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与教权》公开课教案设计
详细内容
《王权与教权》公开课教案设计
课题
从社会秩序重构视角审视王权与教权
执教
邹玉峰
概 述
使用教材
上海版高中历史第一分册(试验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科领域
历史
适用年级
高一
关键词
基督教 王权 教权 中世纪 秩序重建
教学设计思想
1、 教材诠析: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足迹,那么中世纪的一段行程,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宗教文化的繁荣与昌盛。中世纪精神文明的核心,几乎所有文化的形态,都是以基督教的样式表现出来。不了解基督教,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中世纪。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着力探讨基督教在西欧从古典时代到迈向近代社会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停留在简单梳理王权与教权的此消彼长的斗争过程,而是将这一历程置于西欧封建社会秩序重建的历史大背景中,凸现出基督教这种超民族、超国家的思想在混乱中重构社会秩序时所具有的某种特殊优势。
2、 学情分析:对于高一新生来讲,本课的内容是比较生僻的,许多内容是学生不知道的。针对此种情况,首先是由教师提供各种形式的背景材料,来帮助学生构建起对本课的一个基本认识的框架;在明了充足的材料铺垫之下,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对基督教在欧洲早期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一个水到渠成的认识,同时又能够全面把握和理解中世纪欧洲二元体制存在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3、 手段解析:利用PPT展示各种形式的图文资料,同时配以体系清晰、内涵丰富的板书设计。
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加洛林王朝建立、丕平献土和查理加冕称帝等西欧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依存的重要史实;知道卡诺莎觐见、阿维尼翁之囚等王权与教权互相争斗的典型史事。
理解教权与王权互相依存、互相争斗与中世纪西欧社会秩序重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掌握从图片、历史文献中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学习通过典型事例透视社会基本状况的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能够以历史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认识所谓的“黑暗的中世纪”。不盲从传统观念,从文明发展史的高度来俯瞰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社会秩序重构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如何从中世纪西欧社会秩序重构视角来诠释王权与教权关系发展演进的历程
难点
如何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的高度来洞悉左右王权与教权关系变化的动因
教学环境资源
印刷资料
教科书
辅助材料
信息化资源
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
其他
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
一、课程导入:拿破仑加冕
提出问题:
拿破仑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地遵循中世纪西欧的传统,从罗马教皇那里获得名正言顺的帝国皇冠呢?中世纪的罗马教皇是怎样取得如此之高的特殊权威的呢?在中世纪西欧社会秩序的重建过程中,基督教会究竟发挥了怎样的历史作用呢?
二、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秩序真空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和蛮族入侵入手,展现当时的秩序失衡。
三、秩序――嬗变中的社会重构
呼唤新的社会秩序的“天问”:
无序的西欧大陆,在动荡中,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秩序。人们在阵痛中苦苦找寻着能够治愈社会创伤的灵丹妙药。这剂药方在哪儿呢?
解读材料:
“推翻罗马帝国的蛮族将古代文明……一扫而光,幸存下来的只有基督宗教和一些残破不全的城市。然而,在欧洲社会重建中,拥有高度文明进展的基督宗教对于当时尚处于文明低级阶段的蛮族进行了反征服。其结果,占领者和被占领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达到了和谐与共鸣。”
《基督教的神秘主义》王亚平著 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1版。
问题1:同学们,从医治社会创伤、重建社会秩序角度,你读到了什么呢?
教师总结的思想核心:西欧社会秩序的重建,是通过基督教这种特殊的黏合剂,将“尚处于文明低级阶段的”蛮族王权与“拥有高度文明进展的”基督教会巧妙黏合来实现的。
问题2、基督教具备了怎样的特殊优势,使得它竟然能将两种文化形态、文明发展程度都截然不同的势力集团黏合在一起?我们还是从教义中寻找答案吧。
“①全世界的人都是兄弟,一切信徒在上帝眼中一律平等。
②要去除卑鄙、贪欲、仇恨以及自私等情感,……以仁爱之心对待上帝,要待人如己。
③基督教的美德(是)―怜悯、仁爱、慈善、容忍……。
④上帝的信徒将在天国得救。”《世界中世纪政治史》
问题3、基督教的特殊优势在哪呢?
教师总结的核心内容:
基督教之所以会具有特殊粘合剂的作用,是因为,基督教所倡导的这种超个人、超国界的普世性的向善原则,为当时生活在蛮族西欧的各族人提供了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人生信条,使得“占领者和被占领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达到了和谐与共鸣”。
四、秩序――交互中的结构定型
(1)克洛维的皈依――交互的发端
王权与教权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2)丕平献土――交互的延伸
教会开始掌握世俗权力、介入重要政治事务;王权得到神化,权力已经突破了部落的限制。
(3)查理加冕――交互的完型
西欧新的社会秩序,在文化大整合中诞生,衍生出三类典型的西欧封建秩序体系:
第一,出现了建立在领主附庸和采邑制度上的封建政治体制;第二,形成了封建庄园的农村社区制度;第三,教会制度基本定型为世俗的教区制度和非世俗化的修道院体制。
五、秩序――角逐中的此消彼长
(1)秩序――角逐中教权膨胀:卡诺莎觐见
问题:为什么到了中世纪盛期,王权无可奈何地滑向谷底,而教权却如日中天呢?我们来仔细揣摩一下这张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
问题:在从封建政治体制本身作深入分析后。我们再来看看西欧的庄园制度会对王权造成怎样的影响?
“每个庄园都有自己的法庭、军队和行政管理制度,……庄园的领主对庄园内的农民享有司法权、征税权和政治统治权。……国王对此也无可奈何。”《世界中世纪政治史》
历经了几百年的文化整合所形成的西欧封建经济政治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已经包含了不利于王权强化的各种因素。相反,它却非常有助于超个人、超家庭、超国家的教会势力的发展。由此可见,11世纪以后的王权走向衰落、教权日趋膨胀,看似出乎意料之外,实则却在情理之中。
(2)秩序――角逐中的王权勃兴:阿维农之囚
问题:何以会出现如此戏剧性的大起大落呢?是怎样的无形之手将神圣的教廷推挤到偏远的小镇上呢?
还是让我们透过典型材料,看看当时的西欧社会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
“10 世纪以后,社会的安定和秩序为农业和各地区及各国之间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逐渐形成了……交易市场,产生出城市;那些居住在城镇,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人们就被称为“自由民”或“市民”,最初的资产阶级就是从这市民阶层中产生的。”――《世界中世纪政治史》
教师:谁来说说看,你观察到了哪些新变化?
问题:经济上的新变化必然要求政治上的新发展。我们仔细阅读下面这段材料,说说当时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对教权与王权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封建割据制约了商业的发展,领主之间的私战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因此,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消除封建割据,在政治上实现国家的统一,(必须)建立以王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的政府……王权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推到了权力的中心。”
问题:从材料中能够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教师总结:从略。
六、结束语: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