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三期焦炉加热控制系统(一)
详细内容
宝钢三期焦炉设计有4座,每座50孔,每孔(炭化室)高6m、宽450mm、长15.98m,每2座炉合用1个煤塔,4座炉共用1个控制室,设计生产能力年产焦炭171万t,现暂建3座焦炉,采用鞍山焦耐院设计的58型焦炉,三电控制系统由日本三菱公司总包,其中焦炉加热控制技术由日本关西热化学公司提供。3座焦炉于1998年夏全部投产,加热控制系统亦随之投入,但尚未考核。
三期焦炉加热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见图1,它是整个煤焦EI控制设备(采用MELTAS系统)中的焦炉控制站,此控制站、煤处理控制站、焦处理控制站及干熄焦控制站用EICBUS与上位机相连。所有控制站均包括电控及仪控2种功能,本站的电控功能有:交换机油压泵控制;煤气切换控制;推焦车、装煤车、导焦车及焦罐车控制;集尘机控制用PLC接口。仪表的控制功能有:焦炉与混合煤气流量控制;烟道吸力及烟气中含O2量控制;燃烧孔及上升管温度监视;荒煤气放散点火控制;地下室CO报警检出;煤气切换时间控制;火落时间判定;装煤、出焦及干熄焦运送实绩管理等。从煤处理控制站送入本控制站的信息有:煤塔库存量及煤水分、粒度等。仪表流程见图2。
焦炉加热控制系统主要完成:以燃烧孔温度测量为基础调节混合煤气流量的炉温控制,以混合煤气流量及烟气中含O2量进行烟道吸力的控制,以上升管温度测量为基础进行焦炭火落时间判定,参见图3,这也是宝钢三期焦炉控制系统的特点。下面分别介绍。
1 炉温控制系统
炉温控制系统是将全炉实际温度与全炉目标温度比较,得出调节煤气量的控制信号,参见图4。
1.1全炉实际温度计算
宝钢三期每座焦炉有50个炭化室,51个燃烧室。炭化室装煤,与燃烧室相邻,二者由耐火砖墙隔绝。每个燃烧室有32个燃烧孔,每2个燃烧孔组成一对,以1#、2#燃烧孔为例,当1#孔燃烧时为上升气流,经2#孔排出废气,为下降气流,交换后相反,其他15对燃烧孔也是如此。现取焦侧13#、14#一对燃烧孔顶部连通处作为燃烧室的测温点,而整个燃烧室有16对燃烧孔,各燃烧孔温度按工艺要求须有差异,对焦炉而言,这一差异即构成从机侧到焦侧的横向温度曲线,因此13#、14#孔的温度需要乘一个横向补正系数方能代表整个燃烧室的温度,横向补正系数=16对燃烧孔的平均温度/13#、14#燃烧孔的温度。
燃烧孔的温度受交换、装煤、出焦等影响呈周期性波动,其中主要是受交换的影响。空气、煤气都经蓄热室预热汇合而燃烧。交换开始时蓄热室温度最高,被预热的空气、煤气温度以及燃烧后的废气温度也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因空气、煤气都从蓄热室带走热量,预热温度和燃烧后的废气温度逐渐降低,直到下一次交换温度又逐渐上升。交换时间为20min,所以取2个交换时间(40min)为一周期,以这周期内的温度平均值作为每个燃烧室的温度信号t1,简称40min平均。
因每个炭化室由相邻的两个燃烧室加热,故每个炭化室的温度t2最终可取其两侧燃烧室的平均温度,称为两侧平均。
最后将各炭化室温度乘以不同的系数(如反映测温热电偶老化程度的差异等),再取其平均值即为全炉的实际温度t3。
式中B为补正系数;i为炭化室号;t2为炭化室温度。
1.2全炉目标温度的计算
根据装煤及计划出焦时间扣除焖炉时间后求出净结焦时间NCT,根据NCT按预定关系曲线求得各炭化室基准平均温度T0,根据装煤量、成型煤配比、装入煤水分和粒度进行补正(补正值Y0),计算出炭化室目标平均温度T1。
式中YK为对应各变量的温度系数,℃。
按经验公式
式中K=1装煤量;K=2成型煤配比;K=3煤水分;K=4煤粒度;XK=装煤量现在值;SK=装煤量基准值;aK,bK均为常数。
根据各炭化室不同的特性乘上不同的补正系数,再取其平均值即为全炉目标温度T2。由于端部炭化室散热较多,焦炉使用一定年限后,个别炭化室会出现漏气漏火等异常情况,致使耗热量较大,也需补正。
式中C为补正系数。
1.3各补正系数的确定
各补正系数都是根据焦炉运行稳定后,从实际数据中归纳出来的,例如每个燃烧室16对燃烧孔与第7对测温燃烧孔的温度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每月或每周需用光学高温计测每个燃烧室各燃烧孔的温度,绘制各燃烧室机焦侧方向的温度曲线,并修正横向补正系数。其他补正系数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修正。
1.4炉温控制方式
将全炉目标温度T2与实际温度t3比较,得到炉温控制信号,再经过煤气发热量补正后,即可调节加热用混合煤气流量。焦炉煤气虽也用来加热,但不经常使用,因此未参与炉温控制。
2 烟道吸力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