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幼儿园教育优质课观摩有感(一)
详细内容
之一:王春英科长的讲座
自从08年底听了王春英科长的新课程培训,就一直特别关注她的讲座。今天终于很荣幸地再次聆听。08年底,她的新课程培训让我很受益,点点滴滴的细节无不折射出她细微之处的智慧。今天的讲座却是高屋建瓴,从深层次上,从心灵的深度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她的美国之行,三个案例、六个能力以及关于美国早期教育理论的介绍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让我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反观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
在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美国教育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一个人的教育观点,是一个教育者做教育的核心点。它看不到,摸不着,却影响我们最深,进而,影响孩子也最深。然而我们中间许多我,最欠缺的恰恰是这一点。
蒙台棱利,奥尔夫,多元智能,华德福……当一股股教育潮流、教育理念影响和冲击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打开一个多元的幼儿园教育理念之窗。从中我们可以尽情地吸收、汲取,为我所用。它们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打通我们的教育理念,帮助我们多层次、全方位地认识孩子,教育孩子。
然而这些,都要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前提。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蒙台棱利倡导什么,奥尔夫倡导什么,知道杜威主张什么,知道卡尔威特主张什么,我们知道多元智能的核心理念,了解五指教育的前因后果,甚至,我们都可以成功地开展蒙氏课,奥尔夫课。可是我们却常常忘记了,什么是自己的教育观,自己的教育风格,自己的教育理念。
拿来主义,以本土为基础,广泛吸收外来的资源为我所用。可是如果失去了本土这个基础,我们知道的越多,了解的越多,我们就会越发的无所适从。不难想象,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教育观打底,今天我们学了蒙氏,觉得蒙氏挺好,明天我们学了奥尔夫,学得奥尔夫不错,后天学了赏识教育,觉得赏识教育可行……学来学去,当这些教育理念有相悖的地方出现时,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哪些东西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这样,拿来主义就变成邯郸学步。
现在,还不晚,让我们先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教育观。
也许,这时我们已经远离校园,没有人帮助我们建构,但至少有一点我们一定能做到:那就是每天上幼儿园之前,先问问自己:我的教育观是什么?我要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