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三语文教案>2015届高考语文复习必修四A、B复习学案(人教版)

2015届高考语文复习必修四A、B复习学案(人教版)

详细内容

2015年学考复习语文必修四A、B复习案
2015年学考复习语文必修四A复习案(学生用案)
一、选择题(第1至12小题共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C )
A.苌弘(hóng) 忖度(cǔn) 提防(dī) 杳无音信(yǎo)
B.蟊贼(máo) 寒蝉(chán) 伺候(sì) 伺机而动(cì)
C.冠冕(guàn) 鱼翅(chì) 大度(dù) 残羹冷炙(zhì)
D.罪孽(niè) 诞生(dàn) 给予(jǐ) 咄咄逼人(duō)
答案C。( 冠冕guān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C )
A.破绽 戕害 玉玺 望帝啼鹃
B.伦常 愚妄 珠玑 鳏寡孤独
C.燥动 凝聚 惶恐 故弄玄虚
D.品尝 丰盈 老练 泾渭分明
答案C。(燥动一躁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开发新产品的试验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大家要做好充分准备,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B.滥挖天山雪莲这一行为日益猖獗,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C.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采取了“先找个窝,再做选择”的权宜之计,这种做法是我国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
D.现在很多学生不会学习,他们一头钻进了题海中,而放弃了对课本的钻研。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答案A。(A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B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C权宜之计: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D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D )
A.关汉卿,元代戏曲家,《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
B.曹禺的《雷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C.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主要有豪放(如苏轼、辛弃疾)和婉约(如柳永、李清照)两种风格。
D.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是纪传体史书,《史记》是断代史,《汉书》是通史。
答案D。(《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5.下列语言中有自相矛盾的一项是 ( B )
A.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放弃他的意见,我将选择其中的一种。
B.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依法处理。
C.运动员以惊人的速度跑到终点。
D.老师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良好而深刻的。
答案B。(“一触即死”与“违者依法处理”相矛盾。)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言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问,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6.对以“苇草” 为喻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
A.形象地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
B.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C.浩大的宇宙,随时都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
D.人像苇草一样能生了又灭,灭了又生,永远延续。
答案D。(设喻取苇草脆弱的一面,不是取其生生不息的一面。)
7.对于“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的含义和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作者把思想看做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
B.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
C.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D.人的物质、精神以及荣誉、地位等都依赖于人的思想而存在,一旦思想不存在,就一切不存在,就将失去人的尊严。
答案D。(“人的物质、精神以及荣誉、地位等都依赖于人的思想而存在”不符合作者原意。)
8.下列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从生理上讲,人就像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
B.因为人能思想,就区别于顽石或畜牲,就比能致人于死命的东西要高贵得多。
C.人虽然渺小脆弱,但有了思想就能变得坚强,就能被宇宙囊括,也能囊括宇宙。
D.人不能求之于空间,人要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
答案C。(“变得坚强“就能被宇宙囊括”不合文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高尚,不俗
C.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阴:暗中,暗地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答案B。(雅闻:常听说。雅,素常)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B.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②吾其还也
C.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①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②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答案C。(通过、经由。A.①虽然,②即使。B.①他的,②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D.①应验,②征收。)
11.下列划横线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B )
A.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B.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②戍卒叫,函谷举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案B。(①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省略句;②定语后置。A.被动旬。C.介词短语作状语,后置。D.宾语前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组是 ( D )
A.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去结交庸俗之人,也无意出仕为官。
B.张衡精于机械方面的巧思,致力于天文、气象的研算,因此被皇帝征召,于是他更精心于钻研天文、气象等方面的学问。
C.张衡研制成浑天仪后,又研制了候风地动仪,通过里面设置的机关,可以测定地震的发生和方位。
D.永和初年,张衡出京做河间相前,预先打听到河间的奸邪豪右,上任前将他们一举收擒,河间从此安宁了。
答案D。(不是“做河间相前”“预先打听”,也不是“上任前”;而是“衡下车”即初到任,“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阴知”是暗中查知。)
二、非选择题(第13至22小题。共76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⑴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⑵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用事实来检验,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⑵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⑶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4分)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曾说王维“诗中有画”,这首诗就是一个证明。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与村民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明月松间照”描写雨后山间皎洁的明月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表现了山间的明净;“清泉石上流” 描写雨后山问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更反衬出山中的清幽 。(2分)
“竹喧归浣女”写诗人所闻,少女们洗衣归来,竹林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朴实开朗的性格;“莲动下渔舟” 写诗人所见,渔民们出舟捕鱼,月色下的渔舟摇动着莲叶,生动地反映了渔民们勤劳质朴的品质。(2分) (解析:从语意是否恰当,要点是否全面计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章,完成16―19题。(15分)
走出地平线
贾宝泉
①记得少年时代,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
②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四周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大圆本是重合着的,是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唇痕。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和憨屈的气力,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③在村头的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及至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见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上。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就这样不离不弃,如影之于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④越是诅恨它,就越要揣摩它。我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中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在视力正常人眼里是地平线的地方,在视力不正常者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去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⑤诅恨一个原来没有的事物,其实是在诅恨你自己。
⑥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⑦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的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的身躯很魁伟,看到的也仍然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全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视物极限,你不会不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它的前导,走出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缓缓转动的风车木轮,还知道了太阳花又叫望日莲,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谢忱了。
⑧人之所以感觉到世界环闭,人生在世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
⑨想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是我敢断定,在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
16.指出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4分)
⑴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
限制和束缚人的天地。(2分)
⑵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的世界。(2分)
17.作者在第③段说“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第④段又说“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这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不矛盾。少年时的作者以为地平线是可以触及的,但是后来发现地平线可望而不可即,却又如影随形,所以感到被愚弄;(2分)地平线适应了人们居高临下的心态,所以对地平线的认识是一种安慰。这反映了作者对地平线的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所以不矛盾。(2分)
18.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走出地平线?(4分)
(1)人只有感到了地平线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地平线。(2)只有延展视野,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扩展自己的襟怀,冲破思想的牢笼才能走出地平线。
19.第⑦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作用。(3分)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1分)形象地表现了地平线的作用,地平线使“我”走出了狭窄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1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1分)
20.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陈光标,男,1968年7月生。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1990年参加工作,工商管理硕士,江苏
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陈光标带领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机械组成的救援队千里救灾,还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多年来他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从事大量社会公益活动,到目前为止,他已累计向社会捐赠款物13.4亿元,直接受益者超过70万人。9月5日,有着“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对外公布了一封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再度以高调的姿态响应“巴比”全球慈善捐助活动。公开信中表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将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全部财产。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社套上的广泛热议。
陈光标是一位企业家,而上述新闻侧重从他作为 慈善家 (2分) 来介绍,首先介绍了他 救灾捐赠(1分) 的行动,然后介绍了他身后裸捐 (1分)的打算。(第2、3空语意相似即可)
21.仿照下面的句式,写出一组句式相同的句子。(3分)
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坐在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仿写:(示例)我梦想,登上巍峨的泰山,在云雾的飘绕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我梦想,来到茂密的松林,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问照”的美景。(整体句式相同且语句通顺1分,恰当引用古诗句2分)
作文(4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孩子,把手伸进一个装满榛果的瓶里去,他尽其所能地抓了一把榛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榛果,又不能把手缩回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
旁边的一个人对他说:“你知足些吧!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一些,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来了。”
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放弃才能得到,但许多人却不明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一味地想要获得,不想放弃,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
请以“放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写作提示】放弃是另一种形式的选择: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放弃的,如虚名、小利,但有的东西却永远都不能放弃,比如尊严、责任等,这些都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通过一个人放弃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放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我们拒绝了游戏机的诱惑是为了获得优秀的学业,我们放弃了青春期青涩的果子是为了获得成熟的情感……
可以从放弃与获取的关系入手,展开自己的论述。

2015年学考复习语文必修四A复习案(教师用案)

一、选择题(第1至12小题共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C )
A.苌弘(hóng) 忖度(cǔn) 提防(dī) 杳无音信(yǎo)
B.蟊贼(máo) 寒蝉(chán) 伺候(sì) 伺机而动(cì)
C.冠冕(guàn) 鱼翅(chì) 大度(dù) 残羹冷炙(zhì)
D.罪孽(niè) 诞生(dàn) 给予(jǐ) 咄咄逼人(duō)
答案C。( 冠冕guān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C )
A.破绽 戕害 玉玺 望帝啼鹃
B.伦常 愚妄 珠玑 鳏寡孤独
C.燥动 凝聚 惶恐 故弄玄虚
D.品尝 丰盈 老练 泾渭分明
答案C。(燥动一躁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开发新产品的试验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大家要做好充分准备,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B.滥挖天山雪莲这一行为日益猖獗,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C.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采取了“先找个窝,再做选择”的权宜之计,这种做法是我国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
D.现在很多学生不会学习,他们一头钻进了题海中,而放弃了对课本的钻研。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答案A。(A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B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C权宜之计: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D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D )
A.关汉卿,元代戏曲家,《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
B.曹禺的《雷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C.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主要有豪放(如苏轼、辛弃疾)和婉约(如柳永、李清照)两种风格。
D.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是纪传体史书,《史记》是断代史,《汉书》是通史。
答案D。(《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5.下列语言中有自相矛盾的一项是 ( B )
A.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放弃他的意见,我将选择其中的一种。
B.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依法处理。
C.运动员以惊人的速度跑到终点。
D.老师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良好而深刻的。
答案B。(“一触即死”与“违者依法处理”相矛盾。)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言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问,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6.对以“苇草” 为喻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
A.形象地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
B.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C.浩大的宇宙,随时都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
D.人像苇草一样能生了又灭,灭了又生,永远延续。
答案D。(设喻取苇草脆弱的一面,不是取其生生不息的一面。)
7.对于“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的含义和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作者把思想看做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
B.因为人是高于 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
C.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D.人的物质、精神以及荣誉、地位等都依赖于人的思想而存在,一旦思想不存在,就一切不存在,就将失去人的尊严。
答案D。(“人的物质、精神以及荣誉、地位等都依赖于人的思想而存在”不符合作者原意。)
8.下列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从生理上讲,人就像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
B.因为人能思想,就区别于顽石或畜牲,就比能致人于死命的东西要高贵得多。
C.人虽然渺小脆弱,但有了思想就能变得坚强,就能被宇宙囊括,也能囊括宇宙。
D.人不能求之于空间,人要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
答案C。(“变得坚强“就能被宇宙囊括”不合文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高尚,不俗
C.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阴:暗中,暗地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答案B。(雅闻:常听说。雅,素常)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B.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②吾其还也
C.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①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②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答案C。(通过、经由。A.①虽然,②即使。B.①他的,②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D.①应验,②征收。)
11.下列划横线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B )
A.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B.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②戍卒叫,函谷举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案B。(①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省略句;②定语后置。A.被动旬。C.介词短语作状语,后置。D.宾语前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组是 ( D )
A.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去结交庸俗之人,也无意出仕为官。
B.张衡精于机械方面的巧思,致力于天文、气象的研算,因此被皇帝征召,于是他更精心于钻研天文、气象等方面的学问。
C.张衡研制成浑天仪后,又研制了候风地动仪,通过里面设置的机关,可以测定地震的发生和方位。
D.永和初年,张衡出京做河间相前,预先打听到河间的奸邪豪右,上任前将他们一举收擒,河间从此安宁了。
答案D。(不是“做河间相前”“预先打听”,也不是“上任前”;而是“衡下车”即初到任,“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阴知”是暗中查知。)
二、非选择题(第13至22小题。共76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⑴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⑵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用事实来检验,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⑵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⑶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4分)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曾说王维“诗中有画”,这首诗就是一个证明。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与村民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明月松间照”描写雨后山间皎洁的明月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表现了山间的明净;“清泉石上流” 描写雨后山问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更反衬出山中的清幽 。(2分)
“竹喧归浣女”写诗人所闻,少女们洗衣归来,竹林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朴实开朗的性格;“莲动下渔舟” 写诗人所见,渔民们出舟捕鱼,月色下的渔舟摇动着莲叶,生动地反映了渔民们勤劳质朴的品质。(2分) (解析:从语意是否恰当,要点是否全面计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章,完成16―19题。(15分)
走出地平线
贾宝泉
①记得少年时代,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
②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四周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大圆本是重合着的,是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唇痕。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和憨屈的气力,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③在村头的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及至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见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上。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就这样不离不弃,如影之于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④越是诅恨它,就越要揣摩它。我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中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在视力正常人眼里是地平线的地方,在视力不正常者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去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⑤诅恨一个原来没有的事物,其实是在诅恨你自己。
⑥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⑦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的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的身躯很魁伟,看到的也仍然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全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视物极限,你不会不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它的前导,走出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缓缓转动的风车木轮,还知道了太阳花又叫望日莲,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谢忱了。
⑧人之所以感觉到世界环闭,人生在世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
⑨想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是我敢断定,在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
16.指出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4分)
⑴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
限制和束缚人的天地。(2分)
⑵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的世界。(2分)
17.作者在第③段说“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第④段又说“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这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不矛盾。少年时的作者以为地平线是可以触及的,但是后来发现地平线可望而不可即,却又如影随形,所以感到被愚弄;(2分)地平线适应了人们居高临下的心态,所以对地平线的认识是一种安慰。这反映了作者对地平线的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所以不矛盾。(2分)
18.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走出地平线?(4分)
(1)人只有感到了地平线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地平线。(2)只有延展视野,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扩展自己的襟怀,冲破思想的牢笼才能走出地平线。
19.第⑦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作用。(3分)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1分)形象地表现了地平线的作用,地平线使“我”走出了狭窄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1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1分)
20.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陈光标,男,1968年7月生。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1990年参加工作,工商管理硕士,江苏
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陈光标带领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机械组成的救援队千里救灾,还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多年来他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从事大量社会公益活动,到目前为止,他已累计向社会捐赠款物13.4亿元,直接受益者超过70万人。9月5日,有着“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对外公布了一封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再度以高调的姿态响应“巴比”全球慈善捐助活动。公开信中表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将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全部财产。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社套上的广泛热议。
陈光标是一位企业家,而上述新闻侧重从他作为 慈善家 (2分) 来介绍,首先介绍了他 救灾捐赠(1分) 的行动,然后介绍了他身后裸捐 (1分)的打算。(第2、3空语意相似即可)
21.仿照下面的句式,写出一组句式相同的句子。(3分)
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坐在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仿写:(示例)我梦想,登上巍峨的泰山,在云雾的飘绕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我梦想,来到茂密的松林,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问照”的美景。(整体句式相同且语句通顺1分,恰当引用古诗句2分)
作文(4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孩子,把手伸进一个装满榛果的瓶里去,他尽其所能地抓了一把榛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榛果,又不能把手缩回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
旁边的一个人对他说:“你知足些吧!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一些,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来了。”
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放弃才能得到,但许多人却不明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一味地想要获得,不想放弃,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
请以“放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写作提示】放弃是另一种形式的选择: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放弃的,如虚名、小利,但有的东西却永远都不能放弃,比如尊严、责任等,这些都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通过一个人放弃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放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我们拒绝了游戏机的诱惑是为了获得优秀的学业,我们放弃了青春期青涩的果子是为了获得成熟的情感……
可以从放弃与获取的关系入手,展开自己的论述。

2015年学考复习语文必修四B复习案(学生用案)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第1至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罪愆(qiān) 樯橹(qiáng) 汗涔涔(cén) 羽扇纶巾(guān)
B.渑池会(miǎn) 鲁莽(mǎng) 酹江月(lèi) 万恶不赦(shè)
C.脑髓(suí) 弥补(mí) 棕榈树(lǔ) 丰盈饱满(yíng)
D.囊括(náng) 推衍(yǎn) 金规矩(ju) 枯燥无味(zào)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闲惠,也很规矩。
B.我的处境比戴着脚撩的叛徒还要难受。
C.对这些文章应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置疑或阐发。
D.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面青山环抱着一大片碧绿的湖水,平静的湖水如同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绿得透明而深邃,使人怀疑这究竟是不是水。
B.世博会展区的观众浩如烟海,他们穿梭奔走于各国的展览馆。
C.无论是马克思还是鲁迅,我们在读他们的文章的时候,都会发现他们引经据典,挥洒自如,将传统的资源化为自己的创造。
D.假如每个人都能做到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有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透过历史的烟尘,李白辉煌的诗篇和高尚的人格,放射着万丈光焰,没有什么屏障可以遮蔽它的光芒。
B.2006年金银彩色纪念币表面采用了热转印技术和剥光、喷砂的镜面处理,使得币面着色细腻,色彩逼真,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C.越来越多的进城农民工凭着优惠政策走上了创业之路,他们把国家贴息贷款的将近一半以上作为自己重新创业的启动资金。
D.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西部广大地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发展,能否做好水的开源节流工作是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关键之一。
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四大著名悲剧之一。剧情讲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B.“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形象地解说了宋词的两种不同风格。
C.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如“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倒置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倒置为“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D.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按人物分类作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泛指学术文艺)
B.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只有“几张”却用“挂”字,显得寒伧可怜)
C.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用“催进”、“传道”讽刺“送去主义”的卖国媚态)
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在“送去”方面改变了策略,比以前进了一步)
7.对以下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B.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C.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现代的”、“时髦的”的意思,这是一种幽默的说法,带有讽刺意味。)
D.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碰了一串钉子”,是比喻的手法,指鸦片战争以来请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B.以尼采“发了疯”进行类比推理,如果某些人仍然执迷不悟,妄自尊大,他们的结果也将如尼采一样。
C.“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揭示出“拿来主义”的含义及“拿来”的方法,观点鲜明突出。
D.全盘否定,毁坏文化遗产的是“昏蛋”;欣然接受文化遗产中有害成分的是“废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移中厩监。天汉元年,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①。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②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等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欲杀汉使者,或曰:“宜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o,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日:“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日:“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日:“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衿,与武决去。(节选自《汉书》)
【注】①汉使,指从前扣押的十多批汉朝使臣。②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竿,上饰牦牛尾。③受辞,审讯。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羝,公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岳父
B.绝不饮食。天雨雪…… 雨雪:下雨降雪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厚:向来交情深厚
D.因泣下?衿,与武决去 决去:坚决离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乃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①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日 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①少以父任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①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武的爱国气节的一组是 ( )
①汉武帝嘉其义 ②引佩刀自刺 ③举剑欲击之 ④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⑤律知武终不可胁 ⑥常愿肝脑涂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武出身于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后来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
B.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
C.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
D.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
二、非选择题(第13至22小题,共76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⑴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⑵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14.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每空1分,共6分)
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⑵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⑶东篱把酒黄昏后,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 (李清照《醉花阴》)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每空2分,共4分)
梅 花
苏 轼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梅花所处的环境是 、 (用诗中词语填空,2分),它却有着 、 的品格。(2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15分)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⑴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⑵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⑶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⑷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土来往的舟船,去时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
⑸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⑹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乐年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⑺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往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⑻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象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琅琅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⑼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⑽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涵。
⑾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籍。
⑿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运河水在静静流淌,虽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辱不惊了吧。回头看镇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因吧。
⒀雨又下起来了。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出别样的风致。石板也全都湿漉漉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
16.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了 ,这样写的作用是 、 。(3分)
17.本文标题是“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在文中表现“从前”的内容主要有三点,已概括了一点,请再概括两点:⑴小镇的经济繁荣;⑵ ;⑶ 。(4分)
18.第(11)段划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
(4分)
19.纵观全文,文章表达作者对悠久历史的赞叹,也表达了 ,还表达了
。(4分)
20.根据下列所给的信息,加以综合整理,用一句话给“社会保险”下个恰当的定义。(3分)
①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②它以国家为主体,通过立法手段设立保险基金。③它的对象是年老、患病、生育、伤残、死亡等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事业中断而失去收入来源的劳动者。④它通过社会对这样的劳动者给予物质帮助和补偿。



21.阅读下面一则小故事,在横线处续写上恰当的句子,表达出你的感悟。(4分)
有位军人曾经写到他在军中服役时看到的戏剧性的一幕。
一次,阿拉巴马州红色军工厂举行阅兵仪式。检阅官是位上校。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但当上校走到某位士兵面前时,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突然厉声命令道:“把口袋上的扣子扣好!”那位士兵非常慌张,结结巴巴地问道:“现在吗?长官?”“当然,马上!”上校回答。于是,士兵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把上校口袋上的扣子扣上了。



作文(40分)
22.以“发现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700字;
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15年临学考复习语文必修四B复习案(教师用案)

一、选择题(第1至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C )
A.罪愆(qiān) 樯橹(qiáng) 汗涔涔(cén) 羽扇纶巾(guān)
B.渑池会(miǎn) 鲁莽(mǎng) 酹江月(lèi) 万恶不赦(shè)
C.脑髓(suí) 弥补(mí) 棕榈树(lǔ) 丰盈饱满(yíng)
D.囊括(náng) 推衍(yǎn) 金规矩(ju) 枯燥无味(zào)
答案C。(脑髓(suǐ),棕榈树(lǘ)。)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D )
A.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闲惠,也很规矩。
B.我的处境比戴着脚撩的叛徒还要难受。
C.对这些文章应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置疑或阐发。
D.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
答案D。(A.贤惠,B.脚镣,C.质疑。)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三面青山环抱着一大片碧绿的湖水,平静的湖水如同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绿得透明而深邃,使人怀疑这究竟是不是水。
B.世博会展区的观众浩如烟海,他们穿梭奔走于各国的展览馆。
C.无论是马克思还是鲁迅,我们在读他们的文章的时候,都会发现他们引经据典,挥洒自如,将传统的资源化为自己的创造。
D.假如每个人都能做到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有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答案B。(A.硕大无朋:形容物体巨大,无与伦比。B.浩如烟海:可改为“人山人海”。浩如烟海:形容书籍、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多得无法计量。C.挥洒自如:比喻写文章、画画运笔自如。D.见贤思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A.透过历史的烟尘,李白辉煌的诗篇和高尚的人格,放射着万丈光焰,没有什么屏障可以遮蔽它的光芒。
B.2006年金银彩色纪念币表面采用了热转印技术和剥光、喷砂的镜面处理,使得币面着色细腻,色彩逼真,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C.越来越多的进城农民工凭着优惠政策走上了创业之路,他们把国家贴息贷款的将近一半以上作为自己重新创业的启动资金。
D.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西部广大地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发展,能否做好水的开源节流工作是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关键之一。
答案A。(B.成分残缺。“处理”后面应加上“技术”一类的词语,才能与前面的“采用” 搭配。C.表意不明。“将近”与“以上”前后矛盾。D.不合逻辑。“能否……是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关键之一”前后不协调。)
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D )
A.《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四大著名悲剧之一。剧情讲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B.“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形象地解说了宋词的两种不同风格。
C.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如“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倒置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倒置为“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D.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按人物分类作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
答案D。(《苏武传》的作者是班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泛指学术文艺)
B.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只有“几张”却用“挂”字,显得寒伧可怜)
C.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用“催进”、“传道”讽刺“送去主义”的卖国媚态)
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在“送去”方面改变了策略,比以前进了一步)
答案D。(“进步”一词是反语,是对这种媚外求荣的讽刺。)
7.对以下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B.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C.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现代的”、“时髦的”的意思,这是一种幽默的说法,带有讽刺意味。)
D.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答案B。(反语,鲁迅先生是反对这种“送去主义” 的。)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又碰了一串钉子”,是比喻的手法,指鸦片战争以来请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B.以尼采“发了疯”进行类比推理,如果某些人仍然执迷不悟,妄自尊大,他们的结果也将如尼采一样。
C.“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揭示出“拿来主义”的含义及“拿来”的方法,观点鲜明突出。
D.全盘否定,毁坏文化遗产的是“昏蛋”;欣然接受文化遗产中有害成分的是“废物”。
答案B。(中国如果盲目自大自夸,其结果将非常危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移中厩监。天汉元年,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①。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②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等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欲杀汉使者,或曰:“宜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o,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日:“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日:“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日:“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衿,与武决去。(节选自《汉书》)
【注】①汉使,指从前扣押的十多批汉朝使臣。②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竿,上饰牦牛尾。③受辞,审讯。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羝,公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岳父
B.绝不饮食。天雨雪…… 雨雪:下雨降雪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厚:向来交情深厚
D.因泣下?衿,与武决去 决去:坚决离开
答案C。(A.父辈、长辈。B.下雪。雨,动词,下。D.告别而去,“决”通“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D )
A.①乃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①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日 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①少以父任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①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D。(A.语气助词,表判断。B.介词,趁机。C.副词,因为。D.前者:介词,替,给;后者:动词,变成。)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武的爱国气节的一组是 ( B )
①汉武帝嘉其义 ②引佩刀自刺 ③举剑欲击之 ④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⑤律知武终不可胁 ⑥常愿肝脑涂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答案B。(①③不正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苏武出身于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后来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
B.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
C.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
D.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
答案C。(原文“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二、非选择题(第13至22小题,共76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⑴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旄节出使护送那些被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
⑵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反叛君主,离弃双亲,在蛮夷做投降的俘虏,要见你干什么?
14.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每空1分,共6分)
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⑵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⑶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每空2分,共4分)
梅 花
苏 轼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梅花所处的环境是幽谷、草棘(用诗中词语填空,2分),它却有着 坚贞不屈、傲然独立(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等词语)的品格。(2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15分)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⑴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⑵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⑶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⑷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土来往的舟船,去时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
⑸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⑹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乐年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⑺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往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⑻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象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琅琅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⑼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⑽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涵。
⑾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籍。
⑿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运河水在静静流淌,虽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辱不惊了吧。回头看镇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因吧。
⒀雨又下起来了。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出别样的风致。石板也全都湿漉漉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
16.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了 雨 ,这样写的作用是 首尾照应 、 引发感慨。 。(3分)
17.本文标题是“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在文中表现“从前”的内容主要有三点,已概括了一点,请再概括两点:⑴小镇的经济繁荣;⑵ 小镇的文脉深厚;⑶ 小镇的历史人物辈出。(4分)
18.第(11)段划线句运用了比拟和比喻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 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韵。(4分)
19.纵观全文,文章表达作者对悠久历史的赞叹,也表达了 对物是人非的惆怅,还表达了
对美好未来的憧憬。(4分)
20.根据下列所给的信息,加以综合整理,用一句话给“社会保险”下个恰当的定义。(3分)
①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②它以国家为主体,通过立法手段设立保险基金。③它的对象是年老、患病、生育、伤残、死亡等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事业中断而失去收入来源的劳动者。④它通过社会对这样的劳动者给予物质帮助和补偿。
答:社会保险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通过立法手段设立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年老、患病、生育、伤残、死亡等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事业中断而失去收入来源时,社会给予物质帮助和补偿的社会保障制度。(3分) (①格式正确,“社会保险是保障制度”这一主干正确,1分。②语句连贯2分)
21.阅读下面一则小故事,在横线处续写上恰当的句子,表达出你的感悟。(4分)
有位军人曾经写到他在军中服役时看到的戏剧性的一幕。
一次,阿拉巴马州红色军工厂举行阅兵仪式。检阅官是位上校。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但当上校走到某位士兵面前时,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突然厉声命令道:“把口袋上的扣子扣好!”那位士兵非常慌张,结结巴巴地问道:“现在吗?长官?”“当然,马上!”上校回答。于是,士兵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把上校口袋上的扣子扣上了。⑴这位军官一眼就看出了士 兵制服上的问题。却丝毫没留意自己制服的问题。⑵有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别人的缺点总是那样扎眼,对于自己的缺点却总是难以觉察。⑶别再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先处理好自己的缺点,再去善意地提醒、指正别人。(角度来自材料,言之成理亦可)
作文(40分)
22.以“发现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700字;
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写作提示】“ 发现”是什么?发现是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等,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或别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自己”则可以指自身的个性禀赋、精神特质、优势短板、价值实现等等。发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地认识自己,解剖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