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包装设计>商品设计与消费者的互动

商品设计与消费者的互动

详细内容

[摘要] 商品已不仅仅为了满足使用的需求,同时肩负着传达艺术信息的功能。一件优秀产品所透射出的文化品质可拉动市场购买力,也可以改变民众的消费观念。艺术已从殿堂潜意默化的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广大消费者产生了互动。

关键词:产品设计;使用功能;艺术性;附加值

在目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环境中,商品的流通已经冲破了区域性。丰裕的物质消费不断满足着人们的欲望,商品的基本功能逐渐消解了市场竞争力,随之而来的是更人性化,更细致入微的本性需求,商品的最终受众是“人”在功能服务之外尚有多元性,也就是还有多次价值。人的思维意识在不断的更新、变化,自然环境也在发展,人对已知世界的认识和人对自身的研究是历史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少的一部分。300年前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被当时理论界认为已经达到了人类认识天体规律的极限,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出现把牛顿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数倍,人类对大脑的研究、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基因工程”“克隆技术”把人类的探索引入了永无止境的领域,既然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都在不停的进化,而伴随人类生活的商品没有理由墨守陈规,在发挥使用功能的同时不敢越雷池。

1 产品成为艺术的载体

任何商品都具有各自的形态,大到轮船、火车、飞机,小到纽扣、药片。人类是创造产品的群体,经过市场流通使其成为商品。既然是人类的智慧结晶,也就免不了会流露出情趣所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它贯穿人们的一切行为之中,从两河流域到古埃及,从古希腊到罗马,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从商品时代到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渴望也不断增长,艺术多元化丰富了整个世界,而不仅仅停留在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纯艺术作品上,它波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商品的艺术性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商品作为艺术的载体经历了一个不自觉到自觉的淘洗过程,农业经济时代,商品的制造者就是设计者并无分工,工业化大生产改变了作坊式的运作,分工更细,更有组织,前期的设计工作必不可少,这些设计者大都是专业人员,他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敬业精神,他们在研究产品的同时也研究人和社会,从中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美的元素和规律,然后付诸于产品之中,使产品更实用、更经济、更美观——其中包括视觉美、听觉美、嗅觉美、触觉美和环境的和谐美。

2 商品的多样性

任何一件商品都具备艺术性,其中有两类,一是完全作为欣赏而生产的,如工艺品、艺术品。这类商品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实用功能,像壁毯、陶艺、雕刻、绘画等等。二是占人类生活主导地位的工业产品,其具有较强的使用性和一定的欣赏性,也是当前设计师主要的工作重点,这可以认为是功能与精神的综合。功能必须是第一位的,它在最大限度的发挥使用功能的同时,也给人以感官和精神上的享受,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也是对工业化进程提出的最高要求,在商品日益丰富的今天,竞争是必然的,仅对功能的不断完善在市场中已不占主导地位,这是技术的透明性导致的,而艺术性是有很大弹性的。但设计师不能走入误区。目前产品设计师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造型设计,这一部分工作一般由艺术设计人员完成,他们思想活跃,有激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机械设计师由工程师完成,他们理性、严谨、科学,但二者在工作时会各自为政,尽管都能尽职尽责,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极致,但缺少沟通与交流,其整合能力不强,顾此失彼,得不到最佳效果,完善的机械部分无法装入美丽的外壳,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是所有设计师面,S的挑战,也是现代教育的重点,因此我们提出“厚基础,宽专业”需要培养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逐步解决存在的矛盾,工业设计有诸多因素的制约:如耗材、环保、造价等等,这些都为设计师和工程师划定了范围,因此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分项解决、汇总、合成才能更好的完成一件产品,达到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3 产品设计中的文化

任何一件产品都会带有历史色彩和人文气息,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因为产品是人类创造的,它会潜移默化的携带当时的文化气息,这包括一些模仿和翻制的产品。产品中的文化是特定的,它也映射出时代的烙印,对研究产品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艺术、宗教、观念等社会状况,如:青铜器、陶器、家具、服装等许多在有限的文字记载中是无法了解的,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和渠道,更是产品发展体系中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设计源泉,产品中的文化是各地商品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同时也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体和中介,这在激烈的竞争中已经超出了商品本身,形成了文化的扩张和侵略,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认识,甚至是价值取向。历史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抵制过外来商品,其实商品的竞争不单是经济竞争,也是文化竞争。像国内销售的一些进口游戏软件,丑化中国人的形象,诬蔑中国军队,崇尚暴力,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使青少年在无意识中接受外来思想观念的冲击,这些东西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他们在设计编程和技术性方面有其新奇的卖点和挑逗性,如果我们的此类商品能从正面达到这种效果,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同层次的生产者会把自己的主观意识揉入到生产中,当人们有意识提升自身修养,并将融入产品中的这种行为被称之为生产者文化或企业文化,继而扩大化便形成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古今中外无不遵循这一规律,在应接不暇的商品社会,这种商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也是站稳市场的法宝。从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能体会到商品中的文化气息,中国的旗袍、唐装具有深厚的服饰文化,粽子、饺子是中国文化,麦当劳、肯德鸡是美国文化,比萨饼是意大利文化,“菊儿胡同”是中国文化,“索尼”、“松下”是日本文化,“通用”、“福特”是美国文化,“奔驰”、“奥迪”是德国文化。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