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职业化的工程项目经理?(一)
详细内容
我国建筑业实行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是对事关社会公众利益、专业技术性要求高的项目管理专业实行从业人员市场准入控制,标志着国家和社会对工程项目经理这一职业的认可。文中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有关理论,结合我国当前在工程项目管理的现实,对建筑 业有关工程项目经理的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注册建造师制度的实施为工程项目经理的职业化、社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工程项目经理职业化、社会化必将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探讨工程项目经理职业化可行性、必要性和实现工程项目经理的职业化的途径,提出建立发展职业化、社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咨询工程师人才市场,是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可选模式。
1、工程项目经理问题的提出
最近,政府有关部门发布了《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这标志着我国将建立注册建造师制度,其主要对象是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经理。注册建造师制度的实行将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执业资格的产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评价的手段,是政府为保证经济有序发展,规范职业秩序而对事关社会公众利益、技术性强、有关键岗位的专业实行的人员准入控制。简单说,就是政府对从事某些专业的人员提出的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专业人员独立执行业务,面向社会服务的一种资质条件。我国的建筑行业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建筑产品,质量的好坏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国在建筑行业实行了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之后,又将实行注册建造师制度,建立相应的执业资格制度和统一的标准,对提高专业人士的整体水平,规范职业行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施工企业中大量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资格的社会化和职业化,将促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发展和人才的有序流动,有利于我国建筑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建筑业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一是建筑业企业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建筑行业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三是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交易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这些使建筑业企业的经营和运作方式发生重大的变革,企业工程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工程项目管理方式有向职业化的咨询工程师为核心的项目管理方式变化的趋势。
实践表明,建立健全规范的有形建筑市场促进了自由选择、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包括市场参与主体的市场准入清出制度的一系列市场游戏规则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充分条件,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经理对工程项目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执业资格在管理规范的市场中是难以想象的。对从事于工程项目管理的人员实行相应的建造师资格制度有助于建筑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规范的建筑市场秩序形成。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行项目法施工,经过实践摸索形成了一整套面向工程项目管理的制度,尤其是对施工工程项目经理的资质的规定促进了项目管理人员的水平的提高,工程项目经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建筑业一支重要的管理群体。我国的城市化的进程为建筑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造就合格的工程项目经理创造了广泛的用武之地。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一批经验丰富、有胆识的一流工程项目经理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建筑业的生力军。
古语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现代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成功取决于能否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将各种有限的资源予以充分协调配合和将多种现代化工业技术、施工技术、管理技术予以有效地运用。因此,能够集专业技术、管理科学、领导艺术和丰富经验于一身的将帅之才的工程项目经理,就成了决定项目成败的最宝贵的人才。对任何业主项目管理经济实体和大型承包商企业来说,训练有素的工程项目经理都是极为稀缺的宝贵财富。
但是当前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企业形式,工程项目经理的选聘缺乏市场衔接,使我国近20年培养的工程项目经理群体面临被浪费之虞。主要原因为建筑业企业的民营化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使占我国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面临着分化、组合。新的市场游戏规则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变化必然引起经营方式、用人方式等的改变,由于工程项目经理的岗位资质不是执业资格,社会不承认其职业特征,市场还不具备选择工程项目经理的条件,造成在调整过程中大批工程项目经理工作的无序流动,影响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既然建筑业企业的民营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经济的对建筑行业的必然选择,那么职业化、社会化的项目管理人员就应该是建立有序的市场的基础。实施针对项目管理人员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是工程项目经理这一宝贵资源充分利用的保证。
2、工程项目经理职业化的必要性分析
2.1 工程项目经理的市场需求
工程项目经理作为企业法人在项目上的代理人,同时又是项目施工的组织指挥者,他必须具备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组织施工的实践经验。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具有组织、指挥、协调能力,工程项目经理在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作表现在与其岗位相适应的决策、组织、策划、控制、协调等职能,最终是实现企业在承包合同中规定的目标。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筑市场的统一化使建筑业企业在观念、管理制度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使以项目管理为职业的人才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建筑业产业组织调整就位后,大型企业集团具体的工程项目承包任务一般利用区域性部门或分公司来完成。这些组织面对一系列工程项目进行财务、采购和技术等的专门的服务活动,采用权变为特征的矩阵式结构能够充分发挥专业分工的优势,但提供合适的工程项目经理使他们面临选才和用才的巨大任务。因为,工程项目的特殊性使虽然有专长但与项目有差异的人选不能满足要求。从集团内部选派人员仍然存在着地域的局限和信息成本等问题也难以达到选择工程项目经理决策的充分优化。
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企业承接任务的不确定、不均衡制约着对优秀项目管理人员的选拔,而且很多企业在选聘工程项目经理时更多考虑的是看其是否具备抗风险的能力,即所选聘工程项目经理不但专业素质需满足要求,并且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否则也不能作为考虑的人选。这种利益共享,风险共当的做法不仅缩小了可选派范围,而且客观上造成了歧视排斥有潜力的人选,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企业范围内选择工程项目经理,以双方所签订的内部承包合同来明确责权利,这种委托代理合同很大程度是以完成的各项指标作为签约的基础。这种基于结果的而不是基于过程约束的委托代理合同形式,除对代理人本人能力有较多了解外,已经接近于市场对人才选择的方式,但目前市场还不具备选择工程项目经理的条件。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组织的经营业绩好坏或运作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企业所有者利益是否得到保证,而且取决于相关利益者,尤其是管理层的利益是否得到保证。企业和工程项目经理在工程项目上实际是委托和代理关系,双方博弈的最好结果应是充分合作以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工程项目经理按照与企业的合同之约承包工程,企业是对工程项目经理所具有的人力资本的使用,是对其知识、技能的雇佣,高收入是其价值的充分体现。工程项目经理与其它技术人员相比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同其工作经历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经验与理论的结合赋予工程项目经理实际的独特的工作能力。二是社会知识。工程项目所处环境决定了工程项目经理与所有项目有联系的方方面面打交道,长期以往从政府管理层到供应商建立了各种网络关系和信用,成为不可多得的社会资本。因此,选聘工程项目经理既可以面向社会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也可以采用企业内部的方式来适应建筑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具体采用那种方式取决于那一种交易方式的成本更低。在正常的市场秩序下,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激励和优化配置工程项目经理这种稀缺资源,使工程项目经理这种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向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另外,我国的工程建设领域,以项目为对象的项目管理逐步趋于多样化,出现了明显的三个变化:①基于施工企业的施工工程项目经理责任制;②基于建设单位的项目法人(业主)责任制;③基于监理咨询服务的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工程项目经理可从不同的角度,承担不同的责任,进行项目管理。而且,工程建设项目承包方式的变化,不同层面的承包市场也为工程项目经理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需求市场。
2.2 工程项目经理的职业化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人员职业化将促进工程管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目前,我国工程项目经理就整体而言存在学识水平较低,结构不合理,甚至很多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即使一部分工程项目经理具备相当文化和专业知识,但还缺乏岗位要求的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尤其缺乏科技开创能力和国际化职业适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准入项目管理职业门槛过低,无法体现工程项目经理岗位自身应具有的专业素质要求,并且收入与工作条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反差较大,难以吸引优秀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工程项目经理的选聘仅限于企业内部,缺乏社会选聘渠道和环境,“池浅难养大鱼”,社会激励机制不足导致专业技术人员不以项目管理作为选择目标进行自身的职业定位,也难以树立职业荣誉感,爱惜职业声誉如爱惜生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人员职业化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标志。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建设行业面临着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在新的环境下,应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把造就一支合格的职业化工程项目经理队伍,作为建筑业发展战略的一项主要任务来抓。国家建设主管部门从规范市场、完善机制的大局出发对建筑业工程项目经理资质认证及工程项目经理资质考核定级注册进行了制度化管理,对项目管理人员有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现在项目管理人员所具有的资质和业绩已演变成为其市场准入的条件,为市场选择项目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但是,不可否认,现行项目管理资质管理制度存在局限性。一是在条块分割、地方利益驱动下,工程项目经理培训和资质认定流于形式,资质的取得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二是所认定的工程项目经理专业能力上有局限性,存在着专业知识单一,与现代项目管理要求的精通专业知识,有系统的管理技术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距离,制约着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对工程项目经理的资质管理仅限于施工单位,不利于项目管理人员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