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考作文>2016浙江高考志愿填报系统

2016浙江高考志愿填报系统

详细内容

篇一:《2016高考志愿填报系统_高考志愿填报步骤【组图】》

2016高考志愿填报系统_高考志愿填报步骤【组图】

第一步:进入优志愿官网,或者在百度中输入“优志愿”点击进入即可。

第二步:选择您的所在省份:

(以江苏版为例:

第五步:一键填报

成绩创建好之后,点击一键填报,系统将会显示如下页面。你可以根据系统为您推荐的最佳批次进行模拟填报。

进入模拟填报页面后,对

A

、B、C三个志愿进行院校及专业选择填报。

A志愿填报:

可以直接选择所想填报的院校及专业:

A志愿生成:{2016浙江高考志愿填报系统}.

B志愿填报:

B志愿完成:

篇五:《2016高考志愿填报指南》{2016浙江高考志愿填报系统}.

2016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2016高考志愿填报指南,高考志愿填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选择目标院校,哪所院校孩子的分数能够得上,选择目标专业,哪个专业适合孩子,这些专业学什么,培养方向是什么,将来好不好就业,有没有发展前景等等,这些信息都是需要费心费时费力去收集的。

第一,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

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展,把握和预测孩子的成绩;还要全面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理想志向、学科特长、个性特长、职业取向等,为高考填报志愿确定目标和方向。

第二,了解国家的招生政策

每年高考都会有一些新的变化,可以经常登录“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或通过关注新闻媒体报道,及时了解有关高考的政策新动向。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调整目标与方向。

第三,了解目标院校和目标专业

要尽可能多查阅院校介绍与专业介绍的资料,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目标院校、目标专业。开始目标要多一些,随着了解的广泛和深入,进行分析比较,逐渐缩小目标范围,以利于填报志愿时迅速准确的定位

第四,了解高考志愿填报的知识和技巧

高考志愿填报是门学问,有许多的技巧。诸如平行志愿的录取规则,规避风险的策略和技巧,目标院校、目标专业近几年录取分数情况及走势,预判2016年录取投档线,以便填报志愿很快地“对号入座”,提高志愿填报的水平和准确度。再如,目标专业的就业形势如何、发展前景怎样,哪所大学的这个专业最好,录取分数多少等等,所有这些都要了如指掌,做到成竹在胸。

篇六:《高考志愿填报系统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高考志愿填报系统|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2016年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是考生和家长要必须掌握的高考志愿填报资料,同时学会应用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做好高考目标定位。

在考生和家长准备高考志愿填报资料时,需注意以下四个误区。

2016高考志愿填报误区一

“踩线进门”是最好的志愿填报结果可能部分考生和家长会有这样一种思想,志愿填报的最佳结果是一分都不浪费,踩着录取线进入学校或学校的某一热门专业就是最好的结果。

其实不然,大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许多同学第一次离家远行,第一次深入接触社会,许多同学在大学期间找到未来人生的方向和终身从事的事业。志愿填报不是做买卖,最经济的方式不见得就是最适合的方式,“踩线进门”不一定就是赚了便宜。之所以这样说有三方面的依据:

首先,个人的特点和成长环境不同,有些人适合逆境,有些人惧怕压力,笔者见过不少同学虽然踩线进入了大学或者专业,但因基础差、学习困难而严重影响学业的发展。

其次,有些压线进档的考生发现所选并非是最适合自己的。志愿填报选择的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而不是最适合的录取线;

再次,考生想踩线进档,却往往遭遇退档,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下,虽然高校的调档比例降低,但并不是百分之百,所以即使考生能够压线进档,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被高校录取。鉴于此,在选择过程中其实大可不必为一分两分耿耿于怀。

2016高考志愿填报误区二:拒绝招生老师的“忽悠”,只听自己的

在每年的招生季,各高校的招生宣传人员都会奔赴各地向考生和家长介绍、宣传和推荐自己的高校,这种宣传有时就像是在推销一件商品,有的宣传可能会给人一种不真实感,甚至像是在忽悠。面对这种情况,有的考生和家长会选择无视,只按照自己的判断去选择。那么,面对招办老师的“忽悠”到底要不要听?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关键在于不仅要听,更要有针对地听。

招生老师介绍高校优势的信息,家长和考生要接收,因为这些优势在高校官方网站的简介中未必会看到。此外,招生老师介绍的有关学校的内容可以不听,但要结合自身的需求问一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问题,比如有考生对南京大学[微博]的天文学专业感兴趣,就可以针对这个专业提问一些天文学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专业培养要求、以后的就业形势等。通过和招生老师的交流,考生可以直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有关高校或者专业的信息,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2016高考志愿填报误区三:不能转专业的高校不能选

由于高中和大学的学科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进入大学之前很少有考生对于自己所学的学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加之学习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也令不少考生难以接受,所以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后仍然因担心专业被调剂而忐忑不安。这就让很多考生和家长将入学后转专业看作规避选错风险最好的救命稻

草。在笔者参与的招生咨询中,会有90%的考生和家长会咨询转专业的相关的问题。考生和家长如此重视转专业的问题,大概也是缘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兴趣爱好使然,担心自己不能被喜欢的专业录取,希望入校后能够再次拥有选择的机会;二是害怕录取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担心不能顺利完成学业;三是如果不能录取到“热门”专业或者学校的特色专业,通过转专业还有弥补的机会。

事实上,即使一所高校允许进校后转专业,但并不是所有人入校后都能够拥有转专业的机会,不同高校对于转专业的规定、时间以及考生成绩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转专业的比例比较高,有的则比较低;有的高校对学生在校成绩要求较高,有的则要求一般。通过对学生的追踪考评,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被调剂到其他专业的考生在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