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篇一:《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提高课)》
《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万水千山B、远征难A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④看录像,谈感受。
⑤读出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板书:机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读。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喜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么?
③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④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
1、读全诗。
2、积累,试背。
3、拓展:《清平乐·六盘山》。
4、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
五、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只等闲
无畏乐观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提高课)
周利芬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透过诗句领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课前板书课题)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生1:从1934年开始,1935年结束,经过了11个省。
生2:长征一共走了二万五千里。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出示课件),这就是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主力红军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躲避天上敌人飞机的侦察轰炸,地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3)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齐读。)
(4)“七律”写明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长征是这一首诗歌要写的内容,中间用一个间隔号分开,大家读的时候,要在这里停顿一下,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再读课题)
二、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1.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老师先来考考大家。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将诗中的新词语用另外的颜色标出来。)(指了两名学生,读得很准确。)
师:词语都会读了,谁愿意来读读整首诗呢?
(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了解押韵。
示诗歌(将每一句最后一个字改变颜色,并写上拼音):
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颜色不一样的字的韵母,你有什么发现?
是呀,使我们的诗歌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更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课文多熟练呀,看来,同学们课前花了很多时间来预习,这个学习习惯真好。
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翻开课文136页,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好,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适时理解下列词语:
①等闲:平常的小事。五岭:五座山岭。
②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三军:指红军战士。
③腾细浪:翻腾的小浪花。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④磅礴:气势雄伟走泥丸:滚动的小泥球。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万水千山:A
红军长征,走的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要翻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大河,还要爬雪山、过草地,更要时刻准备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困难重重。
B、远征难:
(有多远?二万五千里)这么远的路途,就靠两只脚走路,路途遥远,非常艰难。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你能把这征途读得更加遥远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
只等闲:
“等闲”是什么意思呢?(平平常常的小事。)
在我们生活中,哪些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呢?
把跨越万水千山当作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的小事,在红军战士的眼里,这些困难太普通了。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我们读好前面这两个词语后,可以把后面部分读得轻松一些,这样就更能体现不怕难了。)
2、把远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当作平常的小事,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胸襟啊。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到具体的诗句中去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吧。
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当你读到“五岭逶迤”这个词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边板画边介绍:五岭山脉,山势起伏,绵延1000多公里,一眼看去,除了山岭还是山岭。走这么远的路途,就是平坦的大路,也让人觉得艰难,更别说翻山越岭,更别说还得和敌人周旋。)
你能读读这个词语,读出“五岭连绵起伏”的感觉吗?
(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你就能读得更好。)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
(师边板画边介绍:磅礴的乌蒙山,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有4200米,直插云霄。4200米有多高?九峰公园旁的山最高的那一座有多高?529米
这样一算,乌蒙山的最高峰就有7座这样的山叠起来了。
在脑子里把这七座山往上叠吧,看着这样的山,能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1:哇,那这座山就太高了,爬得上吗?
师:从你的感叹中让我觉得山太高了,难。
生2:这座山太雄伟了。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板画)
B、走泥丸
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板画)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耸人云端的悬崖,这是写金沙江两岸的山势非常险峻,江水拍打着悬崖,渡江非常艰难。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课件:铁索桥静止画面)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也叫泸定桥,谁了解泸定桥?
②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就是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1:哇,看一眼就叫人害怕呀!
生2:这样的桥怎么过呀,真让人心惊胆颤啊!
生3:太让人害怕了。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④看录像。
⑤谈感受: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生1:这场战斗太激烈了!
生2:红军战士真勇敢啊!
生3:我为红军战士感到自豪!
⑥读出感受
师: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回想起这场战斗还是心有余悸,但英勇顽强的红军还是克服困难,渡过天险,取得了胜利,读出你的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想知道红军是如何巧渡金沙江的吗?(出示课件:录音)
③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机智勇敢)板书:机智勇敢
④当敌人的追兵赶到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想到这里,红军的心理怎么样?(高兴)你能把红军的高兴读出来吗?朗读。
⑤是啊!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真是开心啊!读。(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篇二:《国家优秀教案设计《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标》中关于阅读的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自主质疑,并凭借自读感悟、交流释疑,理解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第6单元的20课
教材分析: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及长征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指名回答
2.这一课我们继续去领略英雄们的豪迈气概。齐读课题。
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能初步体会到长征的千难万险及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本环节设计得虽然朴实,却能紧承上一节课的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知识,调动学生情感,融入特殊的学习氛围,为更好地学文作铺垫。】
二、学习课文首联
1.自由读首联,看看首联中哪个词语与课题相照应?(读完指名说“远征”)
2.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红军长征历经了多少路程(二万五千里)。要走完这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3.面对困难红军怕不怕?文中的哪一句说明了这一点?(“红军不怕远征难”)
4.如果你们就是不畏艰难的红军战士,你们会怎样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不怕”二字。
5.第二句中的哪个词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艰难?(理解“只等闲”:只是很平常的事)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只是很平常的事?(翻越万水千山)
7.指导朗读:用平淡的语气读“只等闲”
8.学生互读首联,相互之间说说首联的含义。
9.指名读首联,想想首联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充分阅读,为下一步理解诗句奠定基础。】
三、学习课文第二联
1.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千山万水。自由读第二联。
2.你了解五岭和乌蒙吗?请同学们看,这就是弯弯曲曲连绵起伏、长达数千里的五岭,(用简笔画画出“五岭”的直观示意图)这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样子可以用诗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逶迤)
3.那乌蒙山又是怎么样的呢?(山很高,气势很雄伟,那么险峻)你能不能读好?读出你理解的“逶迤”和“磅礴”。
4.哪些词说明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腾细浪”、“走泥丸”)
5.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指名说)
6.同桌说说第二联的诗意,指名说:
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就像滚动的泥丸。
7.要知道这些山可都是海拔在3000米左右的高山峻岭啊!这样连绵起伏的群山,这样气势雄伟的高山怎么就变成了细浪、小泥弹珠?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什么样的品质?(板书:英雄乐观)
8.这一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展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指导朗读:重读“逶迤”、“磅礴”,轻读“腾细浪”、“走泥丸”,这样就可以突出长征的艰难、突出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
9.面对这样的险山峻水(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出问题,读出感情,读出精神,当今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知识发展的课堂,这一设计,在帮学生梳理诗的结构过程中,巧妙的渗透了长征精神。看似简单一笔,却体现了语文即生活,语文与时俱进。
四、学习课文第三联
1.(过渡)如果说第二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第三联就是万水的说明。默读第三联,然后说说金沙江和大渡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多媒体出示金沙江和大渡河图片)
2.(手指图片)这就是金沙江,你看到了什么?(理解“水拍”和“云崖”)金沙江水浪滔滔,不停拍打着两岸直插云霄的峭壁。如果让你过这样的江,你会有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怎么会是暖的呢?板书:暖)请同学们联系一下曾在这里发生过的著名的战斗想一想?为什么暖?因为什么暖?(结合相关资料讨论归纳).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敌人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我军北上。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六十多名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主要的渡口,使大部队巧渡成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3.除了天气的温暖,还写出了心里暖,高兴、喜悦。请你也带着这样的语气读好它。
4.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让我们看一看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吧!⑴(出示图片)这就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你看到了什么?
⑵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铁链高悬在湍急的河流之上。这样的桥,让你过去,你心里会感到怎么样?你能理解“寒”了吗?
⑶说说诗意。
⑷学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⑸此时此刻,你又怎么理解这个“寒”字?
5.谁愿意用朗读来表达这种智取的喜悦,面对恶战的勇往直前?──齐读。
6.面对这样的险山恶水(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对“暖”和“寒”的理解及其意境的体会,是学生比较难把握的,所以在学习这两行诗句时,通过借助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具体的事件、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以及对红军战士情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小结第二、三联
1.这两联分别写了两处山和水,长征中红军战士只跨越了这两处山水吗?(结合资料作补充)
2.除了这些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红军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3.小结:
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有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齐读)
在这一环节的小结中,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红军战士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六、学习第四联
1.红军将士翻五岭,越乌蒙,巧渡金沙,飞夺泸定,之后又翻越了5座大雪山,8月渡过了荒无人烟的大草地,9月来到了高4000米左右的岷山,即将踏上长征最后的征程,翻越这座雪山后,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指读──齐读。
2.谁已经理解这句诗的大意了?
3.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过了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4.这里的“三军”就是指什么?
翻越岷山对红军将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同学们请看(多媒体出示资料):
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5.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6.面对牺牲,面对死亡(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以“不怕远征难”为主线,呼唤情感,唤醒感知,给学生以教育。课堂中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把学生领进那个战争年代,再现当时情景,加深了学生对“难”但“不怕难”的感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材料补充,学生的情感思维被激活了,受到了情感的启迪,思想的启迪。】
七、总结全诗
1.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征,它撤出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路途时,有近10万之众。而到达陕北时人数已不满8000人,但是这支部队经过了长征的洗礼,已构成了一道钢铁长城,毛主席正是为这一座钢铁长城叫好,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这一座钢铁长城是用什么构筑起来的吗?指名说。
2.这样壮丽的诗篇,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大家练习把它背下来(自由背)谁愿意来背诵一下(指名背)
背诵这首诗(齐背)
3.总结:
篇三:《《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一、初读感知(10分钟)1、同学们,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字正腔圆,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每句诗的意思。待会儿与同学们交流,现在请先拿起笔,边默读边
思考边做一些简单的笔记。(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研读,你读懂了哪句诗?2、读出韵味。a课题的味道
真不错!同学们,读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比如《长征》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征”(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这“长征”可是有二万五千里啊!再听老师这样读“长——征——”,有感觉吗?
学法渗透:所以,一定要敢于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谁也来读一读这题目。
b诗的味道
还有读得更好的吗?
对,带着这种感觉请你再读读这首诗。慢一些。c范读
下面老师也来读读,当然,我读的是自己的感觉和味道。仅供参考!
d再次齐读,读出味道。
谢谢同学们。来,我们一起读,相信大家也能读得非常好!坐直了,读慢些,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读出诗的感觉和味道来。
二、读懂诗的大意(15分钟)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同学们,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请同学们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预设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a、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b、这儿有段资料,我们特别留意一下其中的几个数据。(指名读)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透过资料,我们也明白了远征——难!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c、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预设2):你还读懂了哪句诗?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a、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b、“五岭”就只是一座山吗?文中怎样解释?“乌蒙”又是一座怎样的山?所以,还可以这样填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
c、“腾细浪”“走泥丸”又如何理解?
d、看,这就是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翻越它们可谓是千辛万苦。可为什么到了红军的眼中却成了“细浪”和“泥丸”呢?(“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e、那么该如何读好这两句话呢?也就是哪里要轻读,哪里要重读?谁能来读给大家听听?
f、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读这两句话。预设重点3):你还读懂了哪句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a、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