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感悟:数学活动《拼小树》带来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上学期,一直感觉开展数学活动的时间很长,而效果却很差,特别是面对操作活动,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很大,每一次到活动最后总是乱糟糟的,教师感觉很累,半日活动也不能很好的完成。本学期,我就跟班级里的老师商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探讨如何解决数学活动的有效性为重点,规定一个数学活动中班最多25分钟,如果碰到做练习,那么延长到35分,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细节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数学活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的如何有效解决,下面就通过最近执教的数学活动《拼小树》来和大家进行探讨。
1、如何解读教材?(目标的确定和重、难点的把握)
2、如何准备教具?(操作材料和范例)
3、操作活动时如何解决个体差异?(内容的层层递进)
4、最后的评价问题?(交流与提升)
第一次翻看建构式课程中《拼小树》的文本教材,我有点迷茫,我的脑海中就是想到要准备很多的几何图形。因为我是第一次接触中班建构式课程,我无法预计这个活动开展下去孩子的表现是怎样的,但是我可以尝试按照文本教材开展活动,而每一个活动必须有充足的教具做支撑,这样就可以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根据孩子的表现灵活运用,也可以在活动后进行思考与调整。于是我就利用空余时间剪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有了孩子的操作材料,我就在想具体怎么运用这些材料呢?我就对我们班孩子平时的表现进行了回忆,可能是新中班的原因,他们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但很多孩子无从下手,极其需要教师的引领。而且文本教材中的教具准备中也写到要有图形拼画一张。这张拼画怎么准备呢?我多么希望课程上能有相应的图式标明啊,就像以前的老教材标得清清楚楚。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正好这个主题是《大树和小花》,在与同事的交流中,生成了一个艺术(美术)活动《各种各样的树》,孩子绘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树。这时,我的脑海中萌发了各种各样的树拼画(一般用长方形做树干,用三角形做树枝,树叶的形状更是多种多样,有三角形的圣诞树等等),同时我也清楚了范画不能只有一张,而是需要很多张,这样就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激发他们的想象,拼出各种各样的小树,这就是《拼小树》的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就是统计图形的数量。在确定了活动的重点之后,我好象也豁然开朗,其实题目就告诉了本次活动的重要内容。
如果说我们以前都强调先要分析教材,然后再准备教具。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更觉得准备教具的可贵,在准备的同时我们就会想这个教具怎么用,就会去精心的解读教材,同时有了教具孩子对活动就多了些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