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清明节作文>清明节怀念父亲

清明节怀念父亲

详细内容

第一篇:《清明节怀念父亲》

清明节怀念父亲

清明节怀念父亲

清明节怀念父亲

感杨柳情而吊古望青冢以伤情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十八年了,今年的清明节也到了。,在这样一个充满无限伤感的日子里,一个已故的人絮叨的日子虽然您听不见.但是我仍然坚信,您在天堂的那边一定可以听的到……

父亲对不起!已经十八年了,不知不觉中时间悄然而逝,这是您走后的第一个清明节,而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去看望您!清明节对于以前的我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遥远,而如今却是离我这么近,近的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对清明节这个字开始这么敏感了,也许是对自己良心的愧疚,是对自己的良心的谴责。因为我的不孝没有做到儿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可是父亲您能谅解我吗?我知道愧对您父亲……

而此时,我只有在清明节到来时,静静地和您说话,我想父亲或许就站在我的背后,默默地注视着我敲打着电脑键盘的每一个字符。此时我的心隐隐的痛,在清明雨幕里,我会不由而然的想起父亲。父亲离我已日渐远了,留给我的只有记忆和鲜明的清明节,还有哀思无限的追忆……

今夜我遥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我对父亲的思念越来越浓。我遥想——天堂——天堂的清明节还好吗父亲?此时我的心在滴血,心血滂沱,思念无涯。回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我心中只有无穷的思念……

敬爱的父亲,您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但是,您模糊的容颜和笑貌,还会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心中涌现对您的无限怀念,为您送上一炷香,在您坟前烧上一点纸,儿子的心中感到十分的愧疚。父亲您知道吗?每每想起您,我都会非常的难过,泪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充满了双眼。我太想念您老人家了,我无法阻止我对您的思念,一堆黄土,便把您我二人隔在了两个世界,从此咱们就再也无缘相见,父亲十八年前疾病缠身,撒手人寰,留下的只是思念。

父亲您是个奉行少说话,多做事的人,谨小慎微,厚道待人,勤劳持家。靠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满的家庭幸福生活,可是好的生活您却没有享受过几天,您就离开了,离开了您最亲最爱的人,去了遥远的天国,父亲,您在哪里孤独吗?

儿子唯一在内心深感歉疚的是,父亲没有享上儿子的福,就撒手而去了。这将是我一生的遗憾和心结……

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有多少个断肠人儿在悲鸣?曾经您那些以往的音容笑貌,曾经和亲人们的喜怒哀乐,曾经和亲人们的一切一切,都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总是在活着的人们的记忆中停驻。和在遥远天国里的您,永别了……!人世总是无常,总是要阻断亲人成为阴阳两个世界,给人们留下无尽的哀伤和悲忏,亲爱的父亲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为您捧上一束白菊,诉说着儿子对您的思念和牵挂。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好想叫一声:我的老父亲,儿子好想念您……好想您……

儿子为你默默的祈祷,祈祷你在那边一切安好!

二零一三年古历二月二十三日晚

第二篇:《清明.怀念父亲》

清明.怀念父亲

清明.怀念父亲

又是一个清明节,又是一个哀思日,在这个的感恩怀德、抚慰亡灵的清明时分,我带着厚厚的纸钱去祭奠常眠在墓地的父母,这里没有苍松翠柏,没有鲜花点缀,更没有春雨的缠绵,只有渐趋生疏的忧思,只有膨胀起来的怀旧感伤。轻轻地挥动着寄寓哀思的铁掀,在父母的坟头洒上我的怀念,点燃祭奠的纸钱,让缕缕烟雾化做了我的哀思。默默注视在燃烧中渐渐升腾的灰片,正是花葬有时,人去无期,一股悲痛从心中涌来。{清明节怀念父亲}.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日父亲因病离开了我们,恍惚间三十年过去了。每年这个祭奠日到来之际,我都要到这里祭奠我的亲人,世界万物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可惟有血肉相连的亲情,是不会随着万物变化被割舍掉的。此时此刻,我突然意识到缅怀亲人的那一份感受!又何尝不是想在心灵上追求一种哀伤的刺痛。回想起父亲健在的日子,我一次次在孤独里挣扎与疾呼,眼泪也一次次浸透着我的心......

父亲建国前在一个私人工厂当学徒,建国后经过公私合营,父亲成为了一名国有工厂的工人,那个时候,父亲是厂里唯一读过中学的人,后来父亲当了厂里的会计。听母亲讲,在那个时候,家里六口人仅靠父亲上班微薄工资维持着家庭生活。父亲是一个责任心强有担当的人,父亲除了起早贪晚努力工作外,还在房前屋后开了几片小菜园,每当父亲下班后,就在菜园里干活,浇水,剪枝,除草,等待蔬菜成熟了,就挑到附近市场去卖,用来填补家庭的收入和日常开销,虽然挣不了几个钱,就是这点微薄收入足以解决家里两个姐姐学习支出和学费问题。

父亲是位坚强乐观的人。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极度紧缺,物资匮乏,父亲作为家庭的一家主要经济支柱,为了生存,父亲全力拼命工作,为了每个月多挣十几块钱的加班费,主动放弃会计工作要求到生产车间第一线工作。起早贪晚,在单位加班

加点,回到家里就在外面干活,每天休息时间只有4-5个小时。每到星期天,无论是晴天或者下雨天,父亲便把我和弟弟放在外公家照顾,带着母亲,带着十多岁的两个姐姐到十几里外的郊区去挖野菜,采摘榆树叶,到附近的泡泽去捉鱼,捞虾。在那个粮食极度紧缺的状况下,我们家的餐桌还算是挺丰盛的,野菜团子,榆树叶汤,鱼虾酱,虽然没有什么营养,总算是熬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由于高度劳累加之休息不好和营养不良,父亲先后病倒过两次,亲属朋友劝他住院治疗,可他总是轻描淡写的乐观地说,"没事,挺挺就过去了,一切都会好的"。没有怨言,没有牢骚,只有憧憬。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回顾那段父亲陪伴我走过的那些年,无论是生活的苦难,还是我们的叛逆。无论是疾病的折磨,还是环境的考验。世间百态,人生百味,父亲都能泰然走过,坦然面对,我从来没见他低过头,弯过腰,更没见过他的眼泪。父亲那种淡定,那种以微笑面对人生、面对环境,不为生存的困难而计较,不为生活的压力而焦虑的淡定思想,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他不但给了我的生命,也教会了我怎样去面对生活的困难。怎样去做一个坚强的人。在我的思想里,父亲就像一棵万能的生命树,在生命中的春天他给我五彩斑斓的幻想,在生命中的夏天他给我脚踏实地的成长,在生命中的秋天他给我春华秋实的成熟,在生命中的冬天他给我平心静气的沉思。

父亲是一个博古知今的人,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父亲就喜欢看书,《警世通言》,《白话聊斋》《三国演义》《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书籍都是他的最爱,那个时候我还很小,总想看看父亲读过的书籍,有的时候偷偷的拿起来看看,被父亲发现了便遭到一顿很严厉的训斥,甚至遭到父亲的巴掌。因为当时那些书籍全都是父亲借来的,父亲把这些书当做珍宝一样珍藏着,从来不让家里人触摸,后来我渐渐地长大了。父亲便语重心长的说:"看书要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给我讲了"孟母三迁、孔融四岁让梨"等故事,虽然这个事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每逢春节到来,喜事登门的时候,亲戚、朋友、邻居便纷纷的到我家请父亲帮他们写对联。写喜帖、挑好对联,铺好纸张,大笔一挥,洋洋洒洒的大字便出现在客人面前,直到客人笑容满面地离开。在父亲的熏陶下,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特别是历史书籍,潜心学习,学以致用,从中吸取营养,学习父亲的沉稳,秉承父亲的风格,像父亲一样,踏实做人。

父亲是个严厉的人,在我的记忆中,母爱对我是深深地、刻骨铭心的,又是无穷尽的。父爱呢?总觉得是微乎其微的。在小的时候,无论是外公外婆、舅舅与舅妈、还有

周围邻居都很喜欢我,由于我比较乖巧聪明,姐姐们也是常常走到哪里,就把我带到哪里。好吃的、好玩的总少不了我的。但是父亲却从来没有从表面上宠过我,总是板着一付面孔,我不敢和他亲近,他也总是象个陌生人一样,我对父亲有一种畏惧的感觉。无论我做了什么事,无论怎么努力,我从来没有得到过父亲的一句赞扬。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在全校作文大奖赛上获得了二等奖,当我欢天喜地的把奖励证书交给父母的时候,母亲高兴的特意为我做了一桌好吃的,父亲看了看奖励证书却是面无表情,一言不发,没有夸奖,没有鼓励,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不喜欢我?偷偷的问妈妈,妈妈说:"孩子啊!你爸爸是恨铁不成钢啊"!当时我并没有领会妈妈说的寓意,以至于后来在一段时间和父亲之间有了一种隔阂,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虽说表面上我从没表现出对他的抵触,在内心却和父亲有了距离。

七十年代末,我和姐姐先后参加了工作,家里的生活条件逐渐好了起来,父亲也从厂里退了下来,记得我第一次拿到工资交给父亲的时候,父亲一改过去严肃的面孔,和蔼的对我说"如今你也长大了,在外面工作要知人识人,要有眼力见,把工作干好"还从我的工资中拿十元钱给我,叮嘱我买双鞋穿。此时,我才如梦初醒一般,我懂了不是父亲不喜欢我,是我错怪他了,天底下哪有父亲不疼儿女。想想父亲这些年为了这个家庭呕心沥血,无怨无悔的付出着,流尽了汗水,淘尽了青春,可我却在错怪父亲,真是惭愧呀。父亲只是不会表达而已,这不正应了那句:"父爱如山,沉默是金。"那种深厚的父爱是我这个当儿子的永远报答不完的。

多少年过去了,此时我才真正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含义,等到自己慢慢的长大可以尽孝心的时候,才知道世界上最大的伤痛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唯有自己的感受最深。虽然生活中有些事情在我的记忆中变得模糊,可是对父亲那种怀念始终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父亲的爱虽然不会让人朝思暮想,寝食难安,但是父亲的精神却深入骨髓,无处不在。

第三篇:《清明祭怀念父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小河水面上的冰块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清澈的河水悄无声息的缓缓的流淌着,或者在一处激流处哗哗的吵闹着。河水中的青苔由于春的到来,绿的逼你的眼,那是一种嫩嫩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绿!父亲每年的这个时节,都会在地里忙碌的劳作,忙碌整整一上午的时间后,就会坐在小河边的石头上,脱下灌满了沙土的鞋子,把里面的泥沙磕干净,再把脚伸进清澈的微带凉意的河水里,把泥沙冲洗干净,再回家吃午饭。有时父亲高兴的时候,便会把小河边的那几块大石块搬开,捉一些小虾,螃蟹,回家后它们便成了我口中的美味。可如今呢,只见河水依然静静东流,唯不见父亲河边洗涤泥沙的身影!

柳树早已发芽了,那一枝条错落有致的嫩芽,参差不齐的排列在柳枝的周围,远远望去,嫩黄色的一树少女瀑布般的长发。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缠着父亲给我做柳哨。折下一支,用力拧上几圈,然后抽出里面白白嫩嫩的柳的枝干,柳树的树皮就成了空心的圆圆的筒子了,用小刀把一端切齐,再把这一端外面厚厚的树皮刮掉,捏扁,就成柳哨了。细细的柳哨声音尖脆,粗粗的柳哨声音浑厚,有时弄一支比较长的,再挖几个小窟窿,就成了可以吹出韵律的笛子样的乐器来了。每到这个季节,村庄里,田野中,到处都响着呜哩哇啦的柳哨声。春天年年来,柳芽季季绿,可是父亲再也不能给我做柳哨了!

每到清明时节,是庄稼人最忙的时候。施肥,犁地,垒坝子……那时候,满山遍野都是劳作的人们。热的人们脱得只剩下一件小衫,但还是满脸的汗水。最向往的是劳作后的休息时间,有几个嗓门大的,见过世面多的,坐在田间坝头像说书般讲解自己的见闻,即使说几遍几十遍也没有人在乎;或者亮开嗓子,吼一段《朝阳沟》。父亲年轻时走南闯北,见过的世面多,每次都是他的主角。最开心的是坐在一边,静静的欣赏父亲的表演。可如今呢,漫山遍野劳作的人中,哪里有父亲的背影?

转眼间,父亲去世已经两年多了,但是父亲的身影时时在梦里出现。忘不了父亲殷切的眼神,父亲关怀的话语,更忘不了父亲蹒跚的背影!

(写在清明节来临之前,纪念父亲。),

第四篇:《清明节怀念父亲母亲的诗歌选》

清明节怀念父亲母亲的诗歌选

清明节怀念父亲文/洪一通

记得那一年,

一切都像梦幻一样您离开了我们。

自从那一刻起,

让我思念到如今。

往事如烟,

人生如梦,

还记得您为我们做的一切。

总觉得我欠您的太多,

我不知道拿什么来报答您。

只有我的心声,

在梦中见到您的时候,

仿佛您还在我身边。

只要看到慈祥的您满意的面容,

我的心里特别坦然。

悲伤算不了什么,

我不是特别愿意流眼泪。

为了您的心愿,{清明节怀念父亲}.

我会努力的去做。

愿您睡的安祥,

我将永远祝福您。

愿您睡的如意,

我将永远怀念您。

清明节怀念母亲的诗歌

十年前的那个春天母亲

怕再给儿女们加重负担决定离开我们

去找先她而去的父亲母亲敛起最后一丝微弱的光此后的夜空里西北偏北的方向

有颗星星一直让我们仰望

每年清明祭奠母亲的路上我们都沉默着路旁的田野里有人准备着耕种我看见母亲佝偻的身影夹杂在人群中

她有时牵着毛驴走在犁铧的前面有时跟在犁铧的后面撒肥点种头发被风吹乱另一块地里我看到秋阳之下

母亲挥着镰刀放倒大片的庄稼

汗水正从额上淌下来黑黝黝的脸上

满是收获的喜悦嘴唇紧咬着

好像要咬住所有的日子

母亲的坟头在向阳的坡上向南

能看到村庄再远能望见大海

一年里我们总要来上多回

陪同母亲说话帮母亲打发孤寂的时光

第五篇:《清明节征文:怀念我的父亲》

清明节征文:怀念我的父亲

清明的路上,脚步总是沉沉的。

父亲也算高寿了,风风雨雨85载,费尽了心血,耗尽了精力,终于带着对儿孙的深深眷恋走了。

父亲是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一身以教书为职业。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辉煌业绩。他在三尺讲台整整站立了四十个春秋。一丝不苟地履行人民教师的职责。他真切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对于求教的学生,比对自己的儿女还要耐心。谁有了困难,他都是慷慨解囊,尽力帮助。他把两个孤儿学生一直抚养到大学毕业。

父亲当了一辈子的老师,我没能听他讲过一堂课,但是从他的同事和学生的叙述中,都分明看见我的父亲,是一个受人尊重和爱戴的人民教师!父亲是文化革命前的人民代表,这个荣誉,他非常珍惜。

父亲为人是那样平凡和低调,生活是那么简单。他辛劳了一辈子,唯一享受的现代化生活就是一台十四寸的彩色电视机。

父亲是一个坦荡正直无私的人,说话从不拐弯角,也不会阿谀奉承哪个当权者。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对我疼爱有加,也许我在家是排行老幺的缘故吧。我小时候身体多病,他经常四处寻医问药。

父亲用他朴实的人生抒写了他的生命轨迹,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留下万贯家产,却给了我们热爱生活、奋斗人生的精神。

父亲经常教导我的人生格言是:“人从心发,树从根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清明节怀念父亲}.

多年来,我努力地使自己平静下来,但心中对父亲的思念仍挥之不去,经常想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有时候,父亲会不经意的走进我的梦中,梦中的感觉模糊而幸福。

父亲,我感谢您。是您教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教化给我们的善良、正直、朴实、勇敢、勤奋的健康品质,使我们能够坚实地立足于这个社会,然后脚踏实地的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具有深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人!

在您面前,我不敢说我实现了您的期望,但至少,让我像你那样,学会了坚韧、勤劳、感恩,质朴、忠厚、宽容和清廉。

怀念父亲,感恩父亲。

第六篇:《清明的哀思——怀念我的父亲》

清明的哀思——怀念我的父亲

清明的哀思——怀念我的父亲

我一直特别敬重我的父亲,他是一个中国标本化的农民,本分善良、耿直倔强。据说,爷爷是封建没落家族的最后一代,坐吃山空之后,到了父亲的时候已经一贫如洗了,所以父亲小时候没读过书,幼年时随爷爷奶奶逃荒到西安,六岁时就会挑着小烟挑子在西安的大街上叫卖香烟,稍大一点,就给有钱人家干活赚钱,青年时期因为受不了雇主虐待,偷跑出去当了兵。父亲个子很高、白净脸,猜想年轻时应该很英俊,所以在部队当警卫员,父亲是1948年参军,在部队学过识字,参加过解放战争。退伍后,回到家乡,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的母亲,介绍人就是我后来的大舅,大舅曾是父亲的战友,又是老乡,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母亲具备中国传统妇女的一切美德,勤劳善良、节俭持家、慈爱忍让,而且母亲很美,直至晚年还有些闺秀气质,想象中,年轻时的父母亲才貌相当、性格互补,真真佳配。{清明节怀念父亲}.

父母相伴度过50个春秋,2001年父亲患肺病去世,母亲84岁依然健在。母亲常说,父亲脾气不好但是讲理,虽然脾气大,但是一辈子没动过母亲一指头,这是母亲最引以为豪的,那个时代的男人,为生计所困,贫贱夫妻百事哀,对媳妇打骂是家常便饭。

58年大跃进时候,农民吃不上饭,有人往新疆跑寻活路。秋冬的一个深夜,父亲突然跟母亲说上新疆,母亲要收拾个小包袱被父亲厉声喝住,为怕人见了怀疑被告发。父母亲领着懵懂的大哥、抱着大姐偷跑出来,他们搭汽车、转火车,一路往西走,走了半个月才到乌鲁木齐。他们落户在乌鲁木齐南山搞基建,父亲当排长,领着大家干,终于可以白面馍馍随便吃饱肚子了,还在南山生下了二姐。后来老家来了电报,说在西安和叔叔生活的爷爷病重,父亲二话不说带着一家五口回到河南老家。埋葬完爷爷,一家人就此定居下来,父亲还当了生产队长,后来在文革期间,父亲遭人批斗,理由是父亲参军是假的,这时候退伍军人证神秘失踪了,全家人挖地三尺硬是找不到这根救命稻草。于是父亲天天挨批斗,母亲陪批斗,连母亲也被剥夺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资格,让母亲独自一人在一块地里劳动,据二姐回忆,母亲终日以泪洗面,见了父亲还要强装欢颜,劝说父亲想开点。文革结束了,不经意间在家中一个葫芦头的盖子里找到了褪色的父亲的那个退伍军人证(穷人家把成熟的葫芦掏空,从葫芦把儿处锯开,称作葫芦盖,用绳子把葫芦和葫芦盖穿起来挂在墙上,里面放些小东西用)!是奶奶放进去的!

真是造化弄人!不过后来国家落实了退伍军人政策,父亲凭着这失而复得的宝贝,得到了退伍军人补助金,每月4元钱,在1980年,这是一个民办教师一个月的薪水。后来涨到二三百元,农村的责任田还免收提留款。看来真是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还开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