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励志作文>清粥文章

清粥文章

详细内容

篇一:《煮一锅清粥已修改》

煮一锅清粥

李贝

我是极爱喝粥的人,在母亲熬得花样众多的粥里,独爱简简单单的白粥。喝一口,黏稠润泽,牙还没有感知到就滑到了胃里,唇齿留香,暖暖的,是身体里的温暖,心一下子就松弛下来。

下午,母亲有事出门,临走前嘱咐我煮一锅清粥晚上喝。煮粥的步骤早已了然于心,我欣然应允。

傍晚时分,几缕夕阳的余辉照在灶上,抓一把新鲜的白米洗净,搁置半小时左右,开始煮粥,只有米和水,还有一颗悠闲的心,简单明了。

煮粥的过程悠长,却并不枯燥。眼见着米和水陷入纠缠,米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水的温暖,虽然刚开始时会有点不适应,躲躲闪闪的,但随着水一点点的沸腾翻滚,不停地示好,润白的米粒终于欢快起来,在水一波一波的推动下,咕嘟咕嘟地跳起舞,随着热气徐徐上升,开出乳白色的米花。厨房里就会弥漫起淡淡的香甜,热乎乎的。这是米在慢慢地释放着自己,也是水在慢慢地融入米的世界。这时候,就要把火调到最小,小到只让锅里保持咕嘟的状态,又不会让刚氤氲出来的热气散掉。

渐渐地,米和水的生命进入了另一种状态,行动开始迟缓、从容。当水与米之间没有一丝的缝隙,黏稠且润泽,咕嘟声均匀如尘世的喧嚣,香气便徐徐地氤氲,是人间烟火的香气,也是幸福的香气。

粥快熬好的时候,锅里的米早已开成了花,半沉半浮的,变得慵懒,躺在水的怀抱,惬意舒心的样子。而水呢,早已变化成了袅袅蒸汽,缭绕回散开来,也有调皮的,钻到米的身体里躲起来。于是锅里的水和米再也分不开了。“犹如生命和经历,总会有抗争和激烈,慢慢便会进入一种状态,互相依存,又互不干扰。”

青春飞扬的年纪,处处都是好风景,难得有机会将自己关在厨房,为家人,为自己煮一锅清粥,滋润身心,给予生命营养。

园中漫步

傍晚时分,与母亲相伴,沿着东滨路步行了一段路程。绕过街心花园,循着平坦的水泥小路,走到了荔林公园的北门入口。

园中的色调虽不及春夏之际那般生机勃勃,但仍然有独属于秋的那番韵味。

拾级而上,扑面而来的清新着实令人神清气爽。园中的石径随坡势曲折起伏,一眼是无法望到尽头的,只有走进了方能领略周围的景致,规划者这样巧妙的构思增添了不少引人入胜的韵味。越往里走树木越茂盛。夕阳的余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青石铺就的小径上洒下几缕斑驳的光影,给人温暖的感觉。秋日的阳光早已不再那么灼热,更何况夕阳下林间的光影呢!

迎面陆续走来几拨爬山归来的人们,三五成群,步履轻快。

石径两旁花草甚多,红的、粉的、黄的、白的,点缀于墨绿的枝叶丛中,招蜂引蝶。园中以荔枝树居多,从挂在树上的牌子看,都有几十或着上百年的树龄。这些老树,有的枝繁

叶茂,枝杈曲折的,庞大的树冠笼罩着方圆上百米的空间,为来往的游人提供了最舒适的栖息地;有的自成一派霸道的气势,盘根错节,老态龙钟,仿佛向每一位路过的游人诉说曾经的沧桑;有的则是刚长成一两腰身粗细,树干笔直,枝叶繁茂,一副蓄势待发的模样。这些荔枝树,到了夏天的时候,枝头挂满鲜红的荔枝,满园散发着甜腻的气味,常常引来不少的吃货和摄影爱好者。

园中依湖而建的几处亭台,小巧精致,掩映于绿树红花中,招惹了不少游人驻足休憩。狭长的人工湖恰好镶嵌在公园的中心位置,清波荡漾,悠远宁静,偶有几只白色的水鸟掠过湖面,自在飞翔。

沿着湖边走,过一段石桥,走上几十米,就有一处清幽的“世外桃源”,是我常往之处。此清幽处夹藏在两条头尾相望的石阶之下,石阶两旁细竹环抱,拾级而下,豁然开朗,真应了那句“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原木铺就的回廊,捧在芭蕉和芦苇的手心,绿影环绕,与世隔绝。依着栏杆就势坐于木凳上休息片刻,抬眼望去,斜对面青石堆砌的石壁上爬满淡紫色的“夕颜”。天高云淡,微风轻抚,鸟声婉转,夕颜怒放,此情此景,闭目神游,岂不美哉!

天色已晚,母亲催促我回去。嗅着夹道上的竹叶清香,拾级而上,沿着湖边的绿荫小径走上十几分钟,从东门出园了。

这般悠闲的时光的确难得,园中漫步,意犹未尽呀!

.

篇二:《江苏省姜堰中学、溧阳中学等六校2015届高三4月学情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5届高三年级学情检测

语文Ⅰ4.18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抗战时期,闻一多在昆明,以篆刻图章为副业,当时不少过境的美军登门造访,请求他

的铁笔。他照例先给对方起一个有吉祥高雅涵义的中国名字。对方已经乐不可支,然后就会约期取件,当然是按润例计酬。虽是(甲),却也不轻松,视石之大小软硬而用指力、腕力或臂力,积年累月地捏着一把小刀,伏在案上于方寸之地纵横排奡注,势必至于两眼昏花,肩耸背驼,手指磨损。对于他,。

在字画上盖章,能使得一幅以墨色或青绿为主的作品,由于朱色印泥的衬托,而显得格

外生动,有(乙)之妙。一般而言,收藏家或鉴赏家在字画名迹上盖个图章原不是什么坏事,不过一幅完美的作品若是被别人在空白处盖上了密密麻麻的大小印章,却是(丙)。

明清以降,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流落于市面的所谓闲章常有奇趣。先君嗜金石篆刻,

积有不少印章。有一块长方形寿山石,刻诗一联“鹭拳沙岸雪,□□□□□”,我觉得对仗工,意境雅;书法是阳文玉筋小篆,尤为佳妙。还有一块白文“春韭秋菘”,我曾盖在一幅画上,后来一外国人要我解释这印章文字的意义,我当时很为难,照字面翻译当然容易,说明典故却费周折。春韭秋菘代表的是清贫之士的人品之清高。早韭嫩,晚菘肥,菜蔬之美岂是吃牛排吃汉堡面包的人所能领略?

(取材自梁实秋《图章》,

有删改)

1.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雕虫小技妙笔生花画蛇添足B.雕虫小技画龙点睛大煞风景

C.举手之劳妙笔生花大煞风景D.举手之劳画龙点睛画蛇添足

2.在第一段结尾横线处填入一句话,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篆刻已不复是谋生苦事,而是文人雅事了

B.篆刻不但是文人雅事,而且是谋生苦事了

C.篆刻已不复是文人雅事,而是谋生苦事了

D.篆刻不但是谋生苦事,而且是文人雅事了

3.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4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日色冷青松B.禅房花木深

C.蝉翼柳塘风D.梅柳渡江春

5.下列文句所表现的精神品格与“春韭秋菘”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

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释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

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

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

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

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

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

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清粥文章}.

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

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

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

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

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一:统一.

B.庶几狎而得之狎:亲近.

C.二人欢然无所间间:机会.

D.已老,胠其橐胠:打开

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3分)(▲)

A.予少以进士游京师以适天下之乐..

B.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C.欲从而求之不可得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

D.独其诗可行于世其胸中浩然..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

新渌溅溅②。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③,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④。憔悴江南倦客,不堪

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③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④尊,通“樽”,酒杯。

清粥

王岫榕

⑴清粥是最家常的饭食,自然也不需要高贵的香米,普通的新鲜白米即可,洗过,泡过。

傍晚,几朵夕阳的余晖打在灶台上,开始煮一锅清粥,只米和水,还有一颗悠闲的心,简单

明了。

⑵煮粥过程很悠长,却并不枯燥。眼见着米和水,陷入纠缠,米会一下子感知到水的温

暖,开始会觉得有点不适应,躲躲闪闪的。随着水一点点的沸腾翻滚,不停示好,米粒终于

欢快起来,在水一波一浪的推动下,咕嘟咕嘟地跳着舞,随着热气徐徐上升,开出乳白的花朵。厨房里就会弥漫起淡淡的甜香,热乎乎的。这是米在慢慢地释放着自己,也是水,在慢慢的融入米的世界。这时候,就要把火关到最小,小到可以让锅保持着咕嘟的状态,又不会让刚氤氲出来的热气散掉。

⑶之后,米和水的生命进入另一状态,行动开始迟缓,安静,当米与水之间没有一丝的缝隙,稠且润泽,咕嘟声均匀如尘世的喧嚣,香气,便徐徐的氤氲,是人间烟火的香气,也是幸福的香气。

⑷煮粥的时候,心是静的,手却很少闲着,随便拿一本闲书,看两页,照顾一下粥,再返回来看,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随便从哪里看起,只是一种消磨,洗衣机里转动着衣服;或者摘一篮子青菜,是晚上的小菜,菜叶子油绿油绿的,用清水泡进红色的小框子里。为了配菜,再切了一盘雪白的豆腐,此时,孩子回来了,奔跑着去开了门,顺手将垃圾搁门口……忙乱,却有序,琐碎也掺和着静好。⑸朋友老是觉得我为一锅粥浪费了太多时间,她煮粥和许多人一样,放点米进去,加上水,调好电饭锅的火候,盖上盖子就可以了。吃饭的时候盛在碗里,有稀薄的米汤浮在上面,而米粒,却仿佛是受了什么委屈似的,悄悄地沉到了碗的最底下。事实上,米真的是委屈的啊!在这样的不受关注与注视下熬成的粥,只不过是添肚子的食物而已,米粒根本不肯释放香气。

⑹米也会分享主人的好心情,然后变成自己的好味道来报答你。

⑺粥快熬好的时候,锅里的米,早就变的懒懒的,躺在水的怀抱,惬意舒心的样子。而水,早就化成袅袅蒸汽,缭绕四散,也有调皮的,钻到了米的身体里躲起来了。锅还是那只锅,可是,锅里的水和米,却不想隐入,水中有米,米中也有水,再也分不开了,如生命和经历,总会有抗争和激烈,慢慢变进入一种状态——互相依存,又并不干扰。

篇三:《唯美禅意的文章摘录(原创)》

随笔摘录

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吉檀迦利》

被人理解是幸运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一个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越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相反,对于没有内在生活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难免要生怕错过了什么似地急切追赶。——周国平《人与永恒》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大起大合,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也不会明白命运为何这样待你。只有在你经历了人生种种变故之后,你才会褪尽了最初的浮华,以一种谦卑的姿态看待这个世界。——贾文宇《偏偏都是你》

人在孤独的时候,时间会在知觉里变得漫长。那漫长里是一个人独自的艰辛跋涉。穿越过沙漠,泅潜过深海,攀越过山崖。那广天广地之间,唯有形单影只的孤军奋斗。那就叫孤独,那是一种{清粥文章}.

毒,会销魂,会蚀骨。——《荼蘼花间惹尘埃》

当我吃东西时,就只管吃;当我走路时,就只管走。因为我既不生活在过去,也不生活在未来,我只有现在,它才是我感兴趣的。如果你能永远停留在现在,那你将是最幸福的人。生活就是一个节日,是一场盛大的庆典。因为生活永远是,也仅仅是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一刻。——保罗·柯艾略《炼金术士》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钱钟书

现在我们能够做的,是找一个静静的地方,让自己静静的思考,明白该如何做,才能够不让珍贵的东西,重要的人再次失去,明白该如何做,同样的错误不会再次发生。从中吸取经验,吸取力量,继续坚定的前行,寻找喜欢的东西,碰到真爱的人,去做正确的事。---席慕容

想一想,有多少已经不联系的朋友,默默地存在于你的通讯录中。不是不想联系,实在是人生残酷,时空变幻,你我再无交集,与

其相见,不如怀念,与其攀缘,不如随缘。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修行,各自向前。——《半生素衣》

有时候,我多么希望能有一双睿智的眼睛能够看穿我,能够明白了解我的一切,包括所有的斑斓和荒芜。那双眼眸能够穿透我的最为本质的灵魂,直抵我心灵深处那个真实的自己,她的话语能解决我所有的迷惑,或是对我的所作所为能有一针见血的评价。——三毛《雨季不再来》

以一杯咖啡、一碟面包、一本书,开始新的一天,这是相当惬意的事。你无法知道每一天会为你带来什么。一些意味深长的事也许正在发生,也许表面的热闹只包藏了一个巨大的空虚。想到这些,我平静如水。咖啡热腾腾的,如人的信念,在饮尽之前不会变得冰冷。——张宗子《书时光》

如果你的来到,是为了离开,生命只会是一场遗憾。承受令人沉重,接受令人安然,放低执着,可能是你最大的依靠。打开心情,阳光自然就会照射到你身上。——《无憾》

看一场烟雨,从开始下到结束;看一只蝴蝶,从蚕蛹到破茧;看一树的蓓蕾,从绽放到落英缤纷。不为诗意,不为风雅,不为禅

定,只为将日子,过成一杯白开水的平淡一碗清粥的简单。——《人间花木,莫染我情田》

只有自己能给自己正能量,不被周围的言语所迷惑、困扰,做好自己,相信自己,不管别人怎么说,每个人都拥有值得骄傲的东西,但越是这样的东西就越容易因为旁人的眼光而变成自己的包袱。学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且珍视它,守护它,只要保持这种状态,生活就会变得轻松美好。——肖以默

对在乎你牵挂你为你哭的人好一点,别哪天一梦醒来发现在数星星的时候把月亮弄丢了。——安东尼

我们在害怕中一点点学习、成长、充实,日益强大,对当初做下的决定释然,最终迎接另一种不惧怕未来的自己。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从害怕到不害怕,从悔恨到释然。——《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

为什么你只对你最亲近的人坏?--因为我原本就没有那么好,可是我却拿了太多的好给我的生活,所以那些坏要是没地方放,我就完蛋了。--不公平。--我知道,但是你也跟我要公平吗?你是我最不能失去的人啊。--强盗逻辑。--走吧,你变成了“别人”,我就对你好了。--我不走,坏家伙。——笛安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其实有时我觉得,人的悲、喜、爱、憎都像这朵花一样,你睁开眼看它,它就存在,你闭上眼,也完全可以当它是虚无。这样想,就可以释然,太执着真的没有必要。——辛夷坞《山月不知心底事》

年轻的你,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你将会得到这世间最幸福的一份爱。所以,我也有足够的理由劝告你,要耐心地等待。不要太早地相信任何的甜言蜜语,不管那些话语是出于善意或是恶意,对你都没有丝毫的好处。果实要成熟了以后才会香甜,幸福也是一样。——席慕容《幸福》

我只是倔强的认准一句话,只有当自己处于一个最好的姿态,才会有一个最好的人来爱你。你若是想遇到安静温暖的人过简单美好的生活,首先,你自己得成为淡定与美丽的女人。若说,是什么样的训练练就了一个非常女人,排行榜首位,是单身二字。有一种魅力,叫独自走过。——《年画如斯》

篇四:《南通2016年高三三模语文作文样卷》

南通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作文样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简单的事物常常容易被忽视,但简单中却蕴含着生活态度、人生哲理……

人间有味是清欢

“煮碗粥来!”

一声吆喝,朴素的青花大碗里热气腾腾的粥,便由一双双手从遥远的农耕文明传到了现在。

粥,简简单单,常常被人遗忘在每个普通的早晨抑或每个寒冷的夜。

煮粥很简单,一口锅,一柄勺,一捧米,一碗水,一颗心。

煮粥很讲究,水量火候,由生活决定。

与乡下祖母同住的日子里,早早的,独有的米香与柴火的噼啪声便唤醒了村子。袅袅炊烟升起,如碗里腾上的热气,驱散了清晨的薄薄凉意。

粥有百态。

祖母的粥,厚而粘稠。一把秸秆引燃一捧枯桑枝,大火滚着,粥咕嘟着,渐渐地火熄了,余热细细煨着,粥便稠了。

祖母微笑着将粥盛入青花大碗,沉甸甸地,一如祖母的厚重。天蒙蒙亮,远远地,狗打了声哈欠,传来了清晨第一声低低的吠。农人们需要这一碗稠粥,去负担一上午的艰辛。母亲的粥,多是稀薄的。那只小巧的碗,总是呈在深夜的桌前,恰到好处的温度,静候她应酬的丈夫,抑或是深夜而归疲惫的儿女。

在那些寒冷的夜里,淡淡的薄粥饮下,一如母亲的细微温暖。

粥有百味。

酷热的夏,冰箱里总有一碗冰好了的粥,点缀着绿豆,单看着就透出沁爽的凉意。腊八时节,八种原料偎在一口锅里,咕嘟着,那种诱人的甜香气,便从锅里,从母亲执勺搅拌的指间漏了出来,弥散在整个屋子里。

临近考试时,粥里总会多出一把核桃,有人气色不好时,粥里总会多出一把红枣……无论是稠的稀的,浓的淡的,好粥需细熬。曾尝试过智能电饭煲的自动煮粥,前夜一把米,一碗水,第二天便是一碗米渣子成米糊糊。我却尝不出生活的味道。

粥,尝尝被忽视,因为流传了千年,已成了我们生活的烙印。它一代代传承着,历史便这么活了起来,一个个一样又不一样妇人,露着满足的微笑,在锅边细细搅着。这是她们的生活,因此无味的白粥变得甘甜起来。

如果你问她们,你们从千年流传中学到了什么?

她们会盛出一碗热气袅娜的粥,“煮粥而已。”微笑着说。

我喝下了那碗粥,仿佛那个东坡居士捧着茶碗感叹着:

“人间有味是清欢。”

点评:文章选材有很好的现实生活基础,祖母的粥、母亲的粥、盛夏的粥、腊八的粥,紧扣“简单”,描写细腻,诗意盎然,饱含亲情,让人产生诸多共鸣,让人心生诸多感动。但对简单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阐释略显粗简,故判为一类卷,68分。

简若云水

曾点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简单若此,才享受得到人生的大智慧与大安宁。

1

一叶知秋,枯叶寻常飘落,却预示了风云际会,一朝轮回;回首向来简单寻常处,也是一番绚丽新气象。

古语道“删繁就简三秋树”,曾经花满枝,终于见枝干。撇去一切繁华的泡影,最终留下纯粹的简单,自然的终结奥义是简单,人生的最后追求也是简单。由简到繁,再归于简,是自然的生命历程,追求简单,体现了通透的人生智慧。

人之道“简单”常是物质上的简单,而这种简单却丰富人的精神。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严蠋“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极端的有正考文为上卿,羶粥以糊口,公孙宏位在三公,犹为布被,大概读书知礼之人,不以简为陋,反而从中收获了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简单是一种回归,回归真实,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本身。日本京都的旅馆陈设大都简单,一张榻榻米,一面朴素吸音的墙壁,一面方正小巧的茶几,窗外即是一片枯潦山水。如此简单,甚至有几分苦寒的意味,却使人正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由简单处观起,寻悟生活本身的意义。

简单不等于单调,相反地,它有着无限生动的气韵。中国画在大片空白上随意放几个人物,而不嫌其过于简单,在于这几个人物中并非没有世界。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在这种极简中,生命灵韵往来,宇宙灵气交会,在时空上永恒。

简单的东西大多其貌不扬,易被人忽视,这是人之常情,但正是因为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简单的积极意义在于增强人的感知力,使人具有平静观照的智慧,更让人拥有踏实纯粹的生活态度。一个能由简单而观的人,怎不能拨云见明月呢?

《苔丝》一问世,有关其悲剧主义与喜剧主义的争论便不绝于耳。哈代有力答道:“我写作的不过是真实罢了。”凌驾一切艺术技巧之上的是真实,同样地,高于生活与人生的是简单,站在超越生活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寻常的收获。

唐李翱诗云:“月下披云啸一声,云在青天水在瓶”。简若云水,却有难得智慧。

点评:文章从简单中蕴含着彻悟自然的生命奥义、轻盈达观的人生态度、鞭策人生的积极意义等几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进行了论证,立意准确,层次丰富,说理充分,但“简单不等于单调”一层所述绘画内容与前后文略显脱节。故判为一类卷,65分。

简单背后

“删繁就简三秋树”,古人倡导的文学理念时至今日仍能发人深思。简单背后,其实蕴含着人生的妙法。简单实则不简单。

古人作画不乏善于留白者,偌大的画面只留一叶扁舟浮于浪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聊聊数笔,可谓简之又简,然而便是这简单的一幅山水,却包含了古人胸中万千丘壑。

丰子恺作画也是简笔勾勒,不加细致的描摹或渲染。但透过那一幅幅童趣盎然的漫画,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位老者永远纯粹的童心。及至后来身陷囹圄、历尽摧残,正是凭借这份“简”的信念,丰子恺度过人生的重要难关。

简单,便是这种纯粹地信仰。删去那华而不实的枝条藤蔓,而以淡泊的心境维系人生轨迹,使其永不偏离正轨。

孟浩然以其清新秀美的田园诗闻名后世,而他最重要的技法便是白描,山水有情而不流露,诗人摒弃了大肆的描摹渲染,转而追求一种恬淡的风格,由此上升到淡泊名利的处世哲学。他在仕途受阻后弃居官场,过起了隐居山林的简单生活。

纵然简单,心中早已累起高台,那种看破浮华的心灵高度又岂是忽视简单的人所能达到的?

2

简单其表,丰富其内。简单是因为省去一切徒劳无功的外在步骤与形式,其原本的意义因而得到彰显。而与简单相对的复杂,却往往使人们为其外表分心,以致于有了“买椟还珠”这样的笑话。

如果没有柏拉图对每日向后甩手的坚持,怎会有他日后对哲理与人生的深刻思考;没有达芬奇的蛋,也许世间的画作还停留在对复杂外表的机械复制。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古人的训诫警示我们欲有大作为,先得从简单之事做起。

坚持简单,不仅是构筑人生的根基,更是对心胸的历练。山登绝顶者固然享受了艰难困苦后的博大视野,而于山脚休闲散步者,却也品味着胸中平淡自足的喜悦,他们心中也是山河万朵。

而今日多少事物皆被光鲜的外表掩盖其真实的价值。人们迷恋于繁杂的事物,蒙蔽了双眼,拖冗了脚步,殊不知,简单背后的智慧。

生命无需多么复杂的雕刻,即便只是简单的一纵一横,其中包藏的人生智慧也足够大放光彩。

点评:文章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从绘画说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阐述了简单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智慧这一观点。例证充分,论证有力,但语言尚欠精练,个别层次扣题不严。故判为二类卷,62分。

清粥中溢出的理

一碗清粥,一个咸鸭蛋,看似再简单不过的早餐配臵,我却于其中体味到那香气中溢出的理。

“快点起来,吃早饭了。”一大早,还在睡梦中的我就被老妈无情地唤起,窗帘拉开,刺眼的阳光照进屋内,我被生硬地拖拽起来,却嗅到了一股令人踏实的粥香,这才缓缓揉了惺忪的睡眼,拖着一身的困倦前去刷牙。

收拾完毕,悄悄溜进厨房,见妈妈正在盛粥,锅盖一开,那股浓郁的米香随即溢满整间屋子,看那饭勺中饱满驻立着的米粒,不觉已快流下口水,赶忙坐到位臵上,等待着粥这一至纯粹的佳肴的登场。

老妈端着粥和一小碟刚腌制的小黄瓜款款而来,我是极爱喝粥的人,看着眼前之景怎能不动心,拿着筷子便扒了两口进去,糯滑的口感,喝下去,随即涌上全身的熨帖,一阵温暖踏实,叫人好不自在。妈妈看着我这般享受,便怂恿我学煮粥,这有何难,往锅里倒米、水,按几个键便可,手到即来。不想,妈妈却笑叹,“其实要煮一锅清粥,哪有那样简单。”

惶惑不解,说干就干,用电饭煲煮没多久便大功告成,何来难,可当我尝粥时却与先前的大不相同,少了那柔滑的口感,没了米的香。转身问妈妈,方知这简单的清粥中却也溢着理。

轻轻点开小火,臵锅于其上,缓缓倒入米、水。一开始,米和水处于分离状态,渐渐水变得热烈起来,翻滚着涌向米,随即交汇、融合,当你再开锅时,米和水进入一种新的生命状态,米不能离开水,水融进了米中,妈妈此时用勺子不断地轻转锅底,米与水融合更为密切,两相此下成为一体,勺子在锅中来回不停地旋转,画出一条条美丽的弧线,粥也在此刻溢出那令我难忘的清香。许久,才好,盛出一碗,小心地嘬一口,恰是刚才那糯滑的口感,母亲那不缓不忙的动作以及那粥稠且润泽的模样让我明白了那清粥中溢出的理。

清粥,这看似简单的东西,却蕴含着人生哲理,总想用电饭锅煮粥,但其终究哄骗的是自己的心,能够静下来煮一锅清粥的人,也在生活的大难题中,将自己熬煮着,不激烈,不偏执,一点点让生命的灵魂散发出香气。

3

清粥相伴,了无牵挂,只愿今生为家人熬制一锅清粥,让其中溢出的理为他人所晓。点评:作者敏锐地抓住生活中的“简单”——一碗清粥,写人、叙事、抒情议论恰到好处,诠释了“简单”的丰富内涵。作者描写精当,运笔自如,娓娓道来中饱含浓浓亲情,细心感悟中蕴藏至简道理。稍有欠缺的是,作者太刻意于画龙点睛,有画蛇添足之嫌。故判为二类卷,59分。

棰击声中的年糕香

我捧着手中软烂、不堪一握的年糕,顿失失去了品尝的兴致。便不由自主地怀念起在浙江吃到的柔韧、劲道的手工年糕,唇齿留香。

走在长满青苔的青石板小巷中,路边小草伴着阵阵微风,发出沙沙的声响。路两旁的人家门扉半掩。透过门缝,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微风送来阵阵清香的味道,似是清淡的香气,但其中似乎又夹杂了丝丝的甜香。随之传来的是捶击的咚咚的声音。我寻声追去,是一家手工年糕的小作坊。

作坊的门面与两边的民居并无两异,古朴的门扉,门上贴了两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