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读音为 míng,jiào。意思是:明教[ míng jiào ]⒈ 旧对别人言论书札的敬称。例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战国策·魏策》英(your) penetrating judgment;
拼音míng jiào
注音ㄇㄧㄥˊ ㄐㄧㄠˋ
近音词、同音词
名教 鳴叫 明教 明角 鸣叫 鸣角 命教 明胶 鳴角 名腳 命釂 命郊 明轎 明轿 明膠
词语解释
明教[ míng jiào ]
⒈ 旧对别人言论书札的敬称。
例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战国策·魏策》
英(your) penetrating judgment;
引证解释
⒈ 高明的指教。对别人言论书札的敬语。
引《战国策·魏策一》:“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
郭沫若 《看科学研究成绩展览》诗:“思想武装忘自我,遵循明教学 雷锋。”
⒉ 修明教育。
引《商君书·赏刑》:“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
⒊ 由摩尼教发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组织。混合有道教、佛教等成分。 五代、宋、元 农民起义常利用为组织的工具。
引宋 陆游 《条对状》:“伏缘此色人处处皆有, 淮南 谓之二禬子, 两浙 谓之牟尼教, 江东 谓之四果, 江西 谓之金刚禪, 福建 谓之明教,揭諦斋之类,名号不一。”
王国维 《观堂别集·摩尼教流行中国考》:“至於 五季 尚有 陈州 母乙 之乱,明教禳鬼之事,及 大中祥符 重修《道藏》,明教经典,乃得因缘编入。”
网络百科
明教 (宗教)
明教正式名称为摩尼教,又作牟尼教,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ānī)所创立,受基督教与伊朗祆教马兹达教义所影响,是一种带有诺斯底主义色彩的二元论宗教。主要教义为"二宗三际论",崇尚光明。摩尼教约于六至七世纪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复由新疆传入漠北之回纥,而盛行于该地。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应回纥之请,于江淮等地建立摩尼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摩尼教亦遭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及民间信仰,从而改称明教。明教因相信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来临,故敢于造反,屡有反政府之举。自北宋末年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皆曾发生明教造反之事。其后明教又与弥勒教、白莲社相结合,而演变成明代末年之白莲教。明教一词至清代虽已不复见于文献,但“明王”出世之说,犹流传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