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要具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布鲁诺
详细内容
第一篇:《为科学献身阅读答案》
为科学献身阅读答案为科学献身人终究不免一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科学奋斗的科学家们,当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候,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科学。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力学家。当罗马士兵拿着宝剑突然闯进他的房间时,这位75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正蹲在那里,研究着画在地上的几何图形。阿基米德毫无惧色,坦然地对罗马士兵说:“等一下杀我的头,在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这条几何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啊!”然而,残暴的罗马士兵不由分说,砍下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头。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是为捍卫真理而死的。他临死前的遗言,曾使世界震惊!布鲁诺坚持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1600年2月被教会用火活活烧死。布鲁诺面对熊熊烈火,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能够,我不愿放弃,我没有可以放弃的事物。”俄罗斯科学家利赫曼教授是死在科学实验之中的。1752年,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一起,探索雷电的秘密。他们认为,打雷闪电很可能是天空中的一种放电现象,于是就在屋顶上竖起一根长长的铁杆,下面绑了一根铁尺,要把空中的电引下来,仔细研究。在一个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夜晚,利赫曼拿着铁尺,罗蒙诺索夫趴在屋顶等待着把电引下来。这时空中猛一闪亮,利赫曼顿时触电死去。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又继续冒着生命危险,重新开始探索雷电秘密的实验。在罗蒙诺索夫看来,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有人挂彩,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夺取胜利。另一位不怕死的著名科学家,要算是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了。诺贝尔研究的是炸药,他的研究工作仿佛是在“太岁头上动土”,稍不注意,“太岁”发怒--炸药爆炸,便会一命呜呼,有一次,炸药在实验室里猛然爆炸,炸死五个人,其中有诺贝尔的弟弟卢得卫,他的父亲老诺贝尔也受了重伤。可诺贝尔却置生死于不顾,依旧探索炸药之谜。他经过几百次的反复实验,最后一次炸药大爆炸,把他炸得鲜血淋漓,他却高兴地在浓烟中狂跳:“我成功了!我成功了!”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在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中,不幸被一辆马车轧死,这沉重地打击,使居里夫人陷入深深的静默孤寂中。然而,居里夫人并没有被痛苦压倒,而以惊人的毅力一个人做着两个人的工作,继续向科学顶峰挺进,终于在1911年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金。居里夫人成年累月埋头在实验室里工作,成天与镭、钍、铀之类放射性元素打交道,由于长期手放射性射线照射,居里夫人最后死于恶性贫血。居里夫人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曾用来治疗癌症,医好了许多病人,她自己却死于镭的手掌!她的一生,确如蜡烛,照亮了别人,却烧毁了自己。爱因斯坦生前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他去世前想些什么年呢?他不想人们来称颂他,感谢他,留下这样的书面遗嘱:“免除公共集会、宗教仪式、花卉布置以及所有的典礼。”诺贝尔出生入死,研究成功多种炸药,开办了十五家炸药工厂,成为巨富。他在临死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在遗嘱中要求瑞典政府把他的财产作为“诺贝尔奖金”的基金,用来鼓励更多的人向科学进军。人们常说,要为科学献身,以上几位科学家在离开人世的时候那种闪亮的事迹,正是这样为科学献身的生动写照。
[阅读训练]读后请完成下边的问题:1、本文使用了几位科学家的事例作为论据?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每一位科学家的事迹。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的?3、课文第4段介绍了诺贝尔的事迹,为什么第7段又提到他?4、本文引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与中心论点有何联系?
答案:1、阿基米德:等一下杀我的头,在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这条几何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啊!
布鲁诺:我不能够,我不愿放弃,我没有可以放弃的事物。
利赫曼: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有人挂彩,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夺取胜利。
居里夫人:她的一生,确如蜡烛,照亮了别人,却烧毁了自己。
诺贝尔:诺贝尔出生入死,研究成功多种炸药,
2、不怕牺牲、努力奉献
3、前后照应
4、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正如蜡烛一样
第二篇:《为科学而献身阅读答案》为科学献身
人终究不免一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科学奋斗的科学家们,当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候,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科学。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力学家。当罗马士兵拿着宝剑突然闯进他的房间时,这位75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正蹲在那里,研究着画在地上的几何图形。阿基米德毫无惧色,坦然地对罗马士兵说:“等一下杀我的头,在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这条几何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啊!”然而,残暴的罗马士兵不由分说,砍下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头。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是为捍卫真理而死的。他临死前的遗言,曾使世界震惊!布鲁诺坚持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1600年2月被教会用火活活烧死。布鲁诺面对熊熊烈火,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能够,我不愿放弃,我没有可以放弃的事物。”俄罗斯科学家利赫曼教授是死在科学实验之中的。1752年,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一起,探索雷电的秘密。他们认为,打雷闪电很可能是天空中的一种放电现象,于是就在屋顶上竖起一根长长的铁杆,下面绑了一根铁尺,要把空中的电引下来,仔细研究。在一个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夜晚,利赫曼拿着铁尺,罗蒙诺索夫趴在屋顶等待着把电引下来。这时空中猛一闪亮,利赫曼顿时触电死去。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又继续冒着生命危险,重新开始探索雷电秘密的实验。在罗蒙诺索夫看来,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有人挂彩,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夺取胜利。
另一位不怕死的著名科学家,要算是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了。诺贝尔研究的是炸药,他的研究工作仿佛是在“太岁头上动土”,稍不注意,“太岁”发怒--炸药爆炸,便会一命呜呼,有一次,炸药在实验室里猛然爆炸,炸死五个人,其中有诺贝尔的弟弟卢得卫,他的父亲老诺贝尔也受了重伤。可诺贝尔却置生死于不顾,依旧探索炸药之谜。他经过几百次的反复实验,最后一次炸药大爆炸,把他炸得鲜血淋漓,他却高兴地在浓烟中狂跳:“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在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中,不幸被一辆马车轧死,这沉重地打击,使居里夫人陷入深深的静默孤寂中。然而,居里夫人并没有被痛苦压倒,而以惊人的毅力一个人做着两个人的工作,继续向科学顶峰挺进,终于在1911年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金。居里夫人成年累月埋头在实验室里工作,成天与镭、钍、铀之类放射性元素打交道,由于长期手放射性射线照射,居里夫人最后死于恶性贫血。居里夫人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曾用来治疗癌症,医好了许多病人,她自己却死于镭的手掌!她的一生,确如蜡烛,照亮了别人,却烧毁了自己。爱因斯坦生前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他去世前想些什么年呢?他不想人们来称颂他,感谢他,留下这样的书面遗嘱:“免除公共集会、宗教仪式、花卉布置以及所有的典礼。”
诺贝尔出生入死,研究成功多种炸药,开办了十五家炸药工厂,成为巨富。他在临死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在遗嘱中要求瑞典政府把他的财产作为“诺贝尔奖金”的基金,用来鼓励更多的人向科学进军。
人们常说,要为科学献身,以上几位科学家在离开人世的时候那种闪亮的事迹,正是这样为科学献身的生动写照。
[阅读训练]读后请完成下边的问题:
1、本文使用了几位科学家的事例作为论据?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每一位科学家的事迹。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的?
3、课文第4段介绍了诺贝尔的事迹,为什么第7段又提到他?
4、本文引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与中心论点有何联系?
C2自己写3C4施密特博士忍痛记录自己被毒蛇咬伤的情况最后以身()职
为人民服务,要有勇于奉献的精神,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对科学做出贡献
第三篇:《为科学献身阅读答案》人终究不免一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科学奋斗的科学家们,当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候,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科学。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力学家。当罗马士兵拿着宝剑突然闯进他的房间时,这位75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正蹲在那里,研究着画在地上的几何图形。阿基米德毫无惧色,坦然地对罗马士兵说:“等一下杀我的头,在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这条几何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啊!”然而,残暴的罗马士兵不由分说,砍下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头。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是为捍卫真理而死的。他临死前的遗言,曾使世界震惊!布鲁诺坚持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1600年2月被教会用火活活烧死。布鲁诺面对熊熊烈火,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能够,我不愿放弃,我没有可以放弃的事物。”俄罗斯科学家利赫曼教授是死在科学实验之中的。1752年,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一起,探索雷电的秘密。他们认为,打雷闪电很可能是天空中的一种放电现象,于是就在屋顶上竖起一根长长的铁杆,下面绑了一根铁尺,要把空中的电引下来,仔细研究。在一个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夜晚,利赫曼拿着铁尺,罗蒙诺索夫趴在屋顶等待着把电引下来。这时空中猛一闪亮,利赫曼顿时触电死去。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又继续冒着生命危险,重新开始探索雷电秘密的实验。在罗蒙诺索夫看来,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有人挂彩,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夺取胜利。
1.在罗蒙诺索夫看来,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有人挂彩,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夺取胜利。居中的堡垒指:
这里指:
挂彩在居中指
句中的“堡垒”指解决科学上的难题、攻克科学上的难关。
“挂彩”在句中指在探索科学奥秘、传播科学真理的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失败,甚至会遭到伤害。
第四篇:《八下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有答案)》芙蓉镇中学201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2015.4
温馨提示:1、本试卷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答案须答在答题卷上有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有人说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表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C.总统制D.民主共和制
2.“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A.《史记》B.《本草纲目》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
3.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无限的”的科学家依次是()A.布鲁诺哥白尼托勒密B.托勒密哥白尼布鲁诺C.布鲁诺托勒密哥白尼D.哥白尼托勒密布鲁诺
4.“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A.岳飞B.郑成功C.戚继光D.邓世昌
5.2012年诺贝尔委员会给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下列根据民间故事创作的描写神魔虚幻世界的长篇小说是()
A.《水浒传》B.《三国演义》C.《西游记》D.《红楼梦》
6.2015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4周年。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727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置了()A.西域都护B.宣政院C.驻藏大臣D.伊犁将军
7.打破以往世界各地相互孤立和隔绝局面,把世界各个地区连成一个整体的历史事件是()A.基督教的创立B.文艺复兴C.新航路的开辟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8.热播电视剧《宫》中的女主人公晴川穿越时空来到了清朝。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有()①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②皇帝选调亲信设立军机处
③蒙古草原西部的准葛尔部首领葛尔丹发动叛乱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9.下列有关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A.民间有谚语:“苏湖熟,天下足”B.到松江市场可采购大量棉布回北京
C.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徽商、晋商等D.中国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10.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是()A.但丁B.莎士比亚
C.伏尔泰
D.孟德斯鸠
11.文艺复兴的一位作家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这反映了()A、肯定了人的价值及其创造性的思想B、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思想特点C、人文主义藐视宗教作用的思想D、提倡追求物质生活幸福的思想
12.作家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掀起一股读史热潮,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A.八股取士B.郑成功收复台湾C.戚继光抗倭D.郑和下西洋13.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A.“贞观之治”B.“乾隆盛世”C.“开元盛世”D.“文景之治”
14.15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15.他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文明恶棍”,强调天赋人权,反对等级特权,并且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的。“他”是()
A.卢梭B.孟德斯鸠C.伏尔泰
D.狄德罗
16.大胆批判了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公开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学者是()A、顾炎武B、黄宗羲C、王羲之D、朱熹
;17.如果把“议会对王权的胜利”、“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A.世界开始走向整体B.新体制的创立C.工业文明的浪潮D.民族复兴新道路
18.英国皇家学会在2005年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牛顿被认为比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他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成就是()A.发现万有引力定律B.创建微积分C.总结出力学三定律
D.确定冷却定律
19.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社会第一次由相互隔离、孤立的状态逐渐走向一个整体。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曾经到达印度洋的航海家有()
①达·伽马②哥伦布A.①②④
B.②③④
③迪亚士
④麦哲伦
D.①②③
C.①③④
20.18世纪英王使者马嘎尔尼来华时,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乾隆皇帝回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出乾隆实行的是()A.闭关锁国政策B.重农仰商政策C.对外开放政策D.休养生息政策
二、非选择题(共6题,60分)
21.观察新航路开辟航线图,回答问题。(15分)
(1)填出开辟上述航线的航海家:(4分)
①②③④(2)中国古代哪项科技发明对新航路的开辟意义重大?(2分)(3)新航路得以开辟的原因有哪些?(6分)
(4)首先开辟到达东方新航路的航线是,最能证明地圆学说的航线是,错误地认为是到达东方,实际上是到达一块尚未开发的新大陆的航线是。(填图中序号)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1)这是谁给荷兰总督揆一的招降书?(2分)
(2)他为什么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说明。(4分)
(3)1684年,清政府为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设置了什么机构?该机构隶属于哪个省?它的设置有何意义?(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科学家要具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布鲁诺}.
材料二:“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
材料三:对于伏尔泰、卢梭的评判,歌德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赫尔岑则说得更为坦率“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文明了”。(1)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哪一重大社会变革运动?其思想核心分别是什么?(6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科学革命时期哪位科学家的名言?你知道他为科学发展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他留给后人哪些值得学习的精神?(6分)
(3)三则材料描述的社会变革运动在人类史上有什么共同作用?(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制度?(2分)有何积极作用?(2分)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中央机构设置有何变化?(3分)
(4)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一次,清康熙帝赴承德避暑、围猎,途经北京北口长城时,曾做诗曰: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材料二:有人说,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1)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看出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
(2)清朝所施行的民族政策有什么积极作用?(4分)
(3)这种民族政策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什么启示?(3分)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学期第一次月练答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