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同行--我的读书心得征文
详细内容
第一篇:《“与经典同行”读书心得征文比赛策划书》
“与经典同行”读书心得征文比赛策划书
活动引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广大大学生情操,引导读者走进图书馆,培养大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热情,积极构建书香校园,我校图书馆与校团委联合举办“与经典同行”---------“xx图书馆杯”读书心得征文比赛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征文主题
“与经典同行”-------我的读书心得
二、征文时间
xx年10月23日—xx年11月31日
三、参赛对象
全校学生
四、组织单位
策划主办:校团委、校图书馆协办:各系团总支
五、征文主题范围
参赛学生要紧紧围绕“与经典同行”-------我的读书心得这一主题,在此主题框架下自拟题目。参赛作品为读者对某本(部)书或某一篇文章读书的心得和感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及成长经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阐发读书对自身成长的意义与影响。参赛选手也可写出在您生活中,哪本书、哪篇文章、哪位作家给您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写下您的读后感。
六、征文要求
1.原创文章,真情实感,文责自负。严禁剽窃,一经发现,取消其参赛资格。
2.每篇作品需为单一作者,不接受联名投稿。
3.要求征文紧扣主题,主旨突出,真情实感。
4.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
七、参与方式
1.凡本校学生均可参加投稿,同一个人投稿数量不超过两篇。
2.投稿地址和方式:
采用网上投稿方式,各系参赛作者将作品及作者真实姓名、所在院系、年级及联系方式发送至各系团总支,由各系团总支组织初选,将入围作品(文后附各系入围作品最少篇数)集中发送至:。邮件主题请注明:“与经典同行”征文,稿件须word格式,以附件形式发送。与经典同行--我的读书心得征文。
八、奖项设置
12月初,图书馆将邀请有关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根据思想性、文学性、创新性、整体性、可读性在参赛作品中评选,分别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
优秀稿件将推荐到图书馆网站及图书馆宣传栏展出作品。对获奖个人和集体将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入围和获奖作者还可获得本学期社会实践成绩奖励(奖励办法:入围0.5分,优秀奖0.8分,三等奖1分,二等奖加
1.2分、一等奖1.5分)。
九、颁奖仪式(待定)
1.时间:xx年12月
2.地点:图书馆四楼报告厅
3.颁奖人员安排:图书馆、校团委领导
4.横幅:“与经典同行”-------“xx图书馆杯”读书心得征文比赛颁奖仪式
5.部分获奖选手获奖感言
6.流通部主任总结发言
图书馆校团委
xx年10月11日
第二篇:《我与中华经典日日诵征文六(2)班》我与中华经典日日诵(1)
说到这个《中华经典日日诵》啊!那可是大有来头;隐约记得这本书好像是
四年级才开始的,刚开始我对这本书不怎么感兴趣,当老师一把这本书发下来的
时候就布置下来每天要背两首。那个时候我只是草草地背,并没有怎样深入的去
了解这首诗的大意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后来才明白一首诗不只是会背,还要
学会去了解它,懂它。现在,我已经懂得了怎样去背一首诗。
虽然这种方法比较好,但是,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就是在背的时候去摘抄
一些好的词或者是你认为对自己有益的诗句。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
首诗的大意是:兴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祸害。我还将“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格言变成了自己的座右铭。
好的诗句或格言将陪伴我们一生,经典日日诵也会陪伴我的一生。
我与中华经典日日诵(2)诗,是一个多么美丽的词呀!他是华丽的,却又是多变的。
又是他是清新秀丽的,有时它是奢华无比的,有时他是耐人寻味的,有时他
是捉摸不透的。诗是中华名族的国粹。是先人留给后辈珍贵的遗产。诗可以让我
们陶冶性情,可以教我们做人处事,立身待人。
记得在小时候,我就很讨厌诗词。觉得只有生活平淡无奇的人才会去读诗·品
诗·回味诗。觉得古代的诗人一定是吃饱了撑的才来写诗。那时候躲诗就像躲瘟
神一样,跑起来就像一阵风。
启蒙我的第一首小诗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
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初觉不就是一首写月亮的小诗吗,有什么的。
后来一想:诶,不对,要是全都是写月色,后一句为什么又要写“低头思故乡”
呢?后来经过反复的阅读和思考后才明白了作者是借月色的美丽来反衬自己对
故乡的思念。
到了小学四年级后,配备了一本《中华经典日日诵》。这本书内容丰富,有
许许多多的名言名句名诗名词,还有古文,渐渐地,通过读诗,丰富了我的内涵,
使我明白了许多使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还增强了我理解古文的能力呢!
我与中华经典日日诵(3)
中华国学启蒙经典——《中华经典日日诵》。诵读中华经典可以感知国学那无穷的魅力。
知识是你学之不完,用之不尽的。我们的祖辈之所以没有多少文华是因为他们那时候没有什么条件学,而我们现在吸取知识的空间犹如大海里的小鱼可以行转自如。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啊!已经有千千万万的人用事实证明了这句话的精要。我们可以吸取许多方面的知识,《中华经典日日诵》这本书也是我们必定要吸取的一部分。
《中华经典日日诵》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奥秘和中国历史的悠久。这本书里讲解了许多道理。那一个个有益的道理融化了我那颗急躁的心,是我能安下心来学习,让我明白我现在唯一的使命就是学习。
多年以来《中华经典日日诵》一直以来陪伴着我,陪伴着我一起学习,一起在国学魅力中遨游。我真心地觉得这本书对学生的影响真的很大。
这本书中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精短古文”中的《礼记·中庸》博学审问。这里面讲了一个道理:广博地学习,详尽地提问,慎重的思考,明白的辨别,切实的实行。如果人们真能照这样子去做,即使愚钝之人也会明察,即使懦弱之人也会坚强。
“我与中华经典日日诵”相依相伴,乡身相随。它能让我无时无刻地感知中国文学的那无穷魅力。
我与中华经典日日诵(4)自上学开始,中华经典就一直伴随着我一起成长,有《三字经》、《弟子规》、小古文、古人的名言警句、古诗,其中我受益最深的是《弟子规》。
自从老师教了《弟子规》后我就知道了《弟子规》是古人所留下的精神,后人要传承下去。这不,之后的一件事,让我受到了爸爸妈妈的表扬。
去年的“五·一”劳动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杭州西湖游玩。那天,天气十分热,人也特别多,每个队伍都排得像一条长龙似的。这时,很多人都开始吃东西、喝饮料,由于那个果皮箱实在离队伍太远了,大家都不愿意多走几步,所以有很多人在那里“练习”投掷,有的人干脆把垃圾丢在脚下。这时,我想到《弟子规》里说:“事虽小,勿擅为。”想到了老师说,《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做的,而且要做得好,给周围的人做一个好榜样。于是,我便跑出了队伍把垃圾丢进果皮箱里,我又主动把果皮箱周围的垃圾捡起丢进果皮箱里。就在这时,整条队伍的人们为我报以热烈的掌声,几个蓝眼睛的外国游客对我竖起了大拇指,人们也自觉的把垃圾丢进果皮箱里。不一会儿,果皮箱周围就干净多了。因为这样,所以我就受到了爸爸妈妈褒扬。
从小事做起,一起弘扬我们的中华经典吧!
《相鼠有皮》读后感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我今天读了这首诗,颇有感想。
老鼠是丑陋的,令人厌恶的。中国人想出了众多词语来表达对老鼠的厌恶感。比如:贼眉鼠眼,鼠头鼠脑,鼠目寸光等等。可见老鼠是为人所不齿的。而这首诗的意思是:看那老鼠都有皮,做人怎不讲礼仪。要是做人没有礼仪,为何不死还活着?看那老鼠都有牙齿,做人怎不讲节制。要是做人没节制,不死还想等什么?看那老鼠都有肢体,做人怎能不讲礼。要是做人不讲礼,为何不快快去死?这首诗告诉我们:你看看,你看看,连老鼠这么丑陋的东西看上去都象模象样,虽然猥琐,可也无可挑剔!与经典同行--我的读书心得征文。
写这首诗的人就是想让老鼠成为一面镜子,让不讲礼貌、不守礼仪的人从老鼠身上照尽自己。同时也讽刺贵族,表示了人民对他们的憎恨和鄙视。这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诗,以鼠为源头,反复与人比较。
我们中国人看重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仁义道德、礼义廉耻;同西方人看重的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大有区别。我们几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正是以此为立国立家的根本的。堂堂礼仪之邦,当存懂礼用礼之人,方不狂我泱泱数千年文明大国之美誉。
读了这首诗后,我并暗下决心:往后绝对不做这样连老鼠都不如的人。我要做懂礼用礼之人,而不是遭人鄙视的老鼠。要做个懂礼仪、有礼貌的人,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第三篇:《阅读,与经典同行》与经典同行--我的读书心得征文。阅读,与经典同行
主持人开场语与经典同行--我的读书心得征文。
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书籍承载文化,传递文明,而与书籍相伴的阅读行为,使人们可以超越时空,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当前社会,图书出版业越来越发达,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与之相对,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应该选择读什么书?我们一起来听听王余光教授的看法。
坐在图书馆那明净宽大的玻璃窗下,阳光柔和地洒落在书桌上,或听着外面雨点垂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我们不仅感受着经典的魅力,也在体悟着时空的静谧。今天,我们阅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或许是完善自我的最好途径。
何为经典:需要具备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三个因素
说起阅读经典,首先就会碰到哪些作品可以成为经典这个问题。其实,所谓“经典”并没有定论。
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他所说的经典,相对于儒学的“经”而言,是广义的: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当代学者龚鹏程在《经学概说》一文中,讨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时说:一方面是经典本身的原因,因当它具有真理,足以启发后人,故为人所尊崇,视为恒经,乃不刊之理论。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圣典祟拜之中。在经典化及其竞争关系里,某些书虽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经典化;某些书,原亦平常,却在某一历史条件下经典化了。
先贤时哲所言,予人颇多启迪。
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
如果我们不讨论专业经典,仅就一般意义而言,那么经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影响力:
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那些成为经典的作品,无不在一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如《周易》、《孙子兵法》等。当然,影响力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期的与短暂的。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为名著。而影响力,应当说并不完全出自作品的自身,或者说绝对自然发生的影响力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形态、家庭、个人的素质和兴趣、老师与同学、环境以及广告等等。
时间性:
一部作品,或许影响一时,或许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被人顶礼膜拜,但时过境迁,很快就被人们遗忘或抛弃。经典,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经久而不衰。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我想它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广泛性:
我所理解的经典(非专业领域的经典),必须是广泛的,即它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如《诗经》、《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广泛的。《诗经》三四千年以来,它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有不少诗在今天还成为流行歌曲,像邓丽君唱过的《在水一方》等。
我想说,这三点,也就是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大概就是经典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宋代刻本《论语》
中国人的阅读传统:经典崇拜
中国悠久的阅读历史,形成了丰厚的读书传统,这种传统的积淀与承继,对后世读书人有着重要的影响,读书人在心理上和阅读的价值取向上无不受其支配。中国阅读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阅读的思想与方法,然而阅读的目的与动力还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读书人的阅读价值观。
首先,是“学而优则仕”。从孔夫子提倡读书做官,到《大学》中阐发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隋代初年创科举制度,到宋代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等,一个很鲜明的目的:读书以致富贵。这一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其次是勤学苦读。在中国阅读史上,勤学苦读的感人事例层出不穷,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等,这些故事曾激励过数千年来读书人发愤攻读,积极进取,其影响至今犹存。
第三,对文本的尊重。过去的读书人,往往都是藏书人或抄书人。印刷术在我国发明得很早,但印本书籍的流传仍不是很普及。宋代的雕版印刷术虽然已经流行,但印出的图书品种一般不是很多,或仅限于一些经史名著。在11世纪初期,《史记》、《汉书》等,一般读书
人还要靠手抄。古代中国读书人的抄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过去的学者认为,好书当抄,抄书有益,抄书也是一种读书与学习的方法。书既不易得,读书人对书的敬重与珍视是可想而知的。清代藏书家孙从添在所著《藏书记要》中的一段记叙,颇能反映读书人的一般心态。他说:
且与二三知己,与能识古本今本之书籍者,并能道其源流者,能辨原板翻板之不同者,知某书之久不刷印、某书之止有抄本者,或偕之间访于坊家,密求于冷铺,于无心中得一最难得之书籍,不惜典衣,不顾重价,必欲得而后止。其既得之也,胜于拱璧。即觅善工装订,置之案头,手烧妙香,口吃苦茶,然后开卷读之,岂非人世间一大韵事乎?
书不仅因贵重而加珍视,同时,书也是读书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明代一学者曾说:可无衣、可无食,不可以无书。衣食本是不可无的,这里只是想表明书的重要。读书人常常嗜书如命,并从中获得乐趣。在读书人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所构建的私人阅读空间,书房的内外环境、买书、藏书、借书、抄书、读书,某些读书人的如痴如疯,正是中国阅读史中最具特色和感人的篇章。
书籍是读书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籍中,经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读书人心目中,经典具有力量,经典或阅读经典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唐代魏征在《隋书经籍志序》中,对经典的力量与象征意义作了极为精彩的概括,他认为:经籍是圣贤智慧的结晶,可以用来领悟宇宙的奥妙,探究天地、阴阳的消息,端正世间的纲纪,弘扬人类的道德。经籍显则可救济世人,经籍藏则可独善其身。读经籍可令人进步,否则就会落后。成大业者能推祟经籍,则将有令人敬重的光明德性;普通人能以经籍为念,则将为世人所重。统治者若要树立政声、显扬德威、敦励教化、移风易俗,哪有不从经籍而来呢?
首先,经籍是知识的宝库,古今中外的读书人,在这方面都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经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弊的,人的天分不同,贤或不肖,读书都会各有所获。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说:假使我们所有机器和工具,连同我们所有的主观知识都被毁坏了,然而,只要图书馆和我们从中学习的能力依然存在,我们的世界就会重新前进的。经籍贮存知识,并为人们的创造提供基础。
其次,在中国科举时代,经书,特别是四书五经,再加上朱熹的注解,一直成为科举的最重要的教科书,成为读书人踏入官场的阶梯。千余年间,读书人无不深受其影响。第三,经籍有助于甚或影响着国家的治理。我们现在是否能同意这一看法并不重要,至少我国古代学人是这样看的。司马迁在谈到《春秋》时说,《春秋》明辨人事经纪,判别嫌疑、是非、善恶,以宣扬王道,是一部政治、百官之大法,人伦、礼义之大宗,有国者、为人臣者,都不可不知《春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著书立说和史学研究,而是极具政治目的的。他在给皇帝的《进资治通鉴表》中称:该书“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又说,通过此书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资治通鉴》成为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颇受当朝皇帝的赏识,对后世皇帝及大小官员也有很大影响。即便在20世纪,有些人认为该书也是公务员必读的。
第四,经籍有益于国家的治理、信仰的确立和教化的形成。
第五,经籍或读书具有象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地位、权利或特征。
第四篇:《读经典的体会》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而古人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曾子就曾说过这么一句经典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曾子说的很有道理,每天反省自己,就是在自我督促,使自己的学业大有进步,也会拥有更多的朋友。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那是五年级上学期的事。那时候,我每上完英语课,回到家里是从来不读的,甚至连书也懒得打开,结果到了期末英语考试那天,我一篇课文也读不下来。同学们的嘲笑声此起彼伏,深深地伤透了我,我甚至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可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我一直按照那句“传不习乎”来督促自己,到了下半学期,我几乎上完英语课回家,没有哪天不跟着磁带一遍遍地读地课文的,我不为什么,只因为那些嘲笑我的同学点燃了我的斗志,我要证明给他们看,我能学好英语!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