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诗五首教案
详细内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教案 其一饮酒其二行路难 科目语文编写时间年月日第二轮修改时间年月日 行路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赏析学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同学们看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八年级下,诗五首教案 同学们想一个这样的情景: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 问:同学们你们想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呢?(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同学们看这四句中的“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yǐn,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问:那老师在这里问一下,同学们,诗人在这里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有什么作用呢?(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自己说:(同学们理解的很透彻,看来同学们听课都非常专心啊!)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30诗五首(第一课时) 1 2 3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投影片。 教学方法:八年级下,诗五首教案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在教学中可采用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八年级下,诗五首教案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八年级下,诗五首教案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 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诗五首》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雪”是诗人抒情写景的出发点。《己亥杂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4、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5.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 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学习《饮酒》 (一)简介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朗读欣赏 (三)注释内容 《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结庐:构筑居室。 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尔:如此 悠然:自得的样子 日夕:傍晚、近黄昏的时候。 相与还:结伴回家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 末二句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阳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伴。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四)小结 在人境 无车马喧(果)←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五)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板书设计: 《饮酒》陶渊明在人境融意 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景境 无车马喧情深 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理远 第二层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为含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一畜 体 三、学习《行路难》 (一)简介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二)朗读欣赏 (三)背景/题解 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天长安以后,他写了不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一。 李白于天宝三年(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是一首乐府体诗。 (四)品读理解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欢乐的宴饮 反差 苦闷茫然 以乐景写哀情更显情之哀 诗人的“哀”到底是什么?又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受阻 是不是行路受阻让诗人感到苦闷茫然? 不是,这里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垂钓碧溪上,姜太公溪边垂钓遇周文王后一展宏图乘舟梦日边,伊尹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后被商汤重用。 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也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在想象中拥有了一线希望。 是不是行路受阻让诗人感到苦闷茫然? 不是,这里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回到现实 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 节奏短促,声调低抑, 唱出出无穷忧虑和焦灼 不安的心声。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信心不失,追求不断:终有一天能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 复杂的心理历程,情感急速的迭变 宴(欢乐)------停(苦闷)-------想(希望)-----实(失望)------感(奋发) (五)探究主旨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六)小结 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细节描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比兴、象征手法——“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用典—— 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2.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行路难》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 板书设计:《行路难》李白 美酒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二、 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象征仕途的艰难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三、吕尚垂钓 伊尹乘舟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 四、“行路难” 难的矛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 五、长风破浪 济沧海.充满乐观和希望 教后反思: 学习这两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诗五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 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 《饮酒》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小结: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行路难(其一)》 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 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 如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2:“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3:“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4:“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师: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师:“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 出示课件: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师:字词难不倒我们,那整首诗歌的内容大家又理解了多少?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出示课件: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四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教师归纳小结)出示课件: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师: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是的,诗人正是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 师: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 是的。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五品读诗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师: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出示课件: 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师: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运用了像“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珍贵的胜宴却笔锋一转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显其内心苦闷的程度,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似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歌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及情感美。出示课件: 夸张的描写意境美 行路难壮美的意象形象美 巧用历史故事韵律美 跳跃式的结构情感美 六拓展延伸 师:潇洒如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那么我们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你所积累的诗词名句来谈谈你的生活态度。出示课件: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七总结,布置作业 (一)小结 师: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我们只要努力,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行路难》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 板书设计: 《饮酒》陶渊明在人境融意 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 景 境 无车马喧 情 深 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理远 第二层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为含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一畜 体 《行路难》李白 美酒朋友的深厚友情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胸中郁积的苦闷 “冰塞川” 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象征仕途的艰难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三、吕尚垂钓 伊尹乘舟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 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 难的矛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 五、长风破浪借南朝宗悫之语,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 济沧海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充满乐观和希望 课后反思:
30. 诗五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比较阅读。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前准备
1.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
导入新课
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
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
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
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
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教学设计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1.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2.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3.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
4.人的自然本性。
研读赏析
1.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
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
2.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将诗人会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这两句诗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b.示例:同上。
背诵诗歌
行路难(其一)
导入新课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
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
d.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1.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共分三层,每层四句。
3.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
4.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问题研讨
1.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为什么?
2.陶渊明中《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2.《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获得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惟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
a.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b.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讨论,明确:
1.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2.一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
研读赏析
背诵诗歌,思考问题:
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思考讨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学生可广泛联系历史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背诵诗歌
布置作业
背诵三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导入新课
1.由学过的《春望》《石壕吏》导入。
2.由介绍杜甫在成都建成草堂及草堂被风吹毁的背景导入。
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句的节奏、轻重音的处理,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思考问题: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研读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用得精当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自由谈自己的认识。
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句中“怒号”用得好,写出了秋风的肆虐,声响宏大。
“卷我屋上三重茅”中“卷”用得好,写出了风势之大。
“布衾多年冷似铁”写得好,写出了被子又冷、又硬、又潮、又旧。
3.怎样理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思想以及“三吏”“三别”等,以利于学生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竞背诗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导入新课
1.由学过的送别诗导入。
2.由描写雪景的诗歌导入。
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诗歌,学生听读,正音,注意句子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诗歌。
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讨论,明确:
a.咏雪、送别两方面的内容。
b.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与友人离别的惆怅。
3.自由朗读诗歌,争取背熟。
研讨赏析
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好(或哪些词语用得精当)?谈谈自己的理解。
2.本诗有何艺术特色?
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示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想像奇特,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形象地描写出来了;同时,把满树的白雪比喻成梨花,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受。□教学设计
示例2:“风掣红旗冻不翻”中“掣”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了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另外,在满眼洁白的世界中,出现了一面红旗,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出了诗人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远去,依依不舍的情形。(可引导学生联想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表达相似的诗句)
2.通过赏析语言及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考。
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奇特、丰富,色彩绚丽,充满了乐观进取精神。
拓展延伸
1.你还学过哪些描写雪景的诗文?请说出其描写精彩的句子。请再找几首表达离别主题的诗歌。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畅,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思考讨论:
1.示例:描写雪景的诗歌如《湖心亭看雪》《江雪》等;表达送别主题的诗歌如《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
2.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背诵诗歌
布置作业
1.默写五首诗歌。
2.发挥合理想像,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现代文。
【教学设计A】“杜甫诗风初探”主题学习课
〔创意说明〕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以现实主义标举的伟大诗人,本课集中选编了他写于不同时期的三首诗,反映了他的不同的诗作风格。教学本课时,不妨以“杜甫诗风初探”为主题,带领学生踏上唐诗之旅,去探寻去发现。
〔教学步骤〕
一、导入,竞背学习过的唐诗。
二、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岱宗(dài) 决眦(zì) 簪(zān)逾墙(yú) 邺城(yè) 老妪(yù)
幽咽(yè)
三、比读,比较《望岳》和《春望》两首诗。
1. 比较角度:抓住一个“望”字。
2. 明确:
(1)《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写此诗时诗人24 岁,正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的第二年三月,诗人劫后余生写下了《春望》。
(2)《望岳》之望是由远而近,由朝而暮, 由大略而细致,《春望》之望是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
(3)《望岳》之景阔大雄伟,令人心神为之激荡,豪情满怀;《春望》之景满城残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
(4)《望岳》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格调高昂,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春望》则抒发了战火之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深沉抑郁,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3. 小结:分析诗歌风格可从写作背景、写作题材、思想感情诸方面入手。
4. 自读《石壕吏》,从写作背景、写作题材、思想感情几方面分析此诗的写作风格。
明确:《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此时郭子仪等的60 万大军被史思明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诗中记叙了县吏夜晚捉人的事,诗人通过对现实的如实描绘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诗歌风格是含蓄的、深沉的。
四、链接延伸。
1. 复习以前学过的杜甫诗歌和自己课外背诵的杜甫诗。
2. 将这些诗作按诗歌风格归类,引导学生体会杜诗风格的多样性。
如雄阔高昂、深沉含蓄、清丽温馨等。
五、背诵三首诗。
【教学设计B】赏读课
〔教学创意〕杜律向来被誉为律诗的最高境界, 为很多后人效仿。原因何在? 语言的苦心锤炼是一个重要原因,杜甫曾自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本设计就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指导学生学习杜诗。
〔教学步骤〕
一、字正腔圆吟读三首诗。
二、从词语锤炼的层面鉴赏三首诗。
1.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5.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三、引用诗中名句造一个句子,然后说说这些句子成为名句的原因。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明确:名句都是千百年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唤起人类经验通感,在鲜明的形象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的句子。
四、背读三首诗。
【教学设计C】杜甫作品朗诵会
〔创意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杜甫诗,对一位作者来说,这就犹如编者给他安排的个人专场,设计一节“杜甫作品朗诵会”,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他,深入地了解他,放声地吟咏他,不失为“用好教材”的作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 课前复习曾经学过的杜甫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迟日江山丽》《绝句·江碧鸟逾白》《江南逢李龟年》《出塞·挽弓当挽强》《江畔独步花》
2. 学习本课三首诗,了解大意,理解第一首和后两首诗风的差异。
3. 教师准备相关音像资料,制作课件。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汉》《旅夜书怀》《登楼》《登高》《蜀相》..
4. 根据学生准备的篇目编排朗诵顺序,安排学生主持人。
二、朗诵会过程:
1. 引子:“千秋诗圣———杜甫”,简介杜甫。
2. 第一乐章:“青年才俊———一览众山小”,朗读篇目:《望岳》朗读VCD ,学生朗读《出塞》。
3. 第二乐章:“诗穷而后工———记录历史的如椽巨笔”。
“忧国忧民———直面现实时的真情”, 朗读篇目:《兵车行》《石壕吏》VCD ,学生朗读《江南逢李龟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VCD。
“乱世暂安———浣花草堂前的微笑”,朗读篇目:学生朗读《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迟日江山丽,江碧鸟逾白)《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VCD。
4. 尾声:“写诗———生命的存储方式”, 朗读篇目:《登岳阳楼》《登高》《登楼》(师生齐诵) 。
5. 结束语。师生共同小结,下课。
【资料整合平台】
1. 电视系列片《唐之韵·千秋诗圣》
2. 杜甫对于诗歌的语言非常重视,他毫不隐讳地宣称:“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努力,也确实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可以说,杜甫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杜诗语言的功力,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句式、词汇并不特别,但由于写得准确有力,而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如《羌村》中“妻孥怪我在”,读起来是很平常的句子,但它刻画出妻子见丈夫仍在人世、刹那间竟感到奇怪的神情,成为惊心动魄的一笔。又如《江亭王阆州筵饯钱遂州》中“老畏歌声断,愁随舞曲长”,也不是很特别的句子,却很充分地写出了诗人观赏歌舞时潦倒愁闷的心情。另一种情况就是用不寻常的语言和修辞手法,造成新鲜的、能够激活读者心理感受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写景诗句,常把表示色彩的字放在开头,然后用一个动词引入实物,像“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等。这样写来,既醒目又能表现出情感的流动。古人炼字,有“诗眼”之说,即一句诗中有一个字特别警醒,使全句皆活。杜甫这方面的长处尤其为人钦服,赞为一字之下,后人无法更易。像“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二十判官》) 的“乱”和“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的“垂”与“涌”,“万姓疮痍合,群山嗜欲肥”(《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四韵》) 的“合”与“肥”等,不胜枚举。至若《秋兴》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动词“开”和“系”都关联两项事物,更是精巧绝伦。(节选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杜甫与中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