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不等于命运(一)
详细内容
对于与生俱来的性格又该如何对待?一个天性多变或极度害羞的人,又该如何改变其制式反应?这些问题都属于性格的范畴,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他最偏好的情绪类别,这是与生俱来的,是促使你的人生朝某一方向推展的天赋条件。问题是这种先天决定的情绪倾向与是否能透过经验加以改变。生物基因决定的情绪类型终不可改吗?或者一个本性害羞的孩子也可成为充满自信的人?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杰若米凯根提出人类至少有四种基本性格:害羞、大胆、乐观、忧郁,各源自脑部不同的活动模式。因情绪路径的根本差异衍生出无数不同的性格,任何一种情绪,每个人引发该情绪的速度,情绪维持的久暂与强度都不尽相同。
凯根发现过度敏感与胆小的孩子长大后较害羞,他观察约有1520%的孩子生下来就是行为压抑型:婴儿期即对任何不熟悉的事物表现出羞怯,不愿接触新的动物或地方等等,这些孩子在其他方面也较为敏感,譬如说比较容易愧咎与自责。有些孩子甚至在社交场合完全不知所措,长大后对公开演说或表演抱持异乎寻常的恐惧。
害羞型孩子的神经路似乎天生就对任何压力较易产生反应,自出生起,这类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心跳便比其他婴儿快。这种容易焦虑的倾向似乎是长大后易害羞的根本原因,任何新事物或环境对他们而言,都仿如潜在的危机。一项针对中年妇女的研究发现,童年极害羞的人比外向的人易感到恐惧、忧虑、愧疚,也较易产生与压力有关的疾病,如偏头痛、肠胃不适等。
◆从神经化学看害羞◆
凯根认为性格的差异,主要源自杏仁核神经路径被激活的难易度,容易害怕的人,脑部有一种神经化学物质使得比一般路径较易被刺激,因此他们会设法逃避陌生不确定的事物,也因而较易产生焦虑。而胆大的杏仁核被刺激的门槛较高,不易害怕,也就较外向,较喜欢探索新事物,认识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