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包装印刷行业知识>包装印刷工艺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下)

包装印刷工艺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下)

详细内容

项目定下来之后,与“教→学→做”的常规教学过程相反,是采用“做→学→教”的逆向教学过程,在没有任何讲解的情况下让学生先做,这样学生会带着许多问题在积极思考的情况下边做边问边学。例如,在教授精装书的加工工艺时,首先要求每位学生制作出一本精美的精装书作品,学生拿到项目单以后,会面临很多问题,如用哪些材料,尺寸大小怎么计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哪些设备,这些设备如何操作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寻求答案时一般较迫切并能专心致志。此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较集中的问题,可采用集中讲解的方式,对于个别出现的问题,进行单独指导或解答,这样的学习效果要远好于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直接讲授。另外,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要边指导边观察记录所出现的问题和故障。项目完成以后,让学生按实习报告要求整理出整个工艺流程、工艺原理、参数的计算、设备操作使用方法、成品质量测试与分析等,最后根据整个实践环节和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并由教师对该项目所涉及到的。理论和实践内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过程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非常有效,并能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在熟练掌握工艺操作技术的同时又加深了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做→学→教”的逆向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2.2 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从上面可看出,在包装印刷工艺类课程的教学中,对于不同的教学环节,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列教学方法可穿插使用:集中讲解、现场操作、提问与解答、课程设计、讨论、调研与分析、答辩。
2.3 考试方法的改革
  由于包装印刷工艺类课程含有大量生产实践内容,采用传统的单一的卷面考试显然是不合适的,它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中采用了多方位、多环节地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具体考核的项目和方法有以下几种。
  a.卷面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为30%,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基础和技术原理的掌握程度;
  b.实习操作能力: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为30%,主要考核学生的工艺操作方法、设备使用、操作规范和独立制作等能力,由教师在平时的实践环节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
  c.作品质量: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为10%,由教师依据国家标准对学生制作的成品质量进行评价,给出相应成绩;
  d.实习报告或课程设计报告: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为10%;
  c.对问题的解答、讨论、答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为20%,由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评定。
2. 4 教学软,硬件的配套建设
2.4.1 包装印刷工艺课程的软件建设
  为配合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中设计制作了齐全的教学文件和课件,主要包括:电子讲义、最新授课大纲、整套实训项目单(卡)、多媒体课件、模拟生产实践的工艺施工单、信号条样张、生产合同书等。这些教学文件大大规范了教学过程,丰富了教学内容。
2.4.2 包装印刷工艺课程的硬件建设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我院在教学中通过积极努力,配齐了一整套教学实验设备、工具,基本满足了各种工艺教学环节的需求。

3 几点教学体会

  通过对包装印刷工艺类课程教学的不断实践和摸索,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a.教学中应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相互关系。教学中要时刻把学生摆到主导地位,各教学过程和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满堂灌”,教师要少讲多引导。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处于辅导地位,但其对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b.教学内容上以实践为主线,理论为辅线。对于工艺类课程来说,其相关理论内容是为工艺技术而设立的,教学中不必追求系统性和严密的公式推导,而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实践为教学主线,把涉及到的理论和原理讲清、讲透,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c.采用“做→学→教”的逆向教学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学→教”教学过程使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去学,并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这种教学程序非常适用于工艺技术类课程的教学;
  d.教学形式要多元化。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使教学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在工艺类课程教学中要善于结合课程内容,采用讲解、设计、制作、设备操作、讨论、答辩、调研、测试等多种形式,再配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大大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