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理财知识>拓展我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一)

拓展我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高速发展,居民个人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家庭积累的金融资产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个人金融业务的要求过渡到寻求保值增值的途径。由于居民个人理财业务缺乏投资的知识和经验,加之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加重,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借助专业人士指导自己合理分配资产,进行科学的投资及理财规划,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人们在寻找能帮助自己进行投资理财的专业人士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各家银行专职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客户经理。虽然很多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理财规划师帮助客户进行个人理财业务,但因理财手段局限于证券分析和保险规划,与银行既能提供资金结算的便利、办理各种储蓄及贷款业务,又能代销国债、保险、基金,提供多样的投资渠道,还可以进行全面的金融咨询的个人理财业务相比,存在一定的劣势。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个人理财业务是银行以产品、服务、渠道、网络等资源的有机整合为基础,以客户经理为媒介,以与客户双赢为目标,围绕客户的一切财务活动和投资活动,通过个人理财中心、理财室、开放式柜台、理财窗口、网上银行等多种服务渠道,对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进行综合化、个性化、一站式营销和服务的活动。从银行本身的角度看,由于个人理财业务是银行效益的一个新增长点,从而吸引了各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潜在的争夺焦点。银行开办个人理财业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银行信誉深入人心,广大居民对银行有一种信任感,银行为其理财,顺理成章,易受青睐;二是银行具有营业网点普遍和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是个人寻找代为理财的首选。同时也因为银行的信用等级更高,人们也更容易信任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客户经理,接受他们的理财建议,是个人寻找代为理财的首选。

  然而,在很多接受过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服务的客户印象中,虽然各家理财中心几乎都配有自助终端、舒适的沙发、可上网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可谓一应俱全,但若说到理财中心的客户经理,却总有一种专家不专的感觉。我认为这种感受的形成,来自于下面这几个方面:

  1、从业资格与经历难以令人信服

  国外的个人理财业务服务被称作个人财务策划服务,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90年代兴起,一般由独立的财务策划公司及银行中具有注册财务策划师(CFP)资格的专业人士提供。注册财务策划师通过综合评估客户的各方面财务需求,为客户制定符合个人及家庭特征的财务策划方案,并通过不断调整客户存款、证券、基金、保险等各种金融产品组合,进行合理的税务规划,保证个人理财业务及家庭的财务独立及金融安全,以实现客户长期的生活目标和财务目标。注册财务策划师资格,需通过严格的CFP资格考试,获得CFP证书后方可取得。

  虽然我国各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理财业务服务与国外的CFP服务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理念上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其从业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资格。各家银行均对外宣称自己的个人理财客户经理都是持证上岗,但获得银行业务证书通过的只是银行的内部考试,考试的内容一般只涉及到个人银行业务,并不包括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领域的相关知识及产品,其专业性难以令人信服。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客户经理绝大多数来自于行内从事个人银行业务的员工,对银行自有的存、贷、汇、卡等业务称得上精通,但若涉及到证券投资、保险计划、基金投资及相关产品,其为客户作出相关建议是否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及有效性就很难评判了。在目前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从业人员的资格尚无统一标准出台的情况下,如果个人理财业务客户经理能获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基金从业资格证书及保险代理人或经纪人证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证明自己的专业资格。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国内银行中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客户经理持有此类证书的比例极低。可想而知,客户将自己的资产交给这样的“专家”打理,很难获得满意的结果。

  2、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个人理财业务为客户提供的是全方位的个人金融服务,对员工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而长期以来,工行人员专业单一,复合型人才偏少,相当一部分员工并不具备储蓄、国债、股票、保险、房产、基金等综合知识和为客户提供理财方案的能力。对宏观经济政策掌握少,对微观经济分析能力不强,市场营销意识和技能与市场服务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例如我行个人客户经理在传统业务中面对客户的服务需求游刃有余,对新兴业务显的力不从心,综合业务技能的欠缺成为个人客户经理向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制约。国外许多银行中,大堂经理就可以为客户提供有关个人理财业务方面的建议,工行虽引用此做法,但收效甚微,相当一部份大堂经理仅能解决如告诉客户办理业务要到哪些窗口,怎么样填写开户、挂失等极其简单的问题,而无法提供技术含量稍高的咨询服务,更不用说要求更高的个人理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