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遇话题的写作素材
详细内容
'
一、名言警句
1、智者贵在乘时,时不可失。——司马迁
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张九龄
3、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刘禹锡
4、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苏轼
5、当取不取,过后莫悔。——施耐庵
6、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施耐庵
7、从容不迫地谈理论是一件事,把思想付诸实行,尤其在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又是一件事。——罗曼·罗兰
8、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失掉恰当的时节、有利的时机就会全功尽弃。——柏拉图
9、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善于造就机会。——培根
10、智者创造的机会比他得到的机会要多。——培根
11、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歌德
12、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了。——泰戈尔
13、有时一扇门虽然关上了,其余的门却是敞开的。——塞万提斯
14、运气通常照顾深思熟虑者。——诺贝尔
15、如果没有人欣赏,乌鸦的歌声也就和云雀一样;要是夜莺在白天杂在群鹅的聒噪里歌唱,人家决不以为它比鹪鹩唱得更美。多少事情因为逢到有利的环境,才能够达到尽善的境界,博得一声恰当的赞赏!——莎士比亚
16、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莎士比亚
17、人不能创造时机,但是他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雪莱
18、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居里夫人
二、故事素材
1、抓住机遇需要胆识
毛遂在平原君门下三年,一直默默无闻,总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一次,秦国大举进攻赵国,情况危急。赵王派平原君向楚国求救。平原君决定挑选出20名足智多谋的人随同前往,可是只有19人合乎条件。这时,毛遂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平原君一开始不以为然:“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尖子很快就会穿破口袋钻出来,人们很快就能发现他。而你一直未能出头露面显示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够带上没有本事的人同我去楚国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毛遂并不生气,他心平气和地据理力争说:“我之所以没有像锥子从口袋里钻出锥尖,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像锥子一样放进您的口袋里呀。”平原君便答应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连夜赶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可是这次商谈很不顺利。只有毛遂面对楚王,慷慨陈词,对楚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楚王终于被说服了,与平原君缔结盟约。赵国于是解围。事后,平原君说:“毛遂原来真是了不起的人啊!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真抵得过百万大军呀!可是以前我竟没发现他。若不是毛先生挺身而出,我可要埋没一个人才呢!”不要总是等着别人去推荐,只要有才干,不妨自己主动站出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机遇属于有志者
秦末,陈胜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但少有壮志。公元前2XX年,秦始皇病死,宦官赵高伪造秦始皇遗诏,立秦始皇小儿子胡亥当傀儡皇帝,赵高篡夺大权,对人民进行更加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秦王朝大规模征发贫苦农民守边服兵役,修造宫殿,进行水陆运输和从事各种苦役,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公元前2XX年7月,陈胜、吴广等900名贫苦农民一起被征发去戍守渔阳,因路上遇大雨,道路冲垮,无法按期到达,按暴秦的法律,误期处死。陈胜看到自己的处境,看到全国人民对暴秦的憎恨,决定抓住这个时机动员戍边卒杀掉押送他们的秦朝军官。揭竿为旗,以木棍、锄头为武器,率领这支900人的农民武装反抗暴秦。起义后,马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广大农民自带干粮,纷纷参加起义军,起义军迅速扩大,攻城掠地,势如破竹。终于推翻了暴秦的统治。
3、机遇转瞬即逝
秦末,刘邦和项羽先后攻入咸阳。当时,项羽率部40万驻扎在咸阳外的新丰鸿门,刘邦率部10万驻扎在霸上,两军相距很近,此时的项羽气势正盛,消灭刘邦的势力可谓易如反掌。谋士范增献计给项羽让他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其间借机把刘邦杀掉,以绝后患。但是,在“鸿门宴”上,项羽优柔寡断,一再放弃杀掉刘邦的机会。然后,他听信项伯的“仁义”之说,放走当时处于绝对劣势的对手,并封刘邦为“汉王”。随后,项羽又从咸阳引兵东归彭城,打算回乡炫耀一番,以致贻误战机。刘邦的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四面楚歌之声把一代西楚霸王逼得洒泪与心爱的余姬诀别,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令人欷歔。仔细分析一下,项羽兵败身亡的悲剧固然还有其他许多主客观因素,但这与他在鸿门坐失良机不无关系。当项羽在鸿门放走刘邦时,范增曾愤然地说:“竖子不足与谋也(实在不能与这小子谋划大事)!”
4、从细节中找机遇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他毕生从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他曾系统地调查、整理和研究了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在寻找中国乡野中散落的众多无价的古建筑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一曲河北小调《小放牛》。歌词中有一句:赵县的桥,应县的塔。梁思成当时就想,既然有赵县的桥,那应县的塔也应该是有的,自己应该去应县寻塔。经过实地考察,他最后找到了应县的塔,也就是后来被誉为“中国第一塔”的山西应县木塔。
5、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
吴鼎民,安徽巢湖人,1951年出生,南航大人与社会科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江苏省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目前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XX年获得“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荣誉称号。小学毕业时吴鼎民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一所全国有名的中学读书。可初二还没读完,文革就开始了,学校停了课,然后便是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他背着行李随着高中同学走了,这一去就是八年多。八年中,劳动以外,他到处寻找精神食粮。附近鞭炮厂收了一大堆书籍准备卷鞭炮皮,他跑去像搜寻珍宝一样淘出一批大学文科教程,一本本地啃了下去。八年中,他不去考虑用什么办法回城,只知道看书学习。因为有一个信念支撑他。这个信念来自于一位长者对他说的话:“国家不会永远乱下去,总有一天知识会有用。”他努力着,等待机会。机会来了,1978年初,初二没读完的吴鼎民同样考上了大学。后来吴教授为了提高自身能力,一次次向新的高度攀登,分别在南京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学习,1988年获得广州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
6、把握时机,抓紧机遇
彭丽媛,我国著名女歌唱家。她的成功之路同样充满荆棘和不平,但她并不向困难低头,而是能准确抓住机会,把握好人生的机遇。1985年6月份,中国歌剧舞剧院向她发出了邀请信,希望她能参加歌剧《白毛女》的重排演出、并饰演女主角喜儿。接到信后,彭丽媛的心情是又高兴,又害怕。小的时候,彭丽媛就最爱看《白毛女》,田华演的电影、郭兰英演的歌剧她都喜欢,每看一次就要为喜儿的悲惨命运流一次泪。今天,自己也能有幸担任喜儿的主演,她怎么能不高兴呢?可是,高兴之余,她又害怕。在作曲家施光南的鼓励下,她不断刻苦练功,磨炼自己,终于在公演《白毛女》时获得空前的成功。
7、机遇就在身边
麦克斯韦16岁就到爱丁堡大学攻读数学物理,后又至伦敦剑桥大学深造。他学习非常刻苦勤奋,博览群书,尽情地在知识海洋里遨游。但由于缺乏名师指点,他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此时,幸运之神降临到了他的身边。一天,著名数学家霍普金斯教授到图书馆借一本高深的数学专著,却被告知书被一个叫麦克斯韦的学生借走了。
教授既惊讶又好奇,因为这本书一般人是看不懂的。他找到了麦克斯韦,见他正认真地看书,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弱点,就对麦克斯韦进行了热心的指点,并收他做自己的研究生,同时还介绍另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斯托克斯当麦克斯韦的导师。
麦克斯韦在两位导师的指点下,认真学习,学业大进,最后终于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
8、机遇可遇不可求
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法国闻名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就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而进入文坛的。凡尔纳18岁时在巴黎学法律。有一次,他参加上流人士的晚会,当他从楼上走下来时,童心犹存的他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往下滑,结果撞在了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国闻名作家大仲马。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9、机遇加才能等于成功
世界闻名喜剧大师卓别林5岁时初次登台亮相,就显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才能。那次,他母亲在演出时嗓子忽然哑了,她只得离开舞台。这时场内一片混乱,舞台总监灵机一动,想到卓别林曾当着母亲和朋友们的面进行过表演,就建议卓别林代替母亲上台表演。小小的卓别林毫不怯场,面对着满场的观众,镇静自若、毫不拘束地唱了一首歌,接着他又是唱又是舞,表演了几个节目,非凡是他模拟母亲唱那首《爱尔兰进行曲》时沙哑着嗓音唱,模拟得惟妙惟肖,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正是由于他把握住了这次偶然的机会,以后才能走上艺术道路,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世界喜剧大师。
10、机遇偏爱有预备的头脑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是个勤学的人。有一天,他在紧张的工作之后,感到非常倦怠,坐在一辆马车里昏昏入睡了。这些天来,他聚精会神地研究苯分子的结构,大脑极度疲乏。进入睡眠状态后,他的大脑的许多神经经过暂时的休息,便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他似乎觉得碳分子都活了,在他眼前翩翩起舞,结成了一条长链。长链像蛇一样扭动着,忽然一口咬住自己的尾巴,盘成了一个圆圈。这时,凯库勒从梦中惊醒,忽有所悟地喊一声:“我找到答案了,苯分子是一环状结构。”假如凯库勒是一个懒汉,是不可能有这一发现的。
11、善于发现机遇
年轻的洛克菲勒刚进入石油公司工作时,由于学历不高,又没有什么技术,因此被分派巡视并确认石油罐有没有自动焊接好。这是石油公司最简单的工作岗位,连一个小孩子都能胜任。每天,洛克菲勒眼盯着焊接剂自动滴下,沿着石油罐盖转一圈,看自动输送带再把石油罐移走。工作简单又枯燥,没干几天,洛克菲勒就有些厌倦了。但由于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洛克菲勒决定安下心来,把眼前的工作做好。于是,他更加认真地观察、检查石油罐的焊接质量。当时,公司正在推行节约计划,洛克菲勒想,我这项工作是不是也可以节约某些程序呢?他发现每焊好一个石油罐,焊接剂要落三十九滴;而经过周密计算,只要三十七滴就可以焊好了。但是,这个方法却不实用。洛克菲勒没有灰心,而是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经过多次测试,他终于研制出“三十八滴型”焊接机。也就是说,使用这种焊接机,每次可以节约一滴焊接剂。尽管节约的只是一滴焊接剂,可一年下来,“三十八滴型”焊接机为公司节省了五百万美元的开支。那三十九滴焊接剂滴在公司每个人的眼里,却只滴在洛克菲勒一个人的心里。就是这么一滴不值一提的焊接剂,改变了洛克菲勒的一生。事实上,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少机遇,真正缺少的,是发现机遇的敏锐眼睛和把握机遇的睿智心灵。