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中美术教案>第13课 新艺术的实验――西方现代艺术(一)

第13课 新艺术的实验――西方现代艺术(一)

详细内容

o Balla,1871―1958)早年在巴黎学画,主要学习的是点彩派的画法。在罗马期间结识了米兰诗人马里内蒂,并很快成为好朋友,这影响了他一生的艺术生涯。1910年,他和一批画友联名发表了《未来派绘画技术宣言》,提出用美术的武器去摧毁一切旧社会的文化习俗与秩序。他们的宣言在整个西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尽管未来派后来与政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过激的政治主张曲折地反映了当时欧洲的社会现实要求,但其主要意图还是在艺术上。它主张打碎一切即存现实的社会和艺术秩序,提倡表现飞速变化的时代动力,希望在一个画面上表现一个连续性的物象形象。这种艺术使人们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的动感和速度产生了兴趣和启发。事物在画面上被表现得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以形象的重叠和模糊性来造成动感与速度感。巴拉的《拴着链子的狗的动态》就是这样一幅作品,它只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局部――牵狗妇女的脚和她的一条狗,来表现这种新的美学观,强调狗在行走过程中的动态。这样,狗的腿的动态已不是4条腿,而是24条腿了。同时,妇女的裙子在摆动,链子也产生了晃动的感觉。这是未来派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骚动的城市(油画,198厘米×300厘米,191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波菊尼(意大利)
  波菊尼(Umberto Boioni,1882―1926)原在巴拉的画室学习,最初是从巴拉学习点彩派的画法,自接触了未来派的理论家和领导人马里内蒂之后就接受了他的理论,并最早把这种理论运用到绘画中。1910年,波菊尼参加了《未来派绘画技巧宣言》的起草工作,把他的思想结合到了宣言之中。这幅《骚动的城市》就典型地反映了他对未来派理论的诠释。用他的话说,这幅作品表现了“劳动、光线和运动的伟大综合”。在画面的前景出现了一匹巨大的跃动的马,占据了大半个画面,它在城市中横冲直撞、左冲右突,几乎把整个城市搅动起来,使之处于骚动之中。这匹烈马在这里具有象征意味,它象征着现代技术化的工业社会,人们在这个社会中都不得不被它的工业化进程所吸引和推动、冲击,有的在这种冲击中倒下了,有的则更为激动和兴奋,但整个画面的骚动和冲突则给人以混乱和惊恐的感觉,这也是现代社会中人的普遍感觉。
  在艺术上,整个画面仍体现出点彩派对波菊尼的影响。他用细碎的笔触和色点来塑造形体和空间,用跃动的短线来勾画激烈运动的人物和物体。光线显得迷乱而有动感,在运动中散乱开来,四处散动,色彩也起伏不定,显得耀眼而令人眼花缭乱。这些都增加了画面的形式与主题的和谐。
戴发带的女孩(丝网印,1965年)利希滕斯坦(美国)
  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 )1949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读硕士,毕业以后留校任教,此后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分校(1957―1960)、新泽西州不伦瑞克拉特格斯大学格拉斯学院(1960―1963)任教。自1951年起从事波普艺术创作,也曾介入抽象艺术,但没有成功,此后一直从事通俗题材的创作。
  作为美国最著名的波普艺术家之一,利希滕斯坦对波普艺术所下的定义比任何美国波普艺术家都更贴切。他采用最平淡无奇的连环画或广告画作他的基本题材,然后用油画或丙烯颜料忠实地将它们放大,用色鲜艳,平涂加线描,有的还用仪器来放大。这里的《戴发带的女孩》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创作出来的,其形象就来自美国日常常见的连环画。它基本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只是美国日常生活中一个平常的人物形象。
绿色的可乐瓶(油画,209厘米×145厘米,1962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沃霍尔(美国)
  沃霍尔(Andy Warhol,1930― )原是一个商业画家,在纽约有十年的商业广告工作经验。在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方兴未艾的时候,沃霍尔也开始加入进来,他的兴趣在商标和超级市场的产品,这幅《绿色的可乐瓶》就是他风格确立时期的作品。在这件作品之后,他又画了坎贝尔汤罐头、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伊丽莎白•泰勒、性感艳星玛丽莲•梦露等美国市民文化中的热门事物和人物。
  沃霍尔的作品以其充满善意的讽刺在美国的商业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社会针对性。他把凡是成为这个社会的崇拜对象的事物,或者那些最流行的东西,如世界名人、电影明星、美元、电椅、花束、竞赛场上的骚动、“蒙娜丽莎”摄影等,都作为他的表现对象和题材,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甚至轰动。他的作品告诉人们,流行的大众趣味就像他的作品一样是被大批量生产和制作出来的,直到你感到厌倦为止。
(二) 名词解释
象征主义
是发生于19世纪末法国的一种美术思潮。象征主义(Symbolism)并不是要表现真实物体的喻意性,而是要表现“想象”的喻意性,尽管采取的也可能是极度写实的手法。象征主义反映了当时一种不正视现实,向神秘的精神世界寻求灵感和启迪的思想倾向。其哲学根源来自尼采、柏格森等人的学说。柏格森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透过外在的帷幕,揭示其本质的“实在”。要穿透表面的东西,只能依靠对自然的超脱,这种超脱又依赖于感官和意识结构。正如象征主义的重要人物莫罗所说:“我既不相信我能摸到的东西,也不相信我能看到的东西,我只相信我看不到和摸不到的东西。”这种观念典型地反映了象征派的艺术观,它将柏拉图哲学中的“想象”与柏格森哲学中的“内在冲动”结合起来,指出了这样一种信条和方向:艺术是一种情绪上的东西,是艺术家内在精神的表现,而非观察到的自然。因此在象征主义者的作品中,常常不是以理智或客观的观察为基础,而是超越外表的直觉的内在力量和想象,以描写主观精神。法国的摩罗(Gustave Moreau,1826―1898)、夏凡纳(Puvis de Chavannes,1824―1898)和雷东(Odilon Redon,1840―1916)等人是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他们的追求不仅造就了象征主义,还影响了20世纪的野兽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甚至被某些现实主义者所吸收。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是19世纪70年代兴起于法国,后扩散到欧美及世界各地,在现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一个艺术流派或思潮,因法国画家莫奈在1874年第一届印象主义展览会上展出的一幅《印象•日出》的画而得名。
  对于色彩的科学认识,早在17世纪60年代,牛顿就已通过三棱镜发现光是由七种色彩组成,由此他发明了七色盘,这对于画家理性地认识色彩起了重要作用。到19世纪,许多有关色彩学的著作出版了,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国化学家舍夫勒尔于1839年出版的《色彩的调和与对比原则及其在艺术上的应用》。根据他的研究发现,色彩的同时并置可以使观者在一定距离上用视觉来调合,这样就可以使色彩比以往在调色板上的调色更丰富、鲜艳,同时富跳动感与闪烁感。这种发现后来又经查里士•亨利把光和色彩直接与美学相结合,运用到艺术法则上。这使印象派画家很受启发,因为他们也从对现实的观察中发现了这种跳动与闪烁,而这些又是与大气和光的变化相关的。于是他们尝试着纯粹的“外光”描绘,以及新的色彩关系分析,并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法则和他们的艺术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创作,革新了固有色的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光的照射作用,才显现出它的物象,而一切物象又是不同色彩的结合,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合而成,如果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这个世界。他们还认为:画家要认识这个世界,主要是从“光”和“色彩”的观点上去认识,“光”和“色彩”既然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也是画家认识世界的中心,所以画家的任务也就在于如何去表现光和色彩的效果。“光”为“色”之母,有光才有色,世界上任何具体的物象和事件只是传达光和色彩的媒介罢了,它本身的意义是次要的。这种艺术观念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从而支配了他们的创作活动。
  由于他们把“光”和“色彩”看成是画家追求的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将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觉阶段,停止在“瞬间”的印象上,这就导致创作中竭力描绘事物的瞬间印象和感觉,从而否定事物的本质和内容的现象。最典型的恐怕是莫奈的《草垛》系列了。在这个系列作品中,除了“草垛”在构图上的不同变化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内容”。画家在这里精心描绘了他对这堆“草垛”在不同的时间里,由于光线的不同变化而产生的色彩上的微妙变化的“印象”。
  其实“印象主义”在相当的程度上贯注了理性的思考,它承继了浪漫主义对色彩的研究和现实主义对真实的表现,只是它呈现出了与传统不同的面貌。它对光和色的表现正是通过浪漫主义到巴比松派画家所着重研究的课题。但是从浪漫主义到巴比松现实主义的发展,对色彩和空气的研究已发生了变化,因为浪漫主义的色彩观仍更多地是以古典理想化的传统为基础的,而巴比松现实主义则企图追求更为客观化的“真实性”。印象主义企图将这一传统推向极端,只是印象主义并不是简单地看待视觉真实的客观性,而是把自然看作一个在不同光(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色)的作用下的不断变化着的现实,因为现实本身就不是凝固不变的,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色彩亦变化多样,而一年四季的色彩变化就更明显。这样,印象主义就在理性的色彩原理的指导下,最终实现了对现实主义的升华。这种升华使艺术逐步走向自觉,即把艺术本身看成是一种可以不依赖于现实的独立存在,它有自己的规律和运行轨迹。正是这种理性的思考和理性的探索,使印象派取得了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