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脚步感受美
详细内容
篇一:《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忌”与“三宜”
——以2015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为例
所谓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指这样的一类材料作文:该作文题中的材料所列举的对象、话题、认知、观点或者做法往往是相反或相对的,但又都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我们把这种具有较强思辨性的材料作文称之为思辨型材料作文。
应该说,思辨型材料作文侧重于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察,符合当下国内重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大趋势,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同时,思辨型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的立意切入点不是唯一的,是灵活而开放的,考生不容易偏题,只要稍有点理解能力的人都能谈一谈,都能拿到一个保险的分数。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老师认同度高,学生也很喜欢写。但是,正是因为思辨型材料作文没有审题方面的难度,因此它对考生写作水平的要求就高了,也就是说,考生想要拿高分也不容易,你得好好构思构思,写出点深度(体现出你的思辨能力)。
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最能拉开考生写作水平、拉大写作分差的作文题,因此它备受命题者的青睐。从最近几年的作文题来看,2012年的上海卷、江西卷,2013年的安徽卷,2014年的上海卷、福建卷、全国Ⅰ卷、江苏卷、安徽卷、山东卷、湖北卷和江西卷等都具有明显的思辨性。而到了2015年,尽管单独命题的省份减少了,但思辨型材料作文依然唱主角:上海卷(关于“坚硬”与“柔软”对“造就和谐自我”的思辨)、四川卷(关于“聪明”与“老实”的思辨)、浙江卷(关于“文章”与“人品”的思辨)、广东卷(关于“感知自然”中“近”与“远”的思辨)。
话又说回来,思辨型材料作文虽然在审题上没有太大难度,但有几个问题我们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下面就以2015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为例,谈一谈思辨型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上的“三忌”与“三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忌思想政治化、哲学理论化
学生写思辨型材料作文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动不动就把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的那些哲学观点往上面套:不能片面看问题、分析问题要全面、凡事都有两面性、要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凡事无绝对„„这是典型的套作,按照这样的思维,几乎所有的思辨型材料作文(甚至大部分的材料作文)都可以这么写了,这样的作文还有意义吗?因此,观点中的思想政治化、哲学理论化是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大忌,考生一定要避免。
二忌脱离材料,断章取义
对于思辨型材料作文,最核心的内容当然是思辨词(有思辨性的一对词)了。我们对思辨型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时不能只盯住思辨词进行构思而抛开材料主体内容不顾,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也是审题立意的大忌。就以这次2015年广东作为题为例,如果考生脱离材料内容,忽略了“感知自然”的几种方式,单从“近”和“远”谈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属于偏离题意的。
三忌照搬材料,面面俱到
有些学生为了保险起见,在写作时把材料列举的观点、做法全部都谈及到了,硬生生把材料拓展为800字以上的作文,这种毫无主见、面面俱到的做法也是审题立意的大忌。
笔者认为,对于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想要拿高分,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审题立意:一宜抓关键词,探思辨性
如2015年广东卷作文题,很显然,材料的关键词是“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方式有多种,不管哪一种,都说得很有道理,这时候,思辨词“远”和“近”就显得很关键了,这是我们作文的突破口。广东卷把思辨词提供出来,这其实已经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有些材料作文,它不一定提供思辨词的,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探究探究了。
二宜联系材料,选己所长
思辨型材料作文提供的立意是多方面的,笔者建议选择那些自己擅长写的立意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千万别贪图深刻或者独特而选择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来写,要不然到举例论证的时候就自找麻烦了。
三宜立意坚定,观点鲜明
对于思辨型的材料作文,你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就得态度非常坚定,哪怕发现了不完美的地方,也要想办法“自圆其说”,而对于与自己观点相反的看法,你得进行无情的驳斥和批判,整篇文章自始至终都得保持观点一致,千万不能中途易辙,更不能自相矛盾。
下面提供几个参考立意,仅供交流:
1.亲近自然,感受大美
2.做足功课,“自然”更美
3.自然因科技而更美
4.远离电子产品,发现自然之美
5.科技很近,美很远
6.美就在身边(侧重写身边的自然美景)
7.停下脚步感受美(同上)
8.你本来就很美(同上)
这么近,那么远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谢植宣
喜欢顾城,喜欢顾城的诗,喜欢诗中用觉与纯真构建的自然世界,那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浪漫中的忧郁,散发着淡淡的哀愁。顾城笔下的自然,山川与草木、喷泉与河流、雪松与白桦„„自然的一切,那么近,那么美,近的可以触摸脉搏、感受呼吸。
那是顾城心中的自然,而我们的自然呢?
推开窗,除了高楼还是高楼。触目所及,除了无尽的灰蒙还是灰蒙,一如那空洞的眼神。路边的小草小花不见了,因为车轮的碾压必然是不堪重负的,“春风吹又生”那只是美好的童话。天上的银河不见了,因为城市的璀璨灯火与那灰蒙的天幕早已消解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正如顾城说:“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此时的自然,没有绿色,没有蓝色,没有红色„„有的,只是灰色。看似很近,因为阳光、空气、流水、土地„„依然在,依然近,但是,这是我们的自然吗?我们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一望无垠的绿色土地上奔跑追逐吗?我们还可以弯下腰,用依然灵敏的鼻子去轻嗅那一抹淡淡的花香吗?甚至我们还可以自由地呼吸吗?自然,这么近,但也那么远。远在那青山白云间,远在那红花绿草间,远在那蝉噪蛙鸣中,远在那流逝的梦境中。
远去了,远去了,在不断前行的路上远去了!
曾经,李健在《向往》中深情地吟唱“当春风掠过山岗,依然能感觉寒冷,却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而今天的我们,春风不再掠过山岗,虽然不再寒冷,但也失去了对温暖的向往。阳光不再是我们获取温暖与希望的唯一途径,我们有电灯,我们还有各种取暖设备,更罔谈在清晨时分静待那从朝霞中透出的第一缕晨光,在暮色苍茫中依依惜别那海天一线处的最后一点微光。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对自然不再神秘,地理告诉我们阴晴雨雪只是大气的运动与反应,生物告诉我们飞鸟走兽大多属于哺乳类动物,物理告诉我们太阳只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人类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碰到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的无知孩童,我们用科学的标准把自然条分缕析,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固然,理性并不是错,但是,我们却失去了那面对大千世界时的那一份最初的冲动,
那一份弥足珍贵的感性。须知,科学固然需要理性,但是,感知自然的美,感性依然不能缺席,因为,人心本是敏感而柔软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对自然的了解,我们开始罔顾甚至无视自然,我们肆意的开山毁林,我们无节制的填海造田,我们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误解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即是万物的主宰,面对自然,我们开始侵占、践踏、破坏,结果,山林被推平、草地被铲平、江河被污染„„所以,土地依然在,但花草远去了;江河依然在,但鱼虾远去了;天空依然在,但星星远去了,而飞鸟,只能在天空掠过,却永远找不到那曾经栖息的枝丫。
王开岭说: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是的,我们走得太快太远,却丢失了感知自然的初心。就让我们如顾城所言: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感知自然,需要一个敏感而纯真的内心。
自然,本来就很近,远的是人心!
篇二:《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忌”与“三宜”》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忌”与“三宜”
——以2015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为例
所谓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指这样的一类材料作文:该作文题中的材料所列举的对象、话题、认知、观点或者做法往往是相反或相对的,但又都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我们把这种具有较强思辨性的材料作文称之为思辨型材料作文。
应该说,思辨型材料作文侧重于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察,符合当下国内重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大趋势,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同时,思辨型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的立意切入点不是唯一的,是灵活而开放的,考生不容易偏题,只要稍有点理解能力的人都能谈一谈,都能拿到一个保险的分数。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老师认同度高,学生也很喜欢写。但是,正是因为思辨型材料作文没有审题方面的难度,因此它对考生写作水平的要求就高了,也就是说,考生想要拿高分也不容易,你得好好构思构思,写出点深度(体现出你的思辨能力)。
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最能拉开考生写作水平、拉大写作分差的作文题,因此它备受命题者的青睐。从最近几年的作文题来看,2012年的上海卷、江西卷,2013年的安徽卷,2014年的上海卷、福建卷、全国Ⅰ卷、江苏卷、安徽卷、山东卷、湖北卷和江西卷等都具有明显的思辨性。而到了2015年,尽管单独命题的省份减少了,但思辨型材料作文依然唱主角:上海卷(关于“坚硬”与“柔软”对“造就和谐自我”的思辨)、四川卷(关于“聪明”与“老实”的思辨)、浙江卷(关于“文章”与“人品”的思辨)、广东卷(关于“感知自然”中“近”与“远”的思辨)。
话又说回来,思辨型材料作文虽然在审题上没有太大难度,但有几个问题我们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下面就以2015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为例,谈一谈思辨型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上的“三忌”与“三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停下脚步感受美}.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忌思想政治化、哲学理论化{停下脚步感受美}.
学生写思辨型材料作文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动不动就把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的那些哲学观点往上面套:不能片面看问题、分析问题要全面、凡事都有两面性、要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凡事无绝对„„这是典型的套作,按照这样的思维,几乎所有的思辨型材料作文(甚至大部分的材料作文)都可以这么写了,这样的作文还有意义吗?因此,观点中的思想政治化、哲学理论化是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大忌,考生一定要避免。
二忌脱离材料,断章取义
对于思辨型材料作文,最核心的内容当然是思辨词(有思辨性的一对词)了。我们对思辨型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时不能只盯住思辨词进行构思而抛开材料主体内容不顾,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也是审题立意的大忌。就以这次2015年广东作为题为例,如果考生脱离材料内容,忽略了“感知自然”的几种方式,单从“近”和“远”谈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属于偏离题意的。
三忌照搬材料,面面俱到
有些学生为了保险起见,在写作时把材料列举的观点、做法全部都谈及到了,硬生生把材料拓展为800字以上的作文,这种毫无主见、面面俱到的做法也是审题立意的大忌。
笔者认为,对于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想要拿高分,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审题立意:一宜抓关键词,探思辨性
如2015年广东卷作文题,很显然,材料的关键词是“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方式有多种,不管哪一种,都说得很有道理,这时候,思辨词“远”和“近”就显得很关键了,这是我们作文的突破口。广东卷把思辨词提供出来,这其实已经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有些材料作文,它不一定提供思辨词的,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探究探究了。
二宜联系材料,选己所长
思辨型材料作文提供的立意是多方面的,笔者建议选择那些自己擅长写的立意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千万别贪图深刻或者独特而选择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来写,要不然到举例论证的时候就自找麻烦了。
三宜立意坚定,观点鲜明
对于思辨型的材料作文,你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就得态度非常坚定,哪怕发现了不完美的地方,也要想办法“自圆其说”,而对于与自己观点相反的看法,你得进行无情的驳斥和批判,整篇文章自始至终都得保持观点一致,千万不能中途易辙,更不能自相矛盾。
下面提供几个参考立意,仅供交流:
1.亲近自然,感受大美
2.做足功课,“自然”更美
3.自然因科技而更美
4.远离电子产品,发现自然之美
5.科技很近,美很远
6.美就在身边(侧重写身边的自然美景)
7.停下脚步感受美(同上)
8.你本来就很美(同上)
篇三:《美是人的主观感受》谢谢主席,首先我要问一下正方辩友,什么是美,我们判断美的标准是
什么,如果符合你们所谓的客观标准的才称之为美,那么为何会出现楚王好瘦腰,唐皇爱丰满,难道客观标准会随时改变吗,如果随时会改变,哪还有什么客观标准可言,一个东西或一个人很美,是因为符合人的审美要求,实现了感官与精神愉悦的统一,所以我们才称之为美,客观如何,我们无从知道,比如梵高的向日葵,这就是现在人所谓的美,是随人的主观判断而改变。
正如当代诗人周伦佑所说,美不过是人的一种幻觉,世上并不存在美。
朱光潜也说要从心理学上来解释美。可见美仅仅是人对人、对事物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已,一个人觉得什么是美的,有多美,完全取决于他的经历、所处环境以及他的生理状况等使他产生的心理状态。
有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其实不然,当达芬奇呕心沥血耗费整整三载
完成《蒙娜丽莎》,这位来自佛罗伦萨平凡却奇特的贵族女性成为美的象征,引发了无数人千年的追索。她的美丽,是温婉仁慈的永恒微笑呢?是内心真挚欢愉却一不小心显寡于外的微笑?还是多愁善感的伤感,大家众说纷纭,这个没有一个统一标准,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这又有何客观的标准呢,那我就不明白了,对方为何一定要说美是客观存在的呢。
美的产生是由审美创造的,当审美对象的某种视觉要素展现出符合人们审
美需求的形象时,会产生美的联想,由此创造出美的事物,于是便完成了一次审美过程,如果美是客观的,那么我们只需对事物看一眼就可以了,只要大家视力差不多,美的感受应该相同,那么我们为何还需要审美,交流经验了。
如果如对方辩友所说,“美”是“客观存在”,那就应该是:“客观存在”
无选择地都应该是“美”的,但事实是:并非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美的,说明人类对“客观世界”做了一番主观选择。因此,只能说:审美对象,作为“客观的对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这个对象原本并没有“美”的意义,是人在主观上赋予了这个“对象”以美的涵义。因此,整体而言,“美”是人主观选择。有一点是非常肯定的:如果没有人类的存在,作为审美“对象”的所谓“客观”存在之“美”也就失去了所谓“客观存在”的意义。
所以以上种种论据证明了我们的观点,美是人的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存在
的。
1、
2、请问对方,什么是美,判断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地交流对美术、绘画、音乐包括辩论的感受?为什么人们对一些问题总
是不能达到共同的默契呢?
3、
4、
5、
6、
7、
8、
9、那问一下对方辩友,如果没有人类的存在,那么还有美存在吗?如果美是客观的,那么,我们能否找到所有人都喜欢的衣服款式?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美的客观特征是什么?抛却用主观审美,你又是用什么确定美呢?当社会对美的标准不统一时,你是根据什么判断你的审美取向的呢?我想问一下对方辩友,假如正如你们所说,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何出现审美疲劳?请问对方辩友,如果非要说美是客观的,那也只能是建立在真善美的历史评价上,即某些
事物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我们才可以说那个东西是美的,只是这样的历史标准何尝不是一种主观标准呢?
10、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为何都是秋天会出现“自古逢春悲寂寥”和秋高气爽两种截然不同的
描述呢?请对方辩友解释一下
11、
12、
13、请问反方一辩,您认为为什么不同的人审美不同呢?”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只需对事物看一眼就可以了,为何还需用心去体会呢?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应该会有一定的标准,那为何会出现楚王好瘦腰,唐皇爱丰满
呢?
14、一幅画,你说美那是你的感受哦,我可能会感觉不美,这就是主观感受,哪里体现美是客
观存在的呢{停下脚步感受美}.
15、美能不能脱离人的主观感受存在,如果有,请举例说明
篇四:《美是主观感受,不是客观存在》美是主观感受,不是客观存在?
美是什么?这是美的本质问题。从本质论讲,我同意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吕荧的观点,即美是主观的,“美是人的社会意识”。吕荧作为中国当代唯物主义美学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他关于美的精辟见解以及他为人类美学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无疑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迄今最为灿烂和不朽的一页。
为什么美是主观的,是“人的社会意识”呢?吕荧讲:“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美是人的一种观念。而任何精神生活的观念,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都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观念。”这实际上就是说,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就在于它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