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怎么养阳
详细内容
篇一:《3春季如何养阳》
春季如何养阳
大自然界的阴阳是平衡的,大自然界维持阴阳平衡是通过阴阳气化来表现的。阴阳气化是通过宇宙运动,也就是说通过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产生了春夏秋冬和温热寒凉,产生了温差和昼夜的变化,这就是说自然界不断的在进行阴阳的消长转化,这也是阴阳变化。
岳老师经常提到法时养生,法就是遵循的意思。如果我们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进行养生,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四季养生来说,人们经常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那么春季我们应该如何养阳?
阳气对于人们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阳气是生命的动力,是生命的火种,火种要是旺盛,生命就可以旺盛,火种熄灭,生命就会终结,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好我们体内的阳气。那么我们该如何养阳那?
1、采吸大自然界中的阳气:
1)早上日出东方,做顺腹式呼吸,阳气可以通过鼻孔及各个皮肤腠理毛孔进入到人体。
2)、正午时分可以到小区晒晒太阳,让太阳的日精从百会穴进入到我们体内,若是高楼,可以打开窗户,面向南方,让阳气进入到屋里,从而进入到我们的屋里。
3)傍晚,散步享受太阳给我们的最后一次关照。
2、养阳的食物:鸡肉汤,葱,姜,蒜,韭菜等,不仅能去风寒,还能有助于激发体内的生发动力,人参3克等可以泡水喝,冬从夏草属阳,提到方剂。
3、运动;动养阳,静养阴。放风筝适合春季运动,它是集休闲、娱乐和锻炼为一体的养生方式,风筝放飞时,人不停地跑动,牵线,控制,通过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动,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的目的。看风筝高飞,眼盯着风筝远眺,眼肌得到调节,疲劳得以消除,特适合青少年。老年人要注意颈部,不要后仰时间太长,可以仰视和平视相交替。
4、睡眠:根据《黄帝内经》养生法则来说:春季应该:晚睡早起,睡觉是养阴的,而只有养好了阴,身体的阳气才能起来,白天才能有精神干活。阳是以阴为物质基础的。再者阴阳是互根互补的,按照阴阳的关系,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化;阳为阴之动力,无阳则阴无以生。所以春夏养阳,才能推动秋冬的阴的生长。由此可见春夏养阳是非常重要的。
5、点穴:申脉穴:人体的纯阳大穴;足临泣:被称为人体的小柴胡汤。
篇二:《夏季养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那如何夏季养“阳”呢。
我们应从饮食、运动、药物等几个方面进行相关的调理,逐步提升体内阳气,达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春夏怎么养阳}.
1、每天晒太阳
夏天也要晒太阳,不花钱却有效,能防止骨质疏松,这在中医上叫“以阳补阳”。担心夏天晒太阳会晒黑皮肤,其实只要把握好时间就行了。早晨9点多或下午四五点钟,晒15分钟,别忘了多晒晒背,因为背上有督脉。
2、少苦寒,节冷饮人离不了饮食,饮食调养对养阳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饮食上应少苦寒,节冷饮,少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宜食韭菜、芥菜、葱、虾、蛋类、肉类、辣椒、姜等。也可选用鲜荔枝、杨梅、桃、杏、桂圆、大枣等水果。
3、大汗时避吹空调很多人喜欢大汗淋漓时对着空调猛吹一通,殊不知,这样最伤阳气。遇凉气时,毛孔会突然关闭,寒气郁结体内,易造成暑湿感冒,出现发热、烦乱、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等现象。建议此时避免直吹空调,且室内外温度差不能超过7℃。平时以26℃-27℃为宜,睡眠时还应再高1℃-2℃。在空调房内腰腹不可暴露于外,少吃冷饮、西瓜,以免损伤阳气。
4、增加户外活动
躯体运动非常重要,因为“动能生阳”。散步、慢跑、做操、放风筝、打球等项目均可。要增加户外活动,多见阳光,令身体与自然直接接触,阳气就被调动起来走肌表,行使卫外
功能,尤其可以增加抗寒的能力。5、按摩涌泉穴
中医认为,“精从足底生”,精即指人体能量。足底有一个重要穴位,即涌泉穴。《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全身四肢各处。因此,可于每天空闲时按摩涌泉穴。
6、艾灸养生
体质虚弱的人可以在这一季节进行艾灸养生。夏至节气艾灸可以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中医认为,暑病的发生,是由于冬季寒邪藏伏于体内,至夏而发的伏气温病。而夏至日时节,人体阳气达到顶峰,此时针对暑病行艾灸疗法,可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使体内阳气得到升发和振奋,从而阻断了发病途径,使得冬季的伏邪不能触发。
夏天如何养阳?还有一些方法可以帮你养阳,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7、心静养阳
在炎热的夏天要静心,心静则阳守,汗液也会减少。要保持心情舒畅,睡眠要充足。生活上不宜过于贪凉,不宜在露天过夜,也不宜在阴凉潮湿之地睡觉,不宜吃过多的冰冷食品,以免寒气困阳,出现不会出汗、头晕乏力、不思吃食等症。
夏季烈日炎炎,自然界万物生长得很茂盛,人体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人体阳气,方能得养生之道。《素问方盛衰论》指出:“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在天人相应的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科学的养生原则在保障古代人们身体健康,指导人们防病治病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于现代人们而言,认识“春夏养阳”养生原则的重要性,合理掌握“春夏养阳”的要诀,科学运用“春夏养阳”的具体方法,将帮助人们更加有效地增强自身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篇三:《“春夏养阳”本义浅探》龙源期刊网.
“春夏养阳”本义浅探
作者:王晶晶等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1期
1各家见解{春夏怎么养阳}.
1.1“顺气而养”{春夏怎么养阳}.
清·高士宗和明·马莳认为“顺气而养”是核心。马莳书中云:“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养阳气也;于秋冬而有养收藏之道者,养阴气也[1]。”高士宗亦论:“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2]。”他们都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强调人应顺应季节的规律养生,即春夏应顺生长之气而养阳,秋冬应顺收藏之气而养阴。
1.2“以制为养”
唐·王冰和元·朱丹溪认为“养即制也”。王冰云:“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3]”朱丹溪亦云:“…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如此;…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4]”他们都同样认为药食调养都应注意季节7性,春夏阳盛,秋冬阴盛。故春夏宜食寒凉之品以制其亢阳,秋冬宜食温热之品以抑其阴盛。
1.3“阴阳互养”
明·张景岳云:“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5]”他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互文,“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互根,阴阳互养才是本义。春夏应如秋冬一样保养阳气;秋冬应如春夏一样固护阴液。
1.4“因虚而养”
清·张志聪[6]云:“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
篇四:《夏季如何养阳》夏季如何养阳{春夏怎么养阳}.
《内经》:“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句话,大多数人对这两句话的解释就是“春夏之季要注意保养„阳‟增加„阳‟的储存,而秋冬之季要保养„阴‟增加„阴‟的储存”,此类理解紫金葫芦不好说不对,但紫金葫芦也有自己的理解。
紫金葫芦认为,中医理论历来讲究顺天应人,那么从顺天应人的角度来理解,在夏天的时候,要顺应时节,顺应自身“阳”的生发宣泄,这样可以带走身体中的寒邪之气,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也有此意;而在冬日,也要顺应时节,顺应内在“阴”的需求,蛰伏收藏,把自己身体里的一些气血收藏好,勿使外泄,把自己身体的基础打打牢。而由于冬天身体的阴气较足,进补也不容易上火,冬主收藏,进补进去的气血可以得到良好的积累,因此才有“冬天进补春天打虎”一说。这样,到了来年才有更多的“阳”可以去生发,而这又恰巧正是老子说的“阴阳互为其根”。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有些地方井水冬暖夏凉?是因为夏天阳气都从地下升发到地面上,地下阳气少,所以水温低。冬天自然界空间已阴气为主,阴主收敛下降,把阳气压入地下,地下阳气多,所以水温高。世间万物都是阴阳二气作用的结果,人也不例外。所以中医养生讲究顺天应人,阳虚之人,夏天补阳。阴虚之人,冬天养阴。
通过上面的解释,相信大家应该对夏季养阳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大家还会对阳气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缺乏明晰的认识,什么是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就脏腑机能来说,指六腑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
了解了上面的这些知识,相信大家对阳气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夏季养阳、护阳正当时,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养好自身的阳气呢?《黄帝内经》中有明确记载: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意思是:夏季三个月,万物茂盛,天地阴阳之气都交汇在一起,万物开花结果。夏天我们可以适当晚睡一些,早晨要早起一些去迎接清晨的阳光滋养,不要怕热,不要怕阳光的照射,夏季就应该外散的。(如果违背了这个自然规律,过分贪凉去吹空调,会导致毛孔闭合,无法发散和生发,扰乱阴阳气机)。情绪上,我们要尽量做到恬淡虚无,避免使自己发怒,只有这样,美丽的花朵才能够抽穗,结果。才能使人体的气得以疏泄,(如果淤滞在身体里的气不能得到发散,疏泄,就会影响到秋的收敛冬的收藏,从而是身体脱离正常的轨道)。如果不能顺应夏天的自然养生之道,就会伤心。到了秋天,就容易得感冒,或痢疾等疾病。夏天没有补养阳气,并充分宣泄,到了秋天,可以收敛的阳气就很少,到了冬天就没有好东西可藏,那就更加影响身体,抵抗力自然下降,就容易得比较重的疾病。
通过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关于夏季养生的记载,我们应该学习了一些夏季养生的知识,那就是夏季是培养阳气的时候,是发散的时候,不要过分贪凉,过多的吃冷饮,吹空调,只能让我们失去发散的良机,损害身体的阳气,进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看到,西方医学乃至科学,讲求的是人定胜天,去人为的改变一切,但结果我们也看到了,我们可能眼下确实改变了一些东西,或改善了一些症状,但过分的去违背自然规律,最终自酿的苦
果还要人类自己承担。话题说的有点大,有点远了,呵呵,继续话归正题,谈我们的夏季养阳。
除了上述遵循自然规律的作息,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先说说饮食方面:少吹空调,会让我们觉得很热,不要紧,我们可以去吃一些时令的水果去消暑,比如西瓜,西瓜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我们还可以喝点绿豆汤,绿豆汤历来是夏季解暑的佳品(但但有四肢冰凉、腹胀、腹泻便稀等症状的体质虚寒的人则应少喝为宜。这类体质的朋友,可以选择我们夏季养心贴中的四豆饮,效果也是很好的)。乌梅汤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祛暑开胃。冷食冷饮,冰镇啤酒,其实夏季很多朋友多多少少大家都会吃一点,也确实起到了消暑降温的目的。但在用食物消暑降温,祛暑解烦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一点,这也是目前很多夏季养生贴所忽略的问题,那就是食物解暑降温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呵护自身的阳气,可以适量服食一些大枣已避免过多的凉性食物损害我们脆弱的胃,平实做菜适当的多吃一点姜,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吃姜就是起到了养脾阳除脾湿的作用。其实按照中医理论,夏天阴伏于内,您越是吃冷饮,越使得体内阴气加重,并不能起到降温作用,相反您多喝一些热饮,将寒气驱出体外,出一身透汗,反而会不觉得那么热了。用西方医学解释,则是热饮使得毛细血管扩张并出汗,从而使得体表温度降低。{春夏怎么养阳}.
说完饮食方面,我们再说说运动,夏季外界阳气最旺,应该在清晨,天气并不是酷热难耐的时候,多到户外活动,这样可补充身体能量、调畅气血、养护阳气,但夏天不宜运动过度,出门应做到防晒。清晨,进行散步就是很好的运动,即可放松身心,又可固护阳气。大家还可根据我们夏季养心的帖子中两仪养生法的动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则更可以起到养阳护心的作用,大家不妨一试。
对于体质虚寒的朋友来讲,夏季是一个治病的好时机,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温煦脏腑,可以使您治病的效果事半功倍,冬病夏治是利用夏季自然界阳气充盛的时机,采用温热的中医疗法,调动体内阳气,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防治疾病在冬季复发或减轻病情,体现了中医的择时医学思想和治未病思想。对于有虚寒性疾病(如哮喘、咳嗽、关节炎、脾胃病等)或经常怕冷、手脚冰凉的虚寒性体质的朋友,最好能抓住夏天治病的良机,进行调理。如果您不知道您身体的情况具体需要使用哪些穴位,可以给紫金葫芦发email(zijinhulu111@163.)咨询,能力范围之内的,只要时间允许,我会一一回复大家的。而如果您不针对具体症状,只是虚寒体质,想利用夏季进行调养,则可选择一些保健穴位,比如足三里、神阙、气海、关元穴等穴(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神阙穴,即肚脐,位于脐窝正中;气海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进行艾灸,施灸时把点燃的艾条适当靠近穴位皮肤,以感觉不烫为宜,四五分钟后出现红晕、感觉发热即可,每天灸一次。而如果您还是觉得复杂,那么您可以选择艾灸盒请家人帮忙,在身体的脊柱及脊柱两侧进行艾灸即可,也会取得不错的保健效果。
最后,推荐大家看一下紫金葫芦的夏季养心贴,其中的养心操也很适合大家日常保健,希望紫金葫芦的两篇夏季养生贴能带给博友及家人更多的健康,那我将会无比的开心!
篇五:《漫谈夏天养阳》{春夏怎么养阳}.漫谈夏天养阳
四季寒暑更替是天地阴阳变化的结果,人体的生理机能也随之呈现“体内时令”性的规律性改变,因此顺应四时的变化也就保持了机体与外界阴阳变化的统一性,这就是古人提出顺应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基础。一般说来,春夏温热,人体阳气活动旺盛,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气候变化,比较注意养护阴津,但往往不自觉忽视了养护阳气。祖国医学认为,夏季养生重在“养阳”。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要求人们顺从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重视保养阳气,以达到健体延年的目的。著名养生学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明确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夏季伤阳的主要因素
暑热暑湿伤阳酷暑亢阳最易耗气伤阴,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导致阴不敛阳。正如我国古代医家王冰所说:“无阴则阳无以生,全阴则阳气不极。”此外长夏多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
起居不慎伤阳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人们往往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导致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损伤阳气。《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
饮食不慎伤阳夏暑季节气候炎热,人们多喜贪冷饮凉,殊不知过于贪凉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疾病发生。元代养生家丘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亦不要吃得太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
夏季养阳的主要方法
防暑解热,谨防冷气病夏季的突出特点是炎热,当以防暑解热为重点。通常人们多用空调等冷气设备,但用之不当易患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易感冒和患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患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具体防病方法有: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低于25℃;冷气房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经常通风,使空气流通;入睡后,最好关上冷气机;当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调节精神,心静自然凉夏天高温灼热,湿气袭人,容易让人烦躁不安,情绪紧张。祖国医学十分重视人的精神对疾病的影响,指出盛夏季节“心宜恬淡,冰雪胸怀”,主张“静养勿躁”,切忌脾气火爆,急躁动怒,而劳神伤气,于健康不利。因此,入夏以后,应注意调养情绪、放松精神、平心静气、止躁制怒、乐观愉快,就会进入“心静自然凉”的境地。
起居有律,顺应阴阳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做适应性调整,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早睡早起,顺应自然,保持旺盛机能。从立春至立夏以6点起床为宜;立夏至处暑以5点为宜;(处暑至立冬以6点为宜;立冬至立春以7点为宜),但随着地区不同,节气差异还要进行具体调整,以东方大白、太阳未出为合适(冬季适当晚些,以日见地平线为宜)。
适当运动,夏不厌热顺应四时的变化使机体与外界阴阳变化的保持一致,人类才能适应自然,因此,夏季参加适当运动是必要的。通过各种有益的运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通常认为,气温在21℃左右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此时生理机能最佳,最适宜进行体育活动。在气温过高(超过35℃)的情况下,要预防中暑和因大量出汗而导致的脱水,此时进行体
育活动必须慎重,特别是年长者和儿童,此时不适于进行体育运动。对热环境已适应者可进行适当运动。但在锻炼过程中,既要避免酷暑烈日,又要“无厌于日”,适当多接触一些阳光。夏季多汗多脂,应勤洗澡,水温一般在30℃~40℃为宜。衣着要宽松舒适,保持清洁干燥,以利于体温放散和避免汗湿浸渍。
饮食有节,固护阳气夏季昼长夜短,天气湿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亦不宜过多。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在食性上宜清凉生津,不宜滋腻厚味以免伤阴助热。五味方面,在谨和五味的基础上,春夏宜酸苦咸。酸性收敛,以防暑热亢盛而气阴耗散,苦能泻火保阴液,以消酷暑亢热;咸则入肾,以从其根。不宜过食辛甘,以免发散助热。这是一般情况,至于寒凉的程度、食物品种、五味偏重程度等,尚需根据春夏节令、个人体质、食品特性等加以审慎选择。
素体阳虚,养阳度夏素体阳虚的老年人,可常食雄鸡、大枣、胡桃、鲫鱼等益气温阳的食物,以及具有温阳祛寒功效的药粥等,往往能收到益气强壮的功效。借药治老年人素体阳虚羸弱者,可适当服用益气补阳药品来养阳度夏。
篇六:《春夏养阳》“春夏养阳”要避免三大误区江油市中医院欧吕基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冬病夏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方法之一。近年来,这种治疗方法逐渐被市民认识,去医院“冬病夏治”的患者也越来越多。面对逐年增多的“冬病夏治”人群,专家提醒应避免三大误区。专家说,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药物吸收,治疗哮喘、支气管炎等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冬病夏治”也有局限,应避免以下三大误区:
包治百病
并非所有疾病都适合“冬病夏治”。适用于“冬病夏治”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类:成人及儿童的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免疫力低下等。冻疮、咽炎、儿童肾病及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缓解期等也可治疗。
立竿见影
“冬病夏治”是个综合治疗的过程,三伏天治冬病要在冬天才能显疗效,有些疾病还须坚持几个夏天才能收到明显效果。不能因为没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或稍微见效就停止治疗。由于受到病情严重程度不同、个体差异性、地域性、时节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在治疗哮喘时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取代日常治疗
不能过分强调“冬病夏治”的效果,而用药物穴位敷贴等代替其他日常治疗方法,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最好将其作为综合治疗方法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