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春节作文>春之画卷

春之画卷

详细内容

篇一:《春之画卷》

春之画卷

悄悄地,

春天来了...

那风儿,

柔柔的,

拂暖了冰凉的脸;

那雨丝,

莹莹的,

滋润了干冷的发尖;

看啊——

田野山川,

脱下了冬日里颓败的服饰,换上了嫩黄的新装,

欢天喜地地迎接春的笑颜;多情的天空,

蒙上灰白色的面纱羞涩地表达对春的眷恋...还有还有,

那暖江嬉戏的禽儿,

那呢喃斜飞的燕儿,

各自喋喋不休地咏唱着歌颂的诗篇...呵——

这多情的春天!

这迷人的春天!

就用手中的画笔,

蘸满这浓浓的春色,

和着这澎湃的春潮,

去描绘出祖国新春壮丽的长卷

《生命的种子》

我是一名小学生背着背包上学去背包里藏有我生命的种子我踏着清澈的水流趟着一条小溪脚丫拍起银花四射的浪花我欢雀、跳跃一不小心,背包滑落跑进洁白浪花的怀里我捡起生命的宝匣,打开捧着湿淋淋的生命种子种子——你渴了吗你不跑进我干涸的脑海却跑进湿润的小溪现在,我把你怎样处置把你带回我的教室让同学们把你讥诮、批评或把你放在岸边的岩石上让慈爱的阳光妈妈把你沐浴——也许她们粗糙的举止让我对你有些愧疚还是让我手的温度把你烘干把你藏在宝匣藏在我神秘的脑海不受世界任何元素的伤害——因为你是我生命的种子干净的种子,美丽的种子我害怕你背上大自然任何的污点弄坏我纯净的思想犹如我脚下这条清澈的小溪让我看到奔跑的洁白的浪花装饰着生活的美丽你们伴着我童年的快乐带着我梦的翅膀向一个美丽的地方飞去

教师颂

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您只能获取花香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

你是腊烛,闪耀微弱的烛光;你是园丁,

流下辛勤的汗珠滴滴闪亮;

啊!{春之画卷}.

老师--

你把我培养成人,让我为祖国发光;

啊!

老师--

你教会我怎样做人,

我的血液里有你的心血在流淌!

老师,您辛苦了

篇二:《春》

八(1)班陈瑞

芙蓉园的春色绝对是一幅饱含生命活力的画卷。无论是破土而出的,还是含苞待放的,无论是慢慢舒展的,还是缓缓流淌的,无论是嘤嘤絮语的,还是悄然无息的。

清晨,我们随着鸟儿的歌声走进操场。太阳半睡半醒,绿茸茸的小草给了大地换了新衣。

平日里哨兵般严肃认真的杨树此时也吊着“毛毛虫”与孩子们逗笑。厚重的影壁浑身披着朝霞的光芒,沉思着。

阳光充足时,食堂前的大柳树绿得发亮,青得逼人的眼。微风吹过,她甩开满头飘逸的长发,提起裙摆,随风起舞。风停下来,她整理好衣衫,撑起绿伞,为人们送来一片清凉。

原来柳絮飘下是为了迎接紫色的小精灵——梧桐花。

梧桐花落入凡间,化成一盏盏带香的灯高挂在枝头。柳絮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风雪中有紫色的暗香疏影,宛如仙境。梧桐,她没有柳树那般“飘飘长发”,没有槐树那般“沙沙作响”,没有银杏那般“小巧玲珑”,她只有淡淡的紫色和朴实的灰色,她只想静静地把这唯一的美丽呈给人们,不求得到人们的赞誉。

傍晚,顺着小路到湖边看看吧。有时候,你正沉浸在安谧中,几声鸟叫变成了这美景的音乐。偶尔你会被“扑通”一声惊吓着,之后必定会看看到底是哪只调皮的青蛙跳下了水。

虹桥彩虹一般横卧水面,白色桥栏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总觉得桥上应该站着一位撑着油纸伞的江南女子。

除了柳树和梧桐外,还有许多花花草草构成了芙蓉园的春景图。芙蓉园的春天有破土而出的坚强,有含苞待放的娇美,有缓缓流淌的清盈,有嘤嘤絮语的吟唱,也有悄然无息的质朴。它的春色是暖人心脾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稍纵即逝的“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更是令人魂牵梦绕的“若有人知春去出,换取归来同住”。

评析:

几句小诗恰到好处地点缀出文章的韵致。从朝到暮,光与影共同交织出一幅饱含生命活力的春之画卷。芙蓉园之春,少不了文中柳树的青翠欲滴,少不文中梧桐的优雅美丽。

指导教师:张晓玲

篇三:《春》

《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

3、理解文章末尾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一、课程导入

相信同学们都很喜欢咱们的大自然,夏天的大自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艳丽,秋天的大自然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微显凉意,冬天的大自然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清冷。那么春天,在朱自清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散文《春》,走进美妙的江南春景中。(板书:春)(过渡: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的作者,大家一起说是谁:朱自清,哪位同学可以借助你手中的参考书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呢?)(板书:朱自清)(老师的评价:说的很好,可见这位同学课下预习的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84),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本名自华,后改自清,字佩弦,江苏东海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开始新诗创作。1924年发表新诗《毁灭》,影响很大。1925年创作转向散文。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27年散文《荷塘月色》问世。1932年著《欧游杂记》。抗战爆发后,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学生的罪行,他积极参加反对蒋介石的群众运动。这时写了不少具有革命观点的文艺论文,分别收入《论雅俗共赏》等集子中。1948年6月,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反动势力,拒绝接受“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8月因病在北京逝世。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他的一些诗和散文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光明未来的期待。他的散文具有真挚质朴的风格。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春之画卷}.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过渡:同学们已经看到左边黑板上XX同学已经提前把这课的读一读写一写写到黑板上了,下面我们一起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错的,恭喜他全对,XX同学顺利过关,预习工作做得很到位,这些词中,同学们大部分都学过,在这里让大家重点把握几个“风筝”“卖弄”“酝酿”“抖擞”“花枝招展”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读两遍)

三、字词

Yùnniàngsuōlìxīshūdǒusǒu酝酿蓑笠稀疏抖擞

四、整体感知(过渡:字词障碍我们已经解决了,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配音朗诵,用心听会,听完后告诉老师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1:听到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我仿佛置身于春天里一样。

生2: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春天的图画。

生3:我仿佛听到了鸟在叫,闻到了花的香。

生4:作者笔下的春天简直太美了。

师:其他同学也有这种感受吗?

生(齐答):有!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亲自欣赏这幅瑰丽的春之画卷呢?

生(齐答):想!

师:好的。下面请大家打开书,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的春的世界,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渡:请大家注意读出语气基本语调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质朴。同时朗读层次清楚,由低到高,由慢而渐快。男生1—3节,女生4—6节,我们可以比一比读得最动情。最后四个小节全班齐读,请大家注意衔接自然一些。){春之画卷}.

1、同学们读的时候,要思考两个问题:

(1)1、课文围绕“春”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如:____图。

(2)朱自清先生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写下《春》这篇文章的?(过渡:相比之下还是咱们的女同学读的有感情,男生不要气馁,虽然处在下风,但咱还是有机会的,下面问题希望男生多多加油,“同学们让大家认识你的机会来了,出名的机会来了下面请同学来回答我刚才提问的问题。)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1、课文围绕“春”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如:____图。

明确: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描绘出春天的草、花、风、雨、人。

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师:回答的很好,文中写得最美的就是这六幅画面。

(2)朱自清先生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写下《春》这篇文章的?

提示:生1:我认为,朱自清先生怀着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写下这篇文章的。

生2:我认为,除了热爱,还有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师:大家同意他们两个小组的观点吗?

生(齐答):同意。(板书:热爱、赞美)

(过渡:那么,文章的哪一句话体现了这种热爱与赞美之情呢?请大家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圈点勾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五、品味语言

1、第一段开头一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最能体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作者连用了两个“盼望着”。

2、第二段“春醒图”中{春之画卷}.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一切”都“欣欣然”,一切都在迎接美好的春天的来临。

3、第三段“春草图”中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写得很好,它写出了小草的生命

力很旺盛。

师:为什么要强调“偷偷”,是不想让人发现吗?

生:是因为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了小草已经出现了。

师:这里正如一首唐诗中所说的:“天街小草润如酥(sū),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里所表现出的就是这种意想不到的欣喜。

(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一句,体现了喜爱之情。我们也有同感,春天的小草那么招人喜爱,谁见了都会象作者一样在草上打几个滚,去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

已跃然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4、第四段“春华图”中

(1)“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一句,作者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春花颜色的鲜艳。

老师:这三句话能不能调换一下次序?

明确:不能,因为它们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所以不能调换。

(2)我觉得“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句写得好,这句写出春天百花烂漫的情景。

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拟人。

师:作者用拟人手法让你们感到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生:可爱、调皮。

师:其实都突出了一个字,从文中找出来。

生:“闹”。

师:这里有热闹、喧闹的意思,表现出百花争艳,绚丽多彩的情景。

5、第五段“春风图”中

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作者如果不喜欢春天,就会觉得鸟的叫声很吵,很烦。正因为喜欢,一切都才那么美好。

6、第六段“春雨图”中

(1)“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这一句,它让我感到了春天的宁静的美。

师:这一段描写春雨非常细致的,有正面描写,是什么?

生:“像牛毛、像花针、像细针”。

师:还有侧面描写,是什么?

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2)“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由“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静默”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喜爱、欢悦的感情。

师:为什么天很晚了,又下着雨,农民还在地里工作,他们不觉得辛苦吗?

生:他们被春天的气息所陶醉了。

生:他们想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到幸福的生活。{春之画卷}.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他们今天的工作将会给他们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生:他们在雨中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都很好,这场春天的雨孕育着一个美好的梦,一个美丽的明天,一个

更加灿烂的未来。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买杏花。”也许明天当你推开窗户,你将看到一个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春天。

7、第七段“迎春图”中

文章的第7自然段由景及人,写出人们喜迎春天的景象。{春之画卷}.

8、结尾三段

最能体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师:就着这个话题我们再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明确:第8—10段,

(1)作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是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美,

把春天比喻成“小姑娘”是表现春天艳丽的容颜美,

把春天比喻成“健壮的青年”是表现春天健壮的身姿美。

(2):排比句式的运用,赞美之情越来越强烈。

师:是的,朱自清先生正是怀着对春天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把本是抽象的“春天”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文章才充满诗情画意。

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老师让大家在文中找出一句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大家却找出这么多,为什么?

生1:因为作者的感情都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生2:因为充满热爱与赞美,所以作者笔下的一切都是美的。

生3:因为作者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感情的。师:也就是说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作者和谐地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表达对春天深沉的热爱,赞美之情。作者不是通过直叙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美丽的景色。(板书:情景交融)

六、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了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文章。大家的表现太让老师钦佩了。你们都很有才气,又非常富有合作精神。希望你们用敏锐的双眼,去观察生活,发现美,用双手创造美,并象朱自清先生一样,做一个美的使者,好吗?

七、迁移训练:

师:本文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生:因为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

师:观看一段有冬天的画面,写一段相关的文字描述一下这样的美景。

(学生观看画面)

师:(点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下雪的时候你可以把飞舞的雪花象什么呢?雪睛了,你会把整个世界比喻成什么?凝着雪的树枝象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力,好好想一想。同学们可以用哪些比喻表现冬天的景色呢?

(学生写出相应的句子)

生:大雪覆盖了周围的小山,好像一个温柔的母亲在抚慰着自己的儿子。

师:你说得很好,你还可以说:“它们好像对怀中的城市说:„安心睡吧,这准保暖和。‟”。生:透明的冰柱像是由水晶制成,在阳光下闪耀。

师:你还可以说:“这些美丽的冰柱在阳光下仿佛闪耀着不同的色彩,造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

篇四:《春色》

春回大地,色满人间。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走进自然去欣赏故乡美丽而富有生机的春之画卷。于是我看到和感受到了令我身心愉悦的它们„„柔风作为春的信使,春风是那样的和煦而温情。置身其中,任它从脸庞拂过,感觉是那样的轻柔,像母亲充满爱意的手,一经触摸,令人为之振奋,倦意全无。甚至神奇到仿佛能将心中所有的创伤抚平,让人以更加饱满的姿态去面对明天。那河畔的金色的柳枝,在夕阳斜照之际、微风轻摇之时尽显自己婀娜的身姿,用它那优美的舞姿来展现内心的欢愉。而我,则有幸目睹了这一切,感觉真的好幸福。情雨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这么说自有它的道理。就连大诗人杜甫也曾有过“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我想春雨的价值重在一个润字上,飘飘飘洒洒的精灵凌空而下,落在广袤的大地上,滋润着万物干涸的心灵,令雨后的一切焕发出无限的生机。甚至自认为万物主的我们有时也要借助雨的力量来化解心中的痛苦。尤其是那些遇到过大的挫折和打击的人们,往往有过这样的情绪体验:悲伤之际冲入雨中淋个精透,犹如服了一支清凉剂,烘热的头脑便骤然冷静下来。在冰凉中感到难言的快感,燥热的心也会快速的恢复平静,这一切只因多情而珍贵的雨。娇花生存在野外的花,也许算不上娇艳,但在我的眼里他们就是最美的娇花。因为他们的存在能给人的视觉带来一种异样独特的美,能给人的内心深处带来一种安宁平和的感觉,甚至能将人衰退的热情和信念重新点燃,平添一股强大的动力和希望。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散发着幽香的同时,向人们肆意展示着顽强的生机与活力;星罗棋布的蒲公英花,色泽虽不艳丽,香味也不浓郁,但它却有着超强的生命力。所以,伙伴遍及天涯海角;随处可见的满天星花,开的尽兴忘我,似乎在告诉人们什么叫怒放的生命„„我爱花,但我更敬爱野花。因为是它们让我懂得了:不要看轻自己,存在就有价值。小草诗哲前辈韩愈曾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准确贴切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朦胧美。大诗人白居易也有“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春春草的状态。在我看来,不管是什么时期的草,美的特质不曾改变。你看那山冈上的草,用自己翠绿的身体为山冈披上了一件既醒目又养眼的外衣,把山体打扮得异常秀美。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了大诗人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心想:小草不禁拥有青翠的外表,更体现在它顽强而又无所畏惧的精神上。想着想着突然觉得原本在我心中地位不是很高的小草的形象逐渐变得高大起来。向小草致敬!杂七杂八说了这么多,总觉得自己的表述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更觉得对不起本文所拟的富有诗意的文题“春色”。

篇五:《乡村的春》

乡村的春

常么中学33班:杨成金

当你在乡间漫步的时候,一缕缕微风轻轻地拂过你的脸;当你仔细观察树木的时候,你会猛然发觉它已萌出了新芽,这不正是春姑娘报到的标志吗?

如果你来到庄稼地,首先你会发现秧苗开始绿了,那是嫩嫩的绿,在水田中竖起了小腰;在那一大片褐色的土地中有点点绿色的那是玉米幼苗,它们都在贪婪地吸收着露水,就像一个婴儿那样吸着母亲的乳汁,使它们长得更胖,更具有活力;地里的小草也来竟争了,只见它跟着禾苗抢着吸收营养,闹得它长得又细又高;鲜花小姐站在旁边实在看不过去了,只见它气得满脸通红,似乎马上要破裂似的,果真不料,它一鼓气,叭的一声张开了,把整片空地都染成了红色;但还有粉红的桃花大嫂,白色的梨花天使等等都让这庄稼地充满了春天的活力。当微风吹过的时候,空气中传来陈陈芳香,使人迷醉其中。

如果你来到田野,你会发现,春姑娘蒙着细细的面纱,踏着轻盈的脚步向你走来。此时,你仿佛置身其中,远处都是一群群农民耕种的景象,从那里传来阵阵欢笑声,那是他们辛勤劳动的表现。瞧!农民伯伯手里拿着一把把秧苗,不停地插秧,没过多久,田里就留下了一行行整齐的秧苗。在远处,不仅男的忙,女的也忙,他们有的犁田,有的拔秧苗,

有的做家务等。啊!春天,对于乡村的人们来讲的确是个忙碌的季节呀!

如果你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粉红的桃花会在微风中纷纷下落,让小路铺上层厚厚的粉红色的地毯。踏上去软绵绵的,感觉舒服极了。走时你会发现路旁的小潭中,有一群鸭子正在不停地嬉戏着,仿佛就是在享受春水带来的温暖,再加上一朵朵白色的水花,更增添了其中的色彩。

春,五彩缤纷的季节,耕种的季节,到处都是农民伯伯的欢声笑语。

经历了秋季的妩媚多娇,度过了冬季的冰天雪地,春日的姿态在清风的微笑下有着别具一格的风韵,也许,你还在留恋繁花似锦的田野中,因干涸而显得清冽的涓涓细流与几种飘飞的花瓣形成的简单线条勾勒,亦或涩蓝色的开空上几只小燕子形成的影像独到的画法。然而在色与形中的结合,最打动我的这幅春之画卷却是乡下的田园景致。

沉醉在这美如仙境一般地乡村之春中,我立在高高的景台上,眺望远处几耸沐浴在微软阳光下的小丘,在串过着它们凹凸不平的山路上,有许多农民伯伯唱着山歌向乡村里走去。向近处俯视那一座座整齐的瓦房子,上面飘着一股股炊烟,高且直。形成了红红的晚霞。

天渐渐黑了,清凉的晚风掠过身上的感觉真舒服。日光泻在屋顶上,银白色使这里显得寂静且优雅。躺在长椅上仰

望天穹,月明星稀,薄薄的轻纱云遮住了月亮半边脸安抚着大地缓缓入睡……

啊!春色既是一种发表美又是一种欢快美,既是一种动态美又是一种静态美。我爱你,田园之春,更爱创作这幅绝世佳作的劳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