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童话作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详细内容

【篇一】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蚂蚁》教案设计(北师大八年级)

                

教材分析

          本文用细致入微的笔墨描写一只小蚂蚁爬上我的书桌,几经试探后,发现桌面上有一粒饼干屑,最终在我的面前扛着饼干屑离开的故事,由此引发联想,慨叹蚂蚁的幸福货真价实及人在天地间的渺小。虫子,在人类看来,是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相对于人来说,是渺小的。作者写的确实引人入胜,原因是作者有他自己的写作思路:写自以为是的观感,一次      又一次的出力不讨好。实质上这是在自我反省,反省人类的自以为是。对人类的盲目进行了嘲笑, 深刻的主题和风趣幽默的文字组成,形成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一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文章细腻的描述了“我”观察一只蚂蚁觅食的过程及由此升华的哲理,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二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本文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如“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了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蚂蚁的神态。“他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着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写出了蚂蚁具有人的神情和心理。

教学设想

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掌握文中有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站在人与蚂蚁的不同角度思考感悟而后进行写作,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生动传神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

    1 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掌握文中有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感和人文悲悯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有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出示图片(蚂蚁上树)。 蚂蚁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你仔细观察过他们吗?观察过他们后有什么感想吗?写下来过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帆的《蚂蚁》,看看南帆是如何观察,如何联想的?如何来写感悟是随笔的?

  二 走进作者

        南帆,原名张帆,学者。1957年生,福建福州人,主要学术著作:《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阐释的空间》《冲突的文学》。在学术研究之余,写一些“智性散文”。散文集《文明七巧板》、《叩访感觉》、《追问往昔》等。

  三  读一读 

     1  初读课文。

     要求:a 标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先同位交流解决,在不认识的班级交流解决)

                b 给段落标出序号。

     2 再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5)对一只发现饼干屑的蚂蚁的生动描写。

           第二部分(6——9)个人感悟。

    (或者)   发现蚂蚁——观察蚂蚁——同情蚂蚁——自怜自叹

四  说一说(品读)

         本文描写蚂蚁的语言别有一番情趣,请选出你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加以品味。

我喜欢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预设:

              A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蚂蚁历尽千难万险爬上书桌即侥幸又心存恐惧的情态。

              B它谨慎地左顾右盼•••••••••••往一个方向试探。——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蚂蚁小心谨慎的探寻出路,辛勤劳苦的景象。

              C 作出某种重大的判断。终于,他下定决心,义无反顾的对准一个方向前进。•••••••信念坚定。——大词小用,写出了蚂蚁的决心,赞美蚂蚁的探求精神。语言幽默诙谐风趣。

              D这只蚂蚁在桌面上发现它惊奇的停了下来,快乐的就要晕过去了。——运用拟人夸张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蚂蚁意外得到饼干屑的兴奋 。语言诙谐幽默。

            小结: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动物写的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那就是采用拟人化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五议一议(质疑交流)

     我的疑问是什么?(分组,选小组长,组长筛选问题,看谁的疑问更深刻?然后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精彩。)

     老师预设:

       1 为什么说“蚂蚁的幸福是渺小的”?

       2 为什么说“蚂蚁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

        3 蚂蚁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4我在稿纸上写下两个字:“蚂蚁  ”。为什么这样写?

      5作者内心的感悟是什么?

       6作者由蚂蚁联想到人类自己,作者的内心有怎样的感慨呢?

     7虽然蚂蚁在人类眼中是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发现此时我们与蚂蚁有着惊人的相似。为什么?这说明什么道理?

     8为什么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说是令人“感动”的动物行吗?

 小结:

       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要有恰当的契合点,本文就以“自足于眼前的幸福,   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

六写一写(延伸提升)

            据平时观察,选择你熟悉的小动物,写一则感悟式随笔。

       板书设计                                                 

                                                            

                                            蚂   蚁

                                南帆

                                        多种修辞       

                        感悟式随笔

借助联想    

 袁建春

【篇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筏子》(北师大版)

 筏子

袁 鹰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

4、 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

教具准备:黄河水车的图片,羊皮筏子的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作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及“黄河的主人”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2.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3.关于羊皮筏子: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规模(   )  浊浪(   )  心悸(    )   相称(    )

似的(   )  汹涌(   )   吞噬(   )  湍急(   )

浏览(   )  化险为夷(   )  如履平地(   )

5.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

互动2: 听了同学的课文复述你有何感想? 

明确: 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互动3:上一不是。关于《长江》,郭风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现在我们大家再仔细把课文读一遍,思考一下,这本文主要通过在汹涌的激流上鼓浪前进的艄公的描写,通过在羊皮筏子上镇定自若的乘客描写,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小心和智慧。 

互动5:作者极力描写的是黄河上的艄公形象,写乘客的大胆镇静又是为什么呢? 

明确:衬托艄公技巧高超 

互动6:那么写黄河的惊涛骇浪以及羊皮筏子的小呢?

明确:也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技艺高超。

互动7:艄公技艺高超,乘客谈笑自如。这一切都是征服自然的人类的最好写照。那么作者想要通过这一切阐明的是什么道理呢?

明确: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互动8:这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这一连串的的对比、衬托是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

研读与赏析:

见课后习题

拓展延伸:

1. 背诵课文的倒数第二段。

2. 利用课外时间参观黄河水车,羊皮筏子。 

补充材料:

    兰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们在屠宰时,剥下大个羊只的皮毛或整张牛皮,用盐水脱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项处,使之松软,再用细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因其制做简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时便于载运而在民间广为使用。我国以皮筏为渡由来已久。至少在320多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 

    皮筏在古代主要用于青海、兰州至包头之间的长途水上贩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长22米,宽7米,前后备置3把桨,每桨由2人操纵,载重可达20-30吨,晓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从兰州顺流而下,十一、二天即可到达包头,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运输。牛皮筏一般由90个牛皮袋扎成,可载货四万斤。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黄河上漂行,气势壮观,当地有“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50年代之前,在铁路尚未开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皮筏一直是重要的运输工具。“吹牛皮,渡黄河”是兰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将渡河者装人牛皮袋中,充气扎口后,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十几分钟便可将渡客送至黄河对岸,这种摆渡方式恐怕你闻所未闻。 

  以皮筏为渡需要高超的技巧。一要心细,二要胆大。上筏时要轻松自如,绝不可猛劲上跳。坐在筏上要紧抓木杆或绳索,遇浪可不能惊慌乱动,保持平衡自然会有惊无险。筏子往往由谙熟水性、经验老到的“峡把式”领航掌桨,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散步。50年代前,兰州金城关、骚泥泉一带的回民多从事皮筏运业,多达50多户,400多人,有六十多条大筏,每年能外运羊毛250多万公斤。 

今天,皮筏作为摆渡工具已被淘汰,但在兰州和宁夏沙坡头仍有少量的皮筏保留了下来。有些筏工家族的后代们不愿继承父辈的衣钵,做了其它行当,做水路生意的也都开起了汽垫船或游轮业务,只有老年的筏工们不愿抛弃随他们几十年的宝贝皮筏,开起了在黄河岸边摆渡游客水上娱乐的旅游业务。不过,他们并不是每天都出水。兰州市北滨河路180号的陈老汉便是一个出色的放筏人,他放的只不过是橡皮筏,经常在河边迎风逐浪玩筏。祖居兰州市的李德明老人也是一个羊皮筏子放筏人,在旅游旺季,只要你运气好,总会看到皮筏在水上漂荡,或在滩边晾晒皮筏的新奇一幕。

 【篇三】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北师大版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淮安市袁集乡中心小学蔡园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及语言环境理解“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

3.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

2.懂得寓言所蕴涵的做人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鹬”字,问:这个字读什么。(指名说)去掉“鸟”读什么?

师:矛下面的字是?对,它很像囧字,怎么记住鹬字。

2.师写“鹬”,生书空。

3.简介鹬蚌。出示课件,认识“鹬”“蚌”,说说它们的特点。(鹬有长长的嘴巴,蚌有坚硬的贝壳。)(板书课题)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这则寓言故事。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评价,概括第一自然段,起因。

(2)怎么争的呢?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评价。

(3)朗读第三自然段,师评价,出示生字“弱”,书写指导,找出同类“朋双林”总结书写方法。

(4)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谁来读一读。点评,再次强调结果。“渔”的书写指导。

3.用两个四字成语,总结这个故事。

三、学句精讲,设境品读

1.学习就让我们,来体验一下鹬蚌相争的经过。分组做鹬和蚌。

2.读好鹬和蚌,各抓住哪个词语就抓住鹬和蚌当时的情绪了?试着读一读。

3.它们争斗的时候会做什么动作,会有什么表情?试一试,再读读。

4.选择两个学生上来扮演鹬和蚌。(师,不断地点拨)

5.两个人力量小了,大伙一起上!(齐读)

6.出示“相持”“谁也不让谁”。再读。

7.出示“精疲力尽”,这时的鹬和蚌,怎么读。齐读,单人读。

8.结果怎样呢?

9.鹬和蚌两败俱伤!它们真实太傻啦!傻到说话都是一模一样的,再读这两句话。

10.能否写两句话,劝劝鹬和蚌,告诉它们该怎么做?出示课件

11.展示学生所总结的内容。得出一个个深刻的道理。

四、总结本课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寓言。小寓言,大道理。你学习了这篇寓言故事,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蔡园园个人简介

蔡园园,小学高级教师,区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在淮阴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课评比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多次参加淮阴区送教下乡活动,受到广泛好评;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荣获市级区级一二等奖;《清平乐村居》一课,荣获全国苏教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篇四】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北师大版鹬蚌相争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铧尖明德小学李焕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

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阅读及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

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鹬”、“蚌”图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故事导入

师: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

(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

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

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

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

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

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

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

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

观看。)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3.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

师: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

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自己练习朗读。

两人一组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对话练习

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

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

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

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小组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板书:毫不示弱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回顾历史故事。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师: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

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生:自由发言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5、拓展延伸: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滴水穿石、藕

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

四、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

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1、小组交流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2、全班自由发言

五、贴近生活,拓展练习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

渔夫得利

《鹬蚌相争》说课材料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力求把语文课上得厚实丰满,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促进语言感悟,获得实践能力。

2、教师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力求使学生在盎然的情与趣中积极参与,主动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是《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执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2、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课文不长,孩子读起来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读准确,进而能把课文读下来,有一少部分学生能根据课下注解简单了解这则寓言的含义,但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要他们真正了解寓言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趣索然,机械谈寓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他们对阅读这样生动的故事的兴趣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

2、明白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本故事所讲的寓意。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明白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本课寓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本课生字,因此,本节课我先安排了听写生字的环节,以达到巩固、积累的目的。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听故事,了解内容

复习过字词以后,教师带领学生直接进入课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鹬蚌相争》”,此时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举起手,跟老师书空练习书写“鹬”“蚌”二字。由于学生的生活积累有限,有些学生可能不清楚鹬、蚌是什么,因此,教师课前准备好图片,向学生简单介绍鹬、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主角就是鹬、蚌,它们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此时学生会很感兴趣,并迫不及待地想要听到鹬和蚌的故事。接着老师给学生讲故事——范读。读之前提出要求:同学们注意停一停鹬和蚌的故事,记住故事主演讲了什么,看看谁听得最认真,记得最清楚。这样安排是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得去倾

听。老师讲完故事,让学生说一说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说得不完整可以补充。因为这篇寓言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因此,这里的安排没有什么难度。可以锻炼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安排了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把这个故事读一读,看看你还会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问题。”学生读后可以把自己的收获或者疑问交流一下,看有没有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通过学习课文,师生共同解决。

(三)朗读感悟

重点朗读鹬和蚌的话,在读中感悟什么是“毫不示弱”。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因素进行。教师可以问学生:“鹬蚌相争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学生会找到文章的开头,指名读一读。“鹬和蚌之间发生了这样的事,它们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找一找鹬和蚌的话,并试着读一读。”学生找相关的句子很容易,但是朗读出合适的语气对于有些孩子来说不容易。这时,应该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朗读,并引导孩子在朗读中感悟词句的意思。先借助课件出示鹬的话(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指名朗读这句话,如果语气读得不到位,引导学生注意提示语“生气了”。“鹬为什么生气?”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那怎样把鹬生气的语气读出来呢?”再指名读一读。通过对学生的指导,相信学生能够读出语气。接着教师提示学生:“鹬这样生气,并且说出了这样的话,河蚌一定作出了让步吧?”学生通过读课文,已经知道河蚌并没有示弱。“是吗?河蚌居然没有让步,它是怎么说的?”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蚌的话(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河蚌的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读后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能够说出原因,就可以说明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此时引导学生理解“毫不示弱”“你们是怎么理解毫不示弱的?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也可以用课文里的内容解释一下。”学生理解了这个词语后,引导学生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这样安排可以巩固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下面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鹬和蚌的话。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悟。“鹬和蚌这样争持不下,结果怎样呢?”指名读一读最后两句话。“能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鹬和蚌这样做的后果吗?”让学生理解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得利的道理。学习完整篇课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再整体的读一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阐述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在下面的选题中,任选一题,写一写你最想说的话。

1、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2、你想对鹬和蚌说点什么?

给学生时间构思、写话,写完以后全班交流。这样安排既锻炼了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将给家长或朋友听。

五、教学效果评价

1、读句子。

2、课堂表现,即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的积极性的检查。

3、读写结合训练,考察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情况以及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本节课的特点

1.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与感悟结合更具实效性。

2、训练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分析课文内容。本课教学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因素对课文进行分析。

3.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

二0一一年三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