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详细内容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梳理文言文考点,理解文言语法现象; 掌握停顿、短句的方法和规律 学会翻译,把握文意。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开篇词: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南通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外。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文言文句式、文言文断句、停顿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文句式。 ●文言句式理解 一、导入语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二、课前热身 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菊,花之隐逸者也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问:怎么做出来的: 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教师总结做题方法: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②积累时,要记例句,不能脱离语境孤立记忆。 三、知识梳理 根据已学知识回顾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句式特点,并各找一例子。(学生交流,归纳) 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等形式。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④菊,花之隐逸者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为”等表示判断。如: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非死,则徙尔。 ⑥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3)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此人力士。 2.被动句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①士卒多为用者②为予群从所得。 (3)没有语言标志,意义上表被动如:帝感其诚。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通常分为三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忌不自信。”“弗之怠。”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何陋之有?” (2)定语后置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置于句后作补语。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行者休于树” “徐喷以烟”“屠惧,投以骨” (4)主谓倒装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幸哉,今日也。” 4.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③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④省略介词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固定格式 如„„何:把„„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 以„„为:把„„当作。以虫草为林 „„孰与„„:„„与„„相比,谁„„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得无„„乎:怎能不„„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不亦„„乎:不是„„吗不亦乐乎? 四、课堂检测 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④屠惧,投以骨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句子停顿和断句 一、导入语 文言断句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对文言句子能够正确地断句,可以看出同学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考试说明要求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而考生要了解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 二、考题呈现 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请学生总结刚才断句时感受。讨论划分 断句方略: 读文段,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明确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一般来说中考文言文文体主要是记叙性文段——把握事件梗概、有那些人物等等。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大的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再让学生断句。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先请学生概括写了什么人物、故事梗概。(宋人、子罕;子罕拒受宝玉,以不贪为宝) 出示答案: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三、知识梳理 1.抓主干 ①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让学生看下面的例子)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名词为:马、胡、人 而做主语的是“马”和“人”,“胡”只能成为入的宾语。所以正确的断句是: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动词,在文言文中往往是谓语,也可以根据谓语来判断句子成分,进而好断句。另外,表对话的动词如云、曰、谓、言等,我们可以在它后面直接断句。(例子略) 2.找虚词 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3.辨句式 古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方案 魏宏波坝河九年制学校 一、概述: 文言文复习是中考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以往多采用教师梳理知识,学生识记的老办法,花费的时间多效率低。鉴于此,我进行了大胆探索让学生自主探讨尝试,总结复习方法、答题技巧,课后自主梳理知识要点,老师适当点拨。二、教学目标: 1、熟悉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及题型,明确复习方向。2、尝试自主总结复习方法,学会归类整理。3、尝试探索常见的答题技巧。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识记还是老办法,花费的时间多效率低。鉴于此,我进行了大胆探索让学生自主探讨尝试,让学生在网络上大量的收集文言文复习的方法和技巧等,总结复习方法、答题技巧,课后自主梳理知识要点,老师适当点拨。结果证实,学生通过媒体的学习有很大的收获,达到了学习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四、教学策略: 自主讨论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和进行创新写作,在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识字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我进行了大胆探索让学生自主探讨尝试,让学生在网络上大量的收集文言文复习的方法和技巧等,总结复习方法、答题技巧,课后自主梳理知识要点,老师适当点拨。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多媒体(ppt、音频、Flash动画等)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策之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人生的真谛。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只不过,我们今天是要从中考的角度来看,为了取得中考的最终胜利,我们的确要打好文言文阅读这场小战役。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熟悉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明确复习方向就显得很重要了。(板书课题)(二)分析题型明确考点 根据11、12、13、14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资料。归纳中考文言文阅读有以下题型?(板书四类题型,然后ppt显示)明确:四类题型:(1)词语理解辨析 (2)翻译句子(3)文意分析(4)开放题型 (三)找准方向把握技巧 1、我有金钥匙:分组讨论,针对四种题型提出相应的复习方向、复习策略或答题技巧。 (此过程重在学生自主尝试、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2、分组汇报交流。 (此过程较灵活,教师视学生情况随机点拨。)附相关知识:(ppt显示) (1)实词:通假字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 一词多义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古今异义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品德恶劣) 词类活用如: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其它重要实词(详见课本注释)(2)翻译句子:原则:信——忠于原文 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时间:2015/3/25第五节地点:九(7)班授课人:曾先佩 教学目标: 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及基本内容。 2、翻译浅易文言文的句子。 3、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1、掌握浅易文言文基础知识。 2、了解中考考纲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从中考宝典考纲解读的内容引入。 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及基本内容。 2、翻译浅易文言文的句子。 3、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4、考查题型、题量及评分要求。 二、复习《鱼我所欲也》 1、熟记重点词语意义 得兼:同时获得苟:苟且,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丧:丧失加:增加,指带来好处。 得:通“德”,感激„„恩德乡:从前,往时 本心:天性,天良 2、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3、结构提纲 4、理解文章主旨 5、完成中考题型练习: 词语解释、翻译、课文分析理解 三、复习《马说》 1、复习一词多义字: 策、其、食 2、理解课文内容 千里马-----人才 伯乐------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归纳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既不识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生被埋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渴望被赏识、重用的心理。 4、中考题型练习。 完成《中考宝典》P91-92练习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平邑第二中学周辉 复习目标: 1.知道文言实词的考点分类,掌握部分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2.知道文言文筛选信息题常见的题型,掌握筛选信息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如果把我们语文比作一棵大树的话,文言文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所以文言文在我们的学习和中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十年我们临沂市文言文都考了哪些课文。(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近十年有六年考的是纯课内的文言文,两年的课内外比较,两年纯课外。由此可以看出课内文言文的比重还是很大的,分析完这些同学们可以做到胸中有数。 接下来的两个月,对于文言文我们该怎么复习呢?同学们你认为文言文试题可能会考什么?(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一下考试说明,到底和同学们说的一样吗? 二.考什么?我要明白初中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4)筛选文中的信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怎么考?我要清楚 接下来我们根据我们临沂市2015年的文言文的5道中考题,我们看看都对应了考纲中的了哪个知识点。 中考实例,投放(2015临沂市中考)《满井游记》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师生明确。师补充: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自考试说明出台以来一直有,但却没考到,我认为很重要,这一考点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一下。 根据我们去年的中考得分情况,失分比较严重的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两点和筛选信息作为复习的重点。首先我们看一下文言实词的复习。 四.怎么学?我要知道 明确:以九下六单元的文言文《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为例文进行复习指导。 (一)文言实词的含义。 1.学生做中考文言文实词题,见学案。 2.做完之后小组讨论分析中考文言实词重点考察有哪几类词语。 师生明确: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多音字 3.学生互问互答 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分类分篇目找出相应的考点,以比赛的形式学生互问互答。(如果时间允许,再增加老师问,学生抢答环节) 4.达标测评(课件出示) 找几名学生上黑板展示,做完后学生同桌互批互改 5.集体讲评 (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学生做中考文言文虚词题,见学案。 2.学生明确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指导学生巧记文言虚词。 3.由学生共同指出常考且有难度的几个虚词。 4.学生小组为单位,分派或自己选择相关的虚词,以三篇文章为例文,每组设计出一个考题。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展示。 明确:先从文中找到含有该虚词的的句子,再解释其用法。 4.集体讲评 (三)筛选文中信息。 1.学生们做学案中筛选文中信息题。 2.学生讨论明确此类题的考察方法。 3.师生共同探讨答题方法。 4.达标训练 五.达标测评 1.学生做综合达标训练 2.师生明确答案。 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归纳、总结所学的文言文,并依靠考纲与课本找出文言词语的用法与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以提高文言的阅读能力,作好备考的准备。 二、教学设想: 以学生间的互相解答、教师的辅助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复习旧的文言文段中的知识点,以旧带新,总结出文言文学习与记忆的规律,以指导初中会考的复习。 三、教学步骤: 1、导入(师生明确复习课的目标、以及共同选点进行文言文的评析)投影文段: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问题设计:在文段中找出所学的文言知识点。 文段中没出现的其他文言知识点。(学生讨论、师生分析) 3、总结规律: 初中文言学习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文言实词,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品味其中的变化; 一是文言虚词,则需从它们的大致用法、用途着眼。 4、初中会考文言知识点的切入: A、熟读并背诵名篇中有关资料,了解常给人以深刻启迪的名句 B、掌握有关文言字句的基本常识: 文言实词:注意古今异义的区别、注意辨析一词多义多音的现象、通假字的现象、词性活用的现象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乎"等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式;留、补、删、换、调 5、练习引入 吾欲之南海顷之,烟炎张天操蛇之神闻之宋何罪之有? 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其真无马耶? 以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扶苏以数谏故悉以咨之 黑质而白章得而腊之吾恂恂而起人不知而不愠 然足下卜之鬼乎?在乎山水之间 6、文言虚词的规律的整理。 7、总结。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梳理文言文考点,理解文言语法现象; 掌握停顿、短句的方法和规律 学会翻译,把握文意。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开篇词: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南通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外。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文言文句式、文言文断句、停顿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文句式。 ●文言句式理解 一、导入语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二、课前热身 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菊,花之隐逸者也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问:怎么做出来的: 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教师总结做题方法: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②积累时,要记例句,不能脱离语境孤立记忆。 三、知识梳理 根据已学知识回顾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句式特点,并各找一例子。(学生交流,归纳) 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等形式。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④菊,花之隐逸者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非死,则徙尔。 ⑥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3)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此人力士。 2.被动句常见类型有:初中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①士卒多为用者②为予群从所得。 (3)没有语言标志,意义上表被动如:帝感其诚。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通常分为三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初中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忌不自信。”“弗之怠。” 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何陋之有?” (2)定语后置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置于句后作补语。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行者休于树” “徐喷以烟”“屠惧,投以骨” (4)主谓倒装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幸哉,今日也。” 4.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④省略介词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固定格式 如„„何:把„„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 以„„为:把„„当作。以虫草为林 „„孰与„„:„„与„„相比,谁„„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得无„„乎:怎能不„„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不亦„„乎:不是„„吗不亦乐乎? 四、课堂检测 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④屠惧,投以骨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句子停顿和断句 一、导入语 文言断句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对文言句子能够正确地断句,可以看出同学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考试说明要求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而考生要了解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 二、考题呈现 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请学生总结刚才断句时感受。讨论划分 断句方略: 读文段,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明确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一般来说中考文言文文体主要是记叙性文段——把握事件梗概、有那些人物等等。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大的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再让学生断句。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先请学生概括写了什么人物、故事梗概。(宋人、子罕;子罕拒受宝玉,以不贪为宝) 出示答案: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 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三、知识梳理 1.抓主干 ①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让学生看下面的例子)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名词为:马、胡、人 而做主语的是“马”和“人”,“胡”只能成为入的宾语。所以正确的断句是: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动词,在文言文中往往是谓语,也可以根据谓语来判断句子成分,进而好断句。另外,表对话的动词如云、曰、谓、言等,我们可以在它后面直接断句。(例子略) 2.找虚词 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②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3.辨句式 古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4.明修辞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总结梳理断句注意点: ①通读全句,了解整个句子的大致意思,可按内容或结构为界从中分开。 ②要正确理解词义,注意语序,切记不要仅凭现代汉语的习惯理解文言文。 ③利用多数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文言文中使用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的句子,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和结构,可据此推断。 ④利用“问”“对”“曰”“云”“道”等表示对话标志的字,推断出对话部分。 ⑤利用虚词断句。如“盖”“夫”做发语词,常在句首;介词“于”“以”和连词“而”“则”一般在句子中间;“也”“焉”“矣”“哉”“乎”一般在句子未尾。 四、巩固练习初中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答案如下: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划分句子停顿 一、导入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读的内容在近几年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主要指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 二、尝试练习 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问今是何世 3.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4.故君子有不战 5.而乡邻之生日蹙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其一犬坐于前 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学生做,提出划分停顿注意点 三、知识梳理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2.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3.“而”字后表示转折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和后边的词语存在修饰关系、顺接关系、并列关系,那么“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余闻而愈悲。 4.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 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5.表示方位或时间性的词语后边要加以停顿。“俄而”“未几”“先”“中”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①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8.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 开”。 四、课堂训练(考题呈现) 例一、(云南省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例二、(济南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例三、(重庆北碚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