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珍惜劳动成果的诗歌
详细内容
篇一:《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主题班会班级:六年二班
时间:2011年11月7日
地点:教室
一.班会要求:
1.进一步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热爱公益事业、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思想品质。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切的劳动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二.主要方法:谈话法、表演法。
三.班会准备:
1.四位学生准备小品。
2.一学生准备名人故事。
3.一学生准备诗歌朗诵。。
4.主持人小结。
5.班长准备倡议书。
四.班会过程:
(一)引言:达.芬奇曾经说过:劳动一日可得一天的安眠,劳动一世可得幸福的长眠。的确,只有亲自参加劳动的人,才能尊重劳动人民,才会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才会懂得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高新一实验的学生
就更应该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呢?
(一)学生讲话助人为乐的故事。
1.请王宇轩同学讲《毛泽东助人为乐的故事》。
2.主持人点拨,是学生明确: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就连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也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公益劳动,乐于助人的好习惯,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的学生,是不是更应该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班也有些同学平时也很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表扬部分同学)
(二)献给劳动者一首诗。
请何润泽同学配乐诗朗诵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诗歌《给乌兰诺娃》。
(三)小品表演
1.请徐俊伟、黄娟、杨小曼、雷天彩、郑俊俊同学
表演小品《我们的身边的小事》。
2.主持人点拨:一件小事真的不算什么吗?劳动成果真的是随手可得吗?学生讨论、发言。(指出部分同学不尊重父母、老师、同学--------等等的劳动成果的坏习惯,要求同学们改正)。
(四)主持人小结。
1.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是每一位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
2.一切劳动都是艰苦的,只有尝到劳动的艰辛,才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五)班长宣读“珍惜劳动成果”的倡议书。
倡议同学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把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吧!
(六)“珍惜劳动成果”的签名活动。
让同学们将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立志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中。
班主任总结:希望同学们在《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的班会上能有所收获,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将来也是珍惜你自己的劳动成果,从我们校园和家庭的身边小事做起,老师相信,我们班的孩子可以做的非常好,老师期待你们的行动。今天的班会到此结束。
篇二:《珍惜劳动成果,反对铺张浪费》《爱惜劳动成果,反对铺张浪费》主题班会
主持人:郭莹珍惜劳动成果是中国人美德。古代中国人一直就很注意教育人珍惜劳动成果。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歌《悯农》广为人知,一直流传到今天,就连刚刚识字的儿童都会背诵。它形象地写出了农民种田的辛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本来是讽刺那些封建统治者不能体察农民的艰辛,也可以理解为教育人们要爱惜粮食等一切劳动成果。
珍惜劳动成果,是尊重劳动的具体表现。尊重劳动,首先要尊重农民、工人、公交车司机和售票员、老师等一切劳动者。劳动者是光荣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各种各样有用的产品,提供了各种生活服务,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维持了社会的正常发展,要尊敬他们。更重要的是,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蔬菜、水果、文具、玩具、课本、作业本等等。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特别要注意,在家里,对家长的家务劳动要尊重,对家长做的饭菜、洗的衣服等都要爱惜,做到不剩饭,保持衣服干净。不乱花一分钱,在学校不和同学攀比,不追求高消费,多体谅家长工作的辛苦。
《诗经》里有一句话:“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意思是说:可怜的父母啊,生我养我是多么辛劳!抒发了子女对父母辛劳的感激之情。西晋时,有一个叫赵至的人,13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正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突然听到窗外传来父亲干活时吆喝牛的声音。他心里一酸,流出了眼泪。老师问他为什么哭了。他回答说:“我现在年龄太小,不能帮家里分担父亲的辛劳,父亲这么大年纪了,为了供养我读书,还在地里辛苦劳动,我心里难受啊。”老师听了,非常感动。赵至小小年龄,就能够体会到父亲的辛劳,真是难得。后来,他果然很有出息,干成了一番事业。俭朴使人保持谨慎、向上的心态,而铺张浪费侵蚀一个人的心灵。春秋时期的鲁国宰相季文子,擅长外交,治国有方,政绩显著,先后在位30多年,官位很高,却十分俭朴,尤其看不惯讲排场、搞奢华的风气。他家的住房十分俭朴,平时吃饭大多是粗茶淡饭,很少穿丝绸衣服。他对粮食非常爱惜,他家的马从来没有吃过一粒粮食。那些爱讲排场的大臣对他很看不惯,嘲笑他过于小气,太寒酸。他却泰然自若,不为所动。
珍惜劳动成果,不分贵重、不分大小。“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人们哪怕一丁点成果也需要劳动者付出艰辛的劳动,同样要珍惜,不能因为劳动成果的少、小,就可以不去珍惜。
乌兰夫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曾经担任内蒙古区委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国家副主席等职,身居高位,却生活俭朴,连一粒饭也不浪费。一次,他和家人一起吃饭。一粒饭掉在了桌上,他看见了,想都没想就捡起来吃了。后来,在为儿子乌杰举办的婚礼上,周恩来、邓颖超、贺龙、陈毅、聂荣臻等都来参加,他却只准备了一个牛头招待大家。婚宴快结束时,周总理指着桌子高兴地说,非常好,都吃光了。一个牛头被吃得干干净净,一点都没浪费。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能够克制自己的贪欲,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修养、令人钦佩的人;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能养成节俭的习惯,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前面讲的季文子,身为朝廷重臣,并不是没有条件过奢华生活,而是严格要求自己,把俭朴的精神当成了人应该具有的高尚品德。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不懂得节俭,乱花钱、随便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把穿名牌、用名牌当做时髦,同学之间互相攀比。据说在一个城市的重点学校,捡拾的物品,大到名牌服装,小到铅笔、橡皮等,堆满了一间屋子。学校多次广播,要求孩子们去认领,却没有一个人去,后来学校把家长请来,也只有几个人认领。最后,学校只得把这些东西处理给废品收购站了。珍惜劳动成果,就要从自我做起,克服虚荣心,珍惜生活、学习用品,保持教室和校园环境卫生。
篇三:《第十课珍惜劳动成果2》第十课珍惜劳动成果(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珍惜劳动成果、节约资源的意识,养成文明消费的习惯。
2.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是资源贫乏的国家,而且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人的生活并不富裕。基于这样的国情,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节约资源,勤俭建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品质。立志投身于社会主义创业实践。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有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预习内容:
1.谈谈自己对《拾穗者》这幅画作的感受。
2.搜集关于告诫人们珍惜劳动成果的诗篇,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根据预习提纲,检查预习情况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播放诗歌《悯农》的朗诵音频。
2.教师:这是一首大家从小就非常熟悉的诗,它描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果实的可贵。诗虽然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可是我们大家仔细体味一下,就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感受到作者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的怜悯之情、崇敬之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粮食的珍惜之情。
3.讲述故事,进一步启发学生。
材料:近年,我已经年过不惑(40岁为不惑),我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令人羡慕的6位数。然而一个习惯至今不能丢弃,即珍惜每一粒粮食。这是父亲多年来给我们养成的习惯,“爱惜”这个词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骨子里。记得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对我们每个孩子都很慈祥,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对我们发脾气,而且是发很大的脾气:一是我们几个孩子争东西的时候,在他老人家看来,兄弟姊妹必须和和气气,大的要让小的,小的要尊敬大的;二就是在我们有些许浪费粮食的行为时。因此,至今我还是保持着掉了饭粒立刻捡起来的习惯。
说实在的,我“改正”这个习惯。一是为了尊敬我的父亲,是他老人家养了我们这么大,他老人家的精神就是我们应该承袭的精神;二是因为我认为,应该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记住粮食的可贵。今天我们富裕了,不等于我们永远富裕下去,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人——包括儿童生活在饥饿中。而且,浪费实在不是什么
令人羡慕的品质,而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我们要把它抛弃掉。
从学生熟悉的诗歌入手,可以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让学生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爱惜粮食品质的可贵,确立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教师:从一粒种子到我们碗里的米饭,要经历哪些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艰辛付出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知识,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不必要详细了解全过程,主要是体会劳动果实得来不易。如在耕种过程中遇到恶劣的天气、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等。
3.学生结合自己的父母或周围的人们的劳动,说说劳动者付出的辛苦以及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如母亲是记者的同学谈谈她报道一条新闻要付出哪些辛苦;父母是工人的同学谈谈父母以及同事们生产某种产品需要付出的劳累,等等。)了解我们享有的所有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四、师生互动,拓展延伸
1.教师:刚才我们都了解了我们的父母、我们周围的人们的劳动付出,懂得了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也懂得了应该珍惜劳动果实。那么,我们到底做得如何?让我们先来看一组画面。(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到学校食堂录一小段学生将剩饭菜倒入垃圾桶的录像或者是拍一些照片,课堂上使用。)
2.学生交流感受:看了这些画面大家的感受。
3.教师总结: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勤俭节约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必须勤俭节约。
五、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寻找浪费现象。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讨论交流生活中遇到的浪费现象,讨论后由小组代表来发言。
(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浪费的现象?
(2)学校生活中还有哪些浪费的现象?
(3)社会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还有哪些?
篇四:《爱公益劳动惜劳动成果》爱公益劳动惜劳动成果
1.班会背景:为了响应学校征集主题班会活动,规范班会工作,拓展思政教育。
2.目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公益劳动,怎样正确对待公益劳动,从而进一步培养
学生为人民服务、热爱公益事业、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思想品质。
3.班会对象:数学与应用数学12本2班全体成员。
4.班会时间:2014年3月7日。
5.班会地点:综合楼c203
6.班会筹备:全班准备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
四位学生准备小品。
一学生准备名人故事。
一学生准备诗歌朗诵。
五学生准备小品。
准备拼字游戏。
主持人小结。
班长准备倡议书。
二位同学协助“爱公益劳动惜劳动成果”的签名活动。
7.班会内容及流程:
请曾科,赵毅,刘家勇,赵子键4位同学表演小品《一件小事》。
主持人点拨:确实,在我们之中还有些同学对公益劳动的认识还是不够的:像小品中的小良同学因为怕苦、怕累、怕脏,怕给人笑话、看着处在危险中的盲人也不
敢或者说不愿意去做。这一点又说明了什么呢?请学生讨论、发言。
请叶佳佳同学讲《毛泽东助人为乐的故事》。
主持人点拨,是学生明确: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就连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也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公益劳动,乐于助人的好习惯,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
的学生,是不是更应该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呢?我们应该怎
么做呢?我们班也有些同学平时也很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分组参与拼“劳动光荣,懒惰可耻”游戏,看谁拼得快
主持人小结。
1.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是每一位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
2.一切劳动都是艰苦的,只有尝到劳动的艰辛,才能懂得珍惜
劳动成果
班长宣读“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倡议书。
倡议同学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把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吧!
“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签名活动。
让同学们将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立志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中。
策划人:赵子键
篇五:《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第十课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一、【课标与教材】
1、【课标依据】:
(1)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热爱劳动。
(2)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3)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信息、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4)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2、【教材内容分析】:
第十课《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可敬的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第一部分赞叹了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伟大与光荣,使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光荣,鄙视劳动可耻的思想;第二部分分
析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学生懂得如何珍惜劳动成果,如何尊重劳动者。
3、【教材地位】: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劳动创造世界”,第九课说明了劳动的意义。本课主要讲述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这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起到“承上”的作用。
以这一课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第十一课“乐于劳动、善于劳动”将引导学生做快乐的、新型的劳动者,所以本课也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4、【教学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初几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课的某某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1)劳动虽然有分工不同,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珍惜劳动成果。
难点:劳动虽然有分工不同,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珍惜劳动成果、节约资源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高尚品德。2、树立平等的劳动观,尊敬劳动者。{关于珍惜劳动成果的诗歌}.
2、能力:1、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歧视、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现象和行为是错误的。2、知道浪费劳动成果的行为是错误的,引导学生养成文明消费的习惯。
3、知识:使学生懂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人。
三、【学情分析】:
1、生活实际:学生参加劳动的机会少,没有实际的劳动经验和体会,所以对本课内容缺乏亲身体验和感性认识。而且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浪费的现象和行为,中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有待提高。
2、社会实际: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对某些行业的劳动及劳动者的歧视、不尊重的思想和行为,会对学生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3、学习实际:学生对“劳动有分工不同,无高低贵贱之分”的理解有难度;对什么是浪费、什么是节俭的判断标准难以把握;对国情的了解不深入;在生活中落实勤劳节俭的行为对学生来讲也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教师:
1、搜集表现劳动者的艺术作品(歌曲、诗歌、画作、图片等)。
2、熟悉我国党和政府尊重劳动、劳动者的举措,并准备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3、准备好能体现我国国情的图片、文字和数据资料。
学生:
1、搜集我国劳动模范人物的事迹,搜集古今中外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名言、故事资料。
2、调查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歧视劳动、劳动者,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