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一年级数学教案>2013年一年级下册数学1-3单元表格式教案(新人教版)

2013年一年级下册数学1-3单元表格式教案(新人教版)

详细内容

课题: 整理和复习设计者:授课时间:1
本课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归纳、整理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们减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逃之夭夭一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突破方法: 多层次练习法。
教学难点:培养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法: 自主练习与合作探讨的方法
教法学法:教法:指导练习法。
学法: 练习教学准备:教师: 多媒体、口算卡
学生:
教 学 设 计设 计 意 图学生活动
一、口算
15-8= 13-5= 12-6= 15-7= 17-8=
11-7= 14-6= 14-8= 16-7= 18-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讲评:14-8=?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二、用数学
(1)电脑出示练习六第5题。
1)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同桌互说,然后全班说。
2)你 能列出算式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等于几:你是怎样相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2)电脑出示练习六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3)电脑出示练习六第8题的图。
1)同桌互说图章,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指名回答。
(4)电脑出示练习六第4题的图。
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解决图中提出的问题吗?试一试。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一队有12个男生,若每两个男生之间插进一个女生的话,可插进多少个女生?
1)学生讨论
2)根据题意进行实际演示
四、课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完成练习六的其他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分类与整理
课题: 分类设计者:授课时间:1
本课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过程中体会整理与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2)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分类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规律。
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活动,采用亲身感受的方法来突破。
教学难点:体验分类标准多样化,会自定校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突破方法:实际操作的方法
教法学法:教法:实验研究法
学法: 实践操作法教学准备:教师: 水果图片、课件
学生: 黄花、蓝花和红花各3朵,铅笔若干
教 学 设 计设 计 意 图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播放录像:商场物品远景镜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录像,使学生明确商场里物品有很多种。
引导学生说出:商场中会把同样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教学互动
(1)播放录像
商场物品近景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售货员把同类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像售货员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2)猜一猜
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售货员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3)多媒体出示例1情景图。
图上的气球可真漂亮,小朋友们,你们能试着将这些气球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按气球的形状分类,分完之后,数一数,看每种形状的气球各有几个。
将学生的分类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继续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分呢?
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能想出这么多的分类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的图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分一分自己的学具袋。
教师导语,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这些物体分别有多少?哪个最多?哪个最少?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和统计的思想。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放学后,你能用你学过的知识把自己房间也分类整理一下吗?

从生活引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重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看录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让学生相互叙述,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思考,进一步理解并学会分类,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分类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必要性。


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通过分一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小组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学生观看、思考、汇报。

学生观看录像,汇报对分类的认识。

学生观察、猜测、思考、汇报。

学生自主尝试分类,分一分,数一数。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操作,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

学生动手分一分,小组合作、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自由汇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分类统计设计者:授课时间:1
本课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更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分类统计的能力。
(2)通过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进一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验分类与更更的过程,在分类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按不同标准对物体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2)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分类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的规律。
突破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用亲身感受的方法来突破。
教学难点: 把同一些物品按不同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体会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相同。
突破方法: 实际操作的方法。
教法学法:教法: 实验研究法。
学法: 实践操作法。教学准备: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学具。
教 学 设 计设 计 意 图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大海图(海鸥、美丽的鱼、贝壳、虾……现在正有一群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到海里去游泳了)让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信息。


二、教学互动
(1)引导学生有序看图并提问题。
1)观察大屏幕,你们能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信息提出问题吗?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
3)板书问题: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2)解决第一个问题。
1)看第一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正在游泳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可以按性别、年龄……来分类。
2)把这些游泳的人分类。(出示统计表)
一起看一看,表中的类别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学生不一定能说得很清楚,教师可总结说明是分类情况,也就是把这里的人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师巡视指导,奖励填得好的学生。
(3)解决第二个问题。
1)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可不可以用你们刚才学过的分类统计法来解决呢?这些漂亮的船只可以怎样分类呢?你们可以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来一起分一分。
2)反馈展示
3)举例说明,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到分类统计呢?
(4)观察这些表格,从每种表格中可以读到什么信息?
(5)总结分类统计的方法。
这种统计的方法就呢分类统计。(板书:分类统计)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用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形成愉悦的学习心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教育效果良好。

学生通过交流不同的统计方法,体会分类统计的多样性。通过讨论交流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这个环节我注重运用原理、寻找规律、抓住难点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分类统计的模型。
学生观察汇报

学生观察、汇报提出的问题:
一共有多少人游泳?
一共有多少只船?
沙滩上有多少人?
有多少个女孩在游泳?
……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