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诗序教案
详细内容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清文章线索,总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愚溪诗序》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
难点、重点
1.本文生词难句不少,文言现象较重,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既是读通课文的
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需要。
2.学习课文在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是领会文章高超的表达技巧的
关键。
教学过程:
一、柳宗元及其课文背景介绍(资料)
一柳宗元(773~819)
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
(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
动,并称“韩柳”。
生平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
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
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
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
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
向他求学问业者。
文学主张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
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
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
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
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当时文
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创作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
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古文大致为5类:
①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
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
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
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
佛教影响,尤其在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②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
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
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
《永某氏之鼠》)、《戊乌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
幽默讽刺艺术。
③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
《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
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④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汜潭记》、《钴汜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
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
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⑤骚赋。独具特色。《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
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
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
特深奥。
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
学说有所涉及。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
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
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
藏幽怨,同中有异。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本集及研究资料刘禹锡始编柳集《河东先生集》。宋代注本较多,韩醇《诂训柳先生文
集》为现存柳集最早本子。明蒋之翘辑注有《柳河东集》。事迹见韩愈《柳子厚墓志
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
(《中国大百科全书》)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
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钩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
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
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
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
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
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昌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
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
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
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
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子周六、周七,才三四岁。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
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旧唐书・列传卷第一百一十》)
二课文背景介绍
1.永贞变革: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宦官
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
实极为不满,于公元805年,即唐顺宗永贞元年,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变革”,并
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宦官
和官僚贵族的联合反扑下,只维持了146天便失败了。唐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宪
宗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王?,柳宗元也被贬为永州司马,并且终生不得量移,只
能老死于贬所。本文即作于永州任上。
2.永州与愚溪
永州,位于湖南南部,地处潇水,湘江两水汇合处,东接郴州,西南毗邻“两广”,古称零
陵,缘名于舜帝。当时的永州是一个荒僻的地区,但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流纵横,
衬托着一块块田野,风景雄奇美丽。
出永州市大西门,过黄叶渡到柳子街,街后有条小溪,水流淙淙,汇入潇水,原名冉溪。因
冉姓人家住在这里而得名;又说,从前溪水浑浊如黑染料,不能饮用,因而又名染溪。唐元
和五年间(公元810年),柳宗元迁居溪旁改名愚溪。明代地貌学家徐霞客曾留下游踪。
传说,自从柳宗元定居愚溪后,与当地人民一道筑堤治水。从愚溪的三处发源地----戴花
山、太古源、小桃源起,在数十里的水路中,受尽了千辛万苦,筑成了72座水堤。这一行动
感动了苍天。从此,两岸柳绿竹翠,溪水澄清,游鱼可数,溪底及两岸的石头,都变成了白
色,群众高兴地叫愚溪为“玉石港”。
柳宗元写有《冉溪》、《愚溪诗对》、《愚溪诗序》等诗文,他在《愚溪诗序》说“于是作
八愚诗,纪于溪石上。”诗刻何处,已无迹可考。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
愚岛,由于时代的变迁,也多不可复识,但愚溪风光,仍为游人向往。特别是深冬季节,雪
花纷飞,水天一色,西岸石木参差,寒鸭数点,宛然一幅绝妙画图,因有“愚溪眺雪”之
称,是“永州八景”之一(朝阳旭日,萍洲春涨,迥龙夕照,香零烟雨,恩院风荷,愚溪眺
雪,山寺晚钟,碧海蕉天)。
三“序”的文体特征
依附于作品或书籍的一种文章。又作叙、绪、序言、弁言、引等,今多称为前言。序的文
字,主要是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或者介绍作者的经历、创作的情况,以及
资料的来源、版本的情况,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或者对其中有关问题的研究和阐
发。序文可以包括以上各项内容,但并非每篇序文必须包括以上各项内容。序文是著作的判
词,又是读者的向导,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著作的情况和价值。中国古籍最早的序文,一般认
为是汉代人为《诗经》所作的《毛诗序》以及为《诗经》中每篇作品所作的《小序》。
序文可以列在作品或书籍的前面,如《诗经》每篇作品的“小序”即列在篇首,杜预《春秋
左传序》也列于书前;也可以列在书籍之后,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即列在《史记》篇
末,扬雄《扬子法言》的序文也列于书后。列于书后的序文称后序,又称书后,有的称为跋
文,一般称为后记。序文分为他序和自序两种。他序是由他人撰写的序文,撰序者可以是
作者同时人,也可以是其后的人;自序则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序文。外文译稿,又有译序。译
序同样有他序和自序。
除了依附于作品或书籍的序文外,还有单独成章的序文,成了独立的文体。序作为文体,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序传、赠序和寿序3种。序传体,是从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自序”生
发出来的一种文体,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即带有序传体性质;后来成为传记的文体,如三
国时即有《马钧序》。赠序是为与友人宴集或送行用以表达情意的一种文体,如李白《春夜
宴从弟桃花园序》、韩愈《送董邵南序》,便是这类序文。寿序是为人祝寿的文辞,自成一
体,如归有光《周弦斋寿序》。作为独立文体的序如今已不流行,今称“序”者多指作为图
书附件,依附于作品或书籍的序文。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有关课文:
高中第一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课本)。
高中第二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课本),房龙的《〈宽容〉序言》(课
本),王勃的《滕王阁序》(课本),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课本);孙中山的《黄花岗
七十二烈士事略》(读本),任华的《送宗判官归滑台序》(读本,赠序),韩愈的《送李
愿归盘谷序》(读本,赠序)。
高中第三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并序)》(课本),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课
本),韩愈的《愚溪诗序》(课本);袁鹰的《〈海天・岁月・人生〉序》(读本),鲁迅
的《野草・题辞》(读本),鲁迅的《白莽作〈孩儿塔〉序》(读本),文天祥的《指南录
后序》(读本)。
二、导入
1.曹雪芹的“顽石”与柳宗元的“愚溪”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把女娲补天的五色石,称为不能补苍天的“顽石”。何谓“顽”?
《广韵》云:“愚也。”《韵会》云:“痴也。”这些不同侧面的诠释,正好集中体现了顽
石及其幻形贾宝玉的基本性格牲:“顽愚”,“痴狂”。贾宝玉不谙封建社会的世故,不听
从封建家长的教诲,所以被称为“顽愚”,“痴狂”。那么,柳宗元又为何称溪流为“愚
溪”呢?让我们来认真的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2.诵读课文,数一数有多少个“愚”字
全文共445字,共有27个“愚”字。一篇短文,竟有如此之多的“愚”字,决非偶然。
――“作者以一‘愚’字贯穿全文,借愚溪风景抒发自已被埋没受侮辱、不得不愚的
悲愤之情。”文章以“愚”作为线索,是非常清楚的。那么,作者又为何对“愚”字如此
“情有独钟”呢?
3.我们还可数一数,在全文中作者用“愚”字给多少个事物来命名?
――第1段的“愚溪”,第2段的“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
“愚岛”,第4段的“愚者”。
作者又为何以“愚”来命名这些景物,还以“愚”来称呼自己呢?我们不妨来阅读分析课
文。
三、分析课文第1段
1.字词理解
灌水之阳(山南水北为阳)有溪焉,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流入于潇水。或曰:
冉氏尝居也,故姓(名词用作动词,定姓名,命名)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名
词用作动词,命名)之以其能(功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贬谪)潇水上。爱
是溪,入二三里,得(得到,这里译为“发现”)其尤绝(极,非常)者家(名词用作动
词,安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是溪,而名(名字,名称)莫
能(能够)定,土之居者犹□□然(争辩的样子。□:yin),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
溪。
译文:灌水的北面有一条溪水,向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人在这里住
过,所以这条溪水被称为冉溪。”也有人说:“这溪里的水可以用来染色,根据这种性能,
所以称它为染溪。”我因为愚昧而犯了罪,被贬谪到潇水边。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溪边往
里走了二三里路,发现了一个景色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了家。古代有个愚公谷,现在我
住在这条溪水旁,而溪水的名字没有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不能不换个名称,
所以替它改名叫愚溪。
2.文章分析
这一段交代溪水的方位及以“愚溪”命名的第一层原因。
⑴作者为什么把这条溪水命名为“愚溪”,从本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①“予以愚触罪”;②“古有愚公谷”。
⑵“愚公谷”(练习四)
――《说苑・政理》中的愚公其实并不愚,他之所以自称为愚,实际上另有所指。(对
黑暗政治到的抗议)“予以愚触罪”的意思是我因愚昧糊涂触犯了刑律犯了罪。作者又果真
是“以愚触罪”吗?不是。(见“永贞变革”)那么,这是一句牢骚话,更是对黑暗政治的
讽刺与抗议。言外之意,聪明人是不会去干那种所谓犯罪的傻事的。柳宗元因参加“永贞变
革”而“触罪”,不仅要连累妻子儿女,而且连自己居住的地方都要受到连类,这是一种多
大的不公平!
四、分析课文第2段
1.字词理解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北)行六十步,得
(得到,这里译为“发现”)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南流动),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
石错置(交错布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被动,受辱)焉。
译文:我在愚溪上游,买了个小丘,称为愚丘。从愚丘往东北方向走六十步,发现一处
泉水,又把它买了下来,称为愚泉。这愚泉有六个泉眼,都出自山下平地,泉水是往上涌出
来的。六股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我称它为愚沟。于是堆土彻石,堵住愚沟的狭
窄部位,形成了一个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它的南面是愚亭。愚池的中央是愚岛,岛上
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石头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的奇景,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辱
了它们。
2.文章分析
这一段介绍丘、泉、沟、池、堂、亭、岛的情况及以“愚溪”命名的第二层原因。
⑴这些丘、泉、沟、池、堂、亭、岛“愚”吗?
――愚溪周围的这些景色,有山丘,有流水,有泉、有沟、有池、有岛,有“嘉木异石
错置,皆山水之奇者”,除了自然景观外,还有堂、有亭等人文景观,所谓丘壑幽深,河流
蜿蜒,亭堂点缀于其间,何“愚”之有?
⑵然而,作者又为什么说“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呢?
――点明了这里的山水本来并不“愚”,只是“以予故”,才蒙受了“愚”的冤屈。如
果说文章第1段只是客观叙述,这一段作者把“愚溪”的命名与自己的联系起来:“予家是
溪”,而又“以愚触罪”。因此“愚溪”“以予故”而受“辱”。
五、分析课文第3段
1.字词理解
夫水,智者乐也。(化用《论语・雍也》的语句。)今是溪独(副词,竟然)见辱于愚
(见……于……:被动句式),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可以/用来)灌溉。又峻急,
多坻(chi,水中露出的高地)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因轻视而不肯做
不愿做),不能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云雨,无以(没有什么办法,没有什么用
来)利(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得利)世。而适(恰好,刚好)类于予,然则虽
(即使)辱(被动,受辱)而愚(形容词活用为意动,以……为愚,指称呼……为“愚”)
之,可也。
译文:水是聪明人喜欢的。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水道
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许多小洲和石头,大船无法驶入。它幽深浅狭,蛟龙
不愿住在里面,因为不能在浅水中兴云化雨,所以它对世人没有带来好处。而这些却正好与
我相似,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2.文章分析
这一段进一步揭示愚溪之所以“愚”的真实原因,即“愚溪”命名的第三层原因。
⑴“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无以利世。”
⑵作者为什么感叹“虽辱而愚之,可也”?因为“适类于予。”为什么说“适类于
予”?
――因为“无以利世”。溪之“无以利世”,在这一段里作者言之凿凿,而作者又为什
么自己是“无以利世”呢?那是柳宗元说自己不能为社会作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能为世人造
福。但这句话中还有话:柳宗元何尝不想“无以利世”?只是遭排挤、被贬谪,不能实现
“利世”的理想罢了。于叙述之中,包含著作者无限的悲愤与不满。
六、分析课文第4段
1.字词理解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宁俞,“武”是谥
号。此句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
也,其愚不可及也。’”意谓宁武子乃佯愚,并非真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明
智,通达,看得深远)而为愚者也。(颜子:颜回,字子洲,孔子学生。此句语出《论语・
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意
谓颜回听孔子讲学,从不提不同看法,好象很愚笨。但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不但懂得
孔子的话,而且还有所发挥,可见他不愚。)皆不得(能够,可以)为真愚。今予遭(逢,
遇)有道(有道:指政治清明的时代。),而违于理,悖(违背,逆而不顺。悖:bei)于
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夫然
(这样),则天下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能争是溪,予得(能够,可以)专(形容词活
用为动词,专有,独有。“专”后省略“之”。)而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名”后省
略“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