、扣住论点。 讨论交流
4、总结:归纳评点中应注意的地方。评点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会评点是自学能力增强的一种标志,评,要求语言准确经济;点,要求恰当醒目。
5、让学生评点其他三段中的叙议情况,然后讨论夹叙夹议的好处。
明确: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又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四、品味语言
1、本文的语言,是议论文的典范语言。文章中大量运用成语,请你找出来并谈谈有什么作用。 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思考,交流。
2、前面先说一个意思,后面再作一定的补充说明,可以突出所要强调的内容。比一比下面两组句子,说一说课文中的句子是怎样突出所要强调的内容的。
第一组:A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
B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第二组:A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无不为之感动。
B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以同桌为单位,选择一组进行比较,哪一句的效果好,为什么。
3、组织交流 全班交流、评价。
4、朗读第四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教师加以引导:
(1)“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2)“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3)“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堂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学生朗读,评析交流
5、学生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6、小结: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鲜明、概括。叙述白求恩的事例,简明概括。恰当使用成语,生动形象。运用双重否定句式和长句子,论证更严密。对比句和排比句的运用,增强文章的气势。
五、课后学习:课文第一段高度概括白求恩的事迹,然后用精辟的议论评价他的崇高精神,请你也用这种方法,介绍和赞扬你身边的一个人。
要求:1.叙议结合2.字数200字左右。
淮安市马甸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 周桂龙 课 题 7、敬业与乐业(1) 时间 08.3 审核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2.学习这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学习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六、问题研究 1.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文本。 2.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七、探究活动
(一)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八、小结
中心意思:这同学们,在你们所见过的事物中,世界上什么最大呢?(学生自由发言)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胸。”为什么这么说? 用来形容人的心胸宽广的名言有: 宰相肚里能撑船。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来看这选择自己认为写得很好或自认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摆明理由,写好批注。
示例:
1、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
注:三个“一种”,对宽容的性质进行定位,突出了要做到“宽容”的要求之高。
2、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
这一层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摒弃私心杂念……把困难留给自己”,是从正面讲道理,说明“让”能消除矛盾;“争名于朝……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从反面讲道理,说明“争”的后果。
三、探究活动
1.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以讲道理为主,基本没有摆事实,这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说服力?
讨论明确:不会的。首先,该运用什么样的说理方法,是因文而异的,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一定要举例子摆事实。其次,像本文这样的内容可举的例子实在太多,而举了例子又未必能把道理讲清楚。何况对于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见过这样的事实,而是没有能对其中的道理进行认真地思考。所以,作者集中精力把道理讲清楚,读者是不难从生活中找到事实的。
2.你能说说“宽容”与“包容”的区别吗?
讨论明确:宽容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不是主张善恶兼容,不是与不良行为和思想和平共处,而是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而包容是无原则的迁就,兼容善恶,必要时可置社会道德规范于不顾,干苟且之事。
1、讲出作者观点。
明确:人与人相处,要多一些宽容。
2、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为难能可贵?
明确:要做到宽容,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者有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互谅、互让”是宽容的最基本的要求,“互敬、互爱”则是进一步的高要求,尤其是互爱,则是最根本的一点。只有互爱才能真正做到“互谅、互让、互敬”。
3、文章最后一段并不是讲要“多一些宽容”,是否多余?
明确:不多余,是文章观点的补充论证。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强调宽容的重要性,可能会导致对丑恶甚至罪恶的姑息,要明辨是非、分清敌我 ,该批评、惩罚的还是要批评、惩罚。这样,文章做到了既旗帜鲜明,又滴水不漏。
四、搜集有关宽容的名言、故事等
小组合作、交流
有关宽容的名言,如下:
①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孔子家语》
②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 毛泽东
③尊敬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法国)笛卡儿
④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 (俄罗斯)屠格涅夫
⑤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黎巴嫩)纪伯伦
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⑦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薛 渲
⑧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 (俄罗斯)斯宾诺莎
五、创设问题情境:在遇到下列的情况时,你认为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你的看法:(1)北宋时,吕蒙正为相。一次上朝,有个大臣在帘子后面嘀咕:“这小子还能办好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了过去,他的同僚愤愤不平,让他追查。如果你是吕蒙正,你会如何做呢?(2)梁国大夫宋就,曾任与楚国相邻的边陲县令。当时,驻防的梁军与楚军都种有瓜园。梁军勤劳,浇园及时,瓜长得好,楚军懒惰,瓜长得差。楚军心怀不满,晚上就偷偷地把梁军的瓜蔓拉翻,使之枯死不少。梁军见状,准备就此进行报复。如果你是宋就,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结合文章主题“宽容”来模拟情境讨论,交流
六、教师寄语
宽容是枝头温暖的阳光,宽容是大海广阔的胸怀,宽容是春天里轻拂的缕缕微风,宽容是冬夜里跳动的团团火苗。
宽容是这个世界上一剂最好的药,她能够医好我们心灵久治不愈的创伤;宽容是一幅最迷人的画,她能够给我们带来重振雄风的希望。
朋友,让我们一起学会宽容,因为,宽容别人也就是珍爱自己。
教 学 后 记
淮安市马甸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 周桂龙 课 题 9.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时间 08.3 审核
教学目标 1、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2、 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3、 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4、 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教学重难点 深刻理解和感悟“灵魂”的内涵,学习文中有力的说理。
教学设想 1、 整体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3、 准确理解“灵魂”的内涵。
4、 课前了解并搜集一些感动自己的人或事。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一、导入
在物质生活日益被人们重视的今天,人们的精神家园似乎越来越荒芜,在人们更多地把金钱、地位与高贵联系在一起的今天,作家周国平却告诉我们“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得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思考:
(1)文章提出怎样的观点?
(2)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来论证的?理清文章结构。
四、检查自学情况。
1、默写词语
芦苇 贵贱 平庸 卑鄙 赫赫 无足轻重 全神贯注
沐浴 缅怀 风尘仆仆 流连忘返 热忱 萎缩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讨论明确: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3、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来论证的?理清文章结构。
五、研读课文
1、文章如何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
讨论明确: 第二段,举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的例子进行说理。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蕴涵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第三段举一位作家的例子进行论证。它不是单纯的举例,而是把举例和引用紧密相结合。既以王尔德本身的行为为例,又以他的名言为据。侧重阐述献身于文学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做寄托自己灵魂的所在。 第五段先叙说一个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例子。
教师总结:文章以举例论证为主,结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注意选取事例的典型有力,注意事例的角度各有侧重,事例的叙述突出重点,并且运用简要的分析,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一句话不仅概括表达了本部分的中心内容,而且也是前后两段之间的过渡。使得行文更加简练,更加流畅。
教师小结:解答这类问题,可以从内容和解构两个方面来思考。
六、合作探究
1、学完课文,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不好?
讨论明确: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A 有思想 。B有丰富的精神财富。C有一种纯正的追求。把“高贵”改为“高尚”不好。因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2、布鲁诺因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这则例子同样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能否把第三段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成布鲁诺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换。因为作者选取的三个例子,有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非常典型,有代表性。换成布鲁诺的就跟阿基米德的例子重复了。且第三段的例子既用来作事实论据,又引用他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
教师小结: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考虑:1、看所选的事例能否证明论点。2、注意前后文的照应。3、注意选举事例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全面性。4、注意选取事例的角度。
七、拓展延伸
在平日生活中,你有纯正的精神追求吗?你发现过在“平庸”的背景下“动人的光彩”吗?与大家交流一下。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的“动人光彩”。所谓“动人的光彩”,也就是能够坚守住自己的灵魂。比如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想,在物质竞争中仍有丰富的精神追求等。
八、布置作业
古今中外有着高贵灵魂的人很多,课后搜集几个这样的小故事好吗?
教 学 后 记
淮安市马甸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 周桂龙 课 题 10、陋室铭 时间 08.4 审核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字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创作性思维创作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贯穿“以读会意”的方法。在读的方法上要灵活,可由教师范读、学生推荐朗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由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然后背诵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课题及作者。)
2. 解释题目: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题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简陋的房子.“铭”是什么意思?----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明白了"陋室铭"三个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结合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
3.介绍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关刘禹锡的事?给大家讲个有关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明确:(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2.统领全文的词语是哪个词?
明确:(德馨。)
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抒发了作者高雅自适的生活情趣。)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研读赏析并阅读全文。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①解释下列词语。
名 灵 劳形
②文章点题句是什么?
③以古代圣贤自比的句子是什么?
④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什么?
⑤文中的“仙”和“龙”比喻什么样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词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著名。灵异。使身体劳累。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④“孔子云:何陋之有?”⑤品德高尚的人。德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学习与评价》中的部分。
板 书 设 计 陋室铭
刘禹锡
点题 德馨
室 写景状物
室内人 高雅情调
言志 君子
山、水------陋室-----诸葛庐 子云亭------何陋之有
名、灵------德馨-----环境 交往 情趣----陋室不陋
淮安市马甸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 周桂龙 课 题 写简单的议论文 时间 08.4 审核
训练目的 1、 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 学会写议论文的常用的两种方法;摆事实和讲道理。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题
1、 题目说: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
讨论具体表现在哪里?
⑴父慈子孝,兄友弟悌;⑵为人谦和,礼貌待人;
⑶诚实可信,知恩图报;⑷爱国爱民,心忧天下;
⑸克己奉公,廉洁公正;⑹修身养性,君子慎独;
⑺见利思义,以义制利;⑻勤劳俭朴,艰苦奋斗;
⑼质朴求实,宽容大度;⑽勇敢刚毅,身体力行。
2、 题目问:你认为当今最值得发扬和提倡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
联系实际谈,如青少年学生对孝敬父母的意义——不仅继承了传统美德,而且只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于万一,更是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思想情感的基础。
3、 题目上提出四点要求:⑴观点正确;⑵有自己的见解;⑶例证有说服力;
⑷适当引用格言警句。
例如阐述传统美德中讲究“诚信”的道理,观点可以是:诚信是品德之
瑰宝,是才智之源泉,是成功之前提,是无形之资产。
第二题
阅读一则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议论爷爷剪枝条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讨论,归纳:
1、削枝以强干。爷爷剪掉一些枝干,会使果树长得更好。舍弃次要的,是为了保留主要的,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
2、看眼前,果树枝条茂盛,长势很好,看发展,剪掉枝条会使果实丰硕,所以爷爷毫不吝惜。行动服于目的,措施受制于宗旨。这是有远见、有胆识之举。
3、小孩拿起一根枝条,也许长得很好,但从整棵果树权衡,它成了分散营养,影响结果数量与质量的冗枝,必须剪掉。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部分服务于整体,局部服务于大局。
4、“傻孩子”,傻在何处?傻在只看到一根一根的枝条,忘了它们与整体的联系;只看到它们眼前的长势,忘了它们最终影响的结果。我们切不可一叶障目,而不见全树。
第三题
入选“集锦”的材料,要注意“典型”“精辟”“可靠”;分类制作卡片可以从内容、形式或作者等多角度分类,原则上便于查找。
[例文]
《削枝为了强干》(见参考书)
简评:
这削枝为了强干。联系实际,必须减轻作业负担,以保证同学们学得更轻松,更有效。
文章阐明观点的事实,一是所提供的材料爷爷给果树剪枝的故事,一是生活中加重作业负担的事实。所举事例有代表性,能充分证明论点。作者对所举的事实作分析,一是分析爷爷给果树剪枝条的原因,二是分析沉重的作业负担所造成的危害。议论文中的分析,就是讲道理。
文章引用了前人智慧的论述,使文章中心论点“削枝为了强干”,得到了更充分、更深刻的阐述。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