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素材
导航

苏轼的故事

2020-12

【篇一】苏轼的故事关于苏轼的爱情故事

有人说一个人的命运主要由两次机会决定,一是出生,二是升学及就业;若是女子,还有第三次机会,就是嫁人。出生是由上天决定的,生于豪门,就是大家闺秀;生于穷户,就是小家碧玉。升学及就业,也受种种因素牵制,不见得皆由人意,唯有嫁人,主动权基本操纵在自己手中。

近代女子为文而名声最盛者,非冰心莫属,她曾评述最佳男人应“情”“趣”“味”兼备,寻常男子,能具其中之一已是难得,三者兼备者,真是少之又少。

先说“情”。人若无情,不如草木,一个人之可爱与可敬,全在于其之真情,才高如顾城,却以利斧劈死相濡以沫的妻子,这样的男人,为他心寒都来不及,想说爱他,确实不容易。中国古代的男人,把忠孝节义看得重于一切,与妻子的情谊,看得最淡,如《三国》《水浒》中的英雄好汉,以同性的眼光看去,确实值得钦敬,以异性的眼光看去,未免心中酸涩。所幸,苏轼是有血有肉的人,并非这样有义无情的英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是苏轼在妻子王弗去世后十年写下的悼亡诗。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本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谁料一朝弃我而去,从此幽冥隔世,轩窗凄然一面,醒来却是幽梦一场,隔着近千年的时光,我们仍能感受到词人无尽的悲痛。天不假年,苏轼先后三位王姓妻子,却都弃他而去,没有一人伴他走完生命的旅程。“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据说这是苏轼怀念最后一位妻子兼红颜知已王朝云而作,晚年丧妻,形只影单,潇潇暮雨,多少落寞与孤独,只向琴中倾诉。自古男儿多薄情,多少男子老婆还活着,就巴不得她赶快死去,有几人似苏轼这般深情?

再说苏轼之趣。据传,丞相王安石曾大发宏论:“四马为驷,天虫为蚕,古人造字,定非无义。”苏轼问:“鸠字九鸟,可知有故?”王安石欣然请教,苏轼答:“《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爷带娘,共是九个。”这样妙答,真让人不由大笑。据说苏轼有一妹,聪明才智不亚其兄。苏轼大胡须,长下颏,妹妹高额头,深眼窝。兄妹互相取笑嘻戏。妹妹笑哥哥:“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哥哥笑妹妹:“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边。”“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兄妹对诗,何其有趣。这些故事不见得件件真实,苏轼之机敏与幽默,由此却可窥一斑。幽默之人,往往是最体贴与富有理解力之人,也唯有这种人,方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寻出无尽乐趣,一本正经的道学先生,与无情有义的英雄一样,是供外人钦敬的,不是值得自家人喜欢的。

一个人有情有趣,已是难得,但若无味,日日相守,终嫌其浅薄。我们且看苏轼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么豪迈;“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多么俏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又是多么空濛清幽。苏轼还是两宋第一位大书法家,其行书笔墨浓郁,不似王羲之行书的空灵优雅,不似颜真卿楷书的端正森严,也不似张旭草书的狂放飞舞。苏轼之书法有筋有骨,厚重洒脱,一如他的词句。苏轼不仅词文书法尽佳,流传至今的东坡肉,东坡肘子,更不知让多少人垂涎欲滴。词句好,是文学品味高;书法好,是艺术品味高;饮食讲究,是生活品味高。这样三味俱高的男人,请问世间有几?

若能嫁于苏轼,花前月下,与他品诗论词,此乐何及!敛袖研墨,看他潇潇洒洒地写字,此乐何及!待他离去,仿他字迹,狗尾续貂,拊掌而笑,此乐何及!闲来无事,与他闲敲棋子,探讨食谱,此乐何及!羡慕朝云,嫉妒朝云,十二岁到苏轼身边,一守二十余年,不知朝云作何想,我们却总觉得,她是世间第一幸福的女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寂寞沙洲冷——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

寂寞沙洲冷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惟见幽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在广南东路的惠州(今惠州市)白鹤峰的几间草屋内住着一位两鬓飞霜的老人和他的家属。白天,他在草屋旁开荒种田;晚上,在油灯下读书或吟诗作词。这位老人便是当朝名臣苏轼。他的大半生都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由于他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所以一再遭贬。哲宗元佑八年(1093),所谓的新党上台,他们把苏轼当作旧党来迫害,一贬再贬,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苏轼感到北归无望,便在白鹤峰买地数亩,盖了几间草屋,暂时安顿下来。

说来也怪,每当夜幕降临之时,便有一位妙龄女子暗暗来到苏轼窗前,偷听他吟诗作赋,常常站到更深夜静。露水打湿了她的鞋袜,而她漠然不觉,还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听到会心处她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小声吟读,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俨然一位老学究。这位夜半的不速之客很快就被主人发现。一天晚上,当这位少女偷偷掩至之时,苏轼轻轻推开窗户,想和她谈谈,问个究竟。谁知,窗子一开,那位少女像一只受惊的小鸟,撒腿便跑,她灵活地跳过矮矮的院墙,便消失在夜幕之中。

白鹤峰一带人烟稀少,没有几户人家,没有多久苏轼便搞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在离苏轼家不远地方,住着一位温都监。他有一个女儿,名叫超超,年方二八,生得清雅俊秀,知书达礼,尤其喜爱阅读东坡学士的诗歌词赋,常常手不释卷地读着,苏公的作品她都背得很熟,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她打定主意,非苏学士这样的才子不嫁。因此,虽然过了及笄(十五)之年,尚未嫁人。自从苏轼被贬到惠州之后,她一直想寻找机会与苏学士见面,怎奈自己与苏公从未谋面。苏轼虽然遭贬,毕竟还是朝廷臣子,而自己是一个小小都监的女儿,怎能随便与人家见面呢?况且男女有别。因此只好借着夜幕的掩护,不顾风冷霜欺,站在泥地上听苏学士吟诗,在她,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苏轼了解真情之后十分感动,他暗想,我苏轼何德何能,让才女青睐一至如此。他打定主意,要成全这位才貌双全的都监之女。苏轼认识一位姓王的读书人,生得风流倜傥,饱读诗书,抱负不凡。苏轼便找机会对温都监说:“我想在王郎与令女之间牵根红线,让令爱早遂心愿。”温都监父女都非常高兴。从此,温超超便闭门读书,或者做做女红针黹,静候佳音。

谁知,祸从天降。当权者对苏轼的迫害并没有终止。正当苏轼一家人在惠州初步安顿下来之时,绍圣四年(1097)四月,哲宗又下圣旨,再贬苏轼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琼州远在海南,“冬无炭,夏无寒泉”,是一块荒僻的不毛之地。衙役们不容苏轼做什么准备,紧急地催他上路,苏轼只得把家属留在惠州,只身带着幼子苏过动身赴琼州。全家人送到江边,洒泪诀别。苏轼想到自己这一去生还的机会极小,也不禁悲从中来。他走得如此急促,他的心情又是如此的恶劣,哪里还顾得上王郎与温超超的婚事呢?

苏轼突然被贬海南,对温超超无疑也是晴天霹雳。她觉得自己不仅坐失一门好姻缘,还永远失去了与她崇敬的苏学士往来的机会。从此她变得痴痴呆呆,郁郁寡欢。常常一人跑到苏学士在白鹤峰的旧屋前一站就是半天。渐渐她连寝食都废了,终于一病不起。临终,她还让家人去白鹤峰看看苏学士回来没有。她带着满腔的痴情,带着满腹的才学和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家人遵照她的遗嘱,把她安葬在白鹤峰前一个沙丘旁,坟头向着海南,她希望即使自己死了,魂灵也能看到苏学士从海南归来。

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回到内地。苏轼再回惠州时,温超超的坟墓已是野草披离了。站在超超墓前,苏轼百感交集,不禁清泪潸然而下,他恨自己未能满足超超的心愿,如今,他已无法安慰这个苦难的灵魂,他满怀愧疚,吟出了这首词。【篇二】苏轼的故事关于柳宗元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虽然已有2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信佛,聪明贤淑,很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贞元元年(785),柳镇到江西做官。在这以后一段时间,柳宗元随父亲宦游,到过南至长沙、北至九江的广大地区。这段经历使柳宗元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从这以后,他已经开始参与社交,结纳友朋,并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少年受柳宗元——訾洲公园雕像

到人们的重视[注:刘禹锡《河东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见《柳宗元集》附录]。不久,他回到了长安。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闻见和感受。他九岁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发了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诱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镇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谋继袭,得到河北其它两镇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的支持,企图确立藩镇世袭传子制度。新继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镇就联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但由于夏口是一个军事要冲,这时又成为李希烈叛军与官军激烈争夺的目标。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除了母亲外,父亲柳镇的品格、学识和文章对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响。柳镇深明经术,“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可知他信奉的是传统的儒学,但他并不是一个迂腐刻板、不达世务的儒生。他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他还能诗善文,曾与当时有名的诗人李益唱和,李益对他很推崇。父亲和母亲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这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出仕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同时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永州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区地处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

7岁的老母亲、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后一年,灵柩运回京兆万年县栖凤原(今陕西西安)。《柳州县志》记载:“宗元原厝于古州治,其榇虽扶归,而封土尚存。”这封土就是现在的柳宗元衣冠墓。原毛石砌墓是清代重建的,墓碑题“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有对联“文能寿世,惠以养民”。文革时墓被毁平。1974年修复,郭沫若题碑:“唐代柳宗元衣冠墓”。

文学成就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1)否定神秘的天,宇宙是混沌的,运动的元气构成的,所谓的天是大自然构成的冤死,根本不存在至高无上可以支配人的命运的天,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元气运动的结果。不存在神秘的外在力量。(2)天人不相预说。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天和人是互不相干涉的,主张重视人事而不空谈天命鬼神。(3)对鬼神迷信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做出了解释,人们迷信鬼神是力量弱柳宗元(16张)的表现。如果人们掌握了规范和瑰丽,人力足以支配自然,就不会相信鬼神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寓言

柳宗元的寓言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教育成就

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柳宗元赞赏韩愈的《师说》之论,也钦佩韩愈不顾流俗、勇于为师的精神,对当时社会上层士大夫“耻于相师”的风气感到痛心。他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但他在师道观上又有自己的见解和实施方式。他写下了《师友箴》、《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等文章,阐述了自己的师道观。其核心观点就是“交以为师”。柳宗元充分肯定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但是,对韩愈不顾世俗嘲骂而“抗颜为师”的作法,他表示自己没有勇气这样做,但他又不是完全放弃为师,而是去为师之名,行为师之实。

柳宗元谢绝的是结成正式师生关系的名分,不敢受拜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地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他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即师生之间应和朋友之间一样,相互交流、切磋、帮助,在学术研讨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单纯的教导与被教导的关系。柳宗元的“师友”说是传统师道观中有很大影响的一种学说,尤其是在高层次的教学活动中,更有借鉴意义。【篇三】苏轼的故事蝴蝶的故事

 



    春送了绿衣给田野,给树林,给花园;甚至於小小的墙隅屋角,小小的庭前阶下,也点缀着

新绿。就是油碧色的湖水,被春风沐沐的吹动,山间的溪流也开始淙淙汨汨的流动了;於是黄的,

白的,红的,紫的,蓝的,以及不能名色的花开了,於是黄的,白的,红的,黑的,以及不能名

色的别有用心们,从蛹中苏醒了,舒展着美的耀人的双翼,栩栩的在花间,在园中飞了;便是小

小的墙隅屋角,小小的前阶下,只要有新绿的花木在着的,只要有什么花舒放着的,蝴蝶们也都

栩栩的来临了。

    当我们在和暖宜人的阳光底下,走到一望无际的开放着金黄色的花的菜田间,或杂生着不可

数的无名的野花的草地上时,大的小的蝴蝶们总在那里飞翔着。一刻飞向那朵花,便是停下了,

双翼也还在不息不住的扇动着。一群儿童们嬉笑着追逐在他们之后,见他们停下了,便悄悄的蹑

足近走,等到他们走近时,蝴蝶却又态度闲暇的舒翼飞开了。

    呵,蝴蝶!它便被追,也并不现出勿急的神气。

    在这个时候,我们似乎感得全个宇宙都耀着微笑,都泛溢着快乐,每个生命都在生长,在向

前或向上发展。

    二

    在东方,蝶是我们最喜欢的东西之一,画家很高兴画蝶。甚至於在我们古式的帐眉

上,常常是绘饰着很工细的百图,----我家以前便有二幅帐眉是这样的。在文学里,别有用心蝶

也是他们所很喜欢取用的题材之一。歌咏蝴蝶的诗歌或赋,继续的产生了不少。梁时刘孝绰有咏

素蝶一诗:

    随蜂远绿惠,避雀陷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花幸勿

谢,嘉树欲相依。

    同时如简文帝(萧纲)诸人也作有同题的诗。于是明时有一个钱文的做了一我不知是谁的魂。

                                                          ----子规

    我若能常有追捉蝴蝶的心肠呀!

                                               ----杉长 



    我们一讲起蝴蝶,第一便会联想到关于庄周的一段故事。庄子齐物论道:「昔者庄周梦为蝴

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

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为物化。」这一段简短的话,又合上了「庄子妻死,

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至乐庄周为李耳的弟子,常尽寢梦为蝴蝶,「栩栩然于园林花草之间,其意甚适。醒

来时,尚觉臂肘如两翅飞动,心甚异之。以后不时有此梦。」他便将此梦诉之于师。李耳对他指

出夙世因缘。原来那庄生是混沌初分时一个白蝴蝶,因偷探蟠桃花蕊,为王母位下守花的青鹭啄

死。其神不散,托生于世做了庄周。他被师点破前生,便把世情看做行云流水,一丝不挂。他娶

妻田氏,二人共隐于南华山。一日,庄周出游山下,见一新坟封土未乾,一少妇坐于塚旁,用扇

向塚边扇不已,便问其故。少妇说,他丈夫与她相爱,死时遗言,如欲再嫁,须待坟土乾了方可。

因此举扇煽之。庄子便问她要过扇来,替她一扇,坟土立刻乾了。少妇起身致谢,以扇酬他而去。

庄子回来,慨叹不已。田氏闻知其事,大骂那少妇不已。庄子道:「生前个个说恩深,死后人人

欲扇坟。」田氏大怒,向他立誓说,如他死了,她决不再嫁。不多几日,庄子得病而死。死后七

日,有楚王孙来寻庄子,知他死了,便住于庄子家中,替他守丧百日。田氏见他生得美貌,对他

很有情意。后来,二人竟然恋爱了,结婚时,王孙突然的心疼欲绝。王孙之仆说,欲得人的脑髓

吞之才会好。田氏便去拿斧劈棺,欲取庄子之脑髓。不料棺盖劈裂时,庄子却叹子一口气从棺内

坐起。田氏吓得心头乱跳,不得已将庄子从棺内扶出。这时,寻王孙时,他主仆二人早已不见了。

庄子说她道:「甫得盖棺遭斧劈,如何等待扇乾坟!」又用手向外指道:「我教你看两个人。」

田氏回头一看,只见楚王孙及其仆踱了进来。她吃了一惊,转身时,不见了庄生,再回头时,连

王孙主仆也不见了。「原来此皆庄生分身隐形之法。」田氏自觉羞辱不堪,便悬梁自缢而死。庄

子将她尸身放入劈破棺木时,敲着瓦盆,依棺而歌。

    这个故事,久已成了我们的民间传说之一。最初将庄子的两段话演为故事的在什么时代,我

们已不能知道,然在宋金院本中,已有庄周梦的名目(见辉耕录)。其后元时人的杂剧中,更有

几种关于这个故事的:

    鼓盆歌庄子叹骷髅

                   一本(李寿清作)

    老庄周一枕蝴蝶梦

                    一本(史杂敬先作)

    庄周半世蝴蝶梦

                    一本(明无名氏作)

    这些剧本现在都已散逸,所可见到的只有今古奇观第二十回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一「罗浮山有蝴蝶洞在云峰底下,古木

丛生,四时出采蝶,世传葛仙遗衣所化。」

    我少时住在永嘉,每见彩色斑澜的大凤蝶,双双的飞过墙头时,同伴的儿童们都指着他们而

唱道:「飞,飞!梁山伯,祝英台!」山堂肆考说:「俗传大蝶出必成双,乃梁山伯祝英台之魂,

又韩凭夫妇之魂,皆不可晓。」梁祝的故事。与韩凭夫妻事是绝不相类的,是关于蝴蝶的最凄惨

而又带有诗趣的一个恋爱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来源不可考,至现在则已成了最流传的民间传说。

也许有人以为它是由韩凭夫妻的故事蜕化而出,然据我猜想,这个故事似与韩凭夫妻的事故没有

什么关系。大约是也许有的地方流传着韩凭夫妻的故事,便以那飞的双凤蝶为韩凭夫妻。有的地

方流传着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便以那双飞的凤蝶为梁山伯祝英台。

    梁山伯是梁员外的独生子,父亲早死了。十八岁时,别了母亲到杭州去读书。在路上遇见祝

英台;祝英台是一个女子,假装为男子,也要到杭州去读书。二人结拜为兄弟,同到杭州一家书

塾里攻学。同居了三年,山伯始终没有看出祝英台是女子。后来,英台告辞先生回家去了;临别

时,悄悄的对师母说,她原是一个女子,并将她恋着山伯的情怀诉述出。山伯送英台走了一程;

她屡以言挑探山伯,欲表明自己是女子,而山伯俱不悟。于是,她说道,她家中有一个妹妹,面

貌与她一样,性情也与她一样,尚未定婚,叫他去求亲。二人就此相别。英台到了家中,时时恋

念着山伯,怪他为什么好久不来求婚。后来,有一个马翰林来替他的儿子文才向英台父母求婚,

他们竟然答应了他。英台得知这个消息,心中闷闷不乐。这时,山伯在杭州也时时恋念着英台,

--是朋友的恋念。一天,师母见他忧豫不想读书的神情,知他是在想念英台,便告诉他英台临别

时所说的话,并述及英台之恋爱他。山伯大喜欲狂,立刻束装辞师,到英台住的地方来。不幸他

来得太晚了,太晚了!英台已许与马家了!二人相见述及此事,俱十分的悲惨,山伯一回家便生

了病,病中还一心恋念着英台。他母亲不得已,只得差人请英台来安慰他。英台来了,他的病觉

得略好些。后来,英台回家了,他的病竟日益沉重而至于死。英台闻知他的死耗,心中悲抑恨不

欲生。然她的喜期也到了。他要求须先将喜轿至山伯墓上,然后至马家,他们只得允许了她这个

要求。她到了坟上,哭得十分伤心,欲把头撞死在坟石上,亏得丫环把她扯住了。然山伯的魂灵

终于被她感动了,坟盖突然的裂开了。英台一见,急忙攒入坟中。他们来扯时,坟石又已合缝,

只见她的裙儿飘在外面而不见人。后来他们去坟掘。坟掘开了,不惟山伯的尸体不见,便连英台

的尸体也没有了,只见两个大凤蝶由坟的破处飞到外面,飞上天去。他们知道二人是化蝶飞去了。

    这个故事感动了不少民间的少年男女。看它的结束甚似华山岁的故事。古今乐录说:「华山

岁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恋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几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

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告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女闻感之,

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瘥。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

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

须臾。」装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农死,独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农开」。

棺应声开。女遂入棺。家人扣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也许便是从华山畿的故事

里演变而成为这个故事的。



    梁山伯祝英台以及韩凭夫妻,在人间不能成就仪仗队瓣终久的恋爱,到了死后,隙化为蝶而

双双的栩栩的飞在天农药,终日的相伴着。同时又有一个故事,隙是蝶化为女子而来与人相恋的。

六韩录言,刘子乡住在芦山,有五采双蝶,来游花上,其大如燕。夜间,有两个女子来见他,说,

「感君爱花间之物,故来相谐,君子其有意乎?」子乡笑,「原伸缱绻」。于是这二个女子便每日

到子住处来一次,至于数年之久。

    蝶之化为女子,其故事仅见于上面的一则,然蝶隙被我东方人视为较近于女性的东西。所以

女子的名字用「蝶」字的不少,在日本尤其多。(不遇男子也有以蝶为名)现在的舞女尚多用蝶

花蝶吉蝶之助等名。私人的名字,如「谷超」(kocho),或「超」(cho),其意义即为蝴蝶。陆奥

的地方,尚存称家中最幼之女为太郭娜(TeKona)之古俗,太郭娜即陆奥土语之蝴蝶。在古时,

太郭娜这个字又为一个美丽的妇人的别名。

    然在中国蝶隙又为人所视为轻薄无信的男子的象征。粉蝶栩栩的在花间飞来飞去,一时停在

这朵花上,隔一瞬,又停在那一朵花上,正如情爱不专一的男子一样。又在我们中国最通俗的小

说如彭公案之类的书,常见有花蝴蝶之名;这个名字是给与那些喜爱任何女子的色情狂的盗贼的。

他们如蝴蝶之闻花的香气飞去寻找一样,一见有什么好女子,便追从于他们之后,而欲一逞。

    在这个地方,所指的蝴蝶便与上文所举的不同,已变为一种慕逐女子的男性并非上文所举的

女性的象征了。所以,蝴蝶在我们东方的文学里,原是具有非常复杂的意义的。

 

     六

     蝶在我们东方,又常被见为人的鬼魂的类化。梁祝及韩凭的二故事,似也有些受这个通俗

的观念的感发。这种鬼魂类化的蝶,有时是男子类化的,有时是女子类化的。春渚纪闻说,「建

安章国老之室宜与潘氏,既师国老,不数岁而卒。其终之日,室中飞蝶散满,不知其数。闻其始

生,亦复如此。既设灵席,每展遗像,则一蝶停立久之而去。后遇避诸之日,与曝像之次,必有

一蝶随至,不论冬夏也。其家疑其为花月之神。」这个故事远未说蝶就是亡去少妇的魂。癸辛杂

识所记的二事,仍直捷的以蝶为人的魂化。「杨昊字明之娶江氏少女,连岁得子。明之客死之明

日,有蝴蝶大如掌,徊翔于江氏旁,竟日乃去。及闻讣,聚族而哭,其蝶复来,绕江氏,饮食起

居不置也。盖明之未能割恋于少妻稚子,故化蝶以师尔。…………杨大芳聚谢氏,亡未殓。有蝶

朋如扇,其色紫褐,翩翩自帐中徘徊飞集窗户间,终日乃去」。

    日本的故事中,也有一则关于魂化为蝶的传说。东京郊外的某寺坟地之后。有一间孤零零立

着的茅舍,是一个老人名为高滨(TaKahama)的所住的房子。他很为邻居所爱,然同时人又多目

之为狂。他并不结婚,所以只有一个人。人家也没有看见他与什么女子有关系。他如此孤独的住

着,不觉已有五十年了。某一年夏天,他得了一病,自知不起,便去叫了弟媳及她的一个三十岁

的儿子来伴他。某一个睛明的下午,弟媳与她的儿子在床前看视他,他沉沉的睡着了。这时有一

双白色大蝶飞进屋,停在病人的枕上。老人的侄用扇去逐它,但逐了又来。后来它飞出到花园中,

侄也追出去,追到坟地上。她只在他面前飞,引他深入地。他见这蝶飞到一个妇人坟上,突然的

不见了。他见坟石上刻着这妇人名明子(AKIKO)死于十八岁。这坟虽然已很久了,绿苔已长满

了坟石上。然这坟收拾得干净,鲜花也放在坟前,可见这时时有人在看管她。这少年回到屋内时,

老人已于睡梦中死了,脸上现出笑容。这少年告诉母亲在坟地上所见的事,他母亲道:「 明子!

唉!」少年问道:「母亲,谁是明子」?母亲答道:「当你伯父少年时,他会与一个可爱的女郎

名明子的定婚。在结婚前不久 ,她患肺病而死。他十分的悲切 。她葬后,他便宣言此后永不娶

妻,且筑了这座小屋在坟地旁,以便时时可以看望她的坟。这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这五十年中,

你伯父不问寒暑,天天到她坟上祈哭,且以物祭之。但你伯父对人并不提起这事。所以,现在,

    明子知他将死,便来接他:那大白蝶就是她的魂呀」。

  

  

【篇四】苏轼的故事苏轼故事机智幽默佚事十则

苏轼故事机智幽默佚事十则

1、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注:二人政见不同,关系不是很好)

2、针锋相对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3、投石引诗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苏轼的故事

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

投石冲开水底天。

4、年少轻狂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苏轼的故事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5、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6、少游犯难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

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

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

秦少游眼睛一亮,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7、巧退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苏轼的故事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

【篇五】苏轼的故事苏轼小故事

故事五:苏轼断扇

在文坛上,苏轼可谓是鼎鼎大名啊!林语堂称他为旷世奇才确实一点也不过,诗词、书法、绘画、散文,无论在哪个领域,他都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财富。苏轼才子的光环太过耀眼,掩盖了他在治政方面的才能。其实,不管在杭州、徐州、定州、登州为官还是在黄州、惠州、儋州遭贬期间,苏轼都用他那颗爱民之心和出众的才能为百姓做了很多实绩,令后世永远称颂。

公元1077年,也就是熙宁十年,苏轼来到徐州任职。刚上任没多久,就遇上了徐州百年不遇的洪水:黄河在徐州以北五十里处的决堤导致南清河河水暴涨,洪水连淹四十五个县后,奔涌到了徐州城下。“屋漏偏逢连夜雨”,徐州竟然连日暴雨。两股水流汇聚到一起,迸发了更大的破坏力,水位已经比城中的街道还要高出一丈多,而且越来越高,最高的时候离城头只有几寸。面对滔滔的洪水,苏轼没有畏惧,他下定决心要和徐州城共存亡,赶紧组织人员积极抗洪。

面对这样的险情,徐州城的百姓不禁陷入了恐慌之中。很多有钱人赶紧收拾好贵重东西、拖家带口想逃出城去。他们的行为引起了更大的恐慌,其他的百姓也纷纷聚集到城北要求出城,甚至有些正在抗洪的队伍中也出现了骚乱。危急之下,苏轼立刻来到城北,稳定形势。他对富人们说:“你们家大业大,影响力也大,如果你们出城而逃,就会影响整个徐州城百姓,大家心都散了,还怎么抗洪救灾?洪水一旦冲破城墙,我们世代生活的家园就彻底被毁了!”在他的极力劝说下,富人们才决定回家。苏轼对全城的百姓说承诺:“只要有我在,徐州城就不会被洪水毁掉!我与徐州城共存亡!”百姓被苏轼感动了,陆续回家了。

苏轼决定动员驻守徐州的武卫营官兵参与协助抗洪抢险,他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到武卫营,找到卒长说:“河水就要冲进城里,事情非常紧迫了,你们虽是禁军,也应当为抗洪尽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顾自身危难,我们这些小人理当效命。”于是苏轼率领武卫营全体官兵出动,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开始筑堤,一直筑到城门口。一条长堤筑成,水涨到长堤下,没有危害到城,民心渐渐安定下来。正当大家要松一口气的时候,老天竟然又下起瓢泼大雨,白天黑夜不停地下,水位不断升高,翻滚的洪水眼看着就要越过城墙。苏轼心急如焚,他把指挥部和家都安在城头,日夜操劳,坐镇指挥。他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自己则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到处巡视、查看、指挥,就算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

军民一心,经过大家七十多天的努力,徐州城终于保住了,徐州百姓得救了。以防洪水再来,苏轼又上书朝廷,请求增调明年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朝廷听从他的意见,并且嘉奖了他的忠于职守、卓有成效的抗洪政绩,发诏书表彰他。

苏轼认为,官者,百姓之父母也。当官的人应该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护百姓,真心诚意地为他们做实事、谋福利。徐州抗洪的事迹正是他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投桃报李,自然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徐州百姓至今还怀念他,苏轼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评析:

没有先进的抗洪工具,没有经过训练的队伍,又没有外力的支援,苏轼硬是凭着自己一颗爱民利民的心和身先士卒、与人民共命运的态度战胜了滔天的洪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就是他作为官员的敬业精神的典型表现。工作不分贵贱,无论处于何种职业,都应该拥有这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自然能够为工作尽心尽力,调动自己的全部智慧把工作做到最好。这不仅是对工作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敬业的人,他的生命绝不会苍白无趣!敬业,其实也是一种人生道德,是对社会工作的完成质量、发展情况负责,更是对自己生命是潦草还是认真、是乐趣还是苍白负责

能自然而然为工作尽心尽力、无止无休,就是一个人对待工作,已经把“职业”的为稻粱谋、谋生饭碗,上升为“事业”的理想认同、奋斗终生,已经由被“职业”准则约束自己,转化为用“事业”理想奋发自我。从而,就能把人生点滴过程都集合为最大程度的合力贡献给工作目标——醒着梦着,都为之牵挂筹谋,八小时以内、八小时以外,都为之努力奋斗。只有把工作看待为虔诚的事业,才能把别人看来是极度的敬业状态,化作自己自然而然的人生常态。

【篇六】苏轼的故事苏轼的小故事

苏轼的奇闻异事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5、赴宴吟诗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6、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7、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衣带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8、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9、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苏轼的故事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憋煞人哉!‛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10、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

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11、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刘贡父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刘贡父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12、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

13、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

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14、‚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尸)。‛

1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16、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屡遭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17、三人补对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18、其人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