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的秘密
详细内容
教学内容
第7课 线的秘密
教 学目
标
1.掌握墨线的各种变化,简单了解国画用笔的方法;
2.学会欣赏自然界以及美术作品中的线条,感受线条的魅力和多变的特点; 3.能够把线条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表现身边的物体。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墨线的各种变化
难点:能够把线条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表现身边的物体
教学准备
水墨画工具;线条范例;欣赏作品
教学时间
5课时
教研组长签字
美术课时备课
教学过程:
第15课时
一、引入: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水墨的渗透、扩散特性,泼墨画技法。展示部分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到水墨画其实并不难,我们也能画好水墨画。激发兴趣和信心。
二、作品欣赏,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欣赏我国的彩陶的外形及纹样。
不同地区的彩陶具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大致分为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等几个主要类型。彩陶的纹样取材广泛,以几何纹样最为多见,如网纹、三角纹、旋涡纹等。
2.出示陶罐实物,进一步欣赏线条组织的纹样。
三、师生添画,学习反馈。
1.请一位学生上台添画纹样。教师也同样选出另一位学生的作业添画纹样。
2.讨论师生各自添画的纹样。
3.小结添画纹样地方法。
方法一:用各种点、线、形重复排列或交叉、交叉排列。
方法二:将大面积空间分割后,再用点、线、形进行装饰。
4.出示两张作业、选择辨析。
你最喜欢那张画,问什么?第一张作业坛子画的很小,线条组织稀疏。第二张作业坛子画的较大,构图合理,体现了线条组织的疏密对比关系。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16课时
一、 组织教学
二、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1.作业要求:用线描的方法画一画坛坛罐罐。
2.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三、 作业展示,评价交流。
学生自主介绍自己的作品。
1.互相谈一谈自己画坛的感受和体会。
2.你发现其他同学有哪些独特的创意,请你说出来。
3.教师补充评价,表扬大胆创新,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同学。
四、总结。
第17课时
一、 出示课题《多变的线条》。
思考:为什么叫做多变的线条呢?
二、体验:
1.对比以前学过的铅笔画、蜡笔画、彩笔画中的线条,感受墨线的多变:
请几位学生上台,分别用铅笔、蜡笔、彩笔画一条S线,而老师则用毛笔来画,请台下的学生仔细观察,墨线与其他笔画出来的线条有什么区别。从中感受墨线的粗细变化。
2.感受墨线的粗细变化:小比赛,谁能画出最细的墨线?谁又能画出最粗的墨线呢?让学生自己研究怎样才能画出老师要求的效果。然后请学生上台示范,引导观察他们的用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的区别。再尝试画一条有变化的曲线,两头粗中间细,并引导反思:在画这条线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感受提笔与按笔的区别。
3. 感受墨线的曲直变化:在这个环节里,我们除了学会画直线、折线和曲线外,还要懂得不同线条给人的不同感觉。我们先通过名家作品,感受不同线条的区别。大致的感觉是,曲线柔和、柔软,直线平稳、硬朗。但欣赏名作时教师不宜多说,应该是多问。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感觉来。这样他们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在有了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画圆圈和正方形。圆圈要注意手腕的转动和中锋用笔,方形则要主要拐角的地方要藏锋。这些我们都可以在实例观察、对比中引导学生掌握。
4.感受墨线的干湿变化:方法与上面同。主要在练习时要注意水分的控制。
5.作品欣赏:包括名家的作品和小朋友们的作品,找找他们运用了哪些线条,并猜猜他们是怎样画出这些效果的。
三、表现:
自选一主题进行创作,把你在本节课发现到的线条运用到创作之中。
四、回顾:
1. 作品展示。
2. 自评和教师点评:说一说,你在作品中运用了哪些线条?为什么要这样运用?
第18课时
一、欣赏发式,揭示课题。
观察班上同学的发式,说一说印象。如:笔直的长发、扎着两个小辫;齐耳的短发;小平头等。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
二、教师示范,学生添画。
1.引导学生比较小平头与盘发。
2.教师分别示范。
3.教师用梳子给同学和自己梳头,引导学生了解发式可以通过梳理将外形分块处理。
4.评析学生的添画作业。请学生回顾师生合作画发式的步骤方法。
5.教师小结板书:外形——分块、分方向——组织线条。
三、辨析选择,掌握方法。
1.出示发式图片
(1)线条组织稀疏。
(2)线条组织杂乱。
(3)线条组织疏密得当,而且表现了一定的梳理方向。
2.学生辨析讨论。
四、总结。
第19课时
一、作品欣赏,拓展思路。
1.认识生活中并不常见的发式。
2.教师给学生戴假发:外国人的卷发和古代仕女的盘发。
引导学生人是两种发式的特点。
3.启发学生想象各种各样有趣的发式。
出示未完成的范画(1),在小女孩发式的正侧面添画小辫,可以改变原来的发式。
出示未完成的范画(2),在小女孩发式的背面添画小辫,可以改变原来的发式。
二、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1.作业要求:用水彩笔或钢笔画一画美丽的发式,可以是生活中见到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
2.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三、作业展示,评析交流。
学生自主介绍自己的作品,谈学习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