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赚钱故事>于贡仗义疏财

于贡仗义疏财

详细内容

子贡躬行儒学,克己自律。他追求做人要表里如一,“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既要“贫而乐,富而好礼,更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他经常散发家财救济困窘,连孔子也自叹不如。
《吕氏春秋》中,记述了一个。"子贡赎人”的故事。根据当时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国外沦为了奴隶,有人出钱赎回来,事后可以找国家报销赎金,并且国家还要给予表扬。有一次,子贡到别国做生意,就赎了一个同胞回来,事后却拒绝了鲁国支付的赎金。其人道主义的博大胸怀可见一斑。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崎4年),齐国大将田常欲举师伐鲁。地微人寡的鲁国危在旦夕。孔子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派子贡说齐放鲁。于贡不辱师命,先后多次周旋于齐、吴、越、晋、鲁之间,大智大勇,凭其三寸不烂之舌, 使“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成功地制造了“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的千古佳话。他后来长期担任鲁、卫两国宰相之职,成为儒家第一代弟子中至富与至贵者。
后来,有人称赞子贡贤于孔子,他则谦逊地说“我好比是砌若矮墙的院落,人们站在墙边一眼就能看清屋内所藏,先生则是那高墙探宫,只有走进去,才知富丽堂皇。”
子贡并没有超出儒商的发展规律,即拼搏、成功、奉献三个阶段。在刚一开始追求金钱的时候,他也是“穷则独善其身” ,把金钱当成一种实现其人生目标的条件,而在他“家累千金”之后,他也不忘“兼济天下”。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在回报社会的同时,自己也在得了回报。这就是子贡遵循的经商和做人的原则,也是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财富。坚信这一点的儒商,都耻于独富独贵,而喜于乐善好施、捐助公益,因为只有时刻保持这种信念,仗只疏财,才能对社会上存在的诸种不正之风,如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起到强烈的抵制作用,才可以使商业的运行更加纯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