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描写人物的作文>叙事性的散文

叙事性的散文

详细内容

篇一:《记叙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记叙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记叙性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叙性散文在内容上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叙述、描写。如果散文主要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任务的肖像、心理、语言、动作。这就是记叙散文中的记人散文。如果散文中围绕着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叙述线索,那就是记叙散文中的叙事散文。如果表现对象以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为主,表达方式又以描写为主,这就是记叙散文中的写景散文。如果表现对象是以某一事件为主题,表达方式侧重于描写叙述,那就是记叙散文中的状物散文。

从自己写过记叙性散文,我了解了记叙性散文的素材应该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人物和事件都应该是曾经使你产生过心灵震颤或者让你记忆深刻的,你可以在行文的时候有具体细节上的修饰和加工,但不能失去生活的本来面目。

记叙性散文中,那些隐藏于文字后面的情与思,越厚重越真挚,就越能打动读者,越能呈现出验和事实的力量教养”、“文雅”和“斯文人的谈吐”,一定是要有深厚的人生经验作为支撑的,它必定暗含着对生活和存在的独特发现,同时,它也一定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否则就不会是“文雅的艺术”了

在写记叙性散文的时候,用情虚假,不是一味拔高,歌功颂德,就是情绪低落,盲目的贬低。我的理解是叙事散文应该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自然流露。而且细节是事

物的细部特征,在记叙性散文写作中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因为细节不但是你形像思维的一个展现,而且往往会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亮点,对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结出记叙性散文的写作,我认为我的记叙性散文还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首先,标题不够鲜明,没有与文章达到很好的衔接。其次,文章中主题因素不够鲜明,蕴含的哲理不够深刻。最后,叙述的情景不够,散文意境的优美没有体现。叙述过于幼稚。

今后的记叙文应如何改进。文章标题与文章内容很好的衔接,叙述的语言尽可能优美、生动富有意境美。主题思想深刻,引人深思,更好地与读者引起共鸣。注重细节的描写,塑造鲜明人物性格。

篇二:《叙事性散文解题技巧》

《春》学案第二课时

阅读训练

一定会记住的

直到8岁,我一直以为星期天之所以叫“Sunday”(英文直译是“有阳光的日子”),是

因为这一天要在阳光下度过。我这样想,是因为每个周日我都和奶奶一起在花园中度过。南

瓜蔓是我的最爱,因为它细小的卷须伸展开来,缠绕着棚架,就像紧紧握住棚架的纤细手指,

看起来那么无助。我感觉它们需要我的帮助,所以常常坐在地上照料它们。奶奶也会坐在凳

子上,像我一样地照看她的番茄。

“奶奶,”有一天我问,“我该把这些小黄花都摘下来吗?”

“为什么你想摘下它们?”她轻声问道。

“我觉得花儿会招来害虫,虫子会吃掉它们。”

“不会的,亲爱的,”她微微一笑,“很快这些花儿就会变成南瓜。”

“真的?”

“等着瞧吧。很快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就会变得非常神奇。记住我的话。”

“小东西也会变得神奇,”我重复道。

每个周日,我都到花园里查看南瓜蔓,每一次都看到长出的南瓜又多了。

“南瓜长出那么多,是因为我照料得好吗?”我问。

“是的,”奶奶说,“只要悉心培育,美好的事物就会成长。记住我的话。”

“只要悉心培育,美好的事物就会成长。”我重复道。

从此我对南瓜的照料越发周到,随时摘除枯叶,有的瓜蔓偏离棚架,我就把它挪近些—

——奶奶就是这样侍弄番茄的。后来有一个周日,我看到她拿着大剪刀,把一根番茄枝整个

地剪了下来。

“奶奶!”我惊骇地捂住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株番茄不够强壮,支撑不了两条长满果实的大枝,”她说,“必须剪掉一枝,才能让

另一枝长得更好。”

“将来有一天,你可能要做同样的选择。”她说。

“什么意思?我也要把什么东西剪掉吗?”

“不,亲爱的,”她笑出声来,“你可能需要做出决定,因为有时你必须放弃什么。”

“我一定会记住。”我说。一连几个月,每个周末我都去看南瓜长势如何,每一次都欣

喜地看到南瓜又变多了。直到有一天,不再有新的南瓜长出,几星期后,南瓜全都不见了。

它们被摘走了。

“奶奶,我的南瓜怎么了?”我含泪问她,“它们怎么不长了?它们去哪里了?”

“就该这样,亲爱的。万物有生必有死,没有什么能永生不死。”

“可是我把它们照料得那样好。”

“没错,”她说,“但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我也该记住这个吗?”

“是的,”奶奶说,“季节会改变,但是一切消失的事物,都会被新的事物取代。”

“我一定会记住。”我说。

我开始照料其他的植物,但是有一天我终于对奶奶承认:“我真的想念南瓜。”我接着说:“奶

奶,我们让爸爸建一个温室怎么样?那样一年到头都可以种南瓜了。”“我不知道,”她说,

“也许我们应该等待种南瓜的季节来了再种。”

“为什么不试试呢?我去找爸爸好吗?求你了奶奶。”

“我想可以试试。”她答道。爸爸同意了。下周我来到花园,发现温室已经建好。最妙

的是,温室里搭好了棚架。

我们把南瓜种在一侧,番茄种在另一侧。时间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地过去了,南瓜的长势

越来越好,西红柿也很棒。后来,南瓜开始结果了。

“奶奶你看,”我说,“我有了一个小南瓜,还有几百朵花,收成肯定比以前更好。”

“你的主意真棒。”奶奶说着,握了握我的手。{叙事性的散文}.

“奶奶,”我说,“我想你应该记住。”

“什么?”

“如果你真想做什么,总会找到办法。”

奶奶转过头看着我,在她眼中看得到星星点点的泪花,一时间我以为她要哭了,但是她

笑起来,我从没见她笑得这样灿烂。她轻轻地摇摇头,再次紧握我的手。

“谢谢你,亲爱的,”她说,“我一定会记住。”奶奶拉住了我的手,我们不再说什么。

只看见大棚外的阳光象长了腿一样射进来,照在每一朵南瓜花上,每一朵花都变的金光闪闪。

阅读以上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说文中“记住”的内容。

答:

解题方法:通读全文;找准答案区;筛选有效信息;找全答题点。(本题的每一条答题点的

上文或下文都有“记住”两字出现,这在暗示我们本题的答案区)

2.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文中“我开始照料其他的植物”到文章结尾的情节

答:

解题方法:概括故事情节:(谁+做了什么+结果)

3.奶奶为什么会含泪笑着说:“谢谢你,亲爱的,我一定会记住”?请描绘一下她当时的心

理活动。

答:

解题方法:审题很关键,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谁因什么事情而有什么样的心情。

第二问要注意:1、用第一人称2、想象要符合故事情节,符合人物性格。

4.请简要概括奶奶和我各是什么样的人。

答:

解题方法:(1)抓住文中概括人物性格的词语;(2)结合人物的描写(动作、心理、神态等)

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是的人。

5.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感悟是什么?请结合你的生活谈一谈。

答:

解题方法:(1)抓主旨句或有哲理的句子。(多位于段尾,或篇末)

(2)结合现实生活最好以:我们生活中(我们中学生)的形式来

写。

6.文章最后一句是什么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解题方法:„„描写。突出„„(景物)„„的特点,交代了„„,渲染了„„的气氛或烘

托了„„(人)„„的心情,或为下文„„作铺垫(或推动情节发展)。

7.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说说“将来有一天,你可能要做同样地选择”这句话的含义。

答:

解题方法:分析句子要由表及里,先找出关键词在文中的实际意义,再结合文章的中心或情

感分析其深层含义。

8.请自选角度,赏析“南瓜蔓是我的最爱,因为它细小的卷须伸展开来,缠绕着棚架,就像

紧紧握住棚架的纤细手指,看起来那么无助”一句。

答案:

解题方法:任选一个角度:(1)赏析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2)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3)

赏析有深层含义或富有哲理的的句子。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有气势地、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什么词生动传神的写出了(事物)(特点),表达了(作者或人

物)的的情感。

篇三:《叙事性散文知识点讲解及训练[1000字]》

叙事性散文知识点讲解及训练(一)

一、散文的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3)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

二、散文的分类。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性散文。此类散文又可分为两类:①叙事散文。偏重对事件的叙述。②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人。

(二)以写景状物或抒情为主的抒情性散文。

(三)哲理散文〃也叫议论性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此类散文可归入议论文中)

三、对叙事性散文考查有:{叙事性的散文}.

1、理清记叙要素〃人称、顺序、线索。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内容。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

4、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

5、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

6、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7、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

四、叙事性散文知识点的讲解。

(一)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1、一篇文章中六要素可能不会同时出现。

2、文章在交代时间、地点时有两种方式:(1)直接交代。(2)间接交代。所谓“间接交代”〃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穿着打扮或自然景物的变化、特征等〃将时间、地点表示出来。

(二)记叙中的人称和作用。(出于文章需要〃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人称出现。)

1、第一人称(我、我们):便于直接抒发感情〃可以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2、第二人称(你、您、你们):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

情交流〃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它贯穿在第一或三人称中〃不会单独出现在一篇文章中。(注意:有时当需要表达作者非常激动、痛恨等感情时〃文章会突然改变为第二人称〃这时〃容易感染读者。)

3、第三人称(他、她、它、它们、他们、她们、人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便于叙事

和议论〃反映生活较为自然、灵活。

(三)记叙的顺序和作用。{叙事性的散文}.

1、顺叙。

(1)概念: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在答题时可写时间顺序)

(2)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但容易平铺直叙〃枯燥无味。

2、倒叙。

(1)概念:把事件的结果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边写〃然后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

(2)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1)概念:在叙述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一些(与中心事件)相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2)作用: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的作用〃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还可以使文章避免因为平铺直叙造成的枯燥无味。

(四)记叙的线索。记叙类文章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实物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2、以人物为线索。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3、以事件为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4、以时间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5、以地点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一类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五)文章中的主要、次要人物。

1、判断主要、次要人物的依据:看作者通过谁来表现文章的中心。

2、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的作用。

(六)文章的详写、略写。

1、详略是与文章的中心有关的。叙事性的文章都很讲究详略的配合〃而这种配合是由表现中心决定的。与中心的联系紧密的要详细〃无多大关系的要略写。

2、详细、略写的作用。详细的材料能给人深刻的印象〃能使中心表达得更明确、更突出;略写的材料或者使叙事更完整〃或者使前后连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等。

篇四:《记叙性散文写作技巧》

近年来,记叙性散文以其优美舒缓的文笔受到许多高考考生与阅卷教师的垂青。一份就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该省考生选择记叙性散文的占全省人数的27%,而平均成绩为43.1分,这要比选择其他文体得分率高了许多(如该省选择“传统”议论文的同学占全省人数的28%,但他们的平均成绩仅为38.6分)。那么,如果选择了这类文体,在创作上又需要考生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感情强烈,取材生活

江苏省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先生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光,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都是喝不出什么滋味的。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用写作的术语来说,就是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教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对这句话的理解,针对记叙性散文所表现的感情而言,就是要求文章的感情炽烈而不流于平淡,外显而不失于内敛。换言之,要抓住语文教师对文字相对敏感,情感相对丰富这根软肋,写“含情量”高的文字,但同时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情”是真情而非矫情,是动情而非煽情。这就需要考生学会用心去体味、观察生活,注重情感积淀,挖掘生活中的动人细节,“锁定”生活中的感人故事。例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青春从四十岁开始》写的是原本古板的“老妈”居然转变为爱

散步、唱新歌的“年轻人”,生活琐事中迸发出人性的火花,写得情趣盎然,意味无穷。

一般地讲,记叙性散文的取材有三类:一类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作新声,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如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照海倚天》,作为一篇人物评传,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上来的是曾国藩这个湮没于史海中的旷世奇才,并用深沉的思考、燃烧的激情、飞扬的文思、洋溢的语言重新对曾国藩进行的审视与观照,公允而不失新意。第二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极能够触动人灵魂内核的动人故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动人心魄,震山撼海;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有的促人警醒,幡然醒悟。如2005年福建满分作文《八·十八·二十八》作者以人生三个阶段的代表性年龄拟题并构成全文线索,描述了一个孩子由“人生阅历浅”到“世故圆滑”的嬗变过程,人物原型来自于生活,发人警醒。第三类取材则是文山探宝,书海寻珍,于古今中外的名著抑或民间故事之中寻找创作源泉,释放才情,张扬文采。或从中采撷一段动人故事;或干脆对书中人物直接点评;或故事新编,花样翻新„„不一而足。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夸父追日》,取材于古典神话,使得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丰满起来,着重刻画夸父的内心波澜,凸现他一往无前、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历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考记叙性散文取材有三忌:一忌漫无边际的科学幻想;二忌缠绵悱恻

的浪漫言情;三忌天马行空的武林传奇。这些生活离我们较远,一般不易在考场出彩。

总之,在考场上追求的是文化品位而非浪漫情调,是原创“包装”而非胡编乱造,是强烈炽热而非平淡自然,是具体可感而非宽泛散乱。

■情节跌宕(矛盾冲突),详略得当

“文似看山不喜平”,出于高考作文的特殊性,就更要求故事情节要做到跌宕腾挪、摇曳多姿,力避冲淡平实,学会用情节拽动阅卷教师的眼球,引起强烈的感官效果。作品一波三折一般而言应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文章前半部分要巧设伏笔,做到疑窦丛生引人入胜;二是文章结尾力求打造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莫泊桑”式的结尾:或余音绕梁,遐思无限;或反抽一鞭,奇崛警策;或化情为景,含蓄蕴藉。2005年湖北满分作文《一双童鞋》,写的是一位老婆婆为快过生日的孙子买了一双心爱的童鞋,不想其中一只被一个乘客撞出了飞驰的火车窗外,文章的结尾写道老婆婆将另一只也扔出了车窗,全车厢的人一片哗然,而老婆婆的一席话却引人深思:“哈哈,我剩下这单独的一只也没用,爽性把那只也扔了,没准别人会捡到,配成一对就好了。”开头悬念迭起,结尾却让人幡然醒悟:我们应抛弃锱铢必较的烦恼与痛苦,我们心中的天空会变得无比辽阔,纵然是物质上一贫如洗,但在精神上我们却可以富比王侯。这样深化了主旨,将文义推向了极致,使文章弥漫着一股迷人的哲理芬芳。

另外还要注意文章详略的处理,当考生酝酿好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之后,往往都是想着赶快将这个故事“一股脑儿”地讲下去,却忽视了文章的详略处理问题,使得故事拖泥带水,中心不明了。其实一篇记叙性散文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作者能否做到疏密得当。《一双童鞋》中老婆婆出场时作者对她的“苍老而又潦倒”的形象着力描写:“右手一柄油漆早已剥落的拐杖,左手也是一只篮子,有点褴褛的衣衫也是紧紧地贴在她早已湿透的身上„„”同时又就她对自己为孙子买的那双童鞋的喜爱之情极尽渲染,但其他内容则一笔带过,只是点到为止,其实这正是为了与文章结尾老婆婆失去童鞋后却能做到既能自己超然解脱,又能宽慰尴尬的乘客、成全捡拾新鞋的路人的行为张本的,使得文章前后照应,滴水不漏。

■注重细节,“目击”现场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能没有动人的细节,一味地平铺直叙不能具备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艺术张力,这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最难忘的往往是一些触动人心扉的生活小节而非那些惊天动地的壮举一样,因此在作文中有意识地打造一两处精美的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写的是“降生在贫困的家庭”的“我”在高考前提出想吃西瓜这样的“无理的要求”,不想母亲满足了这一要求,但吃西瓜时她却以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为由,让“我”“吃光了所有的西瓜”,但“我”饭后到灶房时才发现母亲居然在啃瓜皮!文章最后用特写镜头的形式

锁定了这样一个感人的画面:“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这一细节读后让人因之动容,为之鼻酸。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记叙性散文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选材要典型且富有生活气息,但又不能照抄生活,要有丰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尤其是写一些历史故事,要有“目击”现场的能力,学会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甚至可以选择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的方式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如2002年满分作文《昭君的选择》,小作者大胆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再现了昭君在和亲前后的动作行为以及心理流程,尤其是有一段描写她解救飞蛾脱离火海的细节,既鲜活可感又寓意深刻让人击节: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篇五:《记叙性散文、记叙文范文》

记叙性散文

必须跨过这道坎

2007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

放假期间,倘若有空下的时间,总是要跟着我的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景区的环境自是如瑶池仙境,教人流连忘返,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倒只有我们那暂时栖身的农家门厅前,一道高高垒起的门坎儿。

我的老师喜欢未被开发而经人工雕琢的环境,他要的是那种自然质朴的景。而在那种地方我们所能居住的农家,都只有老旧破败的门庭,和高低不同的门坎儿。

几年前刚开始出去写生时,我常会被那垒至小腿肚的门坎绊倒,往往是走进一扇门,毫无预警地就栽了一跟头,结结实实地向八仙桌上的菩萨嗑了个大头。在吃了不少闷亏后我终于学聪明了,但凡见着高度超过两米,厚度超过十公分的门,就会下意识地做高抬腿动作。

后来我才明白个中玄妙,原来在这僻远的山区,民俗守旧落后,思想封建保守。而那门坎儿的高度是与这一家在当地的地位等等被划上等号的。门坎儿越高,它所象征的地位就越高。我当时心里乐呵,敢情我住的便是那村上领军人物的家?

于是开始留心那些门坎儿,留心起这闭塞的村落。

七月里的天气,山里虽说暑气不重,却也依旧燥得让人发闷。我们开始从早晨五点,画到上午九点左右。山里不时有人踱过,偶尔回头瞧上两眼,又像是怕惊扰了我们,缩在一旁不敢吱声。有过对话的,只是一些山里头的孩子,十来岁光景,却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看见人画画便围上来,开始怯怯地不作响,尔后有胆大的孩子问了句“画{叙事性的散文}.

的是否是远处那个金色草垛”?我答是,他们渐渐多话起来,问我这画什么价钱,我抚额失笑,告诉他们这只是习作,不卖钱。一个小孩问能否送她,我点头,把画取上,让她等画风干后再拿走。期间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课,一群孩子都是坦然地说家里穷,或是祖辈没有读书人,说着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读书无用的理论。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画干了,却被风吹上了许多细密的尘,涩涩地嵌进粉质的纸里,小孩也不嫌弃,像得了宝贝似的捧了去。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堵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力地迈出来,她说下次再来,夹着浓重的乡音,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车渐行渐远。

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绿叶·情意

2009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记叙文(小说)

放下

他推开门,赫然发现了办公桌上那抹刺眼的红,它鼓鼓的,仿佛预示着什么。

他愣了一下,随即呼吸急促起来,赶紧转身把门锁上,大迈步走到桌子前。红包下压着一张纸,上面别扭地写着几个字:医生,小小心意,我老婆就拜托你了。哦,他推了推眼镜,想起了那个憨憨地脏兮兮的却又赔着笑脸的男人。他双手冒汗,颤抖着打开红包略数一下,儿子要升初中了,择校费正是这个数,他感觉到心里有了底。他又想起了那个男人:他怎么还有这个余钱给我呢?平时看他们省吃俭用,一个馒头两个人吃,男人晚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