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考作文>散文知识点归纳

散文知识点归纳

详细内容

【篇一】散文知识点归纳散文知识点归纳

散文知识归纳

一、明确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根据对象及内容分为三类):

1、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

①写人的散文:描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对人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②叙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或赞美,或否定。

2、描写性的散文——写景状物类,即抒情性散文。

①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②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3、议论性的散文——哲理性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先抑后扬、以小见大、设置悬念、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五、散文的线索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1、要注意文章标题;

2、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3、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

4、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概括主题的方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题。

4.联系背景法。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释说明的文字。

5.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地揭示或评价。

散文答题技巧

一、解题的一般要求

原则:忠实于原文

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步骤:第一步带着问题读文章

第二步把握大意读试题

第三步结合原文巧作答

1.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间。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二、结构类答题

1.句子所处位置及其结构上的作用

(1)在文首段: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②照应题目③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④渲染气氛⑤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⑥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首段是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交代背景、铺垫后文等作用。

(2)在文中段:①承上启下(过渡)②总领下文③总结上文

(3)在文末段:①画龙点睛,点明中心②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③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④言有尽而意无穷

2.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是近年来频繁考查的欣赏点。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

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各尽其妙。

a.准确定位。位置不同,结构作用就不同。

b.三个角度思考

(1)内容本身所写。看穿插材料写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等有何作用。

(2)上下文联系。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回答应具体。

(3)结合表现手法考虑结构作用。

c.答题模式

开头:(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领起(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反衬)了…。

中间:(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与上文(下文)照应,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了…,为展现主旨作铺垫。

结尾:总结了上文…,与上文…相照应,点明了…中心,引发思考等。

三、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四、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

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五、描写手法

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

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预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六、修辞手法

1.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2.对偶: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3.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七、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描写)

八、表现手法

1.有抑有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2.对比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4.托物言志,在事物中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含蓄、富有哲理,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7.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篇二】散文知识点归纳散文知识点归纳(2000字)

散文知识归纳

一、明确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

3

融为一炉。

二、理解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或(1)写景散文(2)状物散文(3)叙事散文(4)说理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散文知识点归纳

六、散文的主题

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概括主题的方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散文知识点归纳

2.分析首尾法。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题。

4.联系背景法。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释说明的文字。

5.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地揭示或评价。

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平实

(2)生动、形象、明快

(3)深刻、隽永、含蓄

(4)华丽、优美、典雅

(5)幽默、诙谐、辛辣

散文答题技巧

一、解题的一般要求

原则:忠实于原文

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步骤:

第一步带着问题读文章

第二步把握大意读试题

第三步结合原文巧作答

1.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间。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二、结构类答题

1.句子所处位置及其结构上的作用

(1)在文首段: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②照应题目③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④渲染气氛⑤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⑥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篇三】散文知识点归纳高考散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散文知识点专题大总结

一、散文特点

形散神不散、语言优美、内涵深邃

“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

3、事件牵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不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二、散文分类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说理、杂感随想、哲理感悟

记叙性散文:

1、特点: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2、典型的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抒情性散文(状物性散文):

1、特点: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3、议论文与议论性散文作比较

①语体风格

议论性散文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语体风格。一般议论文属政论语体,要求以抽象思维为内核的“线状结构”的语言,它更强调清晰的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议论性散文属文学语体,它用的是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片状结构”语言,它要通过具体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展现一幅幅画面,而且要把自己的观点蕴涵其中。

②论证结构

就结构而言,议论文要求有严密的论证过程(即形成“论证结构”),按照逻辑层层展开,或是起承转合,或是演绎归纳,设置分论点则环环相扣,使用论据则精要概括,总之都强调规整严正、简洁清晰。议论性散文也是“议论”,也有议论的层次,但它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严格,它往往以内心感受为线索,由若干片段描写衔接而成。例如下面两段文字,主题都是:赞扬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提倡抛弃世俗。

例1

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这事实上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如此追求。他们视功利如鸿毛,内心澄澈如水,如入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独行,贝多芬在他人看来只是个聋子,但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伟人。我们不禁要反省他们对于人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一颗自我认识的心,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们摒除外界的干扰,他们选择的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他人期望的悖论中走向辉煌。

例2

桀骜不驯的李白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漂泊,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自己设置的轨道上,不为周遭的一切所牵绊,包括富贵功名——尽管他也曾十分向往功名利禄;而淡泊名利的诗人陶渊明则毅然拒绝了朝廷上的钩心斗角,远离喧嚣,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生活;还有范仲淹选择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选择了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上阵杀敌的人生道路——虽然直到双鬓斑白他仍壮志难酬。无论这些伟人的选择是否高尚,无论最终他们是否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只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选择,就应该义无返顾地走下去。评析

例1是议论文的写法。先说事实,再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在他人期望的悖论中走向辉煌”的一般规律。整个语段虽然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但有鲜明的理性和逻辑。

例2是议论性散文的写法。它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个特写镜头,一个个意象,作者的观点、理念就渗透在这些镜头、意象之中,读者要通过这些镜头、意象去感悟作者的观点、理念。整个语段,虽然不乏内在的逻辑,但人物的形象性更为突出,情感也更加强烈。

例1侧重理性,除了给人理性的认识,还能给人审美的愉悦。

例2侧重于感性,文字显然更有“视觉冲击力”,更能吸引读者。

三、阅读知识储备

(一)表达方式

1、记叙

①叙述的技巧:

顺叙:A-B-C按照时间或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使情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倒叙:C-A-B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插叙:A-D-B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丰富。补叙:A-B-D在结尾用少量文字为必要情节进行解释说明,使读者对情节了解更加全面。

平叙:A+A+A“花开数朵,各表一枝”,同一时间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一起叙述,使错综复杂的情节条理清晰。

②叙述人称的技巧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增强真实感。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增强抒情性。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述和议论。

2、描写的技巧:

人物描写(5描+1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

侧面注意:对比、衬托

景物描写(5觉+7色+4方):视、听、嗅、味、触+赤、橙、黄、绿、青、蓝、紫+上下左右、东西南北、远近高低、前后左右

侧面注意:虚实(想象为虚、回忆为虚、未来为虚)、动静(“动”包含动作和声音两方面)

3、议论的技巧:

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4、抒情的技巧: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5、说明的技巧(略)

因为说明语言具有准确、具体的特点,而散文一般是细腻、生动而优美的语言,所以在散文中不单独强调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二)表现手法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现,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铺垫:用来衬托、引出下面主题的。铺垫一般只有单独的情节,并不重复出现同一内容。比如你要形容冬天冷,你不直接说冷,而可以通过描叙冬天里万物萧索,一点一点达到目的。

伏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所以伏笔强调的是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交待。你在上文里埋了颗雷,下文说到雷爆炸了,如果上文没提埋雷,直接说雷爆炸了„„这不很奇怪?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象征:化抽象A为形象B,文中一般只保留形象B,如我爱她,但不说“我爱她”,而说“我送她一颗苹果”,那么苹果则象征着我的爱。

比喻:也有化抽象A为形象B的作用,一般两者都会在文中存在,且以抽象A为叙述主体,如“我对她的爱就像苹果一样甜蜜”。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三)修辞技巧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描写形象生动,赋予生命力,表意丰富。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

比喻&夸张:比喻是“泪如泉水”;夸张是“泪如泉涌”。比喻有本体、喻体、比喻词,是两个名词之间的相通;夸张是对事物的某一特点进行扩大或缩小,因此必须有动作出现。

比喻&拟人:比喻句一般含有本体、喻体、比喻词;拟人句一般只有拟态和它的动作。句子中出现比喻词一定是比喻。如“春天像姑娘一样款款而来”是比喻句;“春姑娘款款而来”则是拟人句。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反问:强调语气,强化情感。

对偶:有音乐感,有节奏感,表意凝练。

(四)谋篇布局技巧

承上启下

总领全文

引起下文

过渡自然散文知识点归纳

前后呼应

伏笔照应

制造悬念

照应开头

总结上文

卒章显志

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5、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前后呼应;

3、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

4、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

1、升华感情;

2、深化主题;

3、总结上文;

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

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快速读懂有效方法:理清思路,归纳勾连,浓缩成文。

1、首先: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2、其次:合并,即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提取,即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3、最后: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原文本的浓缩版)

【篇四】散文知识点归纳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散文知识点汇总表:

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抒情散文:写景景语

(状物)抒情情语

直抒胸臆叙述(交待)语

叙事散文的阅读: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写景散文的阅读:①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来绘形状物的。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抓特征的目的不但是要求其形似,更要求达到本质上的神似。

②要注意作者是如何安排描写的顺序的,一般地说,这类散文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③还要注意作者的观察点与被观察景物之间的关系,注意观察角度的变化。

④最重要的,是把握融注于景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地领会作品的主题。

咏物散文的阅读: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阅读时要把握象征这种表现手法。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是直接点明的;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含而不露。对后者须尽可能多了解一些写作背景,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写作时间等,但必须注意,联系背景不等于对号入座,不能把象征意义理解得太具体、太狭窄。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抒情散文的阅读:其实,散文多是用以抒情的,单列一种“抒情散文”,是因为这一类散文在表达方式上以直接抒情为主,传达感情不像叙事、写景、咏物类散文那样含蓄,读者比较容易把握文中的思想情感。

哲理散文的阅读:哲理性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

散文阅读三步曲:把握主旨、揣摩语言、赏析技巧。

如何“把握主旨”?

1.从重点句段上找突破:①抓标题与文体②抓“文眼”(所谓文眼,指作者构思谋篇、布局行文的引发点,即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的意思是说,文眼常常是在文章较重要的位置上出现的联系着内容的某些话。其实文眼并不一定都是一句话,它可以是一个字。总之,文眼不论是一个字,一句话,还是一段文章,都必须是能领起全篇的“警策”之处。)在阅读散文时如何找文眼呢?虽然文眼在文章中的位置不固定,但也有规律可寻。清人刘熙载说:“眼乃神光所聚……或在篇首,

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这就为我们说明了找文眼的规律:注意篇首、篇中、篇末。

③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

④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①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②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③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家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揣摩语言

1.理解有深层含义的句子:①放到特定的时代中去看②联系作者的思想发展去看③放到一定的上下文去看

2.理解富有感情色彩的句子:①具有讽刺意义的②运用反语手法的

③不便直接说而运用讳饰手法的

3.语言技巧的作用:①叠音词的使用②炼字③引用与化用④辞格的运用(比喻、拟人等)

语言技巧的鉴赏具体角度如下: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余光中,用形象表达主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来描绘事

物可以让形象鲜明生动,用来说明道理,能让道理通俗易懂。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想象力。

•拟人: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对偶: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结构整齐,语调一致,气势磅礴,

•反问:表达鲜明,加重语气作用,引人深思。

•设问: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

三、赏析技巧

•构成散文的材料作用如下:

人、事、物、景本身的描写——揭示散文的神(品德、道理、志向、情感)

他人、他物的描写——对比或类比,形成反衬或正衬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烘托形象

•表达技巧(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

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表现手法(如铺垫、对比、象征、烘托、人称、想象、联想、引用、情景交融等)•重要的谋篇布局的方法(如线索、顺序、过渡、悬念、照应、详略、呼应)

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

(1)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

(2)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

(3)伏笔。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4)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5)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反复、排比)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6)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7)想象。它是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

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象。

(8)联想。它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A)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B)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或外形相似,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C)相反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D)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

悬念:引起读者对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感知作用。

照应:对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伏笔:将对下文的内容作暗示,在相宜作呼应,使情节发展合理,主读者感到妙趣。渲染:突出气氛、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

象征:引申事理,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表现人、事的本质。

铺垫: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可以限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插叙:内容丰富,

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说明(列数字: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画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分类别:使说明条理清楚)。

•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肖像描写:以形传

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抒情则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含蓄隽永,令

人回味,烘托作品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此外,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通常能起到揭示中心主题的作用。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

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

“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阅读与解题的一般要求:

原则:忠实于原文

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步骤:

第一步带着问题读文章

第二步把握大意读试题

第三步结合原文巧作答

1.定区域。

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

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

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

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间。

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明确概念: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问题。

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所谓“表述”,是根据题目要求,对前面所作的分析或摘要,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基本方法

1、主旨辐射法:散文知识点归纳

根据题目要求,以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为导向,研读文章中的语言材料,将目标信息进行辨别、提取、组合

2、词句提取法:

即以有效信息为目标定向搜寻文章中的语言材料,将表明信息的关键语句直接摘录、辨别、重组。

3、题干反溯法:

利用题干中的有关信息,返回到文中筛选并整合信息。

4、标志提示法:

抓住那些表现或暗示作者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总结:

为了准确地筛选、整合和表述,作题时还需重视以下几个细节:

⑴筛选时,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这些句子常常是提炼文段(或全文)内容要点(或中心意思)的依据。

⑵还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这些词语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不可忽视。

⑶表述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结构要大体一致,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练确切。

【篇五】散文知识点归纳散文知识点归纳.111doc

七年级语文散文专题指导1

姓名班级

一、明确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或(1)写景散文(2)状物散文(3)叙事散文(4)说理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概括主题的方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题。

4.联系背景法。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释说明的文字。

5.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

或从人物事件中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地揭示或评价。

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平实

(2)生动、形象、明快

(3)深刻、隽永、含蓄

(4)华丽、优美、典雅

(5)幽默、诙谐、辛辣

一、解题的一般要求

原则:忠实于原文

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步骤:

第一步带着问题读文章

第二步把握大意读试题

第三步结合原文巧作答

1.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间。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二、结构类答题

1.句子所处位置及其结构上的作用

(1)在文首段: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②照应题目③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④渲染气氛⑤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⑥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首段是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交代背景、铺垫后文等作用。

(2)在文中段:①承上启下(过渡)②总领下文③总结上文

(3)在文末段:①画龙点睛,点明中心②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③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④言有尽而意无穷

2.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是近年来频繁考查的欣赏点。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

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

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各尽其妙。

a.准确定位。位置不同,结构作用就不同。

b.三个角度思考

(1)内容本身所写。看穿插材料写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等有何作用。

(2)上下文联系。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回答应具体。

(3)结合表现手法考虑结构作用。

c.答题模式

(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领起(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反衬)了…。

(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与上文(下文)照应,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了…,为展现主旨作铺垫。

结尾:总结了上文…,与上文…相照应,点明了…中心,引发思考等。

三、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四、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

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五、描写手法

1.景物描写:再现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2.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有时在结构上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

3.正面描写: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侧面描写(烘托、烘云托月):正衬、反衬。

4.点面结合:描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写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点面结合才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细节描写增加文章情趣和可读性。

六、修辞手法

1.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2.对偶: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3.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七、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描写)

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结合是散文常用的手法。叙散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文章中的记叙是为抒情议论服务的,而抒情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

八、表现手法

1.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4.托物言志,在事物中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含蓄、富有哲理,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7.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散步》同步练习

一、基础演练

1.给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nènyáchāisǎnɡèdéqísuǒshuǐbōlínlínxìnfú

()()()()()

一霎时()分歧()委屈()桑树()散步()

2.下列各语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B.田里的冬水也汩汩地起着水泡。

C.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D.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3.对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忍受,艰苦支持)

B.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C.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形容水的明净)

D.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由意思。(意见不一致)

4.下列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自然

(1)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照相师一再告诉我,要尽量放自然些。

B仔细

(1)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2)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他都仔细看过。

C习惯

(1)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2)这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D意思

(1)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5.下列句子那些是比喻句,是的在后括号内打“√”,不是的打“×”。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

B.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C.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D.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6.仿写。

例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

仿句

二、同步解读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7.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

8.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联系选文内容,放在哪儿最合适呢?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9.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10.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11.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篇六】散文知识点归纳古代散文选知识点归纳

古代散文选修教材《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2、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项羽。

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编纂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他是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

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史书体例介绍:

A、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B、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C、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D、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E、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F、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

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等。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三、串讲第一、二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史记》有关知识。

二、复习一、二段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三、串讲三、四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卒买鱼烹食吾为若德

卒鲁肃闻刘表卒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被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以故汉追及之

为我何渡为以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不忍杀之,以赐公

第三课时

一、复习前两课时所学内容。

二、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

垓下东城乌江

2、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

垓下之围被困东城东城溃围乌江自刎

3、所以根据主要事件的地点不同,全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垓下之围

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东城快战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三、研习课文。

1、研习第一部分。

A、学生诵读该段。

B、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C、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

有,项羽听到楚歌后,“大惊”在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

D、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美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不仅只有宝马、美人,还有和他一起过江站死疆场的八千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的话语表明,他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无一生还的江东子弟,他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E、慷慨悲歌充满了什么情绪?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悲凉和无奈的情绪。

多情善感。【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

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F、大家思考: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正面描写【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和侧面描写【“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烘托项羽的形象。

2、研习第二段。

A、这一段包含了几个情节片段?

阴陵失道被困东城

B、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后,怎么又会被困东城?

项羽垓下突围成功后,一路逃亡,过了淮水,在阴陵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中,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只好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C、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所过无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

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D、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

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

E、分析两个“左”字的妙处?

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如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

F、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

G、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明知必死,项羽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H、项羽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

这又充分暴露了他的匹夫之勇。

I、这里能不能将“愿为诸君快战”改为“愿为诸君决战”并说明理由。

“快战”是痛快的战斗,而“决战”是双方一决胜负的大战。而此时双方悬殊太大,项羽只图个痛快。

J、这一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语言描写。

3、研习第三段。

A、这一段一共写了几次行动?

第一次: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近损失了两个骑兵。【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

B、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

C、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极端地自负。

D、这段为了表现项羽的骁勇善战和自负这一性格特征,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些?动作语言场面对比

4、研习第四段。

A、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

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

B、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知耻重义。

C、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心地仁善。

D、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E、本段作者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性格?动作、语言、对比。

三、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如宴会上写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等,主要通过项羽对刘邦、樊哙的态度表现项羽的思想性格。而《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项羽,写他对失败和死亡时的言行,刻画他的悲剧形象,表现他的英雄末路之悲。

四、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五、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