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财务会计的比较(一)
详细内容
前阶段,我国实施ERP失败时,彻底的暴露了中西方财务会计的差异。本文由此事引出中西方财务会计的差异,并加以阐述。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直朝着日益国际化、全球化方向发展。我国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伴随我国自身的努力和对西方先进的理论文化的借鉴和学习。其中,在民国时期引进了记账,在20世纪90年代与会计惯例接轨的引进,在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中有着历史性的意义。这都对西方财务会计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使得中国的会计科学体系日臻成熟并逐步走向完善。
一、研究中西方财务会计的意义
中西方财务会计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各国会计准则趋同以及在建设全球会计准则的大环境下,构建国际趋同的西方财务会计框架势在必行,从而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并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二、中西方财务会计的国际趋同
(一)趋同的背景分析
1.GDP高速增长的需要
“世界迈一步,中国跨三步”,这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形象的描述。从1978年到2004年,我国CDP剔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增长9.4%,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速的3倍,位居世界之首。与高速增长相伴的是,中国GDP总量急剧扩张,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已经融入到全球经济血脉里,这就要求会计制度也必须跟上国际步伐。
2.应对贸易摩擦高发期需建立长效机制
中国加入WTO后,在后过渡期,关税和市场准入门槛将大幅降低,但是中外贸易却是摩擦不断,2005年有18个国家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63起,其中反倾销调查51起。应对反倾销的核心工作是会计工作。众所周知,欧盟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5条标准之一便是“企业建立一套符合国际西方财务会计准则且账目清晰的报表体系,报表应由独立的机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因此,我国需要一整套与国际西方财务会计准则趋同的新准则,这将为我国应对国际反倾销提供有利支持。
3.加快中国建立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步伐
西方财务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建设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于提升我国会计、审计质量,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争取国际社会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等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因此,建立统一、与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就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4.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势所趋
如今,在吸引国外企业来华投资的同时,大量中国企业正通过海外并购谋求扩张机会。但由于以往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对引进外资和实施“走出去”战略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将会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可以降低资本进入的风险,进一步吸引国际资本。
(二)趋同的主要内容
1.会计准则趋同
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亦即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在内容、结构体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趋同国际会计政策惯例,其中核心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2.会计管理体制趋同
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主要指会计组织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两方面趋同国际会计管理惯例;包括本国会计管理机构设置、企业会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模式、民间会计组织设置与运行模式,特别是中西各国都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计组织等。
3.执业会计惯例趋同
包括注册执业人员的认定、考核方法、机构的审批、民间审计的运作和监管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
三、中西方财务会计差异比较研究
(一)中西方对财务与会计关系基本表述的差异
1.中国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表述主要有三种思路:
第一种:“大会计观”。
认为会计包括财务甚至可以代替财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是管理的主体,财务是管理的对象,必须对财务实施会计管理。在我国会计学科体系设置上也与这种观点相符。
第二种:“大财务论”。
认为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会计只属于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反映和控制环节。这种观点是中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和实际做法。
第三种:“西方财务会计并行观”。
认为财务是一种管理工作,会计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主张借鉴西方的经验,从机构设置上将两者分开。考虑这一发展趋势,我觉得会计同财务在学科上应当有一个客观界限。
2.西方财务会计国家基本上认为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各自有其不同的理论体系。
在他们看来:“会计是一种技术,它是对财务性质的帐项,用显明的方法,以金额来记录、分类及汇总,并对其结果做出解释。”在英美国家的大型企业中一般将财务与会计机构分开,在财务副经理之下设有财务长与主计长,财务长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筹集资金、投资、股利分配、银行和保管、信用和收款及保险等;主计长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内外部报告、计划控制、经济评价、保护资产、税务管理、信息处理、内部审计等。
(二)中西会计准则制定的差异
西方财务会计主要靠"公认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进行制约,以美国为例是以"西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为依据,其特点是:强调超然、中立、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方法有较广泛的选择余地,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也较灵活。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由财政部统一负责,会计准则从研究立项到起草公布都体现了会计工作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特点,这与国外会计准则制定和发布强调超然独立的特点明显不同。
(三)中西会计核算计价基础的差异
西方财务会计的计价理论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在资产计价方面是遵循稳健性原则,可用原始价值反映,也可用重置价格,以及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方法按变现价格反映。我国财产物资计价要按取得时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普遍使用,并且在所得税法中规定用加速折旧法计算应税所得额,使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回收加快,可避免和减少投资风险。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平均年限折旧法,而只有少数企业,符合有关规定经批准方可使用加速折旧法,如电子计算机行业等。
存货盘存计价问题。西方制造企业多数用"永续盘存制"、商业企业则用"定期盘存制"(即实地盘存制),我国工商企业大多采用"永续盘存制",只是某些条件不具备的小型企业可采用"定期盘存制"。
(四)中西货币时间价值观念的差异
西方国家允许银行金融机构互相竞争,存、贷款按复利计算,利率不断升降。因而,企业在发行债券时经常存在按面值、溢价或折价发行,以及购买或发行的企业需要计算溢价或折价摊销问题。
我国银行存、贷款利率一律按单利计算,利率升降由国家统一规定、银行不得私自升降利率,我国企业发行债券利率固定不变,都按面值发行,不存在债券溢价、折价购买和摊销问题。
(五)中西会计核算形式的差异
西方财务会计经济业务编制的分录是采用全部按顺序登记"日记账"的方式,以后再将日记账中的会计分录再过入相应的总分类账。我国是采用记账凭证方式,把会计分录先登在记账凭证上,再按记账凭证登记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明细账,汇总记账凭证后再登记总账。至于现金,西方是包括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中国单指库存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