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包装设计>“包装”的负效应

“包装”的负效应

详细内容

说眼下已进入“包装时代”,这话有点调侃味儿,但“包装”的概念已从物的“衣裳”向人的“装潢”倾斜,倒也是实情。君不见,有些个“星”嫌国内“包装”不够味儿,便远渡重洋请洋人“包”,着港台“装”;或一年半载,或更长时间,离开“本土”去磨砺、修炼。可一俟“出炉”却人皆不识:他是谁?于是这“星”不再灿烂,“光”也似乎退尽……究其原委,主要是歌星舍本逐末所致,把个好端端的有特色的人儿“包”得失去了个性,“装”得只剩下嗲声嗲气……
  
  那些揣着商业目的的“包装公司”,动辄“买”下某“星”,却忘却了民族审美的习惯与国人精神消费的心理,把大街上做买卖的吆喝一字不改地“掺”给歌星。除了“包装者”、歌者自我感觉良好外,换来的却是台下一片唏嘘……
  
  还有那耍贫嘴的、扭捏的、不男不女的,统统记入“包装”的功劳簿,实际上是“衣”不得“体”。
  
  “包装”是“加工”而非“洗尽”。若本无功底,光靠“包装”,充其量也是“假冒伪劣”,若底蕴足,又何须“包装”?若还“差一截”包包装亦可,但不要舍本“经营”。否则,“包装”得再新鲜、体面,细品味却无独特之处,最终也还是“推销”不出去!

转载自: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